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案例2.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案例2.精品文档.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案例爱磨蹭的小男孩曹伟萍一、 引言 从孩子背起书包进入校门起,忙碌了一天的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基本都集中在每天晚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督促孩子尽快完成作业,似乎成了每个家长回家晚饭后的重要任务。于是,从晚饭后到临睡前这段时间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激烈战场,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家长们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和时间赛跑,而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磨蹭、拖拉却让家长们伤透了脑筋,于是他们变得焦虑、暴躁;孩子们也对晚上的时间充满了无奈与厌烦。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磨蹭、拖拉行为呢?本文通过用行为塑造法纠正孩子磨蹭、拖拉行为,取得一定疗效。二、基本情况来访者:小A,性别:男,小学四年级,目前就读于浦东新区某小学。小A父亲:工人(初中文化)。来访者的小A母亲:营业员(没有文化)。小A出生于上海,一直由父母养育长大,家里母亲比较强势。小A由于平时做作业拖拉、动作慢,多次因完不成试卷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及格,以至于对学习失去信心,不能完成正常学习任务,经老师介绍来本中心。来访者父亲说:儿子每晚作业几乎都做到11点以后还不能完成,而同班学生差不多8点左右就能完成,为此感到很担忧。来访者小A说:别人都说自己动作慢,自己也就觉得自己动作慢了。三、问题主诉初见小A,白净的脸上透着红润的光泽,腼腆的低着头,当询问他时,其父都要对着儿子说“老师问你话呢,你就大胆回答!”然后对着儿子把问话重复一遍,小A才嗫嚅作答。在和其父单独谈话之时,小A一直低着头摆弄衣角,并不时瞥一眼父亲。一张几乎没有表情的脸孔上,找不到一丝的快乐。和小A的单独谈话是在和父亲简短沟通之后,开始,小A话很少,说话声音很轻,说话时两手仍不自觉的捏着衣角,稍作引导和鼓励,小A的话渐渐多了起来,声音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大,看来他还是有谈欲的。话语中感受到他自我感的弱小。随着咨访关系逐渐建立,小A变轻松起来,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他并不觉得自己做作业速度慢,而是大人们常常这样说,渐渐地他自己也觉得动作慢了。小A说,自从小学一年级起,他就有做不完的作业,如果学校的作业完成了,家里还有妈妈布置的作业,就算都完成了,妈妈还会让他重复默写语文和英语,基本上上学路上都是在重复昨晚的默写,妈妈总不停地催着“快点呀!”说这些的时候,小A脸上尽显无奈。最后小A还告诉我,不想和父母说话,因为他们太烦了!小A出生在上海,从小很乖,顺从、听话。父亲所从事的工作上班时间很早,他每天早上三点就得起床,晚上必须需早睡;母亲的工作,早、中、晚三班轮流,夫妻俩常常感叹到自己由于没文化才做这么苦的工作,所以当小A上小学时,夫妻俩对他寄予极高的期望,但工作关系,夫妻俩对小A的照看时间都是在匆忙交错中进行。工作的劳累+家务事的繁忙+对小A的期望,使父母脾气急躁,他们希望孩子能快速完成学校作业,这样就能完成家庭作业,成绩才会越来越好,所以夫妻俩都看不得小A 有半点松懈,他们会不断的催促“快点!快点!”,而小A呢,在这样的声声催促中,动作似乎越来越慢:一开始没时间完成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此时家长只能向他妥协:只要完成学校作业就让他睡觉;一段时间下来,连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而令小A父母不安的是他们打听到小A的同班同学几乎是每晚8点左右就能完成学校的全部作业。这!让小A父母更加焦虑:这孩子到底怎么啦?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他们到处寻求对付动作慢的“灵丹妙药”,可当尝试了所有办法之后,小A父母发现孩子动作越来越慢,发展到现在这样严重的程度:影响到考试成绩那就意味着影响到将来的发展那就意味着没有美好的前途了。于是乎,他们对小A彻底的失去了信心,于是乎“我们对你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你只要动作快点,完成学校老师的作业,老师不来找我们就可以了。”这样泄气的话语又常围绕着小A,而小A则在这样变化的境遇中动作越来越慢。另外,无穷无尽的作业也渐渐使他失去完成作业的动力。四、诊断分析言谈中,小A语言组织能力强,用词准确,逻辑思维清晰,可以基本排除智力上的原因。那么小A的动作慢会不会和他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有关?小A父母从自身经历中尝到没文凭的苦楚,因此当小A 开始读一年级起,就期望在儿子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期望儿子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家庭的命运。因此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时间上的安排更是分秒必争,根本没顾及小A 的感受;而小A ,长期生活在一个很强势的母亲所营造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形成了看似乖巧、内向的性格,表现为顺从、听话,没有自我,并以此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们的好感,因此,当一年级时父母大量作业占据了他所有玩的时间时,他心有不满但不能也不敢表达,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更因为即使说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只会招来父母无尽的唠叨,何况父母这样做是为自己着想呀。但无尽的作业真真实实的令他焦虑:这样以后还会有玩的时间吗? 也许是某一天的一个偶然,几科作业量都大,为不影响明天早起上课,父母不得不做出妥协放弃家庭作业,他尝到了少做作业的甜头 渐渐的,只要拿起作业本他就会无意识的放慢速度,因为这,使他从中获益少做。 这么看来,小A用拖延时间、放慢速度来对抗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磨蹭、拖拉的习惯。五、辅导方案和干预过程在和来访者小及其父亲的共同商讨后,确定辅导方案:以动作慢为目标切入,与此同时标本兼治,并作如下预设:动作变快了 能按时完成作业 成绩的上升 同学们的认可,并明确这一过程能实现还须得到家庭和学校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如,鼓励、客观性评价、及时称赞、奖励等。第一阶段:以缩短做作业时间(来访者自己提出)为重点。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帮助建立自信心。 第一次阶段:行为疗法以实现近期目标1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以使咨询得以顺利开展。2 、大量收集材料以评估及寻找小A动作慢背后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3、和小A的父亲介绍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具体操作过程及需要家长的配合的具体要求。4、和小A及其家长共同制定“做作业磨蹭、拖拉行为改变计划”契约和“做作业磨蹭、拖拉行为改变计划实施情况表”。5、 和小A父母探讨小A做作业动作慢背后的原因: 引导小A父母思考他们对小A的过分焦虑对A的的影响和作用;分析小A的内心冲突:一方面是玩的时间全被无尽的作业占据着让他心很不快乐;另一方面是对父母安排的不满不敢表达这个家庭长期形成的亲子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启发小A父母探索他们自身需要做哪些改变才能对小A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为第二阶段治疗做铺垫。第二阶段:继续行为疗法巩固新行为一、 两周情况反馈:父亲反应孩子现在每晚九点半左右学校作业基本完成,还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了。基本上每晚10点前上床休息。孩子反应现在每晚作业完成后父亲同意让他玩半小时他喜欢的拼装玩具。说话时脸上洋溢着笑容。 看到父子俩的笑脸,我首先肯定父亲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了,并告诉他目前所看到的孩子的变化只是良好的开始,要使之形成习惯还需保持和巩固,这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家长比孩子付出更多,要不然则前功尽弃。二、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及亲子互动情况 因为从第一次和小A的沟通情况来看,我一直心存疑虑:小A在我面前所表现出的谈欲和健谈与他父母所描述的“在家几乎不讲话,即使我们跟他说话,他也谈不出什么”完全判若两人。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导致小A不敢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小A父母一再强调他们家其实是很民主的,所有家庭活动夫妻俩都是以小A为中心安排的。既然这样,那小A 为什么如此不想和父母说话?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小A父亲告诉我去年过新年的那件事:好不容易夫妻俩在新年期间有一天共同的休息日,他们想安排一家三口出去玩并答应给小A买一件玩具,于是问小A想去哪儿?小A一直不出声,夫妻俩一再催促追问下,儿子终于开口说想去动物园看看冬天的大熊猫吃什么? “可他以为自己几岁呀?”说到这儿小A父亲竟然激动起来。 “结果呢?”我问。“结果么,在他妈妈和我的引导下当然是去科技馆啦!”说着露出得意脸色。 “那玩具买了吗?” 我又问。“哎,说到玩具,他竟然提出要买一辆拼装汽车!”我说:“那不是挺好吗?可以动脑筋呀!”“老师呀,你不知道,这个拼装汽车几年前就给他买过,现在家里好几辆呢! 他现在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装好!他就是不喜欢动脑筋!而是喜欢小汽车!”我追问道:“结果买了什么呀?”“我们给他买了一套乐高,那比拼装汽车复杂多了,价钱也贵多了,他妈妈同事的儿子去年刚考上市重点高中,从小就喜欢玩乐高,从低级玩到现在已经很高级的了!”最后,小A母亲还做了总结:“老师,虽然他每次都没选好,但我们还是每次都让他先选。”简单的对话,终于可以解释小A对他父母不说话了,小A的父母处处为小A着想,却从来不顾小A 的感受,就算是很“民主”的一次选择,最终还是引导小A选了自己事先预设的,让小A选择,只是走形式罢了。这样的经历已经让小A学会了放弃选择。所以面对父母的询问一声不吭。因为曾经的经历已经告诉他选择的结果了。当我把这些分析告诉小A父亲之后,他恍然大悟,脑袋一拍竟又想起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来。我说孩子就在这样的体验中和你们越来越无话可说,就是有,也不想说了。此时小A父母面面相觑,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小A母亲随即表达:“老师,我们知道怎么做了”第三阶段:巩固行为,形成习惯 两周后的父子俩一起来到咨询室,此时经历了期中考试,小A 考得不错,相比之前有很大进步,小A父亲也因此被学校老师邀请去给其他家长谈教子经验。一谈起这个,父子俩脸上都洋溢着笑脸。当我提出检查“做作业磨蹭、拖拉行为改变计划实施情况表”时,小A父亲脸上露出尴尬神色,“老师,近来有些忙,没顾得上记录这个。”我告诉他此时其实是正是成败的关键时期,因为新习惯还没有内化并成为他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以还需父亲的督促才能完成行为改变。并督促父亲一定要坚持严格执行计划,直到整个过程结束。接着和小A一起讨论他的进步,让小A描述别人对他进步的评价的语言,及听了别人的评价之后自己的内心感受?他自己又是如何做到的?谈及这些,尤其是老师夸他进步了,并告诉我老师说让他争取小队长呢!说着小A脸上显示出难得的自信。六、思考“赢在起跑线上”是当今大部分家庭全体成员为之奋斗的动力。当家长给孩子的要求超过他的实际年龄的极限,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很糟糕,因为会让他们觉得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困扰,长期以往会形成心理压抑而引发各类心理疾病。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诸如磨蹭、拖拉这样的问题之时,一味的焦虑只会使问题走向更糟糕,而是要积极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同时,要学会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拙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真正做到“赢在起跑线上”。七、理论依据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人类不仅通过自身行为被强化而习得新的反应,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惯系统,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得以重塑。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并在完成任务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完成任务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小A做作业时磨蹭、拖拉的行为并非先天遗传所致,也非智力因素,而是后天环境所致,开始是通过磨蹭、拖拉来对抗没完没了的作业的一种无意识行为,渐渐形成了习惯,发展到考试时间不够而导致不及格的严重局面。运用行为塑造法,通过共同商定“做作业磨蹭、拖拉行为改变计划”契约和“做作业磨蹭、拖拉行为改变计划实施情况表”,确定了需要改变的靶行为和合理的刺激来改变小A的行为;同时,通过启发、引导,改变了小A的父母观念、言行,为小A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关键词:心理咨询,华师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培训,公益心理热线,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权威心理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