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第一章 基本概念第一节 病害、症状的定义一、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的定义1.概念: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植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影响,在生理、细胞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引起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腐生菌;豆科植物的根瘤;茭白感染黑粉菌;观叶的甘蓝;黄化矮化的植物等是否为病害?2.要点:病原,病程,症状,损失2.1 病原Ø 定义:导致病害产生的原因Ø 原因:由外因引起的 寄生物(生物因素) 不良环境(非生物因素)u 病原与遗传变异的区别:遗传变异:由内因(自身与外界因素)导致基因改变,具有遗传性,个别性,不传染。病原:具有群体性、传染性和流行性。2.2 病程Ø 定义:生理和组织结构的病变过程Ø 原因: 病原物吸收寄主的养分 产生毒害u 病程与外界伤害的区别 外界伤害:在机械力量作用和害虫咬伤下导致细胞和组织结构损伤 ,具有快速显征和不扩展、不传染的特点,无病理变化过程。 病程:具有逐渐显征,逐步扩展和传染的特点。2.3 症状Ø 定义:感病的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Ø 原因:寄主生理和组织结构受到破坏。u 免疫植物与感病植物症状的区别 免疫植物:受病原侵染,不扩展,不传染。 感病植物:病斑快速扩展,可作为再传染中心。2.4 损失Ø 定义: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Ø 原因:生长受到影响以及波及到周围的生态环境u 病害的损失与生病的区别生病:具有病原、病程和症状三个特点,但无损失,即有病无害。植物疾病对作物的影响Ø 有害影响:产量降低; 品种变劣Ø 有益影响:促进生长;使农产品品质变好;生物除草; 矮化果树。二、症状 概念:植物染病后外表呈现不正常的现象。l 病状(symptom):植物染病后本身呈现的不正常的现象。l 病征 (sign):病部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症状外形特点1.病状Ø 变色:叶片失去原有的色泽Ø 坏死:局部细胞组织死亡,原有组织轮廓可见Ø 腐烂:器官坏死崩溃,看不出原有组织的轮廓Ø 萎焉:萎垂枯死Ø 畸形:植株全株或局部比例失调1.1变色Ø 明脉:叶脉呈透明状Ø 条纹和条点Ø 花叶和斑驳:叶片出现颜色不同的斑块界限明显为花叶,反之为斑驳Ø 红叶和黄叶:花青素含量升高Ø 褪色和黄化:叶绿素含量降低 1.2 坏死A 叶枯和叶斑B 炭疽:病部凹陷,上面常有黑色小点C 疮痂:病部较浅,中部稍突起D 溃疡:中部凹陷,周围组织增生和木栓化E 立枯:幼苗近土表的茎组织坏死,整株直立枯死F 猝倒:突然倒伏死亡G 叶烧:水孔较多的部位枯死H 顶死1.3 腐烂和萎焉A 干腐:腐烂发生较慢,水分可即使挥发B 湿腐:腐烂发生较快C 软腐:整株性的腐烂D 流胶:细胞组织分解的产物1.4 萎焉:地上部缺水而枯萎萎焉原因:根系障碍;导管输水障碍; 输水组织坏死1.5 畸形A矮缩和徒长 矮缩:植物各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 徒长:病株显著高于健株。B 丛簇和丛枝C 肿瘤:局部组织非正常地增殖形成瘤状物D 蕨叶:叶片变小、变细E 卷叶:沿着主脉方向翻卷或内卷F 皱缩和 缩叶G 变叶:花的某一部分变为绿叶状H 果实畸形H 果实畸形2 病征种类A 粉状物:真菌B 霉状物:真菌C 粒状物:真菌,线虫D 点状物:真菌,线虫E 盘状物:真菌F 索状物:真菌,寄生性种子G 脓状物:细菌第二节 植物生病的原因一、植物病原的种类u 生物病原:是寄生物引起浸染性病害u 非生物病原:即逆境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1.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的诊断依据(1)田间分布 传染性:由点 到发病中心再扩散开来 非传染性病:刚开始就成片发生(2)侵染有无:传染性有渐进过程(3)宏观病征有无:传染性病有宏观病症, 非传染性病无。2.各大类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1)从病状上区分病毒:常为畸形和花叶,少数细菌也引起黄化和丛枝。丛簇和丛枝真菌:叶斑、叶枯、炭疽、疮痂、腐烂细菌:叶斑、叶枯、溃疡、软腐(2)从病征上区分Ø 真菌:粉状、霉状、粒状物、索状、点状和盘状物Ø 细菌:脓状物Ø 线虫:粒状和点状物Ø 病毒第二章 植物病原学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核菌类一 、分类地位(细胞生物分为7界)Ø 真核生物类:植物界; 动物界;Ø 原生界 真菌界 色藻界Ø 原核生物类:细菌界; 古菌界 二、真核菌类的一般性状(营养体、繁殖体及其生活史)u 概述:营养体多为丝状,以吸收为营养方式,孢子繁殖,种类多,分布广,水、土壤和地面上的各种生物,大部分腐生,少数共生和寄生,园艺作物病害80%以上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种类多且危害大。u 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u 繁殖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产孢机构)(一)真菌的营养体(类型与变态)1.营养体的类型Ø 原生质团:根肿菌营养体,无细胞壁。Ø 菌丝:单根丝状体。 管状,由孢子萌发而来,分为无隔菌丝及有隔菌丝。菌丝的集合体为菌丝体。 菌丝每一段存在生长能力。 是真菌获得养分的结构。 2.营养体的变态Ø 菌组织:菌丝体一般是分散的,但有时可以密集形成菌组织。 疏丝组织:疏松的菌组织 拟薄壁组织:比较紧密的菌组织Ø 菌组织体变态类型 菌核、菌索和子座等营养体的变态 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休眠体 内层是疏丝组织 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形状:似绿豆、鼠粪或不规则状 颜色:初为白色或浅色,后期为黑色,坚硬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 子座:由菌丝在寄主表面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形状:不规则状 功能:形成产生孢子的结果,也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 菌索: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 形状:外形与植物的根相似 功能: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萌发菌丝或子实体。(二) 真菌的繁殖体1.生殖方式Ø 无性繁殖(asxual reproduction) 指营养体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繁殖方式: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 Ø 有性生殖 (sexual reproducion) 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繁殖方式。其后代称为有性孢子。 繁殖体的形态(产孢机构)Ø 子实体:特殊产孢机构Ø 孢子果:复杂的子实体2.无性繁殖(无性孢子类型与分生孢子果) 无性孢子类型游动孢子(zoospore)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游动孢子囊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具1-2根鞭毛,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 (sporangiospore) 形成孢子囊 (sporangium)内。孢子囊于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释放后可随风飞散。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 上,顶生、侧生或串生,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单胞、双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有细胞壁,无鞭毛,不可游动。成熟后孢子梗上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3.有性繁殖(有性孢子类型、子囊果与繁殖特点)Ø 有性孢子类型:卵孢子; 接合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担孢子接合子:两个游动配子交配形成的具细胞厚壁,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卵孢子(oospore):卵孢子是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授精管进入藏卵器内的卵球中,与卵球内的细胞核进行核配,最后受精的卵球发育成厚壁的二倍体的孢子。萌发前减数分裂。接合孢子(zygospore):由两个配子囊以配子囊接合的方式融合成一个细胞,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厚壁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萌发前减数分裂。子囊孢子(ascospore): 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接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后在子囊内形成的单倍体子囊孢子。 子囊菌为有性孢子。 每个子囊中一般形成 8 个子囊孢子。 子囊通常产生在具包被的子囊果内。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 通常是直接由“十”、“”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顶端细胞膨大成棒状。若细胞壁加厚形成冬孢子。担孢子:在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孢子。(三)真菌的生活史(life cycle)Ø 生活史: 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Ø 典型生活史(两个阶段):无性阶段; 有性阶段 无性阶段菌物的营养菌丝体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继续生长成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生长季节中通常多次循环,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有性阶段 生长后期从单倍体的菌丝体上形成配子囊,经质配形成双核阶段,再经核配形成双倍体的细胞核,最后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核,这种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菌丝体,这为有性阶段 。 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产生,其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渡过不良环境。非典型生活史p 不是所有的菌物其生活史都有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 半知菌的生活史只有无性阶段,而一些高等担子菌则只有有性阶段。p 不是所有菌物的有性阶段都是在营养生长的后期才出现。 有些同宗配合的菌物,它们的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可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同时并存,在营养生长的同时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p 不是所有的都是单主寄生 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菌物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 :有些菌物则需在两种不同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三、植物病原真核菌的主要类群主要类群Ø 原生界根肿菌门Ø 卵菌门Ø 接合菌门Ø 双核菌门 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一)原生界根肿菌门1习性:水生或两栖寄生于高等植物根部。专性寄生,畸形病变。Ø 根肿菌属 重要种:十字花科根肿菌 症状:根肿,株矮Ø 粉痂菌属 重要种:马铃薯粉痂菌 症状:疮痂状小瘤(二)色藻界卵菌门5 重要属(1)腐霉属(2)疫霉属(3)霜疫霉属(4)霜霉菌(5)白锈属 卵菌门:腐霉属、疫霉属、霜疫霉属、霜霉菌、白锈病(三)真菌界结核菌门真菌双核菌门 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子囊孢子 (ascospore)(1)外囊菌属(3)核菌(4)腔菌(5)盘菌典型病害(五)真菌界双核菌门担子菌亚门习 重要属:锈菌、亡革菌属、卷担菌属、隔担菌属。 (1)锈菌(单孢锈属、胶锈菌属、多孢锈属)锈菌病原菌的特点Ø 孢子:全型锈菌有5种孢子 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Ø 寄生:单主寄生和转主寄生。(2)黑粉菌 慈姑黑粉菌、葱类黑粉菌。(3)层菌(亡革菌属、卷担菌属、隔担菌属) 膏药状霉,霉下有介壳虫 膏药病(六)真菌界双核菌门半知菌亚门 习性:很多腐生,不少种类寄生,约占真菌一半。 2 营养体:有隔菌丝 3 无性繁殖: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4 有性繁殖:无 5 重要种类:丛梗孢菌、黑盘孢菌、球壳孢菌、丝核菌属丛梗孢菌、黑盘孢菌、球壳孢菌、丝核菌属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一、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现状重要属 农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老尔氏菌属 黄单胞菌属 欧氏杆菌属 果胶杆菌属 韧皮部杆菌属第三节 植物病原病毒 4 植物病毒的理化特性钝化温度:处理10min能使病株榨取液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一般50-60.稀释限点:病株榨取液保持其侵染力的最大稀释浓度。体外存活期:病株榨取液在室温(20-22 )下保持其侵染力的最长时间。三 植物病毒的传染方式 1 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介体传播 (vector transmission)是指病毒依靠其他生物体进行传播侵染的方式。(昆虫、线虫、螨虫、真菌和菟丝子等)。* 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播中没有其他生物体介入的传播方式。(汁液接触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与嫁接传播、种子与花粉传播等)。2 传染载体2.1 植物传染u 繁殖体 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匍匐茎、自然根接和营养繁殖体(块茎、块根等)。 种子传染:约100种,胚珠带毒。u 植物组织或器官 汁液摩擦 花粉传染 菟丝子2 .2 动物传染u 昆虫传染:以蚜虫和叶蝉为主。 传毒方式:口针型、体内循环型、体内增殖型。 传毒持久型: 非持久型:少于4h 半持久型:10-100h 持久型:100h以上u 螨类传播 9种可经螨传。2.3 病菌传染u 真核菌 壶菌门的油壶菌:4种 根肿病菌:6种 粉痂病菌:2种u 线虫 20种外寄生性线虫四 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u 命名:以英文俗名加上症状来命名。u 分类:病毒界,目,科,亚科,属,种,株系。 株系:病毒种下的分类单位。 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 烟草花叶病毒属和烟草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属和黄瓜花叶病毒 马铃薯Y病毒属和马铃薯Y病毒1 烟草花叶病毒属和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TMV) 引起花叶病 园艺作物上的重要病害,损失严重,世界各地普遍发生。2 黄瓜花叶病毒属和黄瓜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属 (Cucumovirus)三个确定种,CMV,TAV,PSV。 黄瓜花叶病毒 3 马铃薯Y病毒属和马铃薯Y病毒 马铃薯Y病毒 (PVY) 主要以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第三章 植物的病程 第一节 侵染过程 第二节 致病性和植物感病机制 第三节 抗病性和植物抗病机制第一节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概念 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四个时期: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一 接触期2 影响病原物接触期的因素 湿度:大多数需较高湿度。 温度:最适温度在20-25。 接触期在病害控制中的地位 是病原物侵染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是控制病害的有利阶段。二 侵入期2 侵入途径和方式 直接侵入: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过程,大多数真菌。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和蜜腺等,许多真菌和细菌. 伤口侵入:病毒、类菌体等从微伤口侵入。 侵入所需环境条件 湿度:水滴、水膜和空气湿度,细菌和真菌。 温度:约20-25,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速度。 侵入所需时间病毒:瞬时完成。 细菌:较短时间,十几分钟。 真菌:在几个小时与24小时之间。 接种体数量2 影响潜育期的因素(1)病原菌的种类(2)环境温度:影响最大湿度:影响较小局部侵染影响较大,系统侵染影响较大。四 发病期 定义: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影响因素 温度、湿度 寄主生长状态侵入途径真菌: 直接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伤口侵入细菌 自然孔口侵入 伤口侵入病毒: 伤口侵入第二节 病原物致病性和植物感病机制u 致病性 致病性分化u 感病机制 病原物侵染植物个体的方式。 施加机械压力 一些病原物通过对寄主表面施加机械压力而侵入。 使用“化学武器” 大多数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损害组织机构或影响其代谢而侵入。 罹病植物的代谢变化 一 病原物的致病性1 致病性概念( pathogenicity ) 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2 致病性分化 同种病原物中不同菌株对寄主植物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 专化型 对不同属寄主植物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称为专化型(forme specialis简称 f. sp.)。 生理小种 专化型内形态相似,但对作物不同品种(即鉴别寄主)的致病性不同的类群称为生理小种。生理小种一般用数字编号表示。 生物型 由遗传性一致的个体即无性系所组成。* 种内致病性分化,细菌常用致病变种(pathovar,简称pv.)和菌系(strain) ;病毒则用株系(strain)等术语。二 感病机制 概念:病原物侵染植物个体的方式。(一)施加机械压力(二)病原物的“化学武器”第三节 病原物抗病性和植物抗病机制一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1)概念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活动的能力称为抗病性,是寄主的一种属性。这种能力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免疫(immune)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Ø 抗病(resistant)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轻。发病很轻的称为高抗。 Ø 耐病(to1erant)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较小。即外观上发病程度类似感病,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 Ø 感病(susceptible) 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产量损失较大。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 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specific resistance)*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其它多数生理小种则不能抵抗。这种抗病性称小种专化抗病性 ( 垂直抗性 ) 。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specific resistance)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没有特异性相互作用,即某个品种对所有或多数小种的反应是致的。这种抗病性不存在小种专化性,所以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 水平抗性 ) 。二抗病机制1被动抗病性和主动抗病性第三节 植物病害流行学一、病害流行1.概念:一种病害在一个植物群体中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发展,直到普遍而严重发生的过程。 时间变化 空间变化 2.病害流行三要素 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 Ø 大量的感病寄主,Ø 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Ø 适宜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二、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病害循环规律病害循环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因为只有掌握病害循环的规律,抓住其中的薄弱环节,才能拟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 侵染类型Ø 初侵染:一种病原物在一个作物生长季节中所进行的第一次侵染。Ø 再侵染:在一个作物生长季节中,病株上形成的病原物对同一种植物进行的重复侵染。3.病原物越冬越夏Ø 越冬越夏场所u 种子和营养繁殖材料u 病株残体u 田间病株、昆虫u 土壤、粪肥u 温室和仓库内Ø 越冬越夏方式和形态u 休眠u 腐生和寄生4. 病原物的传播Ø 主动传播 被动传播: 人为传播、气传、虫传、水传、菌传。三、植病系统1. 野生植病系统:病原物、 环境、 寄主 2. 农业植病系统: 病原物、 环境、寄主、人第四章 植物病害管理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M) 将所有可用于植物病害管理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将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有害生物管理。二、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1. 植物检疫 2. 农业防治 3. 生物防治 4. 物理防治 5. 化学防治1.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 是依据国家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进、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植物保护措施。植物检疫的基本属性是其强制性和预防性。2. 农业防治 是通过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的改变,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菌生存繁殖的条件,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 建立无病种苗 *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 加强栽培管理 * 保持田园卫生 3.生物和物理防治Ø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Ø 物理防治 主要是通过热力处理、射线辐射等方法处理种子、苗木和土壤等,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5. 化学防治 概念 杀菌剂作用方式 杀菌剂使用方法 杀菌剂种类 科学使用农药 (1)化学防治法概念 Ø 概念:是用农药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Ø 防治作用 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Ø 存在问题 使用不当可使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 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 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 改进施药器械及科学用药。(2)杀菌剂作用方式Ø 保护作用 发病前或发病时施药来预防病害的发生。Ø 治疗作用 发病后施药以使植物恢复健康或减缓病情。Ø 化学免疫 发病前施药用来诱导植物抗病。Ø 化学铲除 施药将作物表面或其环境中的病菌杀死,保护作物免受侵染。3.化学防治的方法Ø 喷雾法Ø 喷粉法Ø 种子处理 (拌种法、浸种法、闷种法和应用种衣剂)Ø 土壤处理 Ø 熏蒸法Ø 烟雾法(4)杀菌剂种类Ø 无机杀菌剂Ø 有机杀菌剂Ø 具有保护作用的广谱杀真核菌剂Ø 具有保护和内吸治疗作用的广谱杀菌剂Ø 对特定真核菌有特效的杀菌剂Ø 农用抗菌素Ø 抗病毒剂无机杀菌剂 功能:保护作用、预防为主。 杀菌范围:主要对细菌和真菌的卵菌有效。 例如:霜霉病、疫病和青枯、溃疡病。 常用种类:氢氧化铜(可杀得) 松脂酸铜 硫磺 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具有保护作用的广谱杀真核菌剂 功能:保护和触杀作用、预防为主 杀菌范围:主要对真菌有效例如:霜霉病、晚疫和早疫病 常用种类:代森锰锌,百菌清,乙烯菌核利 具有保护和内吸治疗作用的广谱杀菌剂 功能:保护、内吸和治疗作用 杀菌范围:主要对真菌的子囊菌、半知菌有效,对卵菌和细菌无效。 例如: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等 常用种类: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对特定真核菌有特效的杀菌剂 锈病和白粉病:三唑酮 黑星病:氟硅唑 霜霉病:甲霜灵 病毒病:病毒A,病毒必克农用抗生素 春雷霉素:发病初期 井冈霉素:立枯病等 链霉素:细菌性病害 农抗120:对多种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作物兼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抗病毒剂 病毒A: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毒必克 宁南霉素:广谱抗生素5.科学使用农药Ø 做到对“症”下药按照药剂的有效防治范围与作用机制以及防治对象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部位的不同,合理选用药剂与剂型。Ø 轮换使用病原菌不易产生交互抗药性的药剂 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和间隔天数。提倡合理混用农药,作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对象,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费用。2.4 综合防治的技术要点 以农业防治的基础的,以增加寄主植物抗逆性,改善环境为中心的,其它防治方法有机结合使用的方法; 以施用生物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生物防治,使之达到增产、防病、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多种病虫兼治,选择性强,方法科学,减少用量及次数的化学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