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培训教案.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安全培训教案.精品文档.一、培训目的:使员工基本掌握公司化学原料性质、应急急救、处置措施。基本掌握安全施工技术,用火作业管理、工具使用安全技术。增强安全意识。二、培训内容:第一部分 危险化学品1、硫酸1.1 物质理化性质:分子式: H2SO4分子量:98.08密 度: 1.841(9698%)稳定性:340分解成三氧化硫和水外观与性状: 透明、无色、无嗅的油状液体1.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经: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迅速吸收。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刺激鼻、喉、引起肺水肿、灼烧眼睛、引起角膜损伤,过量食入导致口腔、咽喉、胃肠穿孔,肾脏损害。皮肤灼伤:皮肤接触浓硫酸后局部刺痛,未作处理者可由潮红转为暗褐色,继而可发生溃疡,界限清楚,周围微肿,疼痛剧烈。 眼灼伤:贱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溃疡以至穿孔危险特性:强腐蚀性助燃,与易燃物和有机物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水大量放热,稀释时要将硫酸往水中加入,切不可将水住酸里加。1.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时立即就医。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时立即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严重时立即就医。食入:给饮大量水,勿催吐。1.4 消防措施 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灼伤皮肤。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化服及其他安全保护用品,防止灼伤。 1.5 泄漏应急处理 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污染地面洒上碳酸钠,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1.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 密闭作业,注意通风,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严禁烟火。储存条件:硫酸应单独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避免日光直射。远离火源。储槽应有足够的通气孔,四周有“堤坝”围住,以防储罐泄漏。严禁与铬酸盐、氯酸盐、电石、氟化物、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可燃物共储混运。仓库附近应装有消防龙头及水管。装运时勿把水直接倒入硫酸,以防酸液爆炸性反应。1.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工作人员须穿戴耐酸工作服、橡皮围裙、长统靴、手套及防护眼镜和口罩。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雾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中已做防护。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案例分析:卸酸不穿戴防护用品 遇险受伤案例a事故经过 2000年夏,安徽省某铁路货运场,3名装卸工卸危险化学品硫酸。按正常程序,他们先将槽车的上出料管与输送管法兰连接好,对槽内加压。当压力达到要求后硫酸仍没流出,随后采取放气减压打开槽口大盖,进行检查,发现槽内出料管堵塞。于是3人将法兰拆开,用钢管插入出料管进行疏通。当出料管被捣通时管内喷出白色泡沫状液体,高达3米多,溅到站在槽上的3人身上和面部。由于3人均没戴防护面罩,当时3人眼前一片漆黑,眼睛疼痛难忍,经用水清洗后送往医院,检查为碱伤害。经半年多的治疗,3人视力均低于02不等,且泪腺受损。 b事故原因分挤 经调查了解,该硫酸槽之前用于盛装液碱,此次装硫酸前经过清洗。分析认为,该槽上出料管没有清洗到位,附着干枯的液碱堵塞在出料管下部,当被疏通后由于硫酸压力作用,使碱、反应盐水、酸等先后喷出。 此事故一方面原因是槽车清洗不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卸酸工未按规定穿戴防护面罩。遇此险情,得不到防护。 c事故处理及防范 这个案例告诉大家接触腐蚀性液体时劳动保护用品一定要佩戴好。2、硫酸二甲酯2.1 物质理化性质:分子式: (CH3)2SO4分子量:126.13密 度: 1.33;爆炸下限:3.6%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稳定性:稳定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微带洋葱臭味2.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吸入,初始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经数小时至24小时,刺激症状加重,可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或痉挛、咳嗽、胸闷、气急,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致窒息、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症,并可并发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还可损害肝、肾及心肌等,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灼伤,水疱及深度坏死。 危险特性:遇热源、明火、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可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与氢氧化铵反应强烈。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2.3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支气管舒缓剂和止咳祛痰剂,就医时视情况给予抗生素。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并立即就医。2.4 消防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砂土。2.5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中,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2.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密闭作业,加强通风,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防护镜,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后淋浴。储存注意事项:远离火种、热源。2.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案例分析:硫酸二甲脂轻微中毒事故a、事情经过:甲化岗位操作工甲在四点半班生产中,在岗位闻到有洋葱味,由于在此岗位工作多年,了解硫酸二甲酯性质,知道肯定是硫酸二甲酯泄露。经过查找,发现硫酸二甲酯在弯头处有轻微泄露,并且硫酸二甲脂滴到一楼蒸汽管道处挥发,产生洋葱味。操作工甲立即使用岗位备用氨水喷洒到泄露地点,并且找到值班维修工进行处理后,认为硫酸二甲酯泄露轻微,没有到卫生所进行治疗。操作工甲在凌晨三点时开始不停的咳嗽,知道自己中毒,忙赶去卫生所进行雾化治疗,并且开了一些消炎药。b、事故原因分析:这个案例中操作工甲之所以轻微中毒,是由于有些地方处理不够正确。他闻到异常气味知道是二甲脂泄露进行处理是正确的。没有及时佩戴防毒面具。c、防范措施:室内应该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好防毒面具。处置时注意由于氨水和二甲脂反应比较剧烈,注意不要被中和时产生飞溅的液体接触到裸露的皮肤。3、氯仿3.1 物质的理化性质 中文名称:三氯甲烷 分子式: CHCl3分子量:119.39 密 度:相对密度(水=1)1.50;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苯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重质液体,极易挥发,有特殊气味。用 途:用于有机合成及麻醉剂等3.2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粘膜有刺激症状,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向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并可有肝、肾损害。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慢性中毒:主要引起肝脏损害,此外还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 毒性:属中等毒性。 危险特性: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能产生剧毒的光气。在空气、水分和光的作用下,酸度增加,因而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光气。3.3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数派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3.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灭火剂:二氧化碳、砂土。3.5 泄漏应急处理 泄漏处理要点:立即关闭有关阀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检查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设警告标志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胶手套,用大量冲洗稀释排入废水系统。3.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密闭作业,加强通风,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防护镜,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后淋浴。储运注意事项:远离火种,热源,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容器损坏。3.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4、氯气4.1 物质的理化性质:分子式: Cl2分子量:70.90密 度: 1.47外观与性状:黄绿色气体4.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经: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损害上呼吸道; 空气中氯浓度较高时也侵入深部呼吸道。健康危害:剧毒品是粘膜和呼吸系统刺激,剂与机体体液反应生成酸,高浓度引起喉肌胫挛及粘膜水肿,而造成窒息。眼损害:氯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气或液氯可引起眼灼伤。 皮肤损害: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可引起皮肤暴露部位急性皮炎或灼伤。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发生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4.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安静及保暖。眼或皮肤接触液氯时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吸入后有症状者至少观察12小时,对症处理。吸入量较多者应卧床休息,吸氧,给舒喘灵气雾剂、喘乐宁(Ventolin)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 4.4 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全身防护服。需关闭钢瓶阀门,切断气流,以消杀火势,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 4.5 泄漏处理 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发现漏气应立即关闭漏气阀门,如无法修复,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胶手套,将泄漏钢瓶推入氯气泄漏应急池中,加生石灰中和至无氯气溢出。注意防止冻伤。避免水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喷释稀碱中和、稀释。4.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密闭作业,加强通风,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防护镜,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后淋浴。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性结构的库房,最好专库专储。远离热源和火源。防止日光直射。液氯是剧毒气体,应经常保持通风。与可燃物、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隔离。特别须注意与乙炔、氨、氢气、烃类、乙醚、松节油、金属粉末等隔绝。搬运时要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阀门有否漏气,库房内有否氯气。 4.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中已做防护。身体防护:穿隔绝式毒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案例分析:a、氯气泄漏中毒事故 2001年8月3日17时许,甘肃省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剧毒气体扩散至四周家属区,具体中毒人数一时难以确计,其中60余名中毒程度较重者被送进四周医院救洽,住院职员中有10余名儿童。据目击者反映,一只高压钢瓶在废旧钢铁丛中发出“哧”的一声,紧接着有一股黄色气体窜过废铁堆冲天而起,强烈的气味向四周弥漫,造成众多职员中毒。后来知道有毒气体为氯气。据了解,由于布满氯气的高压钢瓶置于太阳下长期曝晒,导致阀门开裂,氯气泄漏。这起事故最重要的教训是布满气体的钢瓶不能在露天长久曝晒。b、氯气泄漏事故的预防 (1)对可能有氯气逸出的生产场所,应设有排风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加强对市民有毒有害气体防护知识宣传,进步市民的防护意识。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答应浓度为1mg/m3,大于此值,应采取透风措施。氯气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2)严禁露天存放氯气钢瓶,氯气钢瓶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透风良好的不燃结构库房内,阔别火源和热源,防止日光直射。在环境、天气条件答应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透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透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3)充装量500kg、1000kg的实瓶,应横向卧放,防止活动,并留出吊运间距通道,存放高度不得超过2层。大容积氯气钢瓶卧放时,应用三角木卡牢,防止转动伤人。(4)空瓶、充装后的实瓶必须分开放置,严禁混放。由于氯气不燃烧,但有助燃作用所以氯气钢瓶应与可燃物、有机物或其他氧化物隔离,专库专储,须特别留意应将与之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如氢气、乙炔、烃类、松节油和金属粉末等隔离。氯气钢瓶存放期不超过3个月。(5)搬运时戴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胶圈,避免转动和撞击,防止容器损坏。氯气钢瓶在装卸过程中,应防止摩擦或撞击,及时检查钢瓶的阀门,防止泄漏,安装有效的防护设备,加强个体防护。(6)平时要经常用肥皂水涂抹阀门处,检查阀门是否漏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钢瓶。可采用45以下温水加热。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易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钢瓶四周。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开启瓶阀时,应用专用的扳手,缓慢进行操纵。封闭时,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封闭。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答应使用瓶阀直接调节。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7)专门储存或固定使用氯气钢瓶的建筑内应设简易喷淋装置,当建筑内钢瓶泄漏时,可开启水喷淋装置,稀释、溶解泄漏出的氯气。(8)生产、使用、贮存岗位必须配备空(氧)气呼吸器、专用防毒面具和胶靴等物品,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c、氯气泄漏事故的处置 (1)发现氯气泄漏后,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分报告,规定警戒区,组织职员及时将警戒区内无关职员疏散到安全地带,防止中毒职员增多。(2)发现氯气泄漏时,应迅速转动钢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气体空间。可熔塞处泄漏时,应用竹签、木塞进行堵漏处理。瓶阀泄漏时,拧紧六方螺帽。瓶体焊缝泄漏时,应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凡泄漏钢瓶应尽快使用完毕,返回液氯生产厂家。(3)开启气瓶库内的水喷淋装置,稀释、溶解气瓶间的氯气,降低浓度,或组织水枪手用喷雾水枪对内部氯气进行稀释。水枪手和其他参与处置职员的位置均应选择在上风向侧风向,并用湿毛巾和口罩,减少毒气吸进,防止中毒事故。(4)组织有关技术职员立即封闭泄漏阀门,因泄漏氯气浓度极高,参与封闭的职员必须配带空气呼吸器,最好穿着全身防护服。因液氯泄漏后气化吸热,泄漏处温度极低,还要采取防冻措施,防止肌肉冻伤。(5)如漏气阀门无法修复,应将漏气钢瓶搬出气瓶间,利用四周的水池灌人石灰水,将泄漏钢瓶浸进石灰水中,利用氯气与碱的中和反应,中和开释出的氯气。(6)眼睛受刺激时可用水冲洗,如皮肤接触气体,应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对现场吸进气体发生中毒现象的职员,应尽快使之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留意保热,中毒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7)事故处理后现场积存的水渍,因溶解有氯气而产生不稳定的次氯酸和腐蚀性强的盐酸,可采取在地面上撒一层干石灰的方法进行中和,防止二次污染。参与事故现场处置的职员应及时更换衣服,将衣服用水冲洗并用肥皂洗涤,防止衣服中残留液腐蚀肌肤或衣服。5、氢氧化钠5.1 物质理化性质:分子式: NaOH分子量:40.01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5.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 5.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室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就医。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濑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5.4消防措施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穿耐酸碱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5.5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5.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戴护眼镜,戴胶手套。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0%。5.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6、氰乙酸6.1 物质的理化常数分子式: NCCH2COOH分子量:85.06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微溶于乙酸、氯仿稳定性: 稳定外观与性状: 固体为白色结晶6.2 危险性概述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大量吸入可致类似氰化物中毒的表现,出现周身乏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进而出现昏迷、抽搐。可出现典型的氰化物中毒的四期:即前区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麻痹期。 毒性:属微毒类。 燃爆危险;可燃,其粉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能燃烧。受潮或受高热分解释出剧毒的乙氰蒸气。具有腐蚀性。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6.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6.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站在上风头灭火。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6.5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6.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7、硝基苯7.1 物质理化性质:分子式: C6H5NO2分子量:123.11 密 度: 1.20;爆炸下限(%)1.8 蒸汽压: 87.8爆炸上限(%)40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 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有苦杏仁味用 途:用作溶剂,制造苯胺、染料等7.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引起溶血及肝损害。 急性中毒:有头痛、头晕、乏力、皮肤粘膜紫绀、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甚至心律紊乱、昏迷、抽搐、呼吸麻痹。有时中毒后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中毒性肝炎。 慢性中毒:可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慢性溶血时,可出现贫血、黄疸;还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硝酸反应强烈。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7.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7.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7.5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当硝基苯洒在地面时,立即用沙土、泥块阻断漏液的温延,配戴好面具、手套,将漏液或漏物收集在适当的容器内封存,用沙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转移到安全地带。立即仔细收集被污染土壤,转移到安全地带。当硝基苯倾倒在水面时,应迅速切断被污染水体的流动,以免污染扩散。中毒人员立即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脱去被沾染的外衣,用大量的水冲洗皮肤,漱口,大量饮水,催吐,即送医院。着火时用大量水和干粉、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器灭火。接触硝基苯的人员严禁饮酒,以免加重加速毒性作用。沿地面加强通风,以驱赶硝基苯蒸气。 7.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防护镜、穿工作服、胶鞋、胶手套。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7.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透气型防毒服。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及时换洗工作服。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注意检测毒物。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8、亚硝酸钠 8.1 物质理化性质: 分子式: NaNO2分子量:69 密 度: 2.17 溶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细结晶,无臭,略有咸味,易潮解8.2 危险性概述: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毒作用为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接触工人手、足部皮肤可发生损害。毒性:经口属剧毒类。危险特性:无机氧化剂。与有机物、可燃物的混合物能燃烧和爆炸,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的氧化氮气体。与铵盐、可燃物粉末或氰化物的混合物会爆炸。加热或遇酸能产生剧毒的氮氧化物气体。8.3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8.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本品不燃烧,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必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8.5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8.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作业工人应戴口罩。可采用安全面罩。穿工作服、戴胶手套,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75%。 8.7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9、一甲胺9.1 物质的理化常数:分子式: CH3N H2分子量:31密 度: 0.699 爆炸下限(%) 5 蒸汽压: 0 爆炸上限(%) 21溶解性:易溶于水; 溶于乙醇; 与乙醚混溶。 稳定性:遇明火、火花易燃烧、爆炸。加热分解或燃烧,生成氮氧 外观与性状: 有强烈氨臭的无色气体 9.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经: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痉挛毒害作用,对人体的眼角和上呼吸道有 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灼伤及咽喉炎、支气管炎,对人体组织有透溶能力,对人体的皮肤有较强的灼伤作用。危险特性:本品为易燃气体,其蒸汽与空气或氧均能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遇明火能引起燃烧,遇高热,容器的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水溶液呈强碱性。腐蚀铜、铜合金、锌合金、铝和镀锌表面。当在冰和盐水混合和物中冷却时,会冒烟。加热分解或燃烧,生成氮氧化物。 9.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就医。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就医。食入:给饮大量清水、催吐,就医。9.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灭火注意事项: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切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佩带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站在上风头灭火。9.5 泄露应急处理:泄漏处理要点: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切断泄漏处的火焰。隔离污染区,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胶手套,用大量水喷淋进行吸收,加强通风吹散。9.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加强通风,操作人员遵守操作规程,穿好劳动保护用品,严禁吸烟火。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防止产生静电。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无可燃物存在的不燃材料结构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9.7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已做防护眼。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10、1,2-乙二胺10.1 物质的理化常数分子式: C2H8N2;H2NCH2CH2NH2分子量:60密 度: 0.90;爆炸下限(%)2.7 爆炸上限(%)16.6 溶解性:溶于水、醇,不溶于苯,微溶于乙醚 稳定性:稳定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微黄色粘稠液体,有类似氨的气味10.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接触本品蒸气,可发生呼吸道刺激;个别接触者有过敏性哮喘及全身不适,如持续性头痛。对眼有刺激性。可因原发刺激及致敏作用,引起皮肤损害。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硫酸、硝酸、盐酸等强酸发生剧烈反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10.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10.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用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站在上风头灭火。10.5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控制焚烧法。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或高温装置除去。10.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防护眼镜,胶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库温不宜超过3010.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11、乙酸11.1 物质的理化常数 分子式: CH3COOH 分子量:60 密 度: 1.05;爆炸下限(%)5.4 蒸汽压: 39爆炸上限(%)16.0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臭11. 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慢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毒性:属低毒类。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11.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20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给牛奶或蛋清,就医。11.4 消防措施灭火方法:用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佩戴防毒面具,穿耐酸碱消防服,站在上风头灭火。11.5 泄漏应急处理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要使水进入储存容器内。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11.6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与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工作服、戴胶手套,工作后。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冬季哭温应高于16以防凝固。11.7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12、乙酸酐12.1 物质的理化常数分子式: C4H6O3分子量:102密 度: 1.08; 爆炸下限(%)2.7 蒸汽压: 49爆炸上限(%)10.3 溶解性:溶于苯、乙醇、乙醚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气味,其蒸气为催泪毒气12.2 危险性概述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吸入后对有刺激作用,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眼直接接触可致灼伤;蒸气对眼有刺激性。皮肤接触可引起灼伤。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休克等。慢性影响:受本品蒸气慢性作用的工人,可风结膜炎、畏光、上呼吸道刺激等。毒性:属低毒类。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12.3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