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doc
-
资源ID:17561704
资源大小:132.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精品文档.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先说教材这篇课文改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首先用简明晓畅的语言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然后水到渠成的引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前面的文章是对诗歌的解读和阐释, 后面的诗歌是文章的凝炼和浓缩。诗文对照,以文带诗,形成了苏教版教材独具特色的文包诗。二、说学情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读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解读古诗,语言浅显晓畅,画面感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语言习惯。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咏华山母亲的恩情等相同类型的课文,对文包诗这种体裁比较熟悉。亲情是一种最朴素、最深刻,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三、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识字学词。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佳节、重阳、思念”等由生字组词的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3、理解内容,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内容,背诵古诗,体会情感。难点是:诗文对照,以文带诗,感受文包诗的行文特点。五、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以读促悟、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初步感知文本)四问(提出不懂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复习学过的古诗。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七、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交流古诗,激趣导入,二是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是诗文对照,入境悟情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第一步,交流古诗,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咱们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这就是古诗。在以往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背过很多古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小学生好胜心强,背古诗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这个环节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诗做好了认知铺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古诗改编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导写字。佳是本课生字,部首在左的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右边是两个土字,横画较多,要注意紧凑、等距。在课本上,把这个字认真描红一遍。(苏教版教材很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生字都安排了描红,我们要用好这个资源。)齐读课题。这句话出自那首诗?一起说出他的名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二步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对于新知,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背诵交流、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初读古诗,整体感知。首先,我会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达到读正确、读熟练的目标。然后,进行简单交流,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王维很思念家乡和亲人。我会充分肯定学生,你的理解很深刻)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如果学生问到九月九日、山东、茱萸等文中未曾交代的知识,我会进行相机指导。对于独在、异乡、佳节等问题则留待下一环节解决。第三步:诗文对照,入境悟情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会采取诗文对照、以境促读、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理解诗意。版块一:了解背景,感受思亲之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对王维有了哪些了解?(王维十五岁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已经两年。)我会采取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境的方式,进行引读,与文本和作者展开对话。15岁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应该是享受家庭温馨的时候,可王维已经生读:来到京城长安,不觉两年了。王维的家乡远在太原,在长安举目无亲。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呀!他在长安没有见到一个亲人,也没有亲人的一点消息,想起这些他会感到什么?(孤独)板书他把这这种孤独,写进了第一句诗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字当头,开篇点题,孤独难耐呀!再读。板块二:比较对照,理解倍思亲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家人欢欢乐乐,很幸福。)怎么体会出来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抓住关键词语是理解文本的好办法。带上感受读一读。多么热闹、幸福的节日呀!可王维呢?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想起这些,王维的心中充满了什么?(思念家乡、亲人)板书(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体会王维的心情。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方法)哪句诗抒发了这种心情齐读第二句。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自己的处境,越发思念家乡和亲人再读。板块三:图文结合,感受登高之景想起亲人的时候,王维最难忘的景象是是什么?默读,第三段,划出有关词语。(每逢重阳节,总要多么让人高兴呀!)指名读,感受到了什么?(高兴)出示图片,采取图文对照的方式,加深理解。你看到了什么?(兄弟几人携手登山,其乐融融。)多么美好的回忆呀!再读。(王崧舟老师说,只有当文本语言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才能在充满画面感的语境中入情入境。这里就运用了举象造境入境悟情以读传情的方法。)王维把这种景象写进了齐读第三句诗。板块四:今昔对比,体会思亲之憾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是重阳节,同样是登高望远,不同的是什么?齐读第四句诗。携手登高望远,单单少了我王维一个人呀!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呀再读诗句。 第四步:回归整体,总结拓展1、重阳佳节。王维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他将难耐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和难舍的亲情,凝聚笔端,写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齐读整首诗。2、古往今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篇,浩如烟海。给大家推荐两首诗,李白的静夜思(齐读),第二首是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细细地去读,去想,去品味。下节课交流。板书:23、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