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试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魔力”》.doc
-
资源ID:17568527
资源大小:28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试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魔力”》.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试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魔力”.精品文档.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试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魔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听讲的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只有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条件,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从实践中获得新知,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得活、学得深。一、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是活泼好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习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能训练其操作技能,而且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人人参与,人人探索的操作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发给每组3套学具:第1套圆柱、圆锥等底不等高;第2套圆柱、圆锥等高不等底;第3套圆柱、圆锥等高等底。让学生用圆锥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看几次倒满。用三套学具分别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然后进行汇报。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从动手操作实验到获得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就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得主动、积极,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同时,由于人人动手操作,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观察、探索中明白了算理,获取了新知。二、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学具,不仅为了证明课本上的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创新与成功的需要。当学生在自主、愉快、自信的状态中,这种需要就会觉醒。让学生操作学具,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教师及他人的意见和结论,不拘泥于教科书和标准答案,通过动手学会动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打破教科书上的割拼的方法,而是首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其思想方法是用割拼法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从而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第二步指导学生把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操作图片上剪下的图,按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剪开,观察每一份是什么图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可以看到:随着分的份数的增多,小扇形的弧逐渐由曲变直,小扇形越来越近似于小三角形,接着以十六等份的圆为例,启发学生发现:剪成的近似小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16,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第三步,分组摆图形。学生们通过亲手操作、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除了摆出像教科书中近似的长方形外,还摆出以下哪些图形?第四步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虽然拼摆的图形不一样,但用来推导出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却是一样的。这样,整个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在操作及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活动中进行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精神。三、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方法多种多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通过观察、比较、争论,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联想丰富,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主要途径。例如,为了让学生区别“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这两个抽象概念的意义,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出示一个周围镶红线的圆,把圆的周长显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在这个圆上用手触摸圆的周长部位在触觉中感知圆的周长呈曲线形,与正方形、长方形折成的线状的周长不同,再让学生把镶着的红线拔下来拉直,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学生获得圆的周长表象是鲜明的 ,以后再学习圆的面积时,就很容易掌握这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这样就能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圆锥的特征,首先出示工人师傅用的鉛锤,让学生观察其特征,“圆圆的底、尖尖的头”,接着 出示二幅图,让学生猜猜看看,哪一幅是圆锥,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观察、争论,最后认定了哪一幅图是圆锥,因为它既有尖尖的头,又有圆圆的底。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既认识了 圆锥的特征,又认识了圆锥的顶点和底面。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分析、概括了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四、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意识运用学具,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由表及里地发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敏锐的洞察能力,获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找出关键所在,进而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容积”这一概念较抽象,教学时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亲自去感知、发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模糊的概念,就变得具体易懂了。教学时先让学生打开学具纸盒的上盖,看到盒内有一定的空间。再分组操作,把塑料方块装进盒里,看看能装进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木块。可见,操作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意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和深化,从而充分发挥了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