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从《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实验改进想到的.doc
-
资源ID:17570773
资源大小:20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科学案例:从《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实验改进想到的.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案例:从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实验改进想到的.精品文档.灵活使用教材 会让科学课更加精彩从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实验改进想到的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可能通过学生简单的记忆、模仿就可以实现的,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给小车安个螺旋桨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三课。我担任五年级四个班级的科学课教学任务。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因为“科学工具箱”里有现成的套材提供,所以我也没有做过多的器材准备,就把这些材料分发给学生,但是在这节课结束以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十分的不满意,不是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而是学生认真细致安装完成的螺旋桨小车怎么都开不远,12个小组开得最远的小组也仅仅行驶了不到30厘米。 对于教材中“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研究”根本无法进行,实验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学生十分沮丧。一个个的挤在我旁边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小车开不远?”我也十分不解,看看学生安装的小车,应该没有问题啊?橡筋数量足够,车子安装的也算过得去,螺丝都拧紧了,方向也可以,学生的操作也没什么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开展一个研讨会,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找原因。这下子教师里“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埋怨同组同学小车安装、操作的不好;有的说橡筋的股数太少,有的说轮子与车架发生了摩擦影响行驶,也有的说螺旋桨与螺旋桨架之间的摩擦力太大也许因为材料是老师提供的,就是没人埋怨材料不好。原本一节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课难道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我心里有中说不出的滋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失败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制作的螺旋桨小车)下课铃声响了,好几个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是围在我的周围不愿离开,“老师!帮我们修一下车子!”看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再一次仔细地观察学生安装的小车,按照刚才学生的建议:“螺旋桨与螺旋桨架之间的摩擦力太大。”于是我找来“赛珞璐”片,颠在螺旋桨架和螺旋桨之间,还用坚硬的钢丝更换了连接螺旋桨和架子之间柔软的铅丝,另外还加了润滑油以减少摩擦力。发现有些效果,小车行驶距离有所增加,但是最远只能行驶到50厘米,效果还是不理想。怎么回事?这时一个叫“江滔”的小男孩在旁边说:“老师这个螺旋桨不好!”“怎么不好?”“太锋利了,刚才我手都快被割开了!” 他的话提醒了我,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是不是这个原配的套材根本就不好?”我再一次转动螺旋桨绞橡筋,大概绞了100多圈,一放手“呜”一声,大约3秒钟不到,螺旋桨就不转了,橡筋能量释放完了。”“这个螺旋桨不对,更换螺旋桨!”我迅速跑到航模室,找来用于小橡筋飞机的折叠螺旋桨安装在小车上。橡筋绞了100圈,小车行驶了有将近5米远,“成功了!”同学们欢呼雀跃,这时大家的心情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于是我把所有的螺旋桨都换成橡筋折叠桨。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夸奖江滔:“你真棒!”解决了小车的行驶问题,同时也找到了小车开不远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原来套材提供的螺旋桨与小车和橡筋根本不匹配。原配螺旋桨的螺旋直径只有7厘米,因为螺旋直径太小转速太快,使橡筋的能量在一瞬间就释放完了,所以使得小车还没启动,螺旋桨已经停止转动了,车子也就没有办法开远。而现在的螺旋桨的旋转直径达到19厘米,转动起来速度就比较慢,因此螺旋桨转动的时间就会长很多,橡筋的能量也会比较均匀地释放出来,所以小车可以开很远的距离。在接下去的三个班级的教学中,我吸取上节课的教训,决定改变教材上的内容安排,把这一课时内容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螺旋桨小车的制作竞赛和“小车赛跑比赛”,并规定制作第一个完成的得一百分,以后每一名递减一分,第十二名完成得八十九分。“小车赛跑比赛”,用同样多的橡筋(4根普通的牛皮筋)各组使用自己安装好的小车比赛,看哪一小组小车跑的直线距离最远,也是规定最远的得一百分,第二名九十九分,依次类推。最后把两项成绩相加,作为实验成绩记录下来。第二课时再讨论“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的研究”等教材安排的内容。教学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因为涉及到比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小组长统一指挥,两个同学负责装配,一个同学到材料架选取所需要的材料,一个同学负责车身的整体设计。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制作过程,没有一个同学袖手旁观,没有面红耳赤的争吵,每一个制作小组都是和谐默契地配合,干劲十足。25分钟以后,制作基本完成,各组开始小车行驶实验,每组推选出最优秀的“驾驶员”进行直线距离行驶比赛。其中最远的一个小组跑出“惊人”的15米。成绩揭晓以后,让我意外的是,即使得了最后一名的小组也没有相互埋怨,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真的让我感动。 (改进后的小车)利用剩余的5分钟时间,我让得小车跑得远的小组和没能跑很远的小组,分别谈谈自己小组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生自然而然的谈到:“橡筋绞的圈数越多,小车跑得越远。”这样也成功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这一节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这一节课的经历也让我有了更大的收获,让我认识到要想上好科学课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并且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不应以教材为样本进行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就不再是知识的传递,教材的执行过程,而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才可以激发学生巨大的探究潜能。可以说灵活、科学地使用教材, 才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 在四个班级都上完这节课以后,我更加为第一个班级的不太成功的实验而感到遗憾,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给他们再补上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我不想给自己和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我想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一下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