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劳动力市场分析.精品文档.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关于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学 号:201010420126 姓 名:朱梦飞 院 (系):工商学院 专 业:会计 指导老师:欧阳春 完成日期:2010年12月8日目录摘要3引言3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3 1.1劳动力市场体系3 1.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31.3劳动力市场规则31.4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32、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42.1城乡就业差距较大42.2老龄化问题42.3产业结构不合理52.4大学生就业难5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63.1培育劳动力市场的主体6 3.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程6 3.3建立劳动供求模型73.4现念的转变7 3.5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革就业及相关体制73.6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多元化素质教育73.7内部吸收,外部流动73.8缩小城乡差距7结束语8参考文献9摘要一切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自然也不例外,因而,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发展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劳动力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部分, 它的发育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也制约着其它生产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为此,系统地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 总结归纳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劳动领域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对于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市场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引言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是指劳工供求的市场。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明显。1.1劳动力市场主体 一是国有企业用人自主权逐步扩大, 但尚未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二是非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市场地位虽已基本形成, 但其行为缺乏规范;三是通过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已有了基础, 但并没有全面推开,而且形式主义成份太大。1.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初步展开,劳动力的流动成为趋势。在一定范围内的工资调节供求,供求决定工资的格局正在初步形成。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由于长期实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及户籍管理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利用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 行政管理的色彩较浓,因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割、市场割据以及市场规则不统一的弊端。1.3劳动力市场规则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已着手建立,但仍存在许多空白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部门在推动立法上做了大量工作,颁布和出台了多项劳动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特别是劳动法的出台, 对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 保护竞争中的弱者,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继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劳动部门陆续颁布了47个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一系列对企业用工、劳动者流动就业和劳务中介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管理办法陆续制订, 有效拓宽了劳动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域。1.4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社会服务体系, 并发挥了作用,但其局限性还很大。改革以来, 我国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率逐步提高, 就业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职业培训能力也逐步加强,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就业培训机构近3000个, 年培训能力超过4000万人。2、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进入新的世纪, 我国实际劳动力的供给数量愈来愈大。而与此同时, 我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市场发育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和经济成分之间也很不平衡,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转型, 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2.1城乡就业差距较大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但是受结构调整、改革深化的影响, 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国家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发出税收优惠政策, 但就业的条件并不是每一个失业人员能够达到的, 因此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有关测算, 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就业增长率90年代为0. 1左右, 2002年仅为0. 125, 失业人员和国企下岗人员各有600万人左右, 且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估计有800万人左右, 但是2008年末, 全国就业人员73740万人, 比2007年末仅增加715万人, 失业人口规模持续上升,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2012年,第3季度,城镇失业人数为926.0万人,城镇失业率为4.1%期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8.0万人,单位从业人员数为147393.1千人,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为69311.2千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数为6031.6千人。长期以来, 我国都把农村和农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但是农村人口基数大, 计划生育政策比较放松, 农村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因此, 农村不仅存在约1.3亿的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 庞大数量的新增劳动力也给农村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由于许多失业人员自身素质较差, 就业观念陈旧, 不愿从事苦、脏、累、危险的工种和服务行业的工作。结果失业职工再就业相当困难, 再就业率不断下降, 2008年城乡就业情况如下表:就业人口分布开放产业百分比(%)垄断产业(%)迁移农村劳动者96.923.08未迁移农村劳动者92.187.82迁移城市劳动者71.1228.88未迁移城市劳动者67.3732.63该表显示我国城乡就业差距还很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压力, 2.2老龄化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都在转变为老年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时期,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这决定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老年绝对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之间老龄化状态差别较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77648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引起很多问题:(1)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3)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4)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5)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2.3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共有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目前我国农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发展比重最小,且发展速度趋缓,发展水平低下,阻碍其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高新技术人才,我国这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缺失,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两者相结合造成我国劳动力在产业中分布极不平衡。2.4大学生就业难2005年全国普遍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跃居世界第一。国家重点高校扩招规模适度,毕业生就业情况尚可;普通地方高校学生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要毕业生技能特色明显,就业也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却是供不应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呈现五个变化趋势:即专业岗位多样化、专业冷热多变化、知识技能综合化、地区需求差异化和技能人才层次高移化等趋势。特别是中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数以万计的科技领军人才、数以百万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一些高校适应不了上述变化和要求。2.4.1扩招引发高校培养的各类科技人才比例失调 科技人才大致可分四种类型:1.科学研究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其典型代表;2.工程设计型,桥梁专家茅以升为其典型代表;3.应用技术型,化工专家侯德榜为其典型代表;4.应用技能型,发明蒸汽机的机械修理工,后为英皇家学会会员的瓦特为其典型代表。科研型人才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作;设计型人才从事设计、决策、规划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将设计、决策、规划等变换成物质形态(产品、工程)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进行工作,其中的高技能人才随着层次的提升,智力技能的含量也在增加,逐步成为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我国已是制造大国,正努力由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需要大批手脑并用的高技能人才,大学生进技校学习技能后容易就业,就证明了这一点。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地方高校,由于大量扩招,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 2.4.2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素质结构存在缺陷 应试教育"重书本、轻实践",我国的中小学校,还有部分高校,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物理大赛中,往往能超过其他国家的学生,取得大奖。但我国的留学生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较,往往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不如人家。因此,我们应实施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就培养科技人才而言,可以有科研型、设计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素质教育。一些高校除了抓学科知识外,其它方面处于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状态,加上大量扩招,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限的高校,在教学时形成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包打天下的倾向。只有书本知识的大学生,市场是不欢迎的,正如杭州汽轮机厂负责人所说:"动辄几百万元的数控设备,谁敢放心交给那些只有理论而没有一点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操作呢?"2.4.3高校部分专业与就业岗位难以对接 就业市场是动态的,有些高校把握不住"专业冷热多变化"的趋势,在前几年通讯专业毕业生紧俏时,大办通讯专业,这二年市场却青睐数控专业,导致通讯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就比较麻烦。有些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多,对数控岗位"知识技能综合化"趋势不了解,培养出来的数控博士在实验室编程序是个高手,但无法面对车间里的加工中心。 2.4.4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市场需求有差异 在大学生中,存在重东部(地区)、轻西部(地区),重上层、轻基层,重职业、轻事业的倾向,因此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并存状况。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3.1培育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建立新的企业用工制度, 确立企业自主用工的主体地位。要把企业法中规定的企业在机构设置、职工录用、辞退人员的权利真正落实到企业,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劳动用工主体, 从而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择优录用”的原则, 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 自主地决定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为此, 要逐步改变现行的固定工制度,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使全员劳动合同制成为所有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建立新的劳动力就业制度, 即改变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人身依附的纽带关系, 赋予劳动者自主择业的主体地位。劳动力进入市场,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就要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的,并能切实为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劳动力的竞争和流动解除后顾之忧。为此, 必须进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由社会按照平等的条件对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风险提供必要的保障,使社会保障和住房分配的单位化转向社会化、市场化,向“打破所有制限制,全方位覆盖,统一办法, 统一标准, 全国统筹管理”的方向推进,使劳动者真正得以自主择业、轻松流动。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 才能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主体, 促进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双向选择的运转机制, 劳动力资源可以在流动中、市场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3.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程 政府部门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即由计划经济下的劳动用工主体转变为劳动力市场的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 应调整劳动、人事及其它有关部门在劳动力市场行政管理方面的职能, 将其集中以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法律和政策体系, 包括防止就业歧视、保护平等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打击欺诈行为、消除市场障碍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为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地运行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依据政策法规和劳动合同进行争议仲裁处理和劳动监察。建议成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 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发挥管理职能,将原来隶属于人事、劳动、民政等不同部门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统一集中于该委员会,使保障基金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分离,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从而为切实保障劳动力市场向着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和条件。3.3建立劳动供求模型 根据预警指标,建立劳动力供求模型,推算出未来各年的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趋势,从理论上计算失业率的预测值, 并与失业率警戒线比较,发布消息。3.4现念的转变 观念不更新,改革难以进展。引导企业,劳动者,社会向市场观念转变,培养新型就业择业观念.同时,目前不合理的行业收人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富余人员的就业观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控制一些垄断性部门的高额收人,树立公平分配机制和氛围.。3.5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改革就业及相关体制必须逐步废除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城乡户籍差别制度,劳动力就业的所有制,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巨大差别等政策和制度,因为这些制度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自由转移,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导致过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格局和狭小的就业空间.同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用工制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打破所有制,部门乃至城乡界限,建立劳动者能进能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鼓励企业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实现'用工市场化。3.6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多元化素质教育 所谓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就是以需求为导向,突出科技人才类型特征的素质教育。例如,科研型人材的素质教育,以探索自然奥秘或研究技术原理的需求为导向,突出科研,全面实施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思想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以当代生产技术系统的高端技能需求为导向,突出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思想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3.7内部吸收,外部流动在城市,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首先,要重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步伐。其次, 促进非正规部门的迅速发展。在农村, 以农村结构调整为中心, 产业化经营为纽带,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延长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条, 实现种植业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副业转移, 并且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来增加就业机会。由于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的限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各条件的约束, 使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非常有限, 因此, 要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解决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况, 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改变就业结构, 使劳动力资源在各个市场上能得到优化配置, 就要加快劳动力的外部流动。首先,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正规部门发展的方向是走规模经济道路, 裁员增效必然造成大量失业。因此扩大民间投资,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等, 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成为可能。3.8缩小城乡差距 转换经济增长目标, 实现以就业为先导的经济增长从一般意义而言, 实现经济运行的目标有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几大目标一般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调整, 使某一目标在一定时期优先。目前中国既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又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为了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必然进行大规模的体制与结构调整, 这就必然伴随着很大程度上的劳动力调整与流动, 就业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出来。因此, 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实现充分就业, 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转变, 实行以就业为先导以加强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 推动城乡一体化以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树立大就业观念, 从城乡互动的角度解决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 必须以加强基础设和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增长。结束语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我们坚信,随着经济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现及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参考文献: 1、张泽厚 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 2、顾海兵 经济系统分析 3、乌家培 中国宏观经济导论 4、曹艳红 关于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思考 5、刘法力 对培育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的思考 6、徐长玉 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研究 7、王竹林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8、邓岳敏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的问题研究 9、刘丽 我国城乡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0、李晓嘉、刘鹏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 11、张展新 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 12、张庆松 新世纪我国实施就业发展战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3、吕文蜻、胡雁雁 产业结构的就业比较分析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