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御纂周易折中.doc

    • 资源ID:17600130       资源大小:1.65MB        全文页数:4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御纂周易折中.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御纂周易折中.精品文档.御纂周易折中 录 御纂周易折中 . 2 前 言. 1 御制周易折中序. 19 御制周易折中凡例. 20 御纂周易折中卷首. 1 纲领一 此篇论作易传易源流. 1 纲领二,此篇论易道精媪、经传义例. 4 纲领三,此篇论读易之法及诸家醇疵. 11义 例. 13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一. 1 周易上经. 1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 35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三. 63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四. 93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五.123 周易下经.123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六.158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七.191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八.224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九.257 彖上传.257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291 彖下传.291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一.325 象上传.325 象下传 .375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三.429 系辞上传(上).429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四.449 系辞上传(下).449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五.472 系辞下传 .472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六.502 文言传 .502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七.524 说卦传 .524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八.541 序卦传 .541 杂卦传 .548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十九启蒙上. 554 易学启蒙.554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启蒙下. 573 明蓍策第三.573 考变占第四.580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一. 647 启蒙附论.647 御纂周易折中卷第二十二. 672 序卦、杂卦明义. 672 一 入宋以来,“图”“书”及“先天图”等出,易学复盛,说易者至多。然文人相轻,门户交争。特别是明初,永乐帝修五经大全,于是有周易大全问世。是书庞杂割裂,无所取裁,完全是应付公事之作。书成,风行全国,自此更是群言淆乱。入清,周易大全仍是学子习易的权威著作,人们奉为经典,不敢有半点变动。笔者曾见一本徐九一先生辑、康熙三十五年“新刊本”的周易大全,下署“本衙藏板”,可见其书在康熙时的影响。为了便于思想统治,作为一代明君、“留心经义五十余年”(御制周易折中序语)的康熙皇帝当然要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不能容忍“诸书大全之驳杂”(同上),于是“特修周易折中 ”。可见折中的行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周易大全的批判与否定。 御纂周易折中(以下简称折中)凡二十二卷,由清康熙皇帝御纂,李光地总裁。由书前开列的“职名”看,参与此书校对、分修、缮写、监造的“诸臣名单”尚有四十九人之多,这样连同总裁李光地共五十人,此数大概取“大衍之数五十”之旨。 李光地,字晋卿,又字厚菴,福建安溪人。生于 1642年,卒于 1718年6月,享年七十七岁。其年幼颖异,力学慕古,据清史稿·李光地传介绍,李光地“顺治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案清史稿此处实误。考顺治九年为 1652年壬辰年,是年李光地年仅十一岁,不可能“成进士”。而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六在介绍李光地周易通论一书时,云其为“康熙庚戌进士”。案康熙庚戌年为 1670年,即康熙九年,此年李光地二十九岁,中进士是可信的。可知清史稿撰修者误将“康熙九年”写成了“顺治九年”。 由清史稿·李光地传记载看,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官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李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李光地一生沉浮宦海,多遇凶险,但凭其稳重机智,善以易义指导人生,故皆能逢凶化吉。尤为可贵者,乃他曾运用自己的地位,以巧妙的方式,冒险从文字狱中救护过一些饱学之士,如“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霖卒后,谁能作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李光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能如是扶植、爱护人才,由此可见其人品之一斑! 折中一书,由康熙所制序文介绍,乃“越二寒暑而告成”于康熙五十四年春。可知此书之作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李光地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且身体已处于一再“以病乞休”的状况,恐很难如康熙序文中所说的“甲夜披览,片字一画斟酌无怠”。我认 1由书前之“引用姓氏”考之,折中一书所引用先儒者,计汉有一十八家,晋三家,齐一家,北魏一家,隋一家,唐一十一家,宋九十八家,金二家,元二十二家,明六十一家,共计达二百一十八家之多。书中尤以所引宋明易学家最多。其中又取汉及宋、明以来诸儒言卦变、互体之说者,可见折中一书,虽以阐述宋易为主,从而集宋易之大成,但又对清儒研究汉易,起到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而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校点此书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折中释易,虽奉旨“以本义为主,次及程传,再辅以“集说”、“总论”、“案”语等。但李光地在“集说”、“总论”中尤能博采众家之说以“折中”商榷程朱之言,这点正是“力学慕古”的李光地总裁折中一书之最为可取之处。且李光地本人的学术观点,即与程朱之说有歧,正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六在介绍李光地之周易观彖时所指出的那样:“解后得主而有常句,不从程传增利字,解盖言顺也句,不以顺为慎,以及比吉也句,比之匪人句,同人曰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句,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句,渐之进也句,上九鸿渐于陆句。与地之宜句,皆不从程传、本义脱误之说。”并赞其:“盖遵信古经,不敢窜乱,犹有汉儒笃守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这段赞语,明赞李光地,实亦暗示程朱以上诸说有“窜乱”之嫌,可见乾隆年间复古风兴起之后,人们已多么不买程朱易学的账! 折中一书确能兼容并蓄众家之说,时时以“集说”、“案”语及“总论”的方式,提出与程朱不同的学见,有时甚至暗称程朱之说为“世儒”之说,而批评反驳之,因而使折中的确起到了“融分朋立异之见”的作用。现按该书之内容次序,试将此书简介如下: 折中首载康熙帝所制“御纂周易折中凡例”一篇,“凡例”简述了皇帝对该书命名、编纂体例及学术倾向所“钦定”的基调,其云:“易经二篇,传十篇,在古元不相混,费直、王弼乃以传附经,而程子从之今案易学,当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经传次第,则亦悉依本义原本,庶学者由是以复见古经,不至习近而忘本也。”又云:“今所收,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康熙对汉代复数易学持批判眨斥之态度,他说:“汉晋间说易者,大抵皆淫于象数之末流而离其宗,故隋唐后惟王弼孤行,为其能破互卦,纳甲,飞伏之陋,而专于理以谈经也。”“然易之为书,实根于象数而作,但自焦赣、京房以来,穿凿大甚,故守理之儒者,遂鄙象数为不足言。”可贵的是,康熙能以帝王的身份,借“凡例”道出程朱易义的本质区别;“朱于之学,出自程子,然文义异同者甚多,诸经皆然,不独易也,况易则程以为圣人说理之书,而朱以为圣人卜筮之教,其旨趣已自不同矣。” 2折中于解周易经传之外,又附以朱熹之“易学启蒙”,并作“启蒙附论”,“凡例”称此乃“庶几古人右书左图之意”。至于折中在解完序卦、杂卦之后,又于“启蒙附论”后面附以“序卦、杂卦明义”,亦“朕因陈希夷反覆九卦之指,而思序卦之义;因邵康节四象相交成十六事之言,而悟杂卦之根。” “凡例”后为“御纂周易折中卷首”。“卷首”有“纲领”凡三篇,首论“作易传易源流”;二论“易道精蕴经传义例”;三论“读易之法及诸家醇疵”。持论多引先儒之说,可谓有理有据,平允可靠。最为可贵、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作易传易源流”中,折中恢复了本义原貌,将经与传分编,一从古本。我们知道,经与传的分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由史料看,先秦时期,周易的经与传是分开的。至汉代,应该说基本上仍未混杂。至王弼始将经传相杂而成为今本周易之编次。此后又有很多学者对易传作了进一步分割。然而,历史上很多有见识的学者,已反对分传附经,力图恢复汉书·艺文志所称“易经十二篇,上下经及十翼”之原貌,朱熹就是其中之一。他依据吕祖谦本的经传编次而作本义,将经与传分开,恢复了“易经十二篇”之原貌。 我们今天透过历史的帷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朱熹之本义,在当时是一部具有反潮流精神的著作。从内容上,他敢将“河图”“洛书”“先天图”等放入书中,“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 ”(康熙折中序语)从撰写体例上,又复十二篇古易之旧,故此书一出,依据中国文人相斗时,打不倒对方就捧,捧起来是为了更好摔碎的一贯战法,于是即有人以朱子之学,出自程子为理由,在捧的同时,董楷接着便作周易传义附录,离析本义编次,而从程氏易传编次。程氏易传乃王弼本编次,由此可见,当时分传附经派的势力是多么强大,其所使用的手段又是多么恶劣!至明初,周易大全又取董氏本等为底本,故仍沿其误,并因“钦定”而广为流传。以朱熹的地位、声望与影响,其书之编次原貌,竟然会在整整有明一代被离析曲改,而李光地本人撰定的周易观彖十二卷,正如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是编乃仍用注疏本”,就是说,也只得仍用王弼本。只是“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可知李光地也只是凭借康熙皇帝的威势,借编折中之机,总算从体例编次上忠实地恢复了本义原貌,而后乾隆年间御纂周易述义,又遵其例,这是对分传附经派的沉重打击。对此,我们作为令人,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折中认为:“前汉六经与传皆别行,至后汉诸儒作注,始合经传为一耳。 ”折中编者言此的根据仅是三国志·魏志中魏高贵乡公问博士淳于俊的那段话,淳于俊虽说“郑玄合彖、象于经者”,但并未明确言其以何种形式去“合”,及“合”到什么程度,而由其上下文之语气看,淳于俊只是作为一种见解,对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且费氏易兴起之后,东汉熹平石经之周易即“经传分列,不相杂厕”(蒙传铭周易成书年代考),故 3在“论易道精蕴经传义例”中,编者偏信初上无位之论,以至失之偏颇:“按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功异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贵而无位需上六云虽不当位,若以上为阴位邪,则需上六不得云不当位,若以上为阳位邪,则乾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 然文言所云“贵而无位”,是与“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并说,此处乃阐理而非指其爻位,同样象释需卦上六云“虽不当位,未大失也”,其意亦在释“不速之客三人来”为“不当位”,只因能“敬之终吉”故而“未大夫也”,此亦非指爻位而言。且系辞已说得很清楚:“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如上下无位,何来“上下无常”“周流六虚”之论耶? 对先儒易义,编纂者认为: “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有所用,非苟为寓言也。然两汉诸儒,必欲究其所从,则既滞泥而不通,王弼以来,直欲推其所用,则又疏略而无据。”在此,折中编纂者强调朱熹的观点: “易只是为卜筮而作,故周礼分明言大卜掌三易 ,连山归藏周易,古人于卜筮之官,立之凡数人,秦去古未远,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今人才说易是卜筮之书,便以为辱累了易,见夫子说许多义理,便以为易只是说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无不在也。今人却道圣人言理,而其中因有卜筮之说,他说理后,说从那卜筮上来作么?”因此,易之本义,正是为“上古之时,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则行之,凶则避之。此是开物成务之道。故系辞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正谓此也。” 这种对易之本义的体察与认识,贯穿于朱熹本义的终始,贯穿于文公易说的终始,亦贯穿于折中的终始,直至今天,不是还有这种“今人才说易是卜筮之书,便以为辱累了易”的今人吗?可见历史总是在重复。只是岁月流逝,时代的大河中不时泛起新的“今人”。当然,昨日之“今人”,已不同于今日之“今人”,而今日之“今人”,又不同于明日之“今人”尽管“今人”的面孔不断变换,然而像这样的老调子,却总是唱不够,也唱不完的。 在“纲领三”之“论读易之法及诸家醇疵”中,编纂者引用朱熹之言道: “易不比诗、书,他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人须是经历天下许多事变,读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审端正。今既未尽经历,非是此心,大段虚明宁静,如何见得?”此所论读易心得,亦可谓精审。在论及“先天图”时,编纂者又引朱熹之说指出:此图非朱熹、康节、希夷之说,乃孔子之说,“但当日诸儒既失其传,而方外之流,阴相付授,以为丹灶之术,至希夷、康节,乃反之于易,而后其说始得复明于世。”其论亦可谓中肯可信。 “卷首”所列易之“义例”,分为“时”“位”“德”“应”“比”及“卦主”数 4折中于周易经文的解释,首录本义,次列程传。然后是“集说”与“附录”。(“附录”较少)再后是“案语”,此为编修者所加,多有精彩之笔。最后是“总论”,但并非每卦之后皆有“总论”。 本义、程传此处我们即无需介绍了。“集说”广采各家之说,其引朱子语类自不必说,引汉晋诸儒,以王弼之说为多。而作为汉易代表的虞翻,相比之下引用较少。且即或引用亦不取其月体纳甲之说。如注坤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等,绝不取虞氏月体纳甲说。只偶取其卦变说。案集说多取有新义者,如释井卦九三爻之“为我心恻”,取蔡清之说:“我,指旁人,所谓行恻也,非谓九三自恻也”。应特别指出的是,康熙帝在折中中最为推崇朱熹,故在“凡例”中定调说:“案易学当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李光地虽“奉旨”纂修周易折中,但其学术观点,却与朱熹并不完全相同,他将与朱熹观点不同的易解,多收入“集说”之中。如释彖上传:“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时,集说引王宗传曰:“或曰,易家以随自否来,蛊自泰来,其义如何?曰,非也。乾坤重而为泰否,故随蛊无自泰否而来之理。世儒惑于卦变,殊不知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而内外上下往来之义,已备乎其中。自八卦既重之后,又乌有所谓内外上下往来之义乎!”此说亦表达了李光地本人的学术观点,因此,他在“案”语中说:“王氏说最足以破卦变之支离,得易象之本旨。” 我们知道,朱熹主“卦变”之说,故在本义中列有“卦变图”,图中三阴三阳之随蛊二卦,自泰否而来。李光地在此借引他人之文称朱熹为“世儒”,并敢批评朱熹“卦变”之说为“支离”,这在当时实为难得。当然,这种批评是否正确,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纂修者认为“先天图”早已有之,故在释系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时,“集说”引吴澄曰:“羲皇卦图左起震而次以离,鼓之以雷霆也,右起巽而次以坎,润之以风雨也,风而雨,故通言润。离为日,坎为月,艮山在西北严凝之方为寒,兑泽在东南温热之方为暑。左离次以兑者,日之运行而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运行而为寒也。” 5“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集说”在释这段文字时,又引胡炳文之说,以为说卦中“天地定位是故易逆数也”。及“雷以动之坤以藏之”此两段文字是言先天之卦,而“帝出乎震,齐乎巽故曰成言乎艮”是言“后天”八卦,而此处一段文字则是由“后天”而推“先天”,他说:“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官神则乾坤在其中矣!”所论皆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后人考察“先天”方位,的确大有助益。 纂修者在释序卦、杂卦时,全引“集说”以释之,不是按照先列本义次及程传的固定格式,原因是“集说”引朱子语类:“问序卦或以为非圣人之书,信乎?”朱熹以为,“先儒以为非圣人之蕴,某以为非圣人之精则可。 ”“集说”释杂卦于篇首,引朱子语类曰;“三画之卦只是六卦。即六画之卦,以正卦八加反卦二十有八,为三十有六,六六三十六也。邵子谓之暗卦。小成之卦八,即大成之卦六十四、八八六十四也。三十六与六十四同。” 释“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集说”引钱志立曰:“损、益、否、泰,为盛衰反复之介。易所最重者也,杂卦于它卦分举。而损、益、否、泰则合举之,以明盛衰之无常,反复之甚速也。周易自乾、坤至泰、否十二卦,自咸、恒至损、益十二卦。除乾、坤外,(杂卦)自比、师至损、益十卦,自咸、恒至泰、否十卦。”释“井通而困相遇也”一句时,“集说”又引项安世曰:“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正与上经之数相当,而下经亦以咸、恒为始,以此见卦虽以杂名,而乾、坤、咸、恒上下经之首,则未尝杂也。” 钱氏、项式之说,皆可谓独具意见。 释“大过,颠也。垢,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集说”引胡炳文曰:“本义谓自大过以下,或疑错简。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愚窃以为杂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备此盖指中四爻互体而言也。先天图之左,互复、颐、既济、家人、归妹、睽、夬、乾八卦,右互垢、大过、未济、解、渐、蹇、剥、坤八卦,此则于右取垢、大过、未济、渐四卦,于左取颐、既济、归妹、夬四卦,各举其半,可兼其余矣!始于乾,终于夬,夬之一阴,决尽则为乾也。” 折中纂修者在此不仅引胡炳文之说与朱熹错筒说商榷,更以“此盖指中四爻互体而言也。”以互体说,在“先天图”之左右各互八卦,而“各举其半,可兼其余”以此论证大过、垢、渐、颐、既济、归妹、未济、夬八卦之所本。撰修者在此公然引互体 6释彖下传:“渐之进也,女归吉也。”本义曰:“之字疑衍,或是渐字。”纂修者于“集说”引毛璞曰: “易中未有一义明两卦者,晋,进也。渐亦进何也?渐非进,以渐而进耳! ”纂修者在“案”语中进一步解释说:“曰渐之进也,以别于晋之进,升之进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皇帝虽已在“凡例”中为折中一书的学术观点定下基调,但纂修者还是以“集说”的形式,在书中反映出与之不同的学术观点。(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撰修者的学术倾向)此点,康熙帝恐怕亦会见到,然而并不计较,由此亦可想见其作为一代明君的学术胸怀与宽宏气度! “集说”之后是“附录”,“附录”亦引先儒之说或辅助程朱之说,或商榷程朱之义,然“附录”为数较少,并非每卦皆有。如“附录”释“大衍之数五十故再扐而后挂”,一段曰:“郭氏忠孝曰,奇者,所挂之一也,扐者,左右两揲之余也自唐初以来,以奇为扐,故揲法多误,至横渠先生而后,奇扐复分。 ”“系辞言归奇于扐,则奇与扐为二事也。又言再扐而后挂则扐与奇亦二事也,由是知正义误以奇为扐,又误以左右手揲为“再扐”。“系辞以两扐一挂为三变而成一爻,是有三岁一闰之象,正义以每一揲左右两手之余即为再扐,是一变之中,再扐一挂皆具,则一岁一闰之象也。凡揲蓍第一变必挂一者,谓不挂一则无变。所余皆得五也,惟挂一则所余非五则九,故能变。第二第三揲虽不挂,亦有四八之变,盖不必挂也。故圣人必再扐后挂者以此。” 纂修者在此段“附录”后的“案”语中补充说:“郭雍本其先人郭忠孝之说以为蓍说,引张子之言为据,朱子与之往复辩论,今附录于后,以备参考。” 就有关揲法的不同观点,“附录”引“朱子与之往复辩论”的郭氏说,并在案语中说:“张郭之意,是以挂象闰也,今折其中,则掛扐皆当以象闰。”因为“以天道论之,气盈朔虚,必并为一法。以筮仪论之,挂与扐必并在一处,以经文考之,曰归奇于扐,又曰再扐后挂则象闰者当并掛与扐明矣!” 撰修者这种以不同学术观点折中、商榷朱熹之说的做法是极为可贵的。故“附录”在折中中虽不多见,然确能辅翼程朱之说,其义不可忽视。 今天,我们在介绍与评价折中一书时,尤应引起注意与重视的,当推撰修者在每段经传文之后所加的“案”语,今天看来,此“案”语估计大部分为李光地所加,或至少代表着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案”语中多有极富创见的精彩之笔,亦有沉浮宦海多年后的抒其胸臆之语。我们知道,李光地早年仕途并不顺利,故于屯之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下“案”曰:“卦者,时也,爻者,位也。此圣经之明文,而历代诸儒所据以为说者,不可易也。然沿袭之久,每局于见之拘,遂流为说之误,何则?其所目为时者,一时也。其所指为位者,一时之位也盖易卦之所谓时者,人人有之,如屯则士有士之屯,穷居未达者是也;君臣有君臣之屯,志未就功未成者是也;甚 7据清史稿·李光地传介绍:“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估计李光地有感于此,于同人卦九五爻“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下“案”之曰:“居尊位而欲下交,居下位而欲获上,其中必多忌害间隔之者。故此爻之号咷,鼎九二之我仇有疾,亦论其理如此尔!”于坤卦卦辞后“案”曰:“己无私焉,又何朋类之足云,故必丧朋而后得主也,为人臣者,而知此义,则引类相先,不为阿党,睽孤特立,不为崖异,故易卦之爻有曰朋盍簪者,有曰朋至者,有曰以其汇、以其邻者,皆得朋之义也。有曰朋亡者,有曰涣群者,有曰绝类上者,皆丧朋之义也。斯义也,质之文王卦图,孔子彖传而皆合。”再如释困卦卦辞:“有言不信”曰:“困者,君子道屈之时也,屈则不伸矣!有言不信,信字疑当作伸字解。盖有言而动见沮抑。乃是困厄之极,不特人疑之而不信也。夬卦闻言不信,己不信人之言也,而夫子以聪不明解之,以信字对聪字,则信字当为疑信之信。此卦有言不信,人不行己之言也,而夫子以尚口乃穷解之,以信字对穷字,则信字当为屈伸之伸。” “案”语于周易经义多有创见。如于坤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案”语能以几何学之点、线、面、体理论释之,说“乾为圜则坤为方,方者坤之德,与圜为对者也。故曰至静而德方。若直,则乾德也,故曰夫乾其动也直。大亦乾德也,故曰大哉乾元。今六二得坤德之纯,方固其质也,而始曰直、终曰大者,盖凡方之物,其始必以直为根,其终乃以大为极,故数学有所谓线面体者。非线之直,不能成面之方;因面之方而积之,则能成体之大矣。坤惟以乾之德为德,故因直以成方,因方以成大,顺天理之自然,而无所增加造设于其间,故曰不习无不利。”再如释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曰“改邑不改井句,解说多有错,文意盖言所在之邑,其井皆无异制。”将“不改井”解作“其井皆无异制。”释井九三爻辞“王明并受其福”。曰:“不曰明王而曰王明乃恻者,祈祷之辞,言王若明,则吾侪并受其福矣!”于鼎卦上九爻:“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案”曰:“此卦与大有,只争初六一爻耳,余爻皆同也。大有之彖辞直曰元亨,它卦所无也,惟鼎亦曰元亨。大有上爻曰吉无不利”,它爻所无也,惟鼎上爻亦曰大吉无不利,以其皆为尚贤之卦故也。又易中大象言天命者,亦惟此两卦,一曰顺天休命一曰正位凝命。”所论皆可谓妙语连珠。而于艮卦六二爻“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后曰:“此爻随字与咸三同,咸三谓随四,此爻为随三也。”由此段文字,可知李光地精于互体连互之说。盖咸卦九三爻之“执其随”的“随”字,与此艮卦六二爻“不拯其随”的“随”字相同。李光地认为,是因咸卦九三爻,便是随卦九四爻(因随卦六二爻至上六爻五画连互而成咸卦),故随卦九四爻才有“随有获”之辞。而此艮卦六二爻,即是随卦的六三爻(因随卦六二爻至上六爻五画连互成咸卦)时,其内卦亦为艮也,此艮卦六二爻,正其五画连互而成咸内卦艮之二爻之位,此位即随卦六三爻之位。由 8李光地不但有扎实的象数易学功底,而且更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渐卦上九爻“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李光地“案”之曰:“陆字与九三重,故先儒改作逵字以叶韵,然造、仪古韵实非叶也。意者陆乃阿字之误,阿,大陵也。进于陵则阿矣。仪,古读俄,正与阿叶。诗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今人于丰卦,多能认识到它是古人对日全蚀的一次完整记录,但前人明确完整地提出此说的,应是李光地。他在丰卦九三爻“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后“案”曰:“以实象求之,则如太阳食时是也。食限多,则大星见,食限甚,则小星亦见矣。” 李光地读易多出灼见,如于兑卦九四爻:“商兑未宁,介疾有喜。”下“案”曰:“易中疾

    注意事项

    本文(御纂周易折中.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