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相关性实证研究.doc
-
资源ID:17605554
资源大小:20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相关性实证研究.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相关性实证研究.精品文档.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相关性实证研究、朱明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 济南 250002)摘 要: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研究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创新能力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与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流动性比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这反映出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银行业发展模式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能力;风险监管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risk supervision indicators of Chinas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by selecting the data of commercial banks listed on Chinas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from 2007 to 2011.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contrary,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loan-to-deposit ratio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banks innovative capability. However,the liquidity ratio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anks innovative capability.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promoting commercial banks innovative capability and following the path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r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our country.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innovative capability,risk supervision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62-04一、引言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是其创新过程中的一种系统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战略创新能力等,而且与银行的创新发展战略密切相关。2010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为此,银监会2011年正式发布了中国版“巴塞尔协议总体框架”,全面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其逐步实施将对银行业构成严峻挑战。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以息差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增长模式将难以持续,迫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的经营与盈利模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来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长期以来,存贷利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银行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粗放经营特征明显。随着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银行业面临深刻的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在已有的公司治理改革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来深化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创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培植创新主体的内在创新动力,就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一般表现为管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由于银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中,许多都难以有效计量,所以目前尚无权威指标来衡量,而中间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创新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创新资源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中间业务也是非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银行的创新能力,成为衡量银行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近年兴起的各种理财、电子银行、银行卡等产品与服务领域的创新,其经营效果最终体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当中,而银行创新的主要特征又表现为表外化和证券化,因此收入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创新能力的水平。随着技术进步、金融脱媒、管制放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拓展中间业务、开发创新产品日益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考夫曼和莫特,1994;艾伦和圣梅罗,2001)。商业银行提升创新能力最终还需要调整银行的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变。(一)不良贷款率与银行创新能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反映的是银行创新系统行为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商业银行不断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并运用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通过技术进步、市场开拓、管理升级和文化建设等各种方法手段,应用知识和人的智力,使其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为银行带来利润和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不良贷款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监管银行的主要指标,能够反映出银行创新能力水平,并提出如下假设:H1:不良贷款率与银行创新能力负相关。(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创新能力资本充足率作为保证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有严格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并重新校准了各层次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以尽可能反映银行危机的社会成本。由于受资本监管的约束,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呈现“信贷扩张与资本补充”相互推动的特征,伴随未来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审慎的资本监管要求将迫使商业银行放弃以“规模和速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打破信贷扩张与资本补充相互推动的粗放循环。同时,巴塞尔协议更加强调对核心资本的计量,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这会减少可供调配的信贷资金规模,迫使我国银行业由过渡依赖利差收益转向多元化经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有如下假设:H2: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创新能力正相关。(三)资产流动性比例与银行创新能力流动性比率作为银行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反映着银行经营的流动性目标。该比率越高,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在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粗放型盈利模式下,我国银行业必然会更热衷于追求存贷款规模的增长,而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创新业务当中。因此,有下面的假设:H3:流动性比率与银行创新能力负相关。(四)存贷比与银行创新能力存贷款比率是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例,是用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贷款是可以收息的,即资金收入。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然而,由于存贷款业务获得的利润属于银行的基础利润来源,存贷比越高,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相对越高,对银行创新的刺激就越小,通过这种间接的作用,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4:存贷比与银行创新能力负相关。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样本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开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间的年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农业银行2007年的部分数据不能够使用,这主要源于农业银行2009年的商业化背景。鉴于此,本文首先将农业银行部分空缺数据进行空缺化检验,但实证检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本文在实证部分均剔除了农业银行的数据,运用15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二)变量选择与定义本文选择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变量,具体数据使用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该比重可以体现银行创新能力的水平。银行在业务开展和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结合银监会统计口径及风险监管指标中与银行创新能力相关性强的主要指标,本文选择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指标来代表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因素,银行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名称及定义见表1。表1:变量名称及定义变量名称符号定义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ZSR中间业务收入/银行营业收入×100%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余额 / 各项贷款余额×100%资本充足率CAR资本净额 /(加权风险资产 + 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00%,不应低于8%资产流动性比例CR流动性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不应低于25%存贷比LDR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银行规模SC银行规模是指银行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控制变量四、统计过程及实证分析(一)模型架构根据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以下模型:(1)其中,、分别代表表1中的各个变量第i年第j个银行相应的变量;分别代表各个变量的系数,它们的大小能够分别表明对应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弱程度,它们的正负性也将表明对应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正负相关性,从而来确定各变量与银行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截距量;为不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误差项,代表个体固定效应;为随机误差项。(二)描述性统计利用stata软件对除农业银行外的15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样本数据,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与银行风险监管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称最大值最小值中值均值标准差ZSR21.913.1611.0511.474.91NPL5.620.381.091.290.88CAR30.675.7711.7312.503.60CR72.0126.8041.0442.899.23LDR79.9656.3070.4468.506.00SC11.956.639.559.591.29(三)模型估计分析对模型(1)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进行混合效应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随机效应回归的结果如表3所示。为进行模型筛选,本文对结果进行一系列检验。首先,对混合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筛选。通过构造F统计量,计算出F统计量的值为11.81,相应的P值为0.00,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不存在个体固定效应的原假设,即认为模型存在面板个体固定效应,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效应模型。其次,对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筛选。筛选时使用Hausman检验, Hausman检验构造卡方检验统计量的值为18.54,相应的P值为0.0098。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有效的原假设,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表3:模型回归结果(1)(2)(3)混合效应固定效应随机效应npl-0.917*(0.48)-1.495*(0.34)-1.314*(0.32)car0.28*(0.15)0.088*(0.05)0.034(0.1)cr-0.0410(0.04)-0.0300(0.03)-0.0330(0.03)ldr0.057*(0.02)0.051*(0.02)0.037*(0.02)sc3.025*(0.33)1.406*(0.59)2.133*(0.44)cons-20.164*(10.11)-1.246(9.01)-6.778(8.01)N757575R20.5960.538R2 a0.5600.467F16.7210.49括号中为标准误,* p<0.1,* p<0.05, *p<0.01从表3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为0.467,所有系数除了流动性比率不显著之外,其他系数都显著,结果较好。因此,根据选取的代表银行创新能力的变量与代表银行风险监管的变量的实证分析结论如下: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与不良贷款率显著负相关,与假设H1完全吻合。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不良贷款率指标,来有效提升银行业的创新能力水平。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是:在信贷政策比较宽松的时期,银行往往可以通过贷款规模的增加,做大贷款基数来显著降低不良贷款率,加之表外收入表内化的处理方式,给人以银行经营效益不断改善的印象。所以,我国银行业需改变依靠贷款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从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银行创新能力与资本充足率显著正相关,与假设H2吻合。这说明在巴塞尔协议所强调的对核心资本的计量以及中国版“巴塞尔协议总体框架”下,银行业全面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审慎的资本监管要求将迫使商业银行放弃以“规模和速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创新能力,走资本节约型的集约化发展道路。银行创新能力与流动性比率相关性不显著,此处与前文假设H3不符,反映出创新能力与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银行创新能力与存贷比显著正相关,实证结论与假设H4不符。仔细分析这一结果,其实很有启发意义。商业银行以盈利性为目的,在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会想方设法提高存贷比例,因为这意味着银行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监管层对存贷比的限制更容易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对贷款规模的趋利性,在存贷比指标的限制下又导致对存款规模的热衷,但银行业这种“拼资产规模、拼贷款份额”的粗放增长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水平。五、结论与启示通过对银行创新能力与风险监管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基本上还是传统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从分析中可以发现,如果单纯依赖信贷规模扩张和银行规模的扩大,并不能使银行在创新能力方面获得本质的提升和改变。未来,我国银行业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水平,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施行有效的银行业监管,尽快从外延式、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内涵式、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快发展方式转型,走创新驱动型道路在金融脱媒继续加速、监管不断趋严、资本要求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等长期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集约化、电子化、综合化、国际化的经营趋势继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推进战略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按照我国监管新要求及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继续延续此前的发展方式,就必须不断增加股权资本,因为资本及核心资本缺口巨大。因此,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走低资本消耗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银行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根本一点就是调结构,包括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改变业务模式及盈利模式。经营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要实现从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的战略转型,努力走出一条资产规模不无限扩大、盈利平稳和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另外,商业银行转型本质上就是找准自身定位,显示一些差异化特点,比如大型银行的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化概念等,在转型中通过创新发现和发展差异化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构建和完善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完善更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监管体系银行监管机构是最重要的银行外部治理主体,与其他行业相比,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更为严格。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之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监管将越来越严格,这对我国银行业长期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产生较大影响。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市场化的监管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监管环境,并跟踪好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监管指标对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银监会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制定了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中长期规划和巴塞尔协议同步实施计划;出台了董事履职评价、薪酬制度、并表监管、外部审计等指引;建立了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安排;提出了资本要求、流动性、杠杆率、拨备比率等各项指标的具体标准和达标时间表等等,这些措施都具有积极作用。(三)针对我国银行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可以适当建立差别化、有激励机制的风险管控架构,加强银监会进行差异化监管的能力例如,银监会在2010年针对大型商业银行创建并试行了名为“腕骨”(CARPALs)的监管模型。总之,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而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走低资本消耗、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是根本之道。参考文献:1Allen F.and A.M.Santomero.2001.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5 (2).2Kaufman,G.G. and L.R. Mote,1994.Is Banking a Declining Indust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Economic Perspectives,18(3): 2-21.3郑荣年,牛慕鸿.中国银行业非利息业务与银行特征关系研究J. 金融研究,2007,(9).4李婧,贺小刚,茆键. 亲缘关系、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0,(3).5朱盈盈等.境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基于中国73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7).(特约编辑 王 馨;校对 YT,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