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精品文档.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摘要 通过分析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在护士身上的发生率。笔者分析了医院各个科室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总结常见的职业危害,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护对策。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并会正确的采用各种防护措施,遭受职业危害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临床护士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并正确合理的采用各种防护措施。关键词 护士;职业危害;防护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36-04nurses occupational harm and its protectionguanyanhuazhaomingyao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52,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harm which the nurses faced in the clinical work,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esself protection awareness,and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w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occupational harm the nurses faced who work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s.then,we summarize the common occupation harm,and proposed the pertinent protective measures.the nurses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used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the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occupational harm has been deeply reduced,and the work efficiency was improved,either.for the clinical nurses,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self-protective awareness,and properly and reasonably take a variety of protective measures.key words nurse;occupational harm;protection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职业危害的认识,医务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认识医院职业危害的存在,掌握医院职业危害的特点和致病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不仅为了自身不遭受医院职业危害所致的损害,而且还关系到所有其他接触人员的利益。1医院职业危害范围和种类由于医院职业工作的特殊性,涉及面很广,医院职业危害种类很多。护士的职业危害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1.1物理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有些物理性危害如医用仪器漏电、高压氧舱燃爆等易被医护人员所警觉;有些物理性危害如运动功能性损伤、电磁辐射和低噪声等在平时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等到出现严重损伤时才有所意识。1.1.1运动功能性损伤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相关性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护士常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护理,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这种职业状态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和韧带的损伤。1.1.2物理刺激1.1.2.1电离辐射现在医院里,除了人们熟知的x光机、医用同位素源外,尚有大量功率强弱不等的电子仪器,它们可产生射线和电磁场,激发空气中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少量多次接触就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1.1.2.2针刺伤护士工作量的2/3是注射,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0.3%1。其最大的危害不是对皮肤和其他组织的损伤,而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ontrol disease center,cdc)监测统计,每年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而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其中护士占63%3。1.1.2.3噪声病房的噪声来源于患者的呻吟,工作人员、探视陪护人员对话,电铃、电话、电视、物品、推车及仪器的移动声,机器、空调、监护仪及其它机械性声音等。据测各类报警噪音在5373 db,呼吸机在65 db4。环境噪声超过50 db将影响睡眠和休息,70 db时干扰谈话,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护士容易出差错,同时也使胃分泌下降、内分泌失调、性功能紊乱5。1.1.2.4微小气候指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度、通风情况、热辐射、热量的消耗、衣服的热阻等。不适宜的微小气候可造成健康的损害。供应室、手术室等场地长期使用热力灭菌方法,干热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明显升高,供应室的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交替中。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程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供应室的护士亦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急剧的冷热交替,会使机体组织器官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从而激活氧自由基、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造成机体的损伤。由此可见,寒冷和潮湿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1.2化学性危害1.2.1消毒剂和防腐剂医院长期使用的含氯消毒剂、甲醛、甲苯、戊二醛、乙醇等都是挥发性化学制剂,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多方面有害性影响。消毒剂还可致支气管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和致癌等6。1.2.2麻醉剂机体内安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尿排出体外7。手术患者中大部分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后均直接送入病房监护。患者所处环境相对密闭,排出的带有麻醉剂气体并不能很快流通出去及医护人员近距离处置患者,都会较多的吸入此类气体。长期吸入被安氟醚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8。护士接触麻醉性气体,有引发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1.2.3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下降、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已被公认。在许多医院,无特殊配制化疗药物设备,配药时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微粒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使护士被动吸收。孕妇接触抗癌药物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10。1.2.4患者体液患者的胃液、血液、尿液、胆液、粪便等都对护士产生不良刺激,同时也增加感染机会。在icu病房,尿液、血液、痰液的溅落率分别为38%、26%、13%,平均每月溅落40次/床11。1.3生物性危害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2。同时,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护士在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和频繁的接触中,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特别是sars,在流行早期,由于对其认识不清,未加严密防护,较多医护人员被感染,是呼吸道传播的典型病例。2003年5月6日,北京首次发布sars疫情分析,截至到5月6日,北京确诊sars患者1 897例中,其中医护人员感染有335人,约占18%,居感染人数类别的首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妊娠期护士来说,受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受到诸多限制,被感染的概率也因此而显著增加。一些病原体可在胎盘上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结构,从而感染胎儿13。1.3.1传染性肝炎病毒生物性危害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疾病类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综合性报道指出,医院工作人员(包括护士)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1.3.2hiv病毒据报道,美国1981 1993年发现的30万aids患者中,已有20万死亡,其中6.0%是卫生工作者,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0%15。1.4心理社会性危害1.4.1医院生物性危害后的心理打击当护士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多数人心理会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悲伤、恐惧、消极无奈等,甚至影响工作、生活、家庭等。1.4.2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心理压力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平常工作繁杂,在家庭要承担更多一些的家务劳动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加上住房条件、晋升等相对处于劣势,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身心疲惫。1.4.3医院暴力侵犯形成的心理压力酗酒就医人员、病故后家属冲动、患者医疗意外后、精神病患者等常将护士作为直接暴力的对象。国际护士会(icn)指出和其他行业相比,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暴力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1.4.4怀孕期护士职业压力形成的心理风险占据临床一线的多为年轻护士,其中一些面临成家生育的问题。在怀孕到生育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保持工作状态。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负荷、高责任、高风险性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变得不稳定。而稳定的个性有助于怀孕的护士身心发展,能保证她们平稳地度过孕期,同时也将对胎儿的身心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2医院职业危害的发生原因分析2.1护士自身保护意识淡薄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宣教和培训。蔡志翔等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输液、注射等操作中从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的占15.4%,这反映了护士的防护意识淡薄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16。2.2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医院对职业危害的防护意识不够全面,在传染科和有医源性辐射源的地方,给予重视和防范,在其他地方和对其他人员就比较疏忽,要求和管理不严格。表现为缺少对全院范围内各科室部门职业危害的分布状态掌握和防范应对措施;缺少相关知识培训;缺少必要制度和人员督察落实;缺少定期总结和预警提示,从而使得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必要的警觉,大大增加了遭受各种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和严重程度。有调查显示,只有7.3%的护士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远远低于国内报道的护理人员对正确洗手方法的知晓率(44.2%)17。相关知识的缺乏,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的机率。3医院职业危害的防护和补救措施3.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一是护理学院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注意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特别是各种污染或感染的方式与途径及医院感染的危害性,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因为护士短缺较为严重,难以让护士离岗培训,可鼓励护士在线学习,大量的护士不必脱离临床就可参加学习。3.2建立健全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组织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摸底排查医院职业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关于医院职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制度内应包含医院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生物特性、传播途径、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及医护人员遭受医院职业危害后的补救措施和方案。规章制度建立之后,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设置专业部门专业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指导,有关情况适时通报全院各部门,以便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3.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3.3.1开发或普及智能型护理器材减轻劳动强度和一些重复操作,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对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普查、检修,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器械车轮定期上润滑剂,以减少噪音。条件许可,引进或开发机器人替代护士完成简单的操作,如将必需品从保护区运输到隔离区传递给患者、病区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18、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研制的应用于护理之家的机器人援助系统19、爱尔兰人研制的机器人va-pamaid20以及日本人研制的机器人rftd21和行走援助者22。3.3.2放射线和电磁辐射的防护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要穿铅衣,佩戴眼镜,戴铅脖套及铅帽。对室内强电磁辐射源应设立隔离板(罩)或远离人群。3.3.3针刺伤的防护护士应注意日常操作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预防的原则:使用尖锐器械时,要特别小心,戴双层手套,以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23;注射或穿刺时,先检查针头是否安牢,手绝不可置于针头前方,操作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住针眼,手不可接触针头,针头向下直接放入耐刺的硬容器中,进行毁形处理。使用防刺渗收集容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24;现已证明,防刺渗容器的使用,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了50%。3.3.4环境因素的防护对高温、噪音、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的可安装消音设施。冬季洗涤时最好用热水。高温的环境可安装空调。为了降低污染微生物形成的气溶胶在空气中散布,可使用含氯消毒剂通过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并做到定时通风,同时定期消毒、擦洗病房内的桌椅。3.4化学性危害的防护3.4.1化学消毒剂的防护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时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这样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3.4.2化疗药的防护肿瘤治疗机构一定要组织和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教育和培训从事该工作的人员。配制对人体影响较大的药物也应参照化疗药的冲配规则进行。3.5生物性危害的防护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医疗用品时均应戴手套。眼睛、面部应避免溅到感染性血液、体液,必要时除戴口罩、帽子外,还要戴防护面罩。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3.6心理社会行为危害的防护3.6.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经常与同事、朋友沟通交流,以驱除心中的郁闷及工作中的不快,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必要时就诊于心理医生。3.6.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3.6.3对医院暴力行为的防范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门卫和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并通过卡控通道来限制公众在医院的活动范围,这些也都是有效防止医院暴力发生的硬条件。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3.7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护士职业性损伤是一种潜在的职业风险,一旦发生,其身心两方面所承受的打击是非同一般的。大力提倡医院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参加职业性损伤保险,以减轻护士的心理损害。3.8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保护护士孕期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是目前医院常见而不可回避职业安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孕期妇女劳动保障问题制定的相关政策时间已久,这明显与当前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医院在充分服务好患者需要的同时,也应保护好每一位处于特殊时期的护士的健康和安全。4结论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予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参考文献1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2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3 向艳君,赛冬红,罗彦丽,等.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44-46.4 刘英,张春菊.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中国医学杂志,2008,6(12):21-23.5 周春华,邹碧荣,喻谦.浅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j.护理学杂志,2004,19(20):65.6 凌瑞杰,喻维,汪毅.医院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治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3):41-43.7 景华.使用外科重症监护与治疗m.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42.8 张雪寒.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5):200.9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10 谢金辉,王建瓴,李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对护士升值结局的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11 张锦.icu护士心身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88,33(2):106.12 王红,陆卫国.护士职业危害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474-475.13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9.14 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3-434.15 白雪,赵新汉.论艾滋病综合防治的紧迫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3(2):31-32.16 李映兰.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17 蔡志翔,李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18 张光慧,赵庆华,曹松梅,等.重庆市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职业防护认识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3):1348-1350.19 sun lining,zhao jianwen,du zhijiang,et al.development of a nurse robot serving in infectious disease isolation wardsj.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7,13(3):261-266.20 pineau j,montemerlo m,pollack m,et al.towards robotic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s: challenges and resultsj.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2003,42(3):271-281.21 lacey g,macnamara s.us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smart mobility aidj.rehabili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2002,37(6): 709-723.22 vladimir k,chaitanya g,john n,et al.rfid in robot-assisted indoor navig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proceedings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1979-1984.23 oscar c,yasuhisa h,kazuhiro k.control of walking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variable center of rotation. in: proceeding of 200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m. new york,2004:2289-2294.24 洪学仁,邓艳辉,蔡太生.医护人员操作中被针头刺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6):44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