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123.doc
-
资源ID:17635901
资源大小:20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123.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123.精品文档.名词解释1.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2.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3. 收缩藕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4. 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里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底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又叫假性贫血。(应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5.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6.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度条件下。:7.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8. 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9. 视野及视力: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也称为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10. 状态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11.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2. 个体乳酸阈: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13.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简答+论述14. 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消耗大于恢复,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运动停止后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动后超量恢复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5.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的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如果每搏输出量不变,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时,每个心动周期缩短,特别是舒张期缩短更加明显,因此心室没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致使每搏输出量减少。运动员特别是耐力项目的运动员,虽然心率较低,但由于心肌发达,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高,从而能保证正常的心输出量。(2)心肌收缩力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一般地说,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反之则少。在一定范围内,心肌纤维收缩力与心肌纤维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生理范围内,心肌纤维初长度越长,收缩力也越强。在完整的机体内,心肌收缩力的变化是受神经体液的因素调节的。(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和胸内压密切相关。16.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答:动脉血压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右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血压的波动(即脉压)较青年人大。(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常时约为7 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17.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1泛化过程。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 特点:大脑皮质内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力。教师: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2分化过程。 特点: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由于抑制过程逐渐加强,特别是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阶段进入了分化阶段。因此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和连贯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新异刺激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可能会重新出现。 表现:一些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逐渐消除。教师: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是动作更趋准确。3巩固过程。达到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 特点: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表现:不仅动作优美准确,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出现自动化,在环境变化时技术动作也不易受破坏,完成练习时也感到轻松和省力。但是动力定型发展到巩固过程也不是就一劳永逸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18.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成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廊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是有极显著差别的。(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此外,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19. 氧离曲线特点、生理意义和影响因素。氧离曲线是表示PO2和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呈“S”。“S”型氧离曲线的上端显示,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氧离曲线的上段,对人体的肺换气有利。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是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离曲线的下段,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因素:血液中P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酵解产物2,3DPG的增多,都使Hb 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分之,血液中的PCO2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DPG的减少,使PH对氧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是血液结合更多的氧气。20. 三大能源系统的特征?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1磷酸原系统 又称ATPCP系统肌肉在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磷酸原系统作为极量运动的能源,虽然维持运动的时间仅仅6-8秒,但却是不可代替的快速能源。如100米跑。2酵解能系统,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在极量运动的能量供应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维持运动时间2-3分钟。如400,800米跑。3氧化能系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维持运动的时间较长,如马拉松21. 最大摄氧量的生理机理及影响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1)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2)HB含量(3)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制约(4)通气|血流比值2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因素。(3)训练因素。22.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2)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能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大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 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PH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提高。23.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一)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二)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三)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慢肌运动单位兴奋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四)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五)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六)年龄与性别。 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七)体重。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24. 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25.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和原因。1) “衰竭学说”认为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源物质的耗竭。(2) “堵塞学说” 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组织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机体内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4)“保护性抑制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5)“突变理论”肌肉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6)“自由基损伤学说” 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以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