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素质.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作者: 陈卓云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2006-1-15 阅读次数:105企业管理者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方式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达成企业设定目标的人员。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企业管理者不是指所有参与管理环节的全体人员,通常所指的企业管理者是指承担着企业重大计划、组织、指挥等管理职能的高层管理人员,与通常所讲的企业家、企业领导者的概念相近。本文所论述的企业管理者仅限于通常所指的人员范畴。 企业管理者掌握着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配置权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目标确认者、计划制定者、工作指导者,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说,企业管理者的水平高低、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领域中,对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素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现代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途径三个方面作初探。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企无人则止,人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作为在企业管理中承担着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职能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无论从管理层级还是管理地位来说,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企业管理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远景规划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2、企业管理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明确地制定出工作目标、管理目标,积极引导全体员工向同一目标奋斗。 3、企业重要人才的选拔、培育。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管理者必须将人才的选拔和培育,特别是重要人才、关键岗位的人才的选拔和培育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4、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在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行。 5、企业的变革实施。企业生存的环境和面对的挑战不是一成不变,特别进入信息时代后,各种事务可说是瞬息万变。有人说,现在惟一不变的变化,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适时地作出变革的决定,让企业的发展跟上社会的变化。 6、企业对外的社会形象的建立。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主体,具有相应的社会形象,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上下功夫,建立积极的社会形象。 7、其它重大问题的决策。其它关系到企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 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决策的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决策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活动,决策是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决策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层组成人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管理者的思维高度,从而决定了其所做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有了良好的方针政策、方针、计划、方案后,必须进行有效的落实。企业的执行力的好坏与企业管理者的高低休戚相关,企业管理不能仅限做计划、做方案,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处,体现出执行力。 3、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人主导的,企业管理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关系到经营成果的好坏、经营效益的好坏。 4、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本身战略的布局影响,战略布局科学合理与否,将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是人才的培育。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着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民间笑话有“武大郎开店”的说法,也就是企业管理者自身水平高低对企业人才影响的注解。拥有良好的战略和优秀的人才队伍,企业才会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内涵;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行为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管理者言行由于上行下效的原因,潜移默化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企业管理者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企业管理者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是企业对外的一张名片。 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加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来临,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挑战,我们面临的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我们的竞争对象是具有几十年跨国经营经验的大型企业。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以投资需求拉动为主的粗放型扩张,而非生产率提高的资源优化,特别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水准还比较原始和粗放,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虽然我们自身还不成熟,我们却不得不在“与狼共舞”的同时,快速的提升自我能力。当前,中国企业的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压力。 在企业国际化或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表面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深层次的竞争来源于人力资源的竞争。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未来的战略定位。企业管理者若没有着眼于未来的眼光,有效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囿于现有的定位,就无法为未来面临的问题作好准备,就无法打造面向未来的企业竞争力。企业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会成为未来竞争的制胜点,作为掌握企业生存与发展核心力量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之所在。所以说,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未来的竞争力。 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素质结构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多种条件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整体、综合性的概念,在素质中,各种不同的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结构。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和观点上,将企业管理者素质结构分为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特质性素质三个大的方面,同时并就三个方面在企业管理者个人上的具体体现进行论述。 二、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指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基本方面的要求和条件。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基本素质不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特有要求,但基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管理者其它素质的发展和提升。 1、道德伦理素质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但赢利不等于惟利是图,不等于置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甚至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素养的修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许有人会提出,我们搞经济的、搞企业的、只要不违法,也用不着去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修养,或者,我们不是共产党员,只要踏实做事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体现在于管理者对关系到大是大非问题的重大决择的取舍上。近年出现了一大批企业高管和部分部分知名企业家纷纷落马,从一定程度也反映了管理者放弃了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修养,最后竟落为“阶下囚”,该现象值得深思。 2)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道德是为了社会建立良好的伦理秩序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孔老夫子教导其得意门生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者,即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企业与道德修养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学问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领袖人物,是企业“上行下效”的对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道德败坏的管理者能在企业管理中施展才华。近年来,一些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遇到了管理上的瓶颈,在寻求“职业经理人”的过程中,第一个担心的问题就是职业经理人的人品问题,也就是道德问题,这个案例从侧面反映了道德情操与做企业的紧密关系。对民营企业家来讲,道德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3)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誉。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部分,但更明确地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职业上的要求。企业管理者是企业者的中坚,也是社会的重要阶层,中国社科院发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专门经理人阶层,也就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阶层进行了论述。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和信誉,将是对企业管理基石的最大侵蚀,对企业管理者个体来说,也将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2、心理人格素质 1)宽广的胸怀。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领袖作用中,必须有宽广的胸怀。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将面临着内外环境方面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甚至是批评的声音和压力。企业管理者在面对来自于行业、媒体、其他组织的批评与指责,一定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方式来对待,以正常心态处理。对来自内部不同的观点,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能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营造一个广进贤言的良好局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有一句名言,称为“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其处世行事。企业管理者应该达到此境界。 2)开放的心态。面临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科技,管理者应具有开放的心态,去积极的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吐故纳新的机制,管理者个人也应建立起相应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及时跟上外界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放的心态要求管理者改变固步自封和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不断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 3)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力。企业管理不是坐“顺风船”,能一帆风顺的达到设定的目的。企业的经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商业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等等,企业经营本身就是与风险同在。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在遭遇风险时,必须有坚韧的毅力去对待,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实践中必须锤炼出坚忍不拔的精神,去体会“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境界。 4)个人的自我控制力。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工作中,生活中,企业管理者都会遇见各种不正常、不正当甚至是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诱惑。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钱色交易,黑幕交易、幕后操作等都是近些年来沉渣泛起的体现。企业管理者在面对诱惑时一定要正确对待,必须有良好的自制力。“无欲则刚”当然是至高境界,但“取之有道”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3、基础知识素质 1)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对社会、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方面的内容;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哲学、政治、历史、心理、语言、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倾向,认为自然科学才能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实,我们纵观成功的人物,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治家、或者管理大师,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作为一个企业中,承担着重大决策、协调、管理的企业管理者,更应该高度重视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 2)完善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拥有的各种知识的组成情况,比如说,前面所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组成情况及它们内部的组成情况。当然,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是对管理者求全责备,必须成为大学问家。完善的知识结构是要求管理者在知识方面应相对均衡,不能有重大的知识缺陷。 4、除了以上方面外,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这一点本是最简单明白的一点,却又是容易忽略的一点。国内媒体对企业管理人员作了一次调查,发现企业管理人员中,亚健康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管理人员还患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企业管理者每天都在高压下前行,但决不能丢了根本,企业管理者在这上点不可不慎。 三、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企业管理者实施企业管理行动和活动必备的素质,专业素质是企业管理者履行其职责的基本要求。 1、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应该是每一个希望走向成功的管理人员的重要要求。企业管理者只有具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一个热情洋溢的企业管理者才会感染广大员工,让广大员工用同样的热情去对待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气。如果一个暮气沉沉、毫无热情的人来领导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前景就十分堪忧。 2、企业管理知识要求 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工作行为就是管理,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管理知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钻研和了解企业管理知识,为实践打好基础。 1)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理知识。企业管理者的主要活动就是管理。企业管理就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方式来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期达成企业设定目标。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协调、领导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2)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知识。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从市场营销到产品服务,从物资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活动是由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职能来支持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各环节、各职能的运行规律、特点、规范、要点进行认真研究和理解。当然,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分工不同,除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必须对以上所有环节和职能的内容充分理解外,作为其余企业管理者,重点应放在自己所负责、所分管业务方面,进行学习和钻研。 3)产业、行业知识。相对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层次来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组织。企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各行业的一份子。企业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企业在相应的产业和行业的地位、作用、分工、特点,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者才会正确地对企业进行规划。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对产业和行业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时刻把握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4)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生理学、伦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学、会计学、法学等知识。所以,除了前面所述的管理职能知识、业务知识、行业产业知识外,企业管理者也应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解。特别是新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学习。 3、企业管理技能要求 企业管理技能指的是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管理方法、工具及技巧。企业管理者有了管理知识还不够,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技能,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企业管理才能有效,才能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 企业管理的技能要求内容是非常宽广的,有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特殊企业所需要的特殊技能。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管理技能要求也是变化的。企业管理技能是一种实践性的能力,需要广大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本文所阐述的技能要求,为当前企业管理者所需的基本技能。 1)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方案,以期能够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发展,获得最大企业成效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管理者第一项技能要求就是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面,是一种主动降低风险、提高效益的管理行动。作为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计划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等。企业管理者掌握了计划管理能力,才能正确地制订出企业发展方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目标,才能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订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整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协调地达到企业所设定的目标。 2)沟通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指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中人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思路、信息进行传递、交换进行控制能力以及对其产生的不和谐进行协调的能力。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若管理不当,也会有消极作用和破坏作用。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建立起企业正常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传播渠道、冲突解决、协调机制。在企业中,必须有畅通渠道,不管是企业的经营信息,还是人员思想动态,都应在企业中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古人曰: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大禹治水之法在于疏导,治理企业也一样。企业建立了正常的沟通渠道后,企业才能杜绝不正常、不合谐的小道消息,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同时,企业管理除了内部的人员外,企业还面对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机关、新闻界、教育科研机构、社区等在内的公共关系对象。企业管理者也同样应拥有相应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与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企业管理者除了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外,自身还必须做好沟通协调的榜样作用。率先在企业中树立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榜样形象。论语有云:子率之以正,孰敢不正。 3)激励能力。在企业中,存在着组织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两种关系,用各种方式调整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就是激励要解决的内容。国外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一般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可足以保住饭碗,由此可见,激励员工发挥潜力,对企业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激励员工的方式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激励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者必须有效掌握激励的原则和激励的方法,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效结合起来,在企业中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目前,各企业都在探索员工参与、员工持股、员工企业内创业、新福利方案等新的激励方式。企业管理者掌握了激励方式,就会有效地挖掘员工中蕴藏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4)企业文化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形态中折射出来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技术特色、管理特色以及企业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另外,企业文化又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物质形态。有人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理念、企业的精神等方面的传承的确得益于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对外的形象建立也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一些想做“百年老店”、“百年企业”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企业文化的建设、维护、提升的能力。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但企业文化不是虚化的东西,目前,企业界存在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流弊,仅用一些物化的标志、口号、物品来代表了整个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了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层次的内容。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作为塑造者管理者、倡导者、变革者的角色,从三个层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成企业的特有竞争力。 5)团队组织能力。团队作业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使用非常广泛的管理方式。中国人自己在私下有过自我评价: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几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一条蛇,并与其它国家的人员进行比较。这反映国人在团队意识方面的缺乏。当今企业的组织形态中,团队已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掌握团队建立、协调、评价方式,使用团队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6)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企业确立目标和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充分、正确地运用企业所赋予自己的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模范权、专长权,积极地影响下级的管理行动,推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领导能力来源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基本素养、人格魅力,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在强化自身修养的基础积极地推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体现出良好的、有效的领导能力。 7)创新能力。竞争已成为当前企业的基本特点,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石,同样,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在对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总断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企业管理者要正确地分析竞争环境和竞争形势,不断地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进行创新。 8)危机管理能力。企业管理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因素,存在着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在企业管理中,就会遇见不同的危机,包括市场、政策、法律、经营、人员等方面的危机。企业管理者在危机管理方面必须拥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处理危机的能力。危机出现后,企业管理者必须勇于面对,认真分析企业所面的整体形势,危机发生的原因、影响大小,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及时控制其发展势态,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效地消除危机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影响。二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危机方式进行管理。对危机进行预测,并把危机作为一种压力和激励,在危机出现之前便有效地避免危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特质性素质 特质性素质是指企业管理者具有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之外,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比较突出的个体性优势的素质。特质性素质是不同的管理者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不同的企业者具有不同的特质性素质,决定了不同管理的能力优势、管理作风、管理风格。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都会存在一些管理者擅长战略运作、另一些管理者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独特的管理水平、或者是具有精益化生产的独特本领,等等。特质性素质来源于不同的企业管理者不同的生活、工作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体差异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专家、都是专长。管理者的培养也不可能像制造流水线产品一样,都是同一标准,同等能力。管理者的个体差异就形成了管理者的特质性素质。特质性素质与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是不可分离的,并来源于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 1、建立有利的个人优势是企业管理者的必修之课。企业管理者必须对自我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是天才、是全能冠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相应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在擅长的领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扩充自己的管理优势,管理者才能取得自己的优势之所在。 2、优异的管理团队是由不同特质性的管理者的有机结合。如果管理团队的成员中,每个人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都一样,管理团队可供挖掘的优势也有限,如果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管理优势,具有不同的能力结构,那么,这个团队就具有人力资源整合优势。一支由不同特质性管理者合理组合的团队一定会做出优异的成绩,显示其强大的竞争力,这就是优势互补的效力之所在,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团队,大都是优势互补的结果。 五、素质在企业管理者个体上的具体体现 1、三种素质之间的关系。基本素质是管理者的最基本要求;专业素质是管理者履行职责的专业要求;特质性素质是不同管理者所体现的个体管理优势。三者从整体上构成了管理者素质的有机体,三者缺一不可。用结构图来表示,就如一个金字塔,基本素质为塔底,为基础;专业素质为塔身,是管理者的根本;特质性素质为塔尖,体现了个人特点和优势。 2、不同素质结构的企业管理者体现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能力。一般来说,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在素质结构的组成应为:良好的基本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质性素质。因个体差异,不同的管理者在素质结构中也会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就会构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能力。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现自己在素质结构中有缺陷、或有差距,就应从学习中、实践中尽快提升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方式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也不是先天具有的,主要得依靠后天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者人才梯队建设、接班人的培养上,企业均需高度关注企业管理者素质提高问题。目前,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途径有: 1、工作中提升。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有意识、有计划地对管理者在工作安排方面进行特别处理。比如通过岗位轮流,了解其它部门的运作,拓宽视野;通过较高职务的代理方式,提高其处理问题的思维高度;安排特殊性的工作,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在工作中提升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IBM公司就有一个“长板凳计划”,为管理者和重要岗位人员都设置后备人才。对这些人员都制定有详细的培训计划,特别是工作中的提升方面的内容。 2、集中式教学。将管理者送入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企业的内部大学、培训中心;外部培训机构;以及大学的MBA、EMBA教育等。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特别适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理论修养。 3、短期培训。由企业组织的较短期的、专题性的培训,要求企业管理者参加,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比如营销培训、财务培训、决策能力培训、具体管理工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等。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4、教育后的支持、巩固。管理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后,回到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缺乏相应环境、缺乏管理上的其它支持,管理者不能将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教育前的状况,管理水平无法真正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企业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教育必须有的放矢,与企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二是企业管理者施展管理才能提供空间。 5、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企业的培训教育不是万能。基本素质、基本业务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大都得依靠自己。古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就得从修身开始,最后才能平天下。企业管理者提高个人素质方面,也必须从修身开始,从做人开始,不断加强道德方面、业务方面的修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关键点 企业是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的重要主体,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做好这些工作,企业必须把握以下关键点: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法。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因材施教,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知道企业管理者素质的现有情况、明确企业现在及未来对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要求,就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教育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的评价中心,也是一种评价方法的探索。 2、企业培训机构的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长处在于对企业的熟悉和了解,有利于提高企业培训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麦当劳、IBM、海尔等企业的企业大学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因企业的力量有限,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的建立一定要整合外部资源,与相应的大学、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3、训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企业在管理者培训前不仅对每个管理者个人有针对性,同样应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相结合。企业必须将管理体系建设、人员培养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培训后的实效能体现在工作中。 4、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形成长效机制。人类跨入信息社会后,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巧。对一个组织而言。必须有效地建立成学习型的组织,让组织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学习,提升组织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企业管理素质的长效方式。ERP企业管理新视点 作者: 网络 来源: 网络 更新日期:2005-8-26 阅读次数:1003 何谓ERP?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面临入世后新的经济,贸易,竞争环境中国各大企业也开始关注起ERP来,从联想上马SAP的ERP,到国内各大软件制造商纷纷将自己的ERP瞄准国内一大批对ERP翘首以盼的大中型企业,ERP作为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已经在中国悄然兴起。 在过去,对于大多数的国内企业,手工计帐的模式,信息流的滞后,导致了生产流程不合理,生产与采购销售严重脱节,更不要谈对购销业务的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计划分析,从而导致销售成本结算模糊,库存积压,缺货断料等问题,最终增加了无附加值成本(NonValueAdded cost)。而ERP系统的初衷就是要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的数据共享,形成企业数据库,使信息流可以直接在各部门之间流动,让生产更加的透明化,使决策控制不再是雾里看花,而这些都是IT技术给企业的管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MRP到JIT从推动到拉动 然而ERP不只是电脑化,而是对整个流程的整合,包括整个企业的价值链购产销。这里就牵涉到是采用何种生产系统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ERP是该从何入手的问题。 什么是MRP 假设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产品的需求量是一定的,那么降低存货的关键就是在于对于这个需求(Demand)的准确估计。从而决定适合的生产量,以及原材料,劳务和其他制造成本的投入量,最终决定采购量。这就是MRP(material requirementplanning)。在ERP的平台的支持下,企业中数据的采集是非常完整和便利的,所以根据以前的经营状况作出对未来需求量和品种的估计,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和产品结构计划记录并非难事。然后在预计的产量从投料开始一层层的往下推(PUSH),最后到声产出估计的需求量.这对于那种市场需求稳定竞争不激烈的企业而言, MRP无疑是优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使存货发挥了最大效率。即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营运和潜力的条件下,接近或达到“最优存货”。 MRP下的三个重要规划:一是制定总生产表,这是MRP的灵魂,所有的运作都是开始于总生产表;二是产品的结构记录,详细的结构记录将把每个产品精确到每一个精细的零件和原材料;三是存货状况记录,既是反映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情况及时调整。可见MRP的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企业有备而战,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的效率。 什么是JIT? 如果说MRP是根据预计的需求来推动生产的话,那么JIT(just in time)就是用实际需求来作为拉动生产的动力。收到订单后,销售部门向生产部门发出信号(当然信号的及时和准确是离不开ERP的)。生产部门再向原材料采购部门发出信号。于是生产线上的每一个部门都只生产下一个部门所急需的产品与半成品,每一个生产活动都受到下一个生产活动的催逼。从1980年初日本丰田公司实行JIT以来,西方企业管理中掀起了一股JIT的热潮。在日本这被叫做“需求看板”,就像超市里补货架的人看到看板上“*货空”时,立即补上的情景。JIT的这种拉动模式一方面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存货,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各部门之间的移动时间,检验时间大大缩短,从而缩短了制造周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并且对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而不能及时解决的话那么将导致整个生产拉动失效,使企业生产全面瘫痪。 而JIT实现的关键就在于:其一,是与客户的紧密联系,凭借对客户及时的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随时开发用户潜力。这就凸现出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定义客户的价值,这将是公司最大的资源,也使的JIT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可以使得对每个客户的需求进行更加的个性化的处理,而且可以及时的根据客户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使的JIT适时性反应的更快,及时的组织和调整生产,开发新产品,做到对需求变化的条件反射。其二,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互动。JIT需要有可靠的供应商来提供及时的原材料。毕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JIT中不断变化的物料需求这对于供应商而言要求极高。为了满足及时性,理论上供应商应保持“全副武装”,准备“即时供货”。这无疑给供应商带来了很高的存货成本。而供应商最终会把这些存货成本分摊到给企业的供货的价格中去。而现代企业中,基于ERP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生产商往往可以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告诉给供应商,从而使的供应商也可以有效的安排自己的生产和库存,使信息流由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之间。 MRP与JIT 可见在E化企业对生产管理系统的选择中,MRP的完整的生产计划是理想的规划和控制的工具,JIT在降低存货成本,增加客户满意度和质量成本控制方面更有效。前者是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后者更可以直接的快速的达到的外部效果。前者是基于内部的ERP,后者是基于外部的ERP。 MRP更多的代表一种内部的企业资源的控制,因为是基于事先的预计量生产,它可以使的整个企业的资源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的得到提高。而JIT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外部拉动内部,外部的企业资源的改进的优点就是见效快,这种效果是与效率的提高不同是它往往更直观,如及时的满足了客户而直接产生销售上的增加,利润的提高等效果。 怎样选择外部还是内部 效果还是效率 MRP与JIT作为一个生产管理的概念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了。而今天我们再次来看MRP与JIT,更多的是为了探讨安装ERP平台的电子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究竟是该采用由内而外的MRP还是由外而内的JIT?也就是一个关于到底是要先实现内部的ERP还是要先从外部的ERP实施入手,到底是提高效率来达到效果还是有了效果后再提高效率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在从企业内部的流程规划改善,还是从外部先加强销售,供应管理呢?不同的企业必须用不同的策略,所要考虑的因素有:1 企业利益驱动主要因子:相对而言大宗性生产的制造业更适合从MRP来做,而服务业包括个性化服务性较强的其他行业则适合采用JIT。比如在原油生产行业中,企业通过内部的流程的MRP管理,可以更加有效的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争取到客户。而在一些服务性的行业则是应该先求效果,再用效果来提高效率,因为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客户的满意程度的提高和客户的增加常常是衡量企业价值增加的标准。最好的例子就是通讯和电子企业。 DELL电脑就是从客户入手的典范,由客户自己选择自己的电脑的配置,在E化的JIT生产系统中提供最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准确的了解市场,完全消除不必要的存货,节约大量的库存的资金,而且因为没有库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适合消费者新口味的产品。 2 市场变化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现代企业中特别是市场更新较快,价格波动较大的制造业与买卖业中,即使有了ERP可以提供信息流,合理预计未来的需求也因为市场的多变和竞争的激烈而难以实现。于是存货过多带来的持有成本的上升,资金周转率的降低,研发新产品能力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半导体产业。JIT就更能帮助企业减少风险。 3 企业间合作:在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中,由于国内外部环境尚不够成熟,要真的让“生产商把自己的生产计划告诉给供应商,使供应商安排自己的生产和库存,信息流由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之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MRP下供应商还有可能给予大批量订购回扣,但在JIT下的实际上供应商往往不会因为多次采购而给予回扣。这时候JIT的优势就往往发挥不出来。 4 技术问题:MRP往往只要从内部的ERP开始就可以了,但是JIT则还要求相应的供应商也要实现E化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同样在JIT比MRP的优点是在于用实际代替预计,但是如果预计并非是模糊的,而是十分可靠的那么MRP就更可选。 5 企业资源状况:由于JIT可以很快的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收益,对于规模并不雄厚的企业先从客户端入手更加合理。 在当前的我国的企业管理中,实际上很多都是由于第五点原因而从外部入手,从效果先入手。因为这可以利用很快就可以收到的效果来继续进行内部的改良,从而循序渐进。中国现在的企业大多数都不可能在内部管理改良后在短期见到成效,这就意味着管理者所投资于内部生产管理改良的回报,即企业盈利的增加不是近期的,而还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