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油器外壳模具设计附答辩记录.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滤油器外壳模具设计附答辩记录.精品文档.滤油器外壳模具设计(附答辩记录) 摘 要 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因此这次我的毕业设计要求设计一套模具以便检验自己所学模具有关方面的知识是否牢固。 本套模具设计 .<P>摘要<BR>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与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因此这次我的毕业设计要求设计一套模具以便检验自己所学模具有关方面的知识是否牢固。<BR>本套模具设计,我所设计的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机油滤油器的外壳模具,主要介绍的是冲压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落料拉深工序,设计的模具是它其中的首次落料拉深复合模。我首先对冲压工艺性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然后进行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再进行模具的总体设计,选择合理的冲压设备,最后选择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模具的装配和试冲等十个步骤,完成了对整套模具的设计与制造。<BR>通过本次的毕业设计,我不仅巩固了所学中有关冷冲模具设计课程的内容,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而且掌握了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查阅设计资料和手册,熟悉标准和规范等,使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和提高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 <BR>5.2 其他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 18<BR>6 模具总装图 20<BR>7 冲压设备的选定 22<BR>7.1 冲压设备的选定的要求 22<BR>7.2 选定压力机 22<BR>8 编写冲压工艺过程卡片 23<BR>9 工作零件的加工工艺 25<BR>10 模具的装配和调试 26<BR>10.1 模具的装配 26<BR>10.2 模具的调试 27<BR>致谢 28<BR>参考文献 29 </P><P></P><p >内容简介</p> <p >本设计由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计概算、施工组织设计。其中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工程概况、结构布置、刚度计算、荷载汇集、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内力组合、构件截面设计。设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规范、新标准进行,所有数据及图表均依据规范要求,设计力求准确、经济、美观。施工图采用现在工程界比较流行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绘制。本工程为哈尔滨市区内某地段的一幢高层写字楼,设计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主体结构共10层,不设地下室。第一层前部为大厅,后部为餐厅(包括厨房),第二层以上为会议室和办公区。建筑总高度39m,建筑总面积。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消防和疏散的要求,结构设计考虑了地震作用。 <p class='Lma412'></p> </p> <br /> <p >文件组成及目录 <p class='Lma412'></p> </p> <p ><p>摘要<br />Abstract </p><p>第一部分:建筑设计 <span class='Lma412'></span> </p><p>一、 设计说明 <br />二、 设计图纸 <p class='Lma412'></p> </p><p>第二部分:结构设计 <p class='Lma412'></p> </p><p>一、 工程概况1<br />二、 结构布置1<br />、 梁板截面尺寸确定2<br />、 柱截面尺寸确定2<br />、 剪力墙尺寸确定2<br />、 计算简图2<br />三、 剪力墙、框架及连梁刚度计算2<br />、 框架的等效剪切刚度Cf2<br />、 剪力墙的等效刚度EIeq4<br />、 连梁的约束刚度Cb7<br />、 结构刚度特征值9<br />四、 荷载计算9 <p class='Lma412'></p> <br />、 重力荷载9<br />、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11<br />五、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剪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13<br />、 位移计算与验算13<br />、 总框架、总剪力墙和总连梁内力计算13<br />、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计算14<br />六、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19<br />、 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19<br />、 荷载计算20<br />、 内力计算25<br />七、 作用效应组合31<br />、 结构抗震等级31 <p class='Lma412'></p> <br />、 框架梁弯矩和剪力设计值31<br />、 框架柱弯矩轴力及剪力设计值33<br />、 剪力墙弯矩轴力及剪力设计值36<br />、 连梁弯矩及剪力设计值37<br />八、 构件截面设计38<br />、 框架梁截面设计38<br />、 框架柱截面设计40<br />、 剪力墙截面设计48<br />、 板的截面设计49<br />第三部分:设计概算<br />第四部分:施工组织设计<br />一、 编制依据63<br />、 施工合同63<br />、 施工图63 <br />、 主要法规63<br />、 主要规程、规范63<br />、 主要图集63<br />、 主要标准64<br />二、 概况64<br />、 工程概况64<br />、 建筑设计概况64<br />、 结构设计概况65<br />三、 施工组织部署65<br />、 施工组织管理65<br />、 质量目标67<br />、 施工现场管理目标67<br />、 任务划分67 <p class='Lma412'></p> <br />、 总包分包协调67<br />、 施工总平面布置68<br />、 施工工期68<br />、 施工顺序及验收安排68<br />、 劳动力组织68<br />、 主要项目工程量70<br />、 主要材料计划70<br />、 主要机械计划70<br />、 施工工艺流程70<br />四、 施工准备70<br />、 技术准备70<br />、 现场准备72<br />、 协调场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73 <p class='Lma412'></p> <br />、 施工过程通讯联络73<br />五、 主要项目施工方法73<br />、 流水段划分73<br />、 施工测量放线73<br />、 降水、护坡工程73<br />、 土方工程73<br />、 垫层混凝土73<br />、 防水工程73<br />、 钢筋工程74<br />、 模板工程74<br />、 混凝土工程74<br />、 二次结构74<br />、 屋面工程74 <p class='Lma412'></p> <br />、 脚手架工程74<br />、 门窗工程74<br />、 装饰修工程74<br />、 水暖电工程74<br />、 季节性施工74<br />六、 技术管理措施74<br />、 测量管理措施74<br />、 施工试验管理措施75<br />、 施工资料管理措施及目标设计75<br />、 技术节约措施75<br />七、 施工质量管理措施75<br />、 质量方针和目标75<br />、 质量管理控制措施75 <span class='Lma412'></span> <br />、 质量技术控制措施75<br />八、 现场管理措施75<br />、 安全防护措施75<br />、 临时用电管理措施75<br />、 消防保卫管理措施76<br />、 场容管理措施76<br />、 文明建理措施76<br />、 材料管理措施76<br />、 机械管理措施76<br />、 环保管理措施76<br />、 环卫管理措施76<br />、 成品管理措施76<br />、 工期保证措施77 <font color='#9a9a9a'></font> <br />九、 施组执行情况分析77<br />、 施工重点、难点技术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77<br />、 施工计划调整情况77<br />参考文献<br />附录<br />致谢 </p><p><br />建筑图:<br />建施01:底层平面图.dwg<br />建施02:标准层平面图.dwg<br />建施03:1-1剖面图.dwg<br />建施04:正立面图.dwg <p class='Lma412'></p> </p><p><br />结构图:<br />结施01:19层板配筋图.DWG<br />结施02:19层梁配筋图.DWG<br />结施03:19层柱配筋图.DWG<br />结施04:10层板配筋图.DWG<br />结施05:10层梁配筋图.DWG<br />结施06:10层柱配筋图.DWG <span class='Lma412'></span> </p><P></P><p>摘 要<br />后桥差减速器的装配质量是影响整个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到目前为止,为了满足差减速器内主齿总成的装配质量要求,大部分厂家先通过经验选择垫片种类及片数,再由压装后检测预紧力矩来确定垫片选择的正确性,如果预紧力矩过大或过小,都应拆卸主齿总成反复试装;而为了满足差减速器内主、被动齿轮的啮合要求,大部分厂家选片方法多数采用涂粉、试垫,再由装配后检查啮合印痕是否正常,以确定选择的垫片是否能保证主、被动齿啮合良好,否则应反复试装进行调整。这些方法过程繁琐,效率低下,不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br />汽车后桥的装配质量主要受两个因数影响,一个是主齿总成的装配质量,另一个是差减速器内主、被动齿轮是否啮合良好。后桥差速器壳体结构复杂,不便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手动测量及一些专用检具来进行测量,并且一套测量系统只能检测某种车型的的装配尺寸。而且测量方法有精度低、测量速度慢,干扰因素多等缺点。为了缩短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精度,提高测量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全自动高柔性的自动测量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并编制了实用的软件。<br />经过理论分析与实际程序的在线调试,证明此测量方法和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测量装配主齿总成隔套垫片和主减速器壳体所需的装配尺寸,而且具有智能化、通用性强的特点。 <p class='Yfb558'></p> <br /><br />关键词: 汽车;后桥差减速器;装配;自动检测 <br /> <br />Abstract<br />The assembly quality of Automotive rear axle differential reduc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entire car performance。However, so far, In order to satisfy in the difference reduction gear the cusp unit assembly quality requirement, the majority of factories choose the type and the piece number of filling piece first through the experience, If pretightening up force moment oversized or too small, should disassemble the cusp unit counter-second examination attire; But to satisfy in the difference reduction gear main, driven gear's meshing request, the majority of factory chip select method uses Tu Fen, the trial pad most, again after assembly inspects the meshing mark to be whether normal, by determined that choice filling piece whether can guarantee main, passive tooth meshing is good, otherwise should the counter-second examination attire make the adjustment. These method process is tedious, the efficiency is low, does not adapt the automobile profession development. </p><br /><br /><br /><br /> <br /><br /><p><br />目录 字<br />第一章 绪论 1<br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1<br />1.2汽车工业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br />1.3装配的概念 2<br />1.3.1装配系统图 3<br />1.3.2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3<br />1.4装配的组织形式 4<br />1.4.1不同生产规模下装配工作的特点 4<br />1.4.2确定装配的自动化程度时,一般应考虑一下因素 4<br />1.5装配方法 4 <span class='Yfb558'></span> <br />1.5.1互换装配法 5<br />1.5.2分组装配法 6<br />1.5.3修配装配法 6<br />1.5.4调整装配法 6<br />第二章 设计背景、原理与思路 8<br />2.1汽车工作原理 8<br />2.2汽车差速器 8<br />2.3汽车后桥差速器检测原理 9<br />2.4同类或相仿零件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9<br />2.5后桥差速器装配尺寸链 11<br />第三章、制定方案及总体设计 13<br />3.1装配尺寸自动检测仪方案选择 13<br />3.2总体设计 13<br />3.2.1检测部分 13<br />3.2.2随行夹具部分 15<br />第四章 机械结构设计及零部件选择 17<br />4.1具体结构设计 17<br />4.1.1气缸移动结构设计 17<br />4.1.2检测气缸活塞杆固定件结构设计 20<br />4.1.3随行夹具检测时横向移动机构设计 20<br />4.1.4液压夹紧抬起机构液压缸的选择 21 <span class='Yfb558'></span> <br />4.1.5止口定位件及气缸支撑件设计 21<br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元件选择 22<br />5.1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2<br />5.1.1 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22<br />5.1.2 MCS-51单片机引脚及8031总线结构和引脚功能 22<br />5.2单片机外部总线的扩展 26<br />5.2.1外部程序储存器的扩展 26<br />5.2.2外部数据储存器的扩展 28<br />5.2.3 8255可编程并行I/O接口扩展 31<br />5.2.4人机联系接口技术 33<br />5.3传感器的选择 38<br />第六章 总结及未来展望 41<br />6.1总结 41<br />6.2课题的展望 41<br />致 谢 42<br />参 考 文 献 43<br />附录 44 <p class='Yfb558'></p> </p><P></P><p >内容简介</p> <p >该工程为一学校机关办公楼,位于鞍山市千山区,建筑面积6739.2 ,共5层,总高为19m(含女儿墙),层高为3.6m。地理位置优越,周围是一些学校的教学楼和寝室楼,环境条件优良,地势地段平坦,并设有相关设施。本设计采用的是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烈度为 ,属三级框架丙类建筑。在设计中,遵循先建筑、后结构、再基础的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根据建设用地条件和建筑使用功能、周边环境等特点,首先设计建筑平面,包括建筑平面选择平面柱网布置、平面交通组织及平面功能设计;采用L型的平面形状;其次堤岸行立面造型、剖面设计;然后考虑建筑分类、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进行防火设计;最后设计楼梯间。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根据经验对构件截面尺寸进行初估;确定计算单元计算模型及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及内力组合;构件及节点设计;基础设计等。本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设计布局合理,造型美观,能较好利用周围环境及已有建筑物;平面空间较大,分隔灵活,具有良好使用性;立面注意对比与呼应、节奏与韵律,体现建筑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双重特性;重视防火设计,考虑防火分区、储物仓库等附属用房,同时使建筑物基础埋置于良好地基土层中。结构设计密切结合建筑设计,经济合理,采用延性框架,抗震能力强;结构分析的重点在于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与内力组合;梁、板、柱、基础的配筋计算及施工图的绘制等。考虑毕业设计的特殊要求,结构计算以采用手算,施工图绘制采用计算机绘图。 <p class='Rmz787'></p> </p> <br /> <p >文件组成及目录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正文(共</SPAN><SPAN lang=EN-US>83</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页)、</SPAN><SPAN lang=EN-US>CA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图纸(共</SPAN><SPAN lang=EN-US>8</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张</SPAN><SPAN lang=EN-US>A2</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图纸)</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目录及介绍</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1</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建筑设计说明</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底层平面图</SPAN> <span class='Rmz787'></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粱配筋图及基础平面图</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基础详图</SPAN>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剖面图</SPAN> <p class='Rmz787'></p>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正立面图</SPAN> <p class='Rmz787'></p>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柱、板配筋图</SPAN> <span class='Rmz787'></span> </p><P></P><p >内容简介</p> <p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能源总消耗的1/3左右,把建筑能耗降下来,是我们的长期艰巨的任务。建筑节能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昆山市目前的建筑节能工作相对于以前已有很大的改进,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目前建筑节能概况;通过思考建筑节能的意义、研究昆山市建筑节能现状,分析质量监督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给出建筑节能的有关措施、发现推广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昆山市建筑节能的方向。 <span class='Idd689'></span> </p> <br /> <p >文件组成及目录 </p> <p >1 引言1<br />2 理论综述2<br />3 建筑节能意义3<br />4 建筑节能的发展3<br />4.1 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3<br />4.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4<br />5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4<br />5.1 建筑能耗趋势6<br />5.2 国内采用的节能措施6<br />5.3 昆山市建筑节能现状9<br />6 昆山市建筑节能施工工艺标准与分析9<br />6.1 昆山市在建工程建筑节能施工工艺标准9<br />6.2 对施工工艺标准的分析12<br />7 昆山市建筑节能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3<br />7.1 昆山市建筑节能工作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13<br />7.2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