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浅谈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doc

    • 资源ID:17655434       资源大小:16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浅谈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谈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精品文档.浅谈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2009-08-16 16:21:37)近日,我随同2009年中共桂林市委完善桂林工业产业体系,提高桂林工业竞争力课题调研组来到邻居工业强市柳州,进行为期2天的调研、参观和座 谈。我们先后走访了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柳州市大型工业企业。  调研中,柳州经济特别是柳州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柳州市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远远超过桂林市。2008年,柳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00.6亿元,增长13.2%;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25.9%;全年财政收入140.1亿元,增长20.4%。而同期,桂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883.02亿元,增长12.9%;工业总产值1024.37亿元,增长29.6%;全年财政收入85.55亿元,增长18.0%。柳州市人均地区生产 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桂林市的1.41倍、2.37倍、2.27倍。(注:2007年末,柳州全市总人口362.5万人,桂林市人口 为年末总人口为504.62万人)  而工业经济对于柳州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08年,柳州市工业增加值511.23亿元,增长19.2%。柳州市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了 56.7%,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3.9%。如果说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全面超过桂林市的话,还不如是柳州市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引领着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超过桂林市。  那么,柳州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动力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除了其工业基础雄厚和持之以恒抓工业、厚积薄发等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他们在加快工业发展 上指导思想明确、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支持有力、政府服务超前、发展环境优越,使工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真正得到了落实。柳州发展工业的 成功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主体地位突出,组织领导力量强大,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柳州工业一路领先且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与柳州市党委、政府多年了坚持集中力量抓工业、一以贯之抓工业是密不可分的。早在2000年,柳州市就明确提出 了“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的发展思路。2002年,柳州市又提出了“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战略,将“全力打造工业名城”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柳州 全市上下把工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  在发展氛围上,全市上下逐渐形成了如下共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持城市强大发展后劲的关键,如果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基础产业,没有骨干企业,经济快速发展就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基础,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就无从发挥。  在领导体制上,柳州各任各届领导、全市上下都建立了党政班子齐抓共管的工业领导体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业发展领导小组。柳州市一直以工业为柳州“安身立命”之本,以工业发展的成效论英雄,注重在工业的主战场上锻炼、发展、取用干部。  在推进机制上,柳州市先后制定了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工业化进程,建设全区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编制了“四大成长计划”(产业成长计划、强优企业成长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品牌成长计划);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  在工作机制上,柳州市开辟了重点工业企业、重点工业项目与市领导直接联系的“绿色通道”,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月”和“市长企业接待日”制度,营造发展工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2、坚持工业项目引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多年来,柳州市把培育一批规模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汽车、机械、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中,柳 州市先后建成了五菱、柳工、柳钢、金嗓子、两面针一批重点骨干项目,有效提升了产业水平,优化了产业结构。2008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超 过150家,达157家,比上年净增41家。其中,总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5家,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过300亿元的企业1家。目前,全市共全国大型 工业企业9家,全国500强工业企业5家。  在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柳州市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强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目前,柳州市已形成了以微型汽车和中重吨位汽车为主的汽车及零部 件制造业,以工程和通用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钢铁和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化工、制糖、造纸、建材、日化等五大优势产业;新 材料、生物及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四个新兴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业产业格局。“大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蓬勃 发展态势,支撑了柳州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中,2008年,柳州市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显著。规模以上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4.35亿元, 增长28.02%,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7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88个百分点。以柳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为 例,柳州以上汽通用五菱、东方柳汽、一汽柳州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形成完整汽车产业链,具有产微型汽车50 万辆、中重型货车7.5万辆、轻型客车4万辆、发动机50万台的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全系列整车制造企业的地级市。3、立足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多年来,柳州锐意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了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柳州的实践证明,工业要跨越,企业是主体,技术是灵魂,品牌是生命,人才是核心。  1999年始,柳州启动实施首轮“创新计划”。提出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推广组装配套成熟技术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全面提高产品创新的能力。   2002-2004年,柳州市又实施第二轮“创新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创新的源头上,放在为产品创新提供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 设、构建技术进企的桥梁、疏通技术转移的渠道上,放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机制、能力和环境建设上,强调出新产品、出效益、出产业、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到2007年,柳州市实施了第三轮“创新计划”。三轮 “创新计划”后,柳州基本形成了特色科技创新体系。2007年,柳州顺利成为“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从2008年开始,柳州又开始实施第四轮“创新计划”,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今,柳州的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全市拥有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3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5个博士后工作站。其中,欧维姆建机厂的技术研发中心位居业内全球八大技术中心行列。  目前,柳州已经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60个广西名牌产品,19个广西著名商标。两面针、柳工、五菱、柳汽、柳钢、金嗓子、花红、欧维姆等品牌享誉国内外。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柳州十分重视工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立了高级管理人才评价中心,研究高级管理人才搜寻、选拔、培养、评价、推荐的科学方法与途径,积累了一定的高级管理人才中介服务的经验。  近年来,柳州市坚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科技人才,为专业技术人才营造宽松、宽容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把全方位引进高端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决策, 柳州市每年拿出100万元,大力实施“双百人才工程”。仅2006年,柳州就邀请了清华、复旦等42所名校的54名中外专家、教授针对柳州的新材料、制 药、光机电一体、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为50多家企业的60多个项目进行指导会诊和技术研究,为企业对接国际市场提供了全面的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利用国家级技术中心、人才小高地等载体,构建平台,广纳群贤,聘请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等外国专家为柳州所用,不仅为上汽通用五菱、柳化、两面针等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而且还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此外,柳州市坚持开展选拔科技拔尖人才活动,设立政府科技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以市政府的名义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等等。目前,全市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超过60,拥有技术工人21万人。  4、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遗余力改革开放,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法门。  坚持解放思想抓工业,不遗余力改革开放,引进强大的战略合作伙伴,是柳州工业发展的又一大气、高明之举。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时期,当时 的柳州市并没有像一些地方那样“卖光了事”,而是引入战略伙伴,搞活国有工业经济,放手发展民营工业经济。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优越 性,拉动柳州工业实现新的发展。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做大足以证明这一点。  上海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柳州汽车工业公司。该公司在90年代后期经营十分困难,年生产能力不足10万辆,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严重制约。柳州 市经过研究,以过人胆识和气魄将公司75.9的股权无偿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成立上汽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后再由美国通用购买上汽五菱34的股份,实现 重组。在这场改制中,柳州五菱将价值4亿多元的优良资产“拱手相让”,在当时也引来纷纷议论。  这个交易是否划算?柳州市则有自己的一本账。柳州汽车工业公司改制不到3年,上汽通用就向五菱投入了14亿元,使柳州汽车工业公司一跃成为年产60万辆整车的大型企业,进入工业企业全国500强,大大地拉动了柳州汽车工业和柳州工业的发展。  继上汽、通用之后,国内外又一批强势企业陆续进入柳州。如一汽进入柳州,催生了“解放柳特”;二汽进入柳州,催生了“东风柳汽”。国内三大汽车巨头都在柳 州“安营扎寨”,这种现象绝无仅有。此外,深圳华强控股柳州建筑机械总厂,瑞典阿特拉斯公司整体收购富达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公司进入广西花红药业 外来资本激活本地资源,柳州的传统工业产业被一一激活。同时,柳州市也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  如今,柳州工业的70的资源来自西部,70的资金来自东部,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连续多年实现快速发展。2008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完成总产值1006.18亿元,增长19.2%。而柳州市非公有制工业经济也实现快速发展。2008年,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 356.47亿元,增长53.2%,增长速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5个百分点。在保持国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为柳州市工业经济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工业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支持措施有力,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坚强保障。  多年来,围绕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柳州市各个部门已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确立了服务型政府的角色的定位。柳州市按照“营造中小企业温馨之家”的目标,重点推进“一个体系”和“五大平台”建设。一个体系就是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服务机构联合体”、“技术中心联盟”、“担保机构”、“企业法律协会”、“专家协作团队”五大组织机构。五大平台是中小企业公共区服务平台、创立辅导与政务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一个体系”、“五大平台”对企业的实质性支持主要体现在“扶、让、给、奖”几个方面:  一是“扶”。对工业企业发展进行政策扶持。如在柳州市政府关于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设立外贸扶持专项资金,增量部分按比 例安排扶持专项资金,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市财政给予20%的保险费用补贴。在关于鼓励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的暂行办法中明确, 经批准搬迁改造的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享受其落地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二是“让”。政府给企业让利。如列入搬迁计划的企业,土地使用权为工业划拨用地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为宗地原用途基准地价的 60%,土地使用权为工业出让土地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为宗地原用途基准地价的100%。同时,市财政每年筹集企业搬迁专项资金3000万元,委托柳 州商业银行发放定向委托无息贷款。  三是“给”。直接给予企业各种补贴或支持资金。企业进行搬迁改造时,土地出让净收益按不同金额分别给予70%、65%、60%的资金支持;因环保问题搬迁的企业可安排环保资金支持及专项补助。对城市建设项目需要工业企业搬迁的,采用拆迁补偿方式进行。  四是“奖”。通过各种奖励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设立强优出口企业上台阶奖,对出口上新台阶、年度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企业分6个档次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从30万元至3万元不等。  “一个体系”和“五大平台”建设极大改善了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以来,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受到冲击,但柳州经济在短暂降温后迅速回暖,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及时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十项措施:市财政拨款5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3000万元作为新增资本金注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以增强该公司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能力,20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贴息或补助。金融机构拿出30亿元信贷额度,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贷款利率按国家基准利率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可视情况给予更多优惠。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率从1.92%年下调至1%/年。进一步加大对汽车及机电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加快办理企业出口减免税手续,实行即征即退。同时,积极指导企业做好增值税转型的前期工作。优惠企业规费,减轻企业负担。落实支持企业搬迁的相关政策,全面加快中小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优先使用和采购本地产品及生产资料,市、县(区)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本地产品。市财政安排5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企业在职职工的技术水平。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力度,为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提供3个月的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期间给予300元/月的食宿补贴。  这十项措施的出台,激发了企业抢市场、清库存、降成本、调结构的积极性,柳州不少工业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等不仅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受挫,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真正做到了“化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  6、节能减排长抓不懈,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是柳州工业快速发展的外部动力。  在人们的想象中,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必然是充斥着污水、“黄龙”、废气和烟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摘掉“酸雨”帽子的柳州,工业 总产值从1992年在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城市中率先实现100亿元,到2008年突破1750亿元。在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柳州实现了城乡经济增 产增效不增污!  多年以来,柳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力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对打造生态柳州、下大力治理城市污染可谓独具匠心。仅2007年,柳州市市先后出台政策性节能减排文件和方案达10余项之多,对2800多家工业企业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层层签订节能减排责任状,堵源头、治根本。  柳州市首先对排污严重的25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6台污染源在线监控仪,其中23台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互动,对其实施全天候监控。同时,出动4000多人 次,拉网式检查排污企业1531家,立案调查、挂牌督办、行政处罚违法单位90家,罚款400多万元。对其中的3条落后水泥生产线、两台20万吨以下钢铁 生产电炉坚决关闭淘汰。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中,柳州市在审批投资8亿元的近1400个项目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无污染防治设施、污染严重的165项坚决不予批准。相反,投入节能减排和环保经费达12亿元之多。2007年,柳州市削减化学需氧量、削减二氧化硫双破万吨,完成市政府年度减排目标,其中削减二氧化硫超额完成任务。2007年,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对 广西区内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32个行政区界水体水质和85个重点水功能区进行评价,柳州市名列14个地级市前茅。2007年,柳州市区空气优良天 数多达35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为近20年来所罕见。  2008年,柳州市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5%、40家重点耗能企业完成节能量24万吨标准煤、建筑节能 4.3万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3.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3.1%的目标。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又多达346天,优良率达96.1; 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如今,柳州人都可以自豪的说“在全国工业城市中,柳州的山水最美;在全国的山水城市中,柳州的工业最强!”可以说,柳州市真正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机协调,实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典范。  总之,柳州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既有别于以草根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也有别于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亦有别于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青岛 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另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要旨在于:围绕原有的传统工业、基础产业、优势企业,通过开放对接、靠大联强、创新升级、衍生配 套,不但把原来的“细骨头”、“短骨头”、“散骨头”壮大、延伸、连结为撑起柳州工业的“脊梁”柳汽、柳工、柳钢、柳化等一批大型重点企业,进而形成 完整的工业骨架。更可取的是在“骨头”上长出了更多、更新、更强的“肌肉”由支柱产业延伸发展的配套产业集群。 因此,学会让自己的骨头上长出肉来,这应当是桂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既不飘移重点,也不朝令夕改;既不无中生有,也不好高骛远;既不盲目 出击,也不提大口号。关键是要立足桂林市自身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脚踏实地、一以贯之地按经济规律抓传统工业的振兴、抓中小企业的扩张、抓产业集群的培育。

    注意事项

    本文(浅谈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