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偏压碳质泥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经验交流.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埋偏压碳质泥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经验交流.精品文档.浅埋偏压碳质泥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经验交流中铁一局重庆分公司 熊振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隧道位于洞口浅埋偏压、沟槽软弱碳质泥岩等不良地质隧道的工程实践。施工中综合运用了地表钢管桩及高压旋喷桩加固及洞口长管棚、洞内双层超前小导管注浆、全环钢拱架、临时仰拱、仰拱及二衬紧跟掌子面等措施,较好的解决了此类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进洞、开挖、支护、衬砌等技术难题。本文介绍的施工措施及工艺可供相似不良地质隧道的施工参考。关键词:浅埋偏压 碳质泥岩 隧道 施工技术1 工程概况新现1#隧道为级电力牵引单线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20Km/h。起讫桩号为DK46+046DK46+620,隧道全长574米。隧道进出口位于右偏曲线(R=1600m)上,隧道处线路纵坡为单面下坡(进口段为18下坡,出口段为12下坡),变坡点里程为DK46+450,变坡点高程为1422.55m。隧道断面内轮廓为三心圆曲边墙断面形式,断面净宽10.75米,拱顶净高7.79米,洞内铺设重型轨道碎石道床,铺设型枕及60kg/m钢轨,内轨顶面至道床底面高度为77cm。隧道进口采用翼墙式洞门,出口采用台阶式洞门,进出口边仰坡采用人字型骨架护坡防护。洞身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隧道左侧设通信电缆槽,右侧设电力电缆槽,全隧设小避车洞16个,大避车洞兼电缆余长腔3个。隧道衬砌防水等级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2)一级标准,全隧二次衬砌及仰拱砼抗渗等级不低于P8要求。2 地质情况2.1 设计地质情况:隧道区属剥蚀中山地貌,植被发育,基岩出露甚少,隧道最大埋深约88.50米,洞口处较平缓,自然坡面稳定,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隧道区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中寒武系猫猫头组板岩夹灰岩、灰岩,分全弱风化层。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隧道穿越岩层分类和类围岩,设计情况如下:隧道围岩类别划分情况表序号围岩类别段 落 桩 号长度(m)备注1DK46+180DK46+3601802DK46+046+180/DK46+360+620134/2602.2实际地质情况隧道出口段160m为浅埋沟槽偏压段,最小埋深2.5m,最大埋深19.1m,平均埋深10.8m(隧道埋深统计表表1)。地表上层06m为砂粘土,呈褐黄色、灰色、灰白色,夹有10%30%的板岩质石角砾,一般呈硬塑状,局部为软塑状。隧道洞身部分为堆积状碳质泥岩,呈黑褐色。受构造影响,岩体及其风化破碎,土质不均,含水量不均,具“流滑性”和蠕动作用,几乎无自稳能力,在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下滑溜坍。岩体挤压破碎严重,受地下水长期浸泡作用,大部分已成土状、淤泥质土状,在局部残存的破碎岩块上可见断层擦痕。由于岩层无自稳能力,致使开挖支护后的初期支护下沉变形严重。该地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受地表降水影响较大,每年510月份为雨季,对本段施工极为不利。隧道浅埋段实测埋深(表1)里程实测洞顶标高(m)设计隧道顶标高(m)计算埋深(m)DK46+5901439.8641428.5011.364DK46+5851440.2881428.5611.728DK46+5801441.4191428.6212.799DK46+5751442.0631428.6813.383DK46+5701442.7861428.7414.046DK46+5651443.6141428.8014.814DK46+5601444.0851428.8615.225DK46+5501444.5091428.9815.529DK46+5401439.9471429.1010.847DK46+5301441.1301429.2211.910DK46+5201444.8171429.3415.477DK46+5001446.8171429.5817.237DK46+4901448.8171429.7019.1173 方案制定及主要工程措施由于该段隧道围岩几乎无承载力,且隧道出口端160m范围完全为泥土状的饱和碳质泥岩,侧压力大,开挖施工过程中就开始变形,变形速度快。若采用常规的承载型柔性支护,如大管棚或洞内水平旋喷,可以在开挖前预先加固拱部岩体,而无法在洞内开挖前和开挖后对边墙两侧岩体有效加固并控制变形。根据现场施工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及借鉴相关工程的施工经验,在摸清了地质情况和掌握了大量的变形量测资料的前提下,经过反复研讨比选,制定出“从洞外对隧道开挖断面两侧岩体进行地表垂直钢管桩加固,隧道洞顶地表进行旋喷桩预加固,洞内拱部辅以双层小导管支护,开挖采用三台阶七步平行流水施工,上、中台阶分别设置临时仰拱,仰拱及二衬紧跟,组织分单元成洞施工”的加固措施和施工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洞外开挖面轮廓线两侧30cm外75mm垂直钢管桩加固,可以在隧道洞身开挖断面两侧形成防护墙,可以阻止在隧道洞身开挖施工中两侧围岩变形及坍塌,提高围岩稳定性,约束土体变形。多排钢管桩交错连成一体,在隧道轮廓线外形成了良好的“附加直墙式衬砌”,为后续工序的开展,特别是为永久衬砌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和时间。洞外地表旋喷法,可以在开挖前人为改良隧道洞顶的岩体,施工难度相对较小,改良效果易于保证,可靠性及安全有保证,相对减少洞内施工工序,保证施工支护及衬砌的及时施作。洞外地表旋喷加固法,通过在洞身范围内设置纵横向旋喷桩连续墙将土体隔开,可有效阻止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坍塌及变形,提高围岩稳定性,约束土体变形,同时,能取得良好的止水防渗效果,为后续工序的开展,特别是为永久衬砌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和时间。旋喷桩连成一体,在隧道轮廓线外形成了良好的“附加拱式衬砌”,经过旋喷桩加固后的地层,开挖时施工支护有十分牢靠的支撑,能够起到防止坍塌、变形的作用。洞内拱部设置双层超前小导管,可以在上部开挖前起到预先加固四周岩体,使岩体固结一体形成一个硬壳,从而保证开挖支护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开挖施工中不会出现岩体溜坍现象,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在上、中台阶底部设置临时仰拱,在施工过程中能及时封闭成环,形成良好的受力体,能够起到减少和抑制初期支护变形,满足后续二衬施工断面尺寸的作用。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解决目前开挖施工中围岩溜坍变形及初期支护变形过大、过快的问题,从而平稳顺利的展开施工。洞身施工按照“三台阶七步平行流水法”进行,施工中严格遵循“快速开挖、快速封闭、及时支护、及时量测、及时反馈”的原则及“管超前、短开挖、轻扰动、强支护、紧衬砌、勤量测”的原则施工。控制挖掘机对周边围岩的碰撞,尽量减少对围岩扰动,控制成形,充分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及时形成封闭结构,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控制拱部及边墙的收敛及拱顶下沉。根据量测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施工前,按照机械设备及劳动力配置确定合理的施工进度,按照拟定的施工进度,采用单元法施工组织模式,即按“开挖一段,支护一段,衬砌一段,成型一段”,然后继续下一段施工的方式。施工单元的划分应该根据围岩变形情况、监控量测数据信息反馈、预留变形量、模板台车尺寸等综合考虑后决定,单元长度最好按照每次成型1模二衬砼的长度考虑(9.0m)。4 具体施工方法由于新现一号隧道出口段位于浅埋偏压段,地下水极其丰富,而且围岩破碎、风化严重,遇水迅速软化呈泥状,无承载能力。为了保证洞身施工安全、有序、平稳推进,采取对该段岩体进行地表钢管桩及旋喷桩预加固措施。钢管桩及旋喷桩加固范围及型式,详见图1。地表加固范围为DK46+590+460段,共计130m。旋喷桩加固范围宽度为6.84m,间距为0.8m,梅花型布置,共计1361根,平均长度12m,共计16332m,造价245.63万元。钢管桩加固长度130m,间距1.0m,梅花型布置,每侧3排,计6排,共783根,平均长度22.5m,共计17618m,造价488.63万元。两项共计造价734.26万元。4.1旋喷桩4.1.1旋喷桩加固范围横向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两侧各0.30m,纵向为DK46+460+590段130m。在加固范围内纵向每隔3m沿横向设一道60cm三重管旋喷桩连续墙作超前小导管的临时支撑,以利于隧道掘进。在洞顶其余范围内采用60cm单管旋喷桩,间距0.8m,梅花形布置,桩尖要求伸入隧道开挖轮廓线至少1.0m,以加固洞顶范围内的岩体,保证施工支护钢架及拱墙衬砌安全,避免下沉变形。4.1.2旋喷桩连续墙及洞顶旋喷桩施工完毕14天后,施作洞内超前支护系统以加固土体,再进行隧道的掘进及开挖支护。4.1.3旋喷桩施工要求:施工前,由试验室进行现场旋喷桩固结体试验,选定旋喷参数、浆液配方和外加剂材料。开钻前由测量人员现场准确放样确定桩位。采用地质钻机成孔,钻机就位后进行水平校正,使钻杆轴向垂直对准钻孔中心位置,保证钻孔的垂直度。钻孔完毕,拔出岩芯管,并换上旋喷管插入预定深度,由下而上进行喷射作业。注意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流量、风量、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做好记录,绘制作业过程曲线。为防止泥沙赌塞喷嘴,可边射水边插管,水压力一般控制在1Mpa以下,否则易将孔壁射塌。由于本地段岩体其土层组成、密实度、地下水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喷射施工工艺需要适时调整,以适应地质变化。隧道洞身两侧纵向旋喷桩长度均在10米以上,属于深层桩,穿过砂粘土、沙砾土、碳质泥岩等地层。旋喷深层桩形成固结体时,若只采用单一的固定不变旋喷参数,会形成直径不匀的上粗下细的固结体,严重影响其承载和抗渗作用。正式施工前,必须进行试桩施工,并结合地质剖面图、地下水资料,总结出在不同深度、不同土层的旋喷参数。每根桩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重复喷射工艺,以增强固结体直径。高压旋喷桩按照跳孔间隔法施工,相邻两桩间隔48小时以上。施工完毕的旋喷桩按照要求进行载荷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4.2钢管桩4.2.1在隧道洞身开挖轮廓线两侧各0.3m外沿线路方向施作75mm钢管桩,每侧沿纵向做3排,纵向间距0.6m,横向间距0.5m,排与排之间错开布置。钢管桩底部必须深入隧底至少1.50m。钢管桩桩身按30cm间距设注浆孔,孔眼直径10mm,梅花形布置。4.2.2钢管桩施工完成7天后,同时该段落洞顶旋喷桩施工完成14天以上,施作洞内超前支护系统以加固土体,再进行隧道的掘进及开挖支护。4.2.3钢管桩施工要求:4.2.3.1桩径100mm,桩长22.5m(伸入隧底深度2.0m),桩间距1.0m,所用钢管直径为75mm,壁厚5mm;钢管1.5米以下做成花管(在管壁钻直径为10mm的孔眼,间距20cm,梅花形布置)。桩顶位于地面下0.5m。钢管内外灌1:1水泥砂浆,灌浆压力控制在0.4MPa。4.2.3.2钢管桩施工工艺流程:平整场地测量放线钻孔安装钢管封孔灌水泥砂浆成桩。4.2.3.3在钢管桩施工前进行场地平整,以保证测量放线准确和钻机就位钻孔。场地平整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桩位放线,桩位误差小于50mm。钢管桩钻孔采用DG100型地质钻机,钻孔连续进行。钢管直径为75mm,每根长度22.5m,钢管接头之间用4根20cm长的12螺纹钢筋帮焊,成孔后安装钢管。将止浆带安装在钢管顶部以下1.5米位置,然后砂浆封孔,待砂浆终凝后方可压浆。将注浆管与钢管相接好后,开始灌注1:1水泥砂浆(水灰比控制在0.350.45),待灌浆压力达到0.4MP后停止注浆。4.3洞身施工待地表加固措施完成,钢管桩及旋喷桩检测合格后,开始进行洞内掘进施工。每台阶每循环快速开挖锚喷支护至拱脚标高后,迅即在拱架脚外以60°俯角打入89钢管桩(长46m,间距0.4m),以提高拱脚承载力。开挖时,将拱脚扩大11.2m,并在拱脚处架立托梁钢筋笼,钢筋笼主筋与拱架焊联,一并立模浇筑混凝土。洞内开挖、支护、仰拱、防排水、二衬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控量测工作,根据监控量测的数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工艺参数及施工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4.4临时仰拱超前 在C单元施工支护完成后,迅即用型钢作为临时仰拱支撑,及早使全断面施工支护封闭成环,尽快达到稳定、收敛的目的,保证施工正常进行。5 结论该隧道洞口段为浅埋偏压、特软弱围岩隧道,尤其是碳质泥岩具有“流滑性”及膨胀性,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在隧道施工实践中较为少见。通过对洞外地表钢管桩、旋喷桩加固和长管棚、洞内超前小导管、全环钢拱架、临时仰拱等一系列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成功完成了穿越软弱碳质泥岩的隧道施工,解决了因围岩流滑、变形、地表下沉等造成的开挖支护困难及支护变形开裂的难题。洞外与洞内综合措施的联合运用作为浅埋偏压、软弱碳质泥岩隧道工程的成功实践,可为不良地质隧道的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参考文献1、土木工程施工工艺-隧道及地铁工程 主编: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年3月2、隧道施工及组织管理指南 主编:吴焕通 催永军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年11月3、隧道隧洞施工地质技术 主编:刘志刚 赵勇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年4、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手册-隧道 主编:铁道部第二工程局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年5、高速与客运专线铁路施工工艺手册 主编:杜永昌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