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doc

    • 资源ID:17663017       资源大小:531.50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精品文档.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热工技20107 号关于印发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的通知各发电集团公司、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火电建设公司、发电公司(厂):为促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和技术进步,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开展了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专题研究,在调研、收集、分析、总结全国发电厂近年来热控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和热控设备运行、检修、维护、管理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提高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重点技术措施-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广泛征求意见后,经技术委员会审核通过,现以指导性技术措施予以印发。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并不覆盖热控系统全部技术措施,各单位可参照本措施和已下发的相关技术措施,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反事故技术措施并认真执行。 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二一年七月十日前 言原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发2000 589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DL/T 774 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和电力系统一直以来持之以恒开展的技术监督工作及近几年来持续开展的设备安全性评价工作,都对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提高热控系统的可靠性、保证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机组容量的上升,控制功能和范围的扩大,热控系统的复杂性和故障的离散性增加。由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和运行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热控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控制逻辑的条件合理性和系统完善性、保护信号的取信方式和配置、保护联锁信号定值和延时时间的设置、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检修维护质量、热控技术监督力度和管理水平都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由此引发热控保护系统可预防的误动,甚至机组误跳闸事件仍时有发生,影响着机组的安全经济性和电网的稳定运行。在电力工业发展进入大电网、大机组和高度自动化以及电力生产企业面临安全考核风险增加和市场竞争环境加剧的今天,进一步深化热控专业管理,完善热控系统配置,提高热控系统设备运行可靠性和机组运行的安全经济性已至关重要。为此,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组织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项目组,在调研、收集、分析、总结全国近年来热控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及事故教训、热控设备运行检修维护管理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基建阶段的热控系统可靠性过程控制、分散控制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分散控制系统故障应急处理导则、提高TSI系统运行可靠性的若干技术措施、提高热控接地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的技术措施、热工保护与控制逻辑优化、提高汽包水位测量与保护信号可靠性的技术措施、<热控设备可靠性分类与测量仪表合理校验周期及方法、热工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导则等专题研究,编制了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技术措施,以供电力行业热控人员在进行专业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维护、技术改进和监督管理工作时参考。本技术措施编制完成后,在一些电厂进行了实际应用检验;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两次组织全国性电厂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普遍征求意见,并于2010年5月20日通过审查。本技术措施由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技术措施由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技术措施负责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本技术措施参加起草单位: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浙能温州发电有限公司、浙江浙能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本技术措施审查人:金耀华、尹淞、金丰、许继刚、段南、马永真、王利国、仝声、毕诗芳、李劲柏、沈丛奇、刘武林、骆意、陈世和、岳建华、张建龙、张晋宾、张秋生。 本技术措施起草人:孙长生、朱北恒、尹峰、孙耘、项谨、王建强、胡伯勇、丁永君、李式利、周强、樊健刚、徐晶霞、王革新、王志强、瞿萧、吴永存、傅望安、刘伟、杨桦、余燕山、滕卫明、李康良、刘玉成、丁俊宏、王蕙。1 范围1.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的方针,深化管理,完善系统配置,减少热控系统故障,提高热控系统可靠性和机组运行安全稳定性,特制定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技术措施。1.2 本技术措施给出了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及预防事故技术措施方面的指导性要求,适用于装机容量为125MW及以上机组的热控系统基建及改造过程中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生产过程中的检修、维护、运行及监督管理工作。单机容量小于125MW机组的火电厂可参照执行。1.3 本技术措施并不覆盖热控系统全部技术措施,电力建设和电力生产企业应根据本措施和已下发的相关反事故技术措施,紧密结合机组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单位机组运行的反事故技术措施,并认真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措施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措施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措施,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措施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措施。GB 4830 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GB 18218 重大危险源辨识DL/T 655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7 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659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744 火力发电厂热控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L/T 924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DL/T 1012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控制系统验收测试规程DL/T 1056 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督导则DL 5000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 5175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8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DL/T 5190.5 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DL/T 5227 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车间)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AQ/T 9002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Q/LD 20800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国家电网生2003 409号 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国电发2000 589号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3 单元机组分散控制系统3.1 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实时数据服务器和通信网络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a)分散控制系统中的操作员站、服务器、通信网络、电源均应采用可靠的冗余配置。b)为便于检修与维护,工程师站宜具备操作员站显示功能,否则应在工程师站中配置仅开放显示功能的操作员站。c)单元机组集控室内的操作员站通常不宜少于4台。当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DEH)与分散控制系统(DCS)采用不同硬件类型时,应单独配置操作员站。3.2 控制器的配置,应遵循下列原则:a)控制器应采用冗余配置,其对数应严格遵循机组重要保护和控制分开的独立性原则配置,不应以控制器能力提高为理由,减少控制器的配置数量,从而降低系统配置的分散度。b)为防止一对控制器故障而导致机组被迫停运事件的发生,重要的并列或主备运行的辅机(辅助)设备控制,应按下列原则配置控制器:1)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空气预热器、凝结水泵、真空泵、重要冷却水泵、重要油泵和非母管制的循环水泵等多台组合或主备运行的重要辅机,以及A、B段厂用电,应分别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器中,但允许送风机和引风机等按介质流程组合在一个控制器中。2)泵控制系统应分泵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器中。3)磨煤机、给煤机、风门和油燃烧器等多台组合运行的重要设备应按工艺流程要求纵向组合,配置至少三个控制站。c)为保证重要监控信号在控制器故障时不会失去监视,汽包水位超(超)临界压力直流机组除外、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汽温度、炉膛压力等重要的安全参数,应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器中(配置硬接线后备监控设备的除外)。3.3 输入输出模件(I/O模件)的冗余配置,根据不同厂商的分散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被控对象的重要性来确定,推荐下列配置原则:a)应三重冗余(或同等冗余功能)配置的模拟量输入信号:机组负荷、汽轮机转速、轴向位移、给水泵汽轮机转速、凝汽器真空、主机润滑油压力、抗燃油压、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主蒸汽流量、调节级压力、调节级金属温度、汽包水位、汽包压力、水冷壁进口流量、主给水流量、除氧器水位、炉膛负压、增压风机人口压力、一次风压力、再热汽压力、再热汽温度、常压流化床床温及流化风量、中间点温度(作为保护信号时)、主保护信号。b)至少应双重冗余配置的模拟量输入信号:加热器水位、热井水位、凝结水流量、主机润滑油温、发电机氢温、汽轮机调节阀开度、分离器水箱水位、分离器出口温度、给水温度、送风风量、磨煤机一次风量、磨煤机出口温度、磨煤机入口负压、单侧烟气含氧量、除氧器压力、中间点温度(不作为保护信号时)、二次风流量等。当本项中的信号作为保护信号时,应三重冗余(或同等冗余功能)配置。c)应三重冗余配置的重要开关量输入信号:主保护动作跳闸总燃料跳闸(MFT)、汽轮机紧急跳闸系统(ETS)、发电机跳闸系统(GTS)信号;联锁主保护动作的主要辅机动作跳闸信号等。d)余配置的I/O信号、多台同类设备的各自控制回路的I/O信号,必须分别配置在不同的1/0模件上。e)所有的I/O模件的通道间,应具有信号隔离功能。f)电气负荷信号应通过硬接线直接接人DCS;用于机组和主要辅机跳闸的保护输入信号,必须直接接人对应保护控制器的输入模件。g)控制系统应具备全球定位系统接入功能,各种类型的历史数据必须具有统一时标,能自动与全球定位系统时钟同步,并由全球定位系统自动授时。3.4 分散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不满足DL/T65 6要求的不宜选用;已在运行的系统,应通过整改使其满足要求。3.5 与分散控制系统连接的所有相关系统(包括专用装置)的通信接口设备应稳定可靠,其通信负荷率应不高于DL/T 774的相关要求。3.6 与其他信息系统联网时,必须按照DL/T 924、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文件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配置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3.7 正常运行时,操作员站的闲置外部接口功能与工程师站的系统维护功能均应闭锁。3.8 分散控制系统应达到EMC级电磁兼容性要求。3.9 当用于保护与控制的参数严重异常时,应有明显的声光报警,并提供可进一步了解信号情况的手段。3. 10 当DCS与DEH为不同系统时,为防止DEH系统出现异常时汽轮机失去监视和控制,宜在DCS操作站画面上,实现主重要设备运行状态和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指标参数(主重要参数)的监视和操作功能。该操作功能在机组正常运行时应予以屏蔽,当DEH操作员站发生异常时即时开放。3. 11 为满足隔离或增加容量等需要而在测量和控制系统的I/O回路中加装隔离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宜采用无源隔离器,否则隔离器电源宜与对应测量或控制仪表为同一电源。b)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积聚电荷而导致信号失真、漏电而导致执行器位置漂移、电源异常导致测量与控制失常现象发生。c)隔离器安装位置,用于输入信号时应在控制系统侧,用于输出信号时宜在现场侧。3. 12 采用多机一控的电厂,必须保证机组之间的操作隔离和网络设备上的逻辑隔离,确保机组间不能相互访问,减少网络风暴对系统的影响。4 公用与辅助控制系统4.1 水、气、煤、灰、油、脱硫、脱硝等(以下简称公用与辅助)热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应按照DL/T5227的规定,综合考虑控制方式、系统功能、运行组织、辅助车间设备可控性等因素进行设计。4.2 采用集中控制的公用与辅助系统时,应满足以下要求:a)各控制区域系统(包括专用装置)的供电电源均应分别冗余配置,并经实际试验证明可靠。b)各控制区域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源装置、中央处理单元(CPU)等、交换机、上层主交换机及网络连接设备,均应分别冗余设置。c)应充分考虑辅助系统(车间)分散、距离较远的特征,确保其网络的通信速率、通信距离满足监控功能的实时性要求。d)各控制区域的网络系统应能与全厂信息监控系统(SIS)进行通信,以实现全厂监控和管理信息网络化。e)无人值班车间(区域)应设置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并与主厂房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统一考虑,确保对就地设备的监视。4.3 采用母管制的循环水系统、空冷系统的冷却水泵、仪用空气压缩机及辅助蒸汽等重要公用系统(或扩大单元系统),宜按单元或分组纳入单元机组DCS中,以免因公用DCS故障而导致全厂或两台机组同时停止运行;不宜分开的,可配置在公用DCS中,但不应将控制集中在一对控制器上,以免因控制系统故障而导致对应设备全部跳闸。4.4 循环水泵房设备运行中操作少,处于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状态,且现场工作环境条件差,因此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维护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充分考虑温度、湿度、防尘、防电磁干扰、防腐蚀等因素的影响,选用高可靠性的监控设备与装置,并配套完善的防护设施。b)按危险分散的原则,单元机组循环水泵应配置独立的控制器进行控制,并合理分配循环水泵房数字量输出(DO)通道,使一块DO模件仅控制一台循环水泵。4.5 为防止空冷机组的空冷设备管束冻结,应根据空冷制造厂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检测手段(如环境温度等)。当达到防冻保护启动条件时,应按空冷制造厂要求的方式启动防冻保护程序。 4.6 在两台及以上机组的控制系统均可对公用系统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必须设置优先级并增加闭锁功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仅一台机组的控制系统可对公用系统进行操作(设计的自动联锁功能除外)。4.7 自带控制装置的现场设备(如循泵房蝶阀)实现DCS远方控制时,控制其启停的指令,应采用短脉冲信号。4.8 公用与辅助控制系统均应设置必要的就地操作功能,以便在控制系统故障的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就地手操功能维持公用系统运行。5 热工保护逻辑与设备5.1 保护逻辑条件的配置,应根据不同厂家设备制定标准。推荐配置的热工主保护至少包括: a)汽包锅炉主保护配置:手动紧急停炉保护、汽轮机跳锅炉保护、引风机全停保护、送风机全停保护、空气预热器全停保护、失去全部火焰保护、失去全部燃料保护、风量低值保护、一次风机全停保护、炉膛压力高值保护、炉膛压力低值保护、汽包水位高值保护、汽包水位低值保护、火焰检测器冷却风丧失保护、三次投油枪点火失败保护、DCS电源失去保护、炉膛安全系统(FSS)电源失去保护、炉膛压力高值保护、炉膛压力低值保护。b)直流锅炉主保护配置:手动紧急停炉保护、汽轮机跳锅炉保护、引风机全停保护、送风机全停保护、空气预热器全停保护、全部火焰失去保护、失去全部燃料保护、风量低值保护、一次风机全停保护、炉膛压力高值保护、炉膛压力低值保护、火焰检测器冷却风丧失保护、三次点火失败保护、DCS电源失去保护、FSS电源失去保护、给水流量低保护、给水泵全停保护、分离器出口温度高(水冷壁壁温高)保护、中间点温度保护。c)汽轮机主保护配置:手动停机保护、汽轮机超速保护、轴向位移大保护、汽轮机轴系振动保护、润滑油压低值保护、凝汽器真空低值保护、EH油压低值保护、锅炉跳汽轮机保护、发电机一变压器组保护、主蒸汽温度过低保护、再热蒸汽温度过低保护、发电机断水保护、DEH失电保护。5.2 根据热工保护“杜绝拒动,防止误动”的基本配置原则,所有重要的主辅机保护信号,应满足DL 5000的要求,尽可能采用三个相互独立的一次测量元件和输入通道引入,并通过三选二(或具有同等判断功能)逻辑实现;不满足要求的,应按5. 12进行优化。5.3 触发停机停炉的热工保护信号测量仪表应单独设置;当与其他系统合用时,其信号应首先进入优先级最高的保护联锁回路,其次是模拟量控制回路,顺序控制回路最低。控制指令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保护系统输出的操作指令应优先于其他任何指令。5.4 保护回路中不应设置运行人员可投、撤保护和手动复归保护逻辑的任何操作设备。200MW及以下机组的工程师站中,已设计有投切开关的保护系统应设置有状态显示和投、撤开关操作的确认功能。5.5 MFT、ETS、GTS间的跳闸指令,必须至少有两路信号,通过各自的输出模件,并按二选一或三选二逻辑启动跳闸继电器。5.6 MFT、ETS的出口继电器,均宜设计成相互独立的两套系统,或采用三选二冗余逻辑。5.7 当DCS、DEH总电源消失时,应直接通过FSS和ETS的输出继电回路,自动发出停炉和停机指令。5.8 单元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之间必须装设下列跳闸保护:a)锅炉故障发出总燃料跳闸停炉信号后,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的机组应立即停止汽轮机运行。100MW200MW的机组,除非满足b)保护,并同时设置有汽包水位高联跳汽轮机组保护和防止汽轮机进水保护,否则也应立即停止汽轮机运行。b)汽轮机运行中,当主蒸汽温度或再热蒸汽温度变化速率保护或低温保护动作时,应保护动作停机。c)汽轮机跳闸时,除非机组具有快速甩负荷(FCB)功能,或解列前汽轮机负荷小于30%40%(视旁路容量而定)且旁路系统可快速开启投入工作,否则应立即触发MFT停炉。d)表征汽轮机跳闸的信号发出且发电机出现逆功率信号时,应立即解列发电机。e)内部故障导致发电机解列时,应立即联跳汽轮机;电网外部故障导致发电机解列时,除非机组具有FCB功能,否则应立即联跳汽轮机。5.9 ETS硬件由可编程控制器(PLC)组成时,应冗余配置且双网通信,保证当发生局部通信不正常时,ETS系统能正常工作。当纳入DCS时,控制器处理周期应不大于20ms,并具有防止DCS通信中断、模件故障、主机死机等异常情况下,导致ETS保护功能拒动和误动的技术措施。5. 10 保护逻辑组态时,应合理配置逻辑页面和正确的执行时序,注意相关保护逻辑间的时间配合,防止由于取样延迟和延迟时间设置不当,导致保护联锁系统因动作时序不当而失效。5. 11 润滑油压力低信号,应直接接人事故润滑油泵的电气启动回路,确保事故润滑油泵在没有DCS控制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启动,保证汽轮机的安全。5. 12 为避免单个部件或设备故障而造成机组跳闸,在新机组逻辑设计或运行机组检修时,应采用容错逻辑设计方法,对运行中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部件和元件,从控制逻辑上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预先设置的逻辑措施来避免控制逻辑的失效(参见附录A):a)通过增加测点的方法,将单点信号保护逻辑改为信号三选二选择逻辑。b)无法实施a)的,通过对单点信号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加入证实信号改为二选二逻辑。c)无法实施a)和b)的单测点信号,通过专题论证,在信号报警后能够通过人员操作处理、保证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可改为报警。d)实施上述措施的同时,对进入保护联锁系统的模拟量信号,合理设置变化速率保护、延时时间和缩小量程(提高坏值信号剔除作用灵敏度)等故障诊断功能,设置保护联锁信号坏值切除与报警逻辑,减少或消除因接线松动、干扰信号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信号突变而导致的控制对象异常动作。5. 13 通信网络传送的重要保护联锁系统的开关量信号,应通过加延时、与对应的硬接线保护信号组成或逻辑等方法来确保信号的可靠性,减少信号瞬时干扰造成的保护系统误动作。5. 14 炉膛压力保护定值应按锅炉制造厂家给出的定值进行设定。运行中需要进行调整时,须充分考虑炉膛的设计强度和辅机系统的运行要求,并征得制造厂商同意或联系制造厂商共同讨论确定。5. 15 应对热工保护联锁信号进行全面梳理,从提高动作可靠性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参见附录B)。5. 16 用于保护与控制的独立装置,应有断电程序保护功能,在装置电源消失时应能保证系统程序不丢失;当系统的复位信号存在时刻出现跳闸信号时,应能优先跳闸控制对象。5. 17 保护信号均宜全程冗余配置,任一过程元素故障应报警但不会引起系统误动或拒动。5. 18 抽汽止回阀应配有空气引导阀。抽汽止回阀、本体疏水阀等宜从热控仪表电源柜中取电,采用单线圈电磁阀失电动作,确保DCS系统失电引起汽轮机跳闸后,抽汽止回阀和本体疏水气动阀的压缩空气被切断,抽汽止回阀能够关闭,本体疏水气动阀能够打开,机组能够安全停机。6 热工控制逻辑与设备6.1 通过DCS(或远程控制器)控制且配有独立控制装置(电动门、辅机电动机、泵等)的控制对象的启动、停止指令,应采用短脉冲(特殊要求的除外)信号,并在每个控制对象的就地控制回路中实现控制信号的自保持功能。对于给粉机或给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的自保持回路以及对应的控制设备,既要防止厂用电切换时误跳闸,又要防止厂用电失去后恢复时间段内失控状态下的重新启动,造成炉膛爆燃事故发生。6.2 受DCS控制且在停机停炉后不应马上停运的设备,如空气预热器电动机、重要辅机的油泵、火焰检测器冷却风机等,必须采用脉冲信号控制,以防止DCS失电而导致停机停炉时引起这些设备误停运,造成重要辅机或主设备的损坏。6.3 输出控制电磁阀的指令形式,应根据下列情况确定:a)汽轮机紧急跳闸电磁阀、抽汽止回阀的电磁阀、汽轮机紧急疏水电磁阀以及锅炉燃油关断电磁阀(支阀)等具有故障安全要求的电磁阀,必须采用失电时使工艺系统处于安全状态的单线圈电磁阀,控制指令必须采用持续长信号(另有规定时除外)。b)没有故障安全要求的电磁阀,应尽量采用双线圈电磁阀,控制指令应采用短脉冲信号。c)随工艺设备供应的电磁阀形式必须满足上述规定要求。安装调试时如发现不符,应进行更改。6.4 具有故障安全要求的气动阀,必须按失气安全的原则设计。随工艺设备供应的气动阀形式,也必须满足这一要求。6.5 调节系统下游回路输出受到调节限幅限制或因其他原因而指令阻塞时,上游回路指令应同步受限,防止发生指令突变与积分饱和。在系统被闭锁或超弛动作时,系统受其影响的部分应随之跟踪,在联锁作用消失后,系统所有部分应平衡在当前的过程状态,并立即恢复其正常的控制作用。6.6 参与控制的反馈信号,在DCS内应设置执行机构控制信号和阀门位置反馈信号间偏差值的延续时间超过全行程时间的故障判别功能,并及时发出明显的报警信号,同时将系统由自动切为手动。6.7 当DCS模拟量控制系统的输出指令采用4mA20mA连续信号时,气动执行机构应根据被操作对象的特点和工艺系统的安全要求选择保护功能,当失去控制信号、仪用气源或电源故障时,应保持位置不变或使被操作对象按预定的方式动作。电动执行机构和阀门电动装置失去电源或失去信号时,应能保持在失信号前或失电源前的位置不变,并具有供报警用的输出接点。6.8 正确设置炉膛压力防内爆超驰保护回路、风煤交叉限制回路以及直流机组的煤水交叉限制回路。6.9 直吹式制粉系统锅炉,宜设置磨煤机启停过程中的煤量动态修正功能,减少磨煤机启停过程中的汽压波动。6. 10 确保模拟量信号质量判断报警功能设置正确、可靠。6. 11 协调控制系统及控制子系统,在正常调节工况下的偏差切手动保护功能,以及阻碍辅机故障减负荷(RB)动作方向指令变化的大偏差指令闭锁功能,在RB工况下应自动解除,防止被控制参数超出正常波动范围时,将相应的控制系统撤出自动模式。6. 12 发生满足RB触发条件的辅机跳闸后,不论机组控制系统处于何种状态,均应能触发该RB功能所对应的磨煤机跳闸逻辑。6. 13 有条件的机组,应设置汽动给水泵跳闸后电动给水泵自启的RB功能,提高RB成功率,减少负荷损失。6. 14 带有脱硫脱硝系统并设计有增压风机的机组,在RB动作工况下,宜考虑增压风机压力超驰控制逻辑。6. 15 空冷机组,应设计30%负荷以上风机跳闸或凝汽器真空急剧降低的RB功能,具体降负荷速度通过试验确定。6. 16 进行电调系统阀门位置反馈调整时,既要考虑阀门关闭的严密性,又要考虑防止调节器出现积分饱和的可能性。6. 17 在满负荷发生高压加热器整体解列工况时,汽包锅炉的控制系统宜自动实现RB功能,避免机组超压。6. 18 应用高压变频器作为送引风机、给水泵、凝结水泵等辅机自动调节执行机构时,应确保变频器的工作环境满足要求,变频器的参数整定应充分考虑系统电压波动的影响。6. 19 控制模件故障时的处理和更换,应在充分掌握控制模件特性的基础上,制订完善的安全措施。进行组态下载时,应将控制模件所控制的设备尽可能全部切至就地手动操作、隔离该控制模件的所有通信点,并强制与之对应的控制模件的联锁关系点和不同控制柜的硬接线点。7 热工测量信号与报警7.1 用于报警和保护的开关量信号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其测量回路应满足以下要求:a)用于机组和主要辅机跳闸保护的风、烟、粉系统压力测量,如果仅有开关仪表,其开关仪表取源部位应同时安装有引入DCS用于模拟量显示的仪表。当采用开关仪表信号直接接人继电器跳闸回路时,必须三重冗余配置且定期进行试验;不允许使用死区和磁滞区大、设定装置不可靠的开关仪表信号用于保护联锁。b)用于机组保护的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断合状态信号,宜直接取自断路器的辅助接点。c)反映阀门、挡板状态的行程开关,由于受自身质量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容易误发信号,是保护系统中可靠性较差的发讯装置。有条件时,应采用其他能反映阀门状态的工艺参数代替或进行辅助判断(如通过执行机构位置反馈作为挡板的行程状态判别),最大限度地防止保护拒动或误动,并做好行程开关的防进水措施。d)控制回路的信号状态查询电压等级宜采用为24V48V。当开关量信号的查询电源消失或电压低于允许值时,应立即报警。当采用接点断开动作的信号时,还应将相应的触发保护的开关量信号闭锁,以防误动作。e)开关量仪表要求:1)炉膛压力保护用的正、负压力开关宜选用单刀双掷( SPDT)式,不宜选用回差大的双刀双掷(DP-DT)式。2)流量开关精度不宜低于满量程的±1%,根据对应系统的要求,其响应时间应不大于10s。3)温度开关宜选用温包式,温包材料选用不锈钢,填充介质以硅油或无毒油为宜,不应选用填充水银的温度开关。温度开关的设定值应满量程可调,精度不小于满量程的±1. 5%。4)行程开关宜选用非接触的接近开关,当选用或使用设备、阀门配套带来的接触式行程开关时,应提供开、关方向各两副以上接点的防溅型行程开关。7.2 模拟量信号可靠性预控措施a)所有重要的模拟量输入信号必须采用“坏值”(开路、短路、超出量程上限或低于量程下限规定值)等方法对信号进行“质量”判别。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采用相关参数来判别保护信号的可信性,并及时发出明显的报警。为减少因接线松动、元件故障引起的信号突变而导致系统故障的发生,参与控制、保护联锁的缓变模拟量信号,应正确设置变化速率保护功能。当变化速率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屏蔽该信号的输出,使该信号的保护不起作用,并输出声光报警提醒运行人员。当信号恢复且低于设定值时,应自动解除该信号的保护屏蔽功能,通过人员手动复归屏幕报警信号。b)控制机柜内热电偶冷端补偿元件,至少应在输入模件的每层端子板上配置,不允许仅在一机柜内设置一个公用补偿器。其补偿功能应通过实际试验,确定满足通道精度要求。c)对于三选中或三选平均值的模拟量信号,任一点故障时,均应有明显报警和剔除功能。7.3 热工报警信号的定值设置,应能正确反映设备运行状况,既要避免操作画面上不断出现大量无谓的报警信息,使得运行人员疲倦于对报警信号的处理,从而无法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和通过报警去发现、分析问题,又要防止定值设置过大,不能起到预先告警作用。7.4 DCS的报警信号,应按运行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分级,其中:a)一级报警信号,直接在大屏幕显示器或专用画面上显示并进行声音提醒。应列入一级报警的信号包括:机组跳闸、重要控制系统的任一路电源失去或故障、气源故障、主重要参数越限、重要自动信号在联锁保护信号作用时的自动切手动,以及可能引起机组跳闸的其他故障信号。b)二级报警信号,通过大屏显示器或专用画面特定显示窗口显示,并提供运行人员进一步分析故障原因的诊断链接。应列入二级报警的信号包括:测量值与设定值偏差大、主要参数的设备故障、控制系统输出与执行器位置的偏差大、控制系统设备故障、控制参数越限、偏差大或故障、故障减负荷、主要辅机跳闸、一般联锁保护等影响机组正常运行控制的信号。c)三级报警信号,在操作站显示器( VDU)窗口显示,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较小,未列入一、二级报警的故障信号。7.5 随着机组环境的运行状况的变化,机组热工报警信号须不断完善:a)新建机组整套启动前,调试人员应根据电厂生产准备提供的保护联锁报警清册(厂最高技术负责人审批发布),完成对机组显示参数量程和报警信号定值分组、分级、分颜色地全面整定,并开通操作员站声音报警。抽查正确率应不低于95%,否则应全部核对。b)新建机组试运行结束后30天内,应由运行和机务人员完成对热工报警定值的重新确认,由热控人员完成对显示参数量程和报警信号定值的全面核对、整理和修改。抽查正确率不低于98%,否则应全部核对。c)新建机组试生产结束后的第一次机组检修中,应由运行和机务人员提出热工报警定值修改清单,经论证批准后,由热控人员按规定的程序完成修改,删除操作员站里重复和没有必要的报警点,使定值趋向合理,确保报警信号符合运行实际需要。启动前抽查正确率应达到100%,否则应全部核对。d)运行机组应每两年修订一次热工报警及保护联锁定值,把核查、按规定程序完成校验报警、保护联锁定值作为一项标准项目列入机组大、小修项目中。对修改的定值进行抽查,正确率应达到100%,否则应全部核对。7.6 进行热工报警信号的综合管理和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对报警信号功能的不断完善,提高报警信号对可能发生事故的预告能力。8 炉膛火焰监视系统8.1 火焰监视系统须有两路互为冗余的交流电源和冗余电源模块,任意一路电源故障时应有报警,并确保电源切换时火焰检测器不误发“无火焰”信号。8.2 火焰检测柜内各共用电源线应环路连接;火焰检测器电源与火焰检测柜内风扇电源,应独立配置或有相应的隔离措施;每一路火焰检测器的供电回路,应有单独的熔断器或相应的保护措施。8.3 火焰检测信号应全程可靠地投入保护,设置的延时时间不大于2s;火焰检测系统应具有自检功能,当检测系统故障时,应可靠地发出故障报警信号。8.4 火焰检测器冷却风管道的末端冷却风压力应均匀,并安装有压力表,压力显示应大于5kPa;为节能降耗和提高火焰检测器冷却风系统的可靠性,正常运行时的冷却风可通过一次风管道或密封风管道降压获得。当采用两台火焰检测器冷却风机作为冷却风源时,其冷却风机就地控制箱内的每台风机控制电源应相互独立,并定期并列运行两台火焰检测器冷却风机,以降低火焰检测器镜头的污染或结焦程度。8.5 配置冷却风压力低测量信号触发机组MFT时,其信号应采用三选二冗余配置。8.6 火焰检测器的视角宜在l。180角度范围内可调,安装时应通过安装位置与安装角度的调整,使火焰检测器在全负荷范围内均能观测到火焰。使用光纤延长的火焰检测探头,宜优先选用正常运行时具有微调火焰检测探头角度手段的火焰检测器。8.7 安装火焰检测探头时,要防止由于前端软体部分弯曲而导致里面光纤得不到充分冷却,慢慢造成火焰检测器光纤透光性差,出现火焰检测器模拟量闪动大等异常现象。同时要充分考虑燃烧器的摆动,防止摆角超过一定角度时影响火焰检测器观察火焰的灵敏性;检修机组时,检查并确保前端软体部分处于拉直状态,火焰检测信号传输电缆应独立、屏蔽、耐高温,其屏蔽层和备用芯接地可靠,耐高温性能满足环境要求。8.8 应在不同的锅炉燃烧工况下,对火焰检测器监视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使其在各种工况下均能可靠判断。当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中具有“临界火焰”监视逻辑时,在没有取得经验前,其信号可只作为报警信号。8.9 采用油角阀开度及给煤机运行信号作为火焰检测器参数切换条件的火焰检测器监视系统,除了应模拟油角阀打开及给煤机运行信号对火焰检测器参数进行调整,防止燃烧器实际无火时“偷看”背景火焰误显示有火现象外,还应合理设置油角阀关闭及给煤机停运条件下的火焰检测器参数,以避免油角阀泄漏等情况下实际火焰的漏检。8. 10 在失去电源或主控模件失效(初始化或重启)时,送往DEH、ETS、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的保护接点状态应符合运行实际要求。9 TSI装置运行维护9.1 主机、给水泵汽轮机的TSI装置电源,应采用两路可靠的电源冗余供电并通过双路电源模件供电,实现直流侧无扰切换。当保护电源采用厂用直流电源时,应有确保寻找接地故障时不造成保护误动的措施。9.2 TSI宜采用容错逻辑设计方法,对运行中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部件和元件,从控制逻辑上进行优化和完善:a)保护动作输出的跳机信号,宜采用常开(闭合跳机)且不少于两路输出信号,至ETS系统组成或逻辑运行。b)600MW及以下机组,宜采用轴承的相对振动作为振动保护的信号源并优化保护逻辑(参见附录D)。为防止优化后保护逻辑的拒动,应减小报警信号定值(建议由原设计的125m改为l00m甚至更小,综合平时振动的运行值和机组启动过临界时的值考虑)。同时,当任一轴承振动达到报警或动作值时,都应有明显的声光信号,以便振动值瞬间变化过快或有单点振动达到跳闸值时,提醒运行人员加强监视,必要时及时手动停机。c)在DCS显示的振动信号,宜设置偏差报警信号(建议研究偏差信号

    注意事项

    本文(火电厂热控系统可靠性配置与事故预控.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