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理心理学笔记2012.doc

    • 资源ID:17663632       资源大小:231.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理心理学笔记2012.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 生理心理学笔记2012.精品文档.第三章 导论 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胞体 接受信息1、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神经系统是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神经元(人脑内大约有1011个) 树突(神经系统之本) 轴突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 传出信息 神经胶质:主要功能:形成支持神经元分布的框架;促进或直接参与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脑内清洁工作用;开成血脑屏障等。(08年名词解释) 2、 轴突离胞体一段为始段,后为神经纤维,纤维末端有若干分支叫神经末梢,末梢终端膨大形成扣状称为终扣或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轴突末梢)3、突触 (05年名词解释) 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 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电突触的间隙约10-15纳米,化学突触的间隙较宽,约20-50纳米。(04、08年选择)4、突触传递的特点:(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突触的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保证了神经系统有序地进行活动。(2)突触延搁。神经冲动通过突触时,传递的速度较缓慢。(3)时间和空间总和效应。(4)抑制作用。兴奋和抑制是神经元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突触活动实现的,是突触很重要的机能。抑制可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称为突触前抑制;也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称为突触后抑制。(5)对药物敏感性,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很高的选择性,因此,使用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可能阻止或增强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从而改善或提高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颅腔里的脑 大脑(端脑)、间脑、中脑、桥脑、延脑和小脑六个脑区 中枢神经系统 椎管内的脊髓 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5、神经系统 12对脑神经 外周神经系统 31对脊神经 交感神经 植物神经(自主神经)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副交感神经维持正常的常规活动 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地方,颜色灰暗,称为灰质或神经核团 古皮层 占三层神经细胞 大脑表层 呈灰色(灰质) 称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 旧皮层6、 大脑 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 占六层神经细胞,约有三百多万个柱状结构,每个4000个神经细胞 大脑深层 呈白色(白质) 称大脑髓质额叶顶叶颞叶枕叶顶叶:中央沟后方,顶枕沟前方(包括中央后回)负责躯体的各种感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外侧裂下部的皮层 听觉额叶:中央沟前方、外侧裂上方的皮层(包括中央前回)具有高级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运动的功能。损伤影响人的行为能力和改变人格。神经元轴突(神经纤维)聚集的地方,颜色浅而亮,称为白质或纤维束 7、 大脑皮层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与底面):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 (04年选择)8、边缘系统(内脏脑) (情绪情感中枢) 皮层下的脑结构:丘脑、下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 (05年选择) 尾状核 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02、04、06年选择) 豆状核9、基底神经节 杏仁核 在嗅觉、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具有作用。 屏状核 丘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整合中枢。10、 间脑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08年选择) 中脑: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11、 脑干 桥脑 延脑:调节呼吸、血压、心率,维持生命的最必要的调节中枢。 脑干网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维持脑觉醒状态。12、 小脑: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近年研究表明,小脑在程序性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13、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传入、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14、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03年填空)15、抑制过程也和兴奋过程一样,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16、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名词解释)17、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简言之,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就是外抑制。(名词解释)18、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 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和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过程,都需个体习得经验才能建立的抑制过程。(02、03、05、08年选择)19、脑的电现象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两大类。20、脑电图(EEG):大脑直流电背景上的自发交流电变化,经数百万倍放大以后所得到的记录曲线。当人们闭目养神,内心十分平静时记录到的脑电图多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故将其称为基本节律或波。如果这时突然受到刺激或内心激动起来,则脑电图的波就会立即消失,为1430次秒的快波(波)所取代。当安静闭目的被试变为嗜睡或困倦时,波为主的脑电活动就被4-7次/秒的波所取代。当被试陷入深睡时,又可能为1-3次/秒的波所取代。2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AEP)是一组复合波。N波为负波,P波为正波。N1是潜伏期为100毫秒的负向波。早成分:0-10毫秒;中成分:10-50毫秒;晚成分:50毫秒以后。(07年选择)22、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04、05年填空)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06年选择)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23、“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03年名词解释)24、级量反应:突触后电位、感受器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级化电位都是级量反应。(03、08年选择)25、神经元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千个突触,一个神经元上的许多突触后膜同时或间隔几毫秒相继出现EPSP或IPSP,则可以总和起来(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如果总和的EPSP超过这个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这就是快速的单位发放,即神经元的动作电位。26、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02年填空,06年选择)27、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02、04、06年选择)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这就使去极化电位迅速相继下降,就构成细胞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动作电位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复极化过程。(05年选择)28、神经元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的动作电位,其脉冲的峰电位上升部分与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峰电位的下降部分与复极化和反超级化过程而形成,此时膜为钾模状态。(03年选择)29、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03年名词解释,02、08年选择)30、神经调质:并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31、逆信使:神经信息在细胞传递过程中,除了这类参与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信息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外,由突触后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02年名词解释,07年选择)32、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05年名词解释)可分为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配体门控受体、电压门控受体和自感受体等。(08年选择)33、虽然脑重量约占全身体重的2,但其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9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底物,主要靠血液供应葡萄糖。(05年选择,07年填空)34、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对象:低等动物如小白鼠;传统心理生理学方法对象:人类被试;电生理学方法对象:高等灵长类动物;传统神经心理方法对象:脑损伤病人。 第二章 感觉 1、神经生理学将特化的感觉系统,统称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2、感受阈值:感觉系统均有对刺激的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3、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名词解释,04年填空)4、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5、在眼球的结构中,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内折光装置。为保证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与晶状体曲率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瞳孔的光反射、调节反射是实现折光成像这种功能的生理基础。瞳孔反射的中枢是顶盖前区。(04年选择)6、调节反射: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反射活动,即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射。人们从凝视远方景物立即改为注视眼前很近的物体时,为使近物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首先通过两眼内直肌收缩使视轴改变,睫状肌收缩引起晶状体增大,从而使其折光率增大,瞳孔括约肌收缩引起瞳孔缩小。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06年名词解释,07年选择)7、.眼睛的随意运动有哪几种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学意义是什么?(02年简答)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名词解释)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名词解释)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名词解释)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07年名词解释)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8、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睛发生快速微颤。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9、追随运动:是观察缓慢运动物体时,眼睛跟随物体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的角速度最大可达50°/秒。10、眼动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填空 or 选择)11、光感受细胞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视杆细胞是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颜色视觉的光生物化学基础在于视锥细胞。(05、06年选择)12、通过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眼动机制,将外界客体映入眼内,在视网膜上引起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反应,产生了视感觉信息。这些信息立即从光感受细胞向视网膜内其他四种细胞传递,再经视神经、视束和皮层下中枢,最后达视觉皮层,产生相应的视感觉。13、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填空 or 选择)14、中央凹视敏度最高,中央凹周围的视敏度较差。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性较大。(03、05、06选择)15、除了神经节细胞之外,视网膜上的其他细胞对光刺激的反应均类似光感受细胞,根据光的相对强度变化给出级量反应。(03年选择)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02年选择)16、视觉的传导通路:视觉通路始于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其细胞轴突构成视神经,末梢止于外侧膝状体。来自两眼鼻侧的视神经左右交叉到对侧外侧膝状体;而来自两眼颞侧的视神经,不发生交叉到同侧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是大脑皮层下的视觉中枢。(03年选择)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4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梭状回与人物面孔识别功能有关。(02、04、06年选择)(填空 or 选择)17、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皮层神经元感受野有什么不同?(03年论述)何谓感觉野,视皮层细胞的感受野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神经节细胞和外测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受野。(04年选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现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之间总是拮抗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拮抗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07年填空)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复杂型感受野较简单型大,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看成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超复杂型感受野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18、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的解剖学基础是视觉感受单位,其生理学基础是侧抑制的机制。(07年选择)19、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即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08年填空)20、视觉特征的功能柱:颜色柱、眼优势柱和方位柱。(07年选择)21、人能听到频谱大约为20-16000赫兹的各种声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03、04、05年选择)22、物理声学分析声音的频率、振幅或声压以及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考虑到这些参数与人类主观听觉间的关系,则提出相应的参数是音高、音强和音色。(02、06年选择)23、耳蜗内主要有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前庭与三个半规管内主要有平衡觉感受器。24、听觉通路:听觉通常始于内耳的毛细胞,双极细胞中枢支神经纤维耳蜗核大部分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耳蜗核下丘内侧膝状体,由内侧膝状体将听觉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02、04、05、06年选择)25、听觉理论: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和行波学说(04、05年选择)其中频率理论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1969年提出的行波学说认为不同频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名词解释)26、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27、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03、08年选择)这两种编码都依靠两耳听觉差为基础,前者是由声波达两耳之间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位;后者是由声波强度在两耳之间差异所形成的声源空间定位效应。28、味觉与嗅觉是化学感受器。29、味觉通路: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在这里交换神经元后上行至桥脑味觉区,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这里是最高级味觉中枢。(02、03、04、08年选择,05年填空)(填空 or 选择)30、嗅觉通路:主要经外测嗅纹止于前梨状区及杏仁核内侧部,由此转达到海马回钩皮层。31、.躯体的感觉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由表及里分成三个层次:浅感觉、深感觉、内脏感觉。浅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与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内脏感觉包括痛觉。32、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而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着;对于刺激强度则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33、浅感觉感受器分为:压觉感觉器(刺激强度检测器)、触觉感受器(速度检测器)和振动觉感受器(加速度检测器)。34、浅感觉感受器兴奋所激发的神经冲动按躯体节段关系沿传入神经到达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节,由脊髓神经节细胞轴突的中枢支将神经冲动传入相应的脊髓感觉中枢。由此发出二级纤维,形成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两束上行至脑干后合并为脊髓丘系,主要传导轻触觉、痒觉、温度觉和痛觉的上行冲动,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后核,由此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上2/3部。(03、04、05年选择)35、深感觉模式可分为3类:位置觉、动觉和受力作用的感觉。36、躯干和肢体的传入冲动达脊髓后柱核,交换神经元交叉到对侧沿薄束和楔束(在脊髓后索内)上升形成内侧丘系。(06年选择)37、60年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丘脑旁束核和板内核是痛觉的重要中枢。(05、08年选择) 第三章 知觉 1、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这些失认症患者的感官、感觉神经、感觉通路和皮层初级感觉区的结构功能完全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系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06年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或简答)2、视觉失认证常见的类型有统觉性失认证、联想性失认证、颜色失认证、面孔失认证。(07年填空)3、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03年名词解释)4、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08年简答:什么是联想性失认症,是脑哪部位损伤所致)5、面孔失认症: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前者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对患者来说,周围的陌生人都是一副面孔。所以,他们也不能根据单人面孔的照片,指出此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近年认为颞枕间梭状回受损。6、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所致。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区22区、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所致。(02、08年选择)陌生人嗓声分辨障碍是两侧颞叶次级听皮层(22区和42区)同时受损,熟人嗓音失认症多因右半球外侧下顶叶受损。7、什么是功能柱、超柱与多模式感知细胞?它们各自生理学意义是什么?(06年论述)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这些多模式感知细胞,可能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超柱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02、05、08年填空)8、 超柱: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02年名词解释)9、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名词解释)10、通过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发现的特异性知觉区:枕外侧复合区LOC、梭状面孔知觉区FFA、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PPA和纹外视皮层身体识别区EBA。(填空 or 选择)11、知觉信息流(特别意义):通过局部脑损伤病人知觉障碍和脑损伤部位的关系,正常人类被试通过不同知觉范式的无创性脑成像研究,以及灵长类动物的细胞电生理研究,提示出一些脑知觉区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知觉信息如何加工,在哪一阶段上产生主体的知觉体验和清晰的知觉意识等。在这方面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称为信息流。分为:自底而顶的信息流、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和循环信息流。无论哪种信息流的传递方式,都可分为串行和并行两类。前者是主要耗费时间资源和心理资源的加工方式,后者是主要耗费较多脑网络的空间的加工方式。(填空 or 选择)12、循环信息流是知觉觉知和注意,以及主体意识知觉的生理基础。拉莫在2003年又将循环信息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层次视知觉皮层之间的循环信息流,参与现实物体的模糊性觉知,这类信息大约发生在100-150毫秒的时程上,实现无意识的知觉.。另一类循环信息流则大大超出物体视知觉皮层,在额叶、顶叶和颞叶很多皮层这间的循环信息流。实际上,人们对物体产生清晰的意识知觉,离不开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记忆。(填空 or 选择)13、20世纪最后几年间,面孔认知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取得一个公认的突破性进展,发现与面孔认知的相关的特异性ERPs成分,即N170波。本廷等人报道对正常人类被试呈现正面脸、汽车等不同图形时,记录ERPs发现在两侧颞叶(T5T6区)有潜伏期为172毫秒的负波(称为N170)。N170波在非面孔刺激时不存在。(填空 or 选择)第四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理论1、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的复杂过程,包括非随意注意、选择或集中注意以及注意的维持与调节过程。2、 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在八十年前就用狗的条件反射实验证明,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朝向反射。3、 朝向反射:由这种新异性强的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03、07年名词解释)4、 巴甫洛夫认为这种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05填空,06年选择)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02年简答)5、 重复刺激时,首先消退的是皮肤电反应,随后消退的是血管运动反应;脑电波阻抑反应并不完全消退。(填空 or 选择)6、 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05年简答)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具体地讲,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7、 在变化性朝向反应中,存在着特异性脑事件相关电位波-不匹配负波MMN(07年选择)8、 顶负波:初始性朝向反应的恒定成分,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是潜伏期为200毫秒的负波,简称N200波。(名词解释)9、 选择注意:就是在众多外界刺激中,选择性注意某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过程。(名词解释)10、 脑损伤病人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丘脑网状核在选择注意过程中,对干扰项的抑制发挥重要作用。解剖学研究表明,丘脑网状核只接受从额叶-内侧丘脑来的下行纤维,当大量高位反馈的下行冲动引起它的兴奋,就会对脑干网状结构产生抑制功能,使大量干扰项的刺激信息很难传入脑高级中枢。因此,这一理论称之为注意的丘脑网状核闸门学说。(填空 or 选择)11、 注意保持、朝向反应为基础的非随意注意和选择注意的执行,三个功能环节形成了统一的注意过程。著名学者鲍斯诺在1995年出版的“认知神经科学”一书中,根据人类无创性脑成像研究和灵长类动物细胞电生理研究所发现的科学事实,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填空 or 选择)12、 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13、 多动型表现为课堂上小动作多、静坐不持久、平时话多、干扰他人活动、不能安静玩耍、打架斗殴、冲动过火或冒险行为、不遵守纪律、秩序和游戏规则等。ADHD(儿童多动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ADHD的患儿与同龄儿童相比,其事件相关电位顶叶的P300波潜伏期长、幅值低;额区N200波和P300波幅值低。ADHD的脑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和壳核。这些儿童脑内多巴胺羟化酶(DBH)含量较低。第五章 学习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1、什么是联想学习、种类、特点? 联想式学习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根据外部条件和实验研究方法不同,可将联想式学习再分为分三种类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05年选择) 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三者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条件中那些变化着的动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造成脑内两个或多个中枢兴奋性的同时变化,从而形成脑内中枢的暂时联系。因此,这3种学习模式统称为联想式学习。2、 非联想式学习模式:习惯化与敏感化。(02、03、04、08年选择)3、非联想式学习是因为行为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而引起,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4、两种非联想式学习模式的区别,在于习惯化刺激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例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造成。重复刺激不但感觉阈值不再增高,反而有所下降,这就是敏感化。(07年选择)5、什么是程序性学习?其必要的脑中枢位于哪?其经典代表实验是什么?(03、08年简答)无论是联想式学习还是非联想式学习,经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时的学习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短潜伏期自动化行为模式的出现。这种短潜伏期的快速反应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其脑机制中最必要的中枢是小脑深部核。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以兔瞬眼条件反射为其典型代表。(04年选择)6、认知学习: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的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察或摹仿就会完成。这种学习模式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可称认知学习。(05年名词解释)7、味厌恶式学习行为模式:既具有联想式学习的特点,也具有非联想式学习的特点。(05年选择)8、印记式学习:仅仅发生于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如母幼关系中)。(07年选择)9、简述何为脑的等位论?用什么实验证明?(06年名词解释,08年论述)1917年,拉什里着手研究动物联想式学习的脑定位问题。即大脑的等位性、整体性机能原则。不论损毁或切除的皮层部位有何不同,只要1050的大脑皮层遭到损坏,动物学习行为就受到影响。动物学习障碍与损毁皮层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损毁50皮层就使动物完全丧失学习能力。没有大脑皮层的动物,甚至低等软体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06年选择)在总结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时指出,切除大脑的动物仍可建立经典瞬眼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脑结构是小脑。因此,现在已经公认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即暂时联系的接通是神经系统的普遍特性,并不是大脑皮层的特殊功能。简单运动条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枢位于小脑;简单空间辨别学习的中枢位于海马;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快速条件反射,形成的中枢位于杏仁核;复杂空间关系或视觉认知学习,由下颞叶或颞顶枕联络区皮层实现;复杂的时间空间综合学习由前额叶皮层完成。脑机能的整体性和等位性与机能定位性同时存于学习过程,是脑功能对立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填空 or 选择)10、 蛋白分子变构作用是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08年选择)11、 除与感觉、运动有关的特异皮层区,人类大脑皮层的80%属于联络区,其中最大的是前额叶联络皮层,其次是颞顶枕区联络皮层。前者与运动学习行为、复杂时-空间关系的学习有关。后者与感觉学习和空间关系的学习有关。12、 简述在认知学习中,颞下回所起的作用及其实验证据?(07年简答)颞顶枕联络区皮层损伤的病人,由于损坏的具体部位不同,可出现多种认知障碍,灵长类动物中这一联络区的损坏也导致对复杂刺激物或三维立体物认知的障碍。颞下回又可分两部分:远离枕叶的部分与三维物体的认知学习有关,与枕叶距离较近的部分与二维图形鉴别学习有关。米斯金对猴进行了延缓的物体不匹配训练。首先让猴观察一个圆柱体,当它将圆柱体移开就会发现下面有一小块食物。间隔10秒钟以后,猴的面前出现两个物体,一种是刚刚见过的圆柱体,另一个是未见过的长方形。这时猴移动长方体也会得到一小块食物,如果它移动曾见过的圆柱体,则得不到食物。训练几日,这种行为模式就得到巩固。对猴手术损毁与枕叶相邻的两半球颞下回,需对之进行73次训练才能重新习得这种行为;而损毁与枕叶远隔部位的颞下回,则训练1500次仍不能重新学会这种行为模式。将行为训练中匹配时间间隔从10秒逐渐延长可达120秒,损毁与枕叶相邻的颞下回,不影响这种逐渐延长的延缓反应;损毁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则猴不能学习这种延缓的不匹配行为。根据这一实验结果,他们认为在认知学习行为和物体记忆中,远隔枕叶的颞下回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颞中回和记录颞下回神经元单位发放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颞下回在不同颜色物体匹配学习和延缓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13、什么是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它证明了什么问题?(02年论述)前额叶联络区皮层与何种功能有关,用什么实验怎么样证明?关于前额叶皮层与学习记忆的关系问题,1935年杰克逊的延缓反应实验,一直被誉为经典研究的范例。让猴观察眼前的两个食盘,其中一盘内有食物,然后将两食盘盖起来再用幕布将它们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盘。几秒或几分钟后将幕布拿开,观察猴子首先打开哪个食盘盖。如果猴打开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盘盖,它就会得到食物奖励。对实验程序稍加修改,只有当猴记住前一次获得奖励食盘的位置,下一次打开另一位置食盘的盖,才能再次得到奖励。这种行为模式称为交替延缓反应。延缓反应和交替延缓反应既是空间辨别学习模式,又是短时记忆的行为模式,即是时间-空间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正常猴对于不同延缓时间的延缓反应,甚至是几分钟的延缓反应,也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对双侧前额叶损伤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钟的延缓反应,也十分困难。前额叶皮层损伤引起短时记忆障碍,是导致延缓反应或交替延缓反应困难的主要原因。14、 小恼与快递运动反应性学习用家兔瞬眼条件反射实验。15、 海马在辨别空间信息、新异刺激抑制性调节和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起重要作用。对注意、情绪和运动等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03、04、07年选择)16、空间辨别学习:辐射形8臂迷津证明空间辨别学习。将大鼠放入中心小室,大鼠随即跑向任一臂,都能得到食物。然后依次跑向另一臂均可得到食物,但两次进入某一臂则不能得到食物。这样训练21次,大鼠即可习得这种行为模式,大鼠进入8臂迷津中很快依次进入每臂取食,不会再进入刚刚取过食的那一臂;但是海马结构损伤的大白鼠则不能建立这种

    注意事项

    本文(生理心理学笔记2012.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