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精品文档.第二科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10版】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 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 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控制标准),环境保护部标准。(2)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般分为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各专项或者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固体废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2)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空气3类,水5类,声5类。 (3)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排放标准限值建立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基础上,不分级别。国家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功能区逐步脱离对应关系,由地方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补充制定排入特殊保护区的排放标准,对位于特殊功能区的污染源制定更为严格的控制标准。 (4)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不执行综合排放标准。二、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工作程序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准备阶段(一是研究文件,包括法规、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建设项目依据、可行性研究资料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二是初步的工程分析,明确项目的工程组成、排污环节和主要污染物,同时进行环境影响区的环境现状调查。三是确定各新时期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属编制报告书的项目,本阶段的主要成本果是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一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二是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影响,三是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涉及选址的,从环保角度推荐最佳厂址方案)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2.工作等级划分 (1)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划分为3个等级。评价工作等级主要按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规标准及规划进行划分。 (2)熟悉不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等级的评价要求; 一级评价要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评价,应当采用定量化计算来描述完成。二级评价一般要采用定量化计算和定性描述来完成。三级评价可以通过定性的描述来完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一般其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3级,个别主要新时期可以通过编制评价专题完成。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不涉及的环境要素,无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3.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 (1)总则,(2)建设项目概况,(3)工程分析,(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5)环境影响预测,(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项环境措施的投资估算,(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还应包括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环境风险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公众意见调查等。4.工程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提出的数据资源要真实、准确、可信;(2)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排放量、排放浓度)要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结果;(3)贯彻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如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技术政策、节约用水要求以及清洁生产、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原则等。(4)工程分析要突出重点,表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5)工程分析应在对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建设方案、运行调度方式等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2)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 (1)所有建设项目都应分析运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两种情况;(2)部分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复杂及影响区域广的项目,需进行建设期的工程分析;(3)个别建设项目由于运行期的长期影响、累积影响或毒害影响,会造成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发生质的变化,需要进行服务期满的工程分析;(4)某些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原因易酿成爆炸、火灾、中毒等,且后果十分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决定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 工程分析应对建设项目全部项目组成和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强度、方式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包括:(1)工艺过程分析;(2)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3)交通运输影响分析;(4)厂地的开发利用分析;(5)非正常工况分析。还应分析项目的宏观背景、总图布置方案、生态影响。(4)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 工程分析的重点是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强,特别注意非正常工况污染源强的核算与确定。 (5)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 (1)类比分析法:时间长、工作量大、结果可信度高;(2)物料平衡计算法:较简单,多数情况数值偏低,不利于提出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简单,准确性差,不适用于定量程度要求高的项目。5.环境现状调查 (1)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环境特点,结合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包括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2)环境现状调查首先搜集现有资料。搜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应全面、详细调查,对这部分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与社会环境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删减。 (2)掌握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地理位置;(2)地质环境;(3)地形地貌;(4)气候与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大气环境;(8)土壤与水土流失;(9)生态调查;(10)声环境;(11)社会经济;(1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珍贵”景观。(13)人群健康状况;(14)其他 (3)掌握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 (1)收集资料法:不全面的二手资料,需要其他方法补充;(2)现场调查法:工作量大,受限制多;(3)遥感方法:调查精度低,一般用于辅助性调查。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 (1)对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分析预测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根据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征和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分析预测和评估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3)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掌握常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 (1)数学模式法。比较简单,应首先考虑,但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注意对模式的修正和验证;(2)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且要求结果定量化程度较高时选用。(3)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不能采用前两种方法时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 (3)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 环境影响可划分为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运行期可分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 情况的环境影响。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面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且影响时间较长的建设项目,应进行建设阶段的影响预测。矿山开发等应预测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环境对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应考虑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最差(环境净化能力最低)和污染影响的承载能力一般两个时段。 (4)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 预测范围:取决于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点和环境特性以及敏感保护目标分布等。预测内容:指环境质量参数,一是常规参数,二是特征参数。生态影响预测一般包括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预测、敏感生态问题预测。 (5)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 (1)预测值应注意叠加环境质量现状(背境)值;(2)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3)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估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影响较轻的可以较为简略。7.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的编写 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 (1)应概括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简洁、准确、客观;(2)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3)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定情况下的环境影响;(4)规定采取的保护措施;(5)从环保角度,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报告书结论的内容:(1)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说明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2)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和污染源状况;(3)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的预测和评价结果;(4)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5)对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根据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估算模式计算的最大地面浓度/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选取1小时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无小时值的选取日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标准中没有包含的污染物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都没有的污染物可选用国外有关标准,但应说明并报环保部门批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最大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最大10%,或者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1)同一项目有多个相同污染物排放源,分别确定等级,以最高者作项目评价等级;(2)高耗能行业的多源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3)建成后主要污染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4)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差,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5)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为主的城市道路项目,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6)公路、铁路项目,分别按主要集中式排放源(服务区、车站等)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7)确定评价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2)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者以2×D10%为边长的矩形,估算值大时,范围为半径25千米的圆或矩形,估算值小时直径或边长不小于5千米。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项目,范围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米范围。2.大气环境源调查与分析 (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一、二级项目:项目的所有污染源(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有区域替代方案的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污染源。三级评价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2)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一级评价项目:(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一是在满负荷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二是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三是对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非正常排放量;对周期性排放的污染物,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2)点源调查内容。一是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和海拔高度;二是排气筒几何高度和出口内径;三是烟气出口速度和温度(科学温度为-273);四是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五是排放工况;六是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3)面源调查内容。一是面源位置坐标及海拔;二是面源初始排放高度;三是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四是排放工况。(4)体源调查内容。一是体源中心点坐标及海拔;二是体源高度;三是体源的排放速率;四是排放工况;五是体源的边长;六是初始横向扩散参数(边长/4.3米);七是初始垂直扩散参数(源基底比周边高且不在或邻建筑的为源的高度/2.15米,反之为源高/4.3米)。(5)线源调查内容。一是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以及线源距地面高度,道路宽度,街道街谷高度;二是各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三是平均车速,车流量与车型比例。(6)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密度。二级评价项目调查内容参照一级项目,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 (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 监测因子: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一是属于常规污染物的,二是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三是没有相应环境标准,但属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同时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内容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季节二期(冬、夏季)监测一期不利季节监测近三年监测资料或补充监测监测时段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小时、日均采样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小时浓度监测要求2、5、8、11、14、17、20、23时8个小时浓度2、8、14、20时4个小时浓度特殊规定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点位 (2)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监测点数不少于10个不少于6个2-个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极坐标布点法布点方位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度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至少在约0、90、180、270度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在约0、180度等方向布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布点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敏感区域、和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公路铁路项目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城市道路项目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一是周围空间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所小于30度;二是周围应有270度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受任何影响;三是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米无局地排放源;四是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米内无绿色乔木、灌木等。 (3)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一是列表给出各监测点不同取值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的百分比和超标率,评价达标情况;二是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与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三是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对未颁布标准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进行超标率计算。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一是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二是与评价范围内的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均风速和风玫瑰图,最大网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温度,降水量极值,日照等。对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小于50千米大于50千米小于50千米大于50千米气象资料年限近五年内至少连续3年近3年内至少连续1年地面气象资料必须必需必须必需高空气象资料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按选取的模式要求必需补充气象资料观测的前提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千米,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补充气象观测连续一年连续二个月以上一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名称单位资料的需求性名称单位资料的需求性年必需湿球温度摄氏度可选月必需露点温度摄氏度可选日必需相对湿度%可选时必需降水量毫米/小时可选风向度(方位)必需降水类型可选风速米/秒必需海平面气压百帕可选总云量十分量必需测站地面气压百帕可选低云量十分量必需云底高度千米可选干球温度摄氏度必需水平能见度千米可选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名称单位资料的需求性名称单位资料的需求性年必需气压百帕必需月必需干球温度摄氏度必需日必需露点温度摄氏度必需时必需风向度(方位)必需探空数据层数必需风速米/秒必需高度米必需(5)了解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温度(月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温廓线,逆温层,熏烟污染),风速(月平均风速变化曲线,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曲线,风廓线),风向与风频(季、年平均风向玫瑰图),主导风向(一般指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不小于30%)。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 (1)确定预测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3)确定计算点;(4)确定污染物计算清单;(5)确定气象条件;(6)确定地形数据;(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模式;(8)选择预测模式;(9)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10)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 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特征污染物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预测因子。对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而项目要排放,即使排放量小也应作预测因子考虑。预测因子应区别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下的污染因子,尤其在非正常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征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并覆盖所有关心的敏感点,同时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在使用AERMOD及CALPUFF时,注意保证预测范围略大于评价范围,避免在“地形预处理”或气象预处理时可能产生的边界效应而引起的浓度偏差。(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点源、面源、体源、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见大气污染调查内容与清单。(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 计算点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预测网格方法直角坐标网格极坐标网格布点原则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径向等间距或距离源中心近密远疏法预测网格点网格距距离源中心1000米50-100米50-100米距离源中心1000米100-500米100-500米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米。对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计算点)。 (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 一级评价项目:内容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浓度。要求:一是全年逐时、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的;二是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的;三是长期气象条件下的;四是非正常排放情况下的小时条件;五是特殊项目的施工期间的环境质量。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不包括施工期环境质量;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6)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常规预测内容1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所有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3消减污染源(若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4被取代污染源(若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5其他在建、拟建项目有关污染源(若有)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均浓度年均浓度(7)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按设计的各种预测情景和排放方案分别进行模拟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是,主要内容包括:(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预测值和同点位的现状背境最大值的叠加,对最大地面浓度点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境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2)叠加现状背境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若评价范围内有其他在建、已批复环评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3)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浓度等值分布图、超标概率及最大持续发生时间。一是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二是典型日气象条件下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长期气象条件下的环境影响,不分析超标概率及最大持续发生时间。(4)分析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从选址、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优劣,提出解决方案。(5)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 推荐模式包括估算模式(单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适用范围及选择要求如下:分类稳态烟羽扩散AERMODADMS烟团扩散模型系统CALPUFF适用评价等级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一级、二级评价污染源类型点源、面源、体源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点源、面源、体源、线源适用评价范围小于等于50千米小于等于50千米大于50千米对气象数据最低要求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空气象数据适用污染源类型点源、面源、体源点源、面源、体源、线源点源、面源、体源、线源适用地形及风场条件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简单地形、复杂地形、复杂风场模拟污染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恶臭、能见度其他街谷模式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6.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 采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计算的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在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人群。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超过2000米,超过的建议削减源强后重新计算。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超标的,要求削减排放源强。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 评价结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结论与建议:(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环境监测建议。(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5)污染物排放问题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前四项并给出优化调整建议。8.附录 了解附录中对环境影响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 序号名称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1污染原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2基本气象分析图3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4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5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基本附表1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2污染源调查清单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4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5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基本附件1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2气象观测资料文件3预测模式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 (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1.评价等级 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二级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地面水域规模20000200001000010000500050001000地面水域规模复杂大4-54-53-41-3大、中中、小553-42-4小中等大4-53-41-31-2大、中中、小53-52-41-3小简单大3-51-31-2大、中中、小4-52-41-31小污水量:20000,20000-10000,10000-5000,5000-1000,1000-200五个等级 污染物各类: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PH值),热污染四种污染物复杂程度 :复杂的是污染物类型不小于3类或虽为2类但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不小于10个;中等是污染物类型数仅为2个,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小于10,或者污染物类型只有1类,但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不小于7个。简单的是污染物类型数公为1,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小于7个。地面水域规模:河流与河口按排污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或者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大河150m3/s;中河15-150 m3/s;小河15 m3/s。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的平均水深与水面面积划分 :当平均水深10米时当平均水深10米时大大湖(库):25平方公里大湖(库):50平方公里中中湖(库):2.5-25平方公里中湖(库):5-50平方公里小小湖(库):2.5平方公里小湖(库):5平方公里2.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 (1)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2)在确定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进入地面水体后可能的达到水域功能质量标准要求的范围、污染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来决定。(3)河流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而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2)熟悉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 一级二级三级河流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河口一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湖泊水库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一般情况,应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一般情况,可只在枯水期调查海湾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一般情况,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当调查区域面域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3)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 应尽量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资料不足时进行水文(调查)测量和水质监测,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可补充调查(丰水期、平水期、冰封期)。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一个时期内进行。 (4)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点污染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在调查取得污染源资料时应注意其与受纳水域的水文、水质特点之间的关系。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点源的排放特点,排污数据、用排水状况、废(污)水的处理状况。 (5)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 (6)掌握水质调查时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选择的水质参数应包括三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另一类是特殊水质参数;三是其他方面因子。常规水质参数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列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与污染源状况增减。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或化学耗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及水温12个。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 (7)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 取样断面设置应布设对照、控制、消减三类,主要原则(1)在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2)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3)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应布设,(4)水文站附近应布设,并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关的地点,(5)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米外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水体类型取样位置(垂线)取样点取样方式、取样次数小河在主流线上设1条取样垂线水深大于5米,在水面下0.5米处及距河底0.5米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米时,在水面下0.5米处取一个样;水深小于1米时,取样点距水面和水底均0.3米。对三级评价的小河,垂线上只取一个样,应在水面下0.5米,且距水底0.3米。取样方式: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二级评价需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时,各垂线上水样混合成一个样,其他情况及三级评价取断面混合水样。取样次数: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天;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要预测时,采用间隔6h测一次的方法分析日均及变化;一般每天每个水质因子只取1个样。至少有1天对所有选定水质因子进行取样分析。大、中河河宽小于50米的,各距岸边1/3水面宽,有明显水流处设1条取1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米的,在主流线上及距岸边不小于0.5米,有明显水流处各设1条垂线;特大河取样垂线应适当增加,两侧不必相等地,拟设排污水侧可多些河口同上河流要求排污口拟建于河口感潮段时,上游需设置断面的数目与位置应据感潮的实际情况决定同上河流要求取样方式同上河流要求。取样次数: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2天,一次在大潮期,一次在小潮期,各潮期均应分别采集同一天高、低潮水样,各监测断面采样尽可能同步进行。两天中要对所有选定水质参数取样;水温要求同上河流要求。大、中型湖泊水库排污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1-2.5km2设1个,二级1.5-3.5 km2设1个,三级2-4 km2设1个排污量5000m3/d时,一级3-6km2设1个,2级3级4-7 km2设1个平均水深10m,设在水面下0.5米且距底.5米处平均水深10m,水面下0.5米、斜温层下且距底0.5米处共2个点取样方式: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取样次数:同河流要求,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天;水温同上,在调查期适当检测藻类。小型湖泊水库排污量50000m3/d时,一级评价0.5-1.5km2设1个,2级3级1-2 km2设1个排污量5000m3/d时,各级评价0.5-1.5km2设1个找斜温层,水面下0.5米处测水温,每隔2米测1个值,温差大时加密找斜温层。水深10m,同上设1个点;水深10m,加10处共3点取样方式:水深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水深10m时,一般取一个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