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doc

    • 资源ID:17668907       资源大小:23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一章 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3.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声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环境要素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开发区环境管理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环境质量管理区域类型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农业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商业、服务业环境管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生产部门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 2)生态环境管理 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生物资源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管理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几个里程碑: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座里程碑)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二座里程碑)4.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5.六次会议: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5.六次会议:198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同步发展指导方针)5.六次会议: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五项新制度)5.六次会议: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5.六次会议: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5.六次会议:2006年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6.新五项、老三项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7.三大方针:“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8.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9.老三项三大法宝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首创:美国)2)“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首创:中国)作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三同时"制度尚存在的问题:以单项治理为主;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一般只限于搞治理设施; 忽略了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解决方法:总量控制与污染集中控制3)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排污收费制度基本政策:缴费不免除治理责任的原则;排污费强制征收原则;新污染源收费从严的原则; 排污费与超标排污费同时征收的原则;排污费可计入生产成本的原则;10.新五项 排污费专款专用原则;排污费的补助原则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对象是人民政府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定义: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定义: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四要素:治理时间、治理范围、治理内容、治理效果;两个阶段:点源治理阶段、区域综合防治阶段三种类型(范围):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11.其它制度1)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制度到目前为止,国家经贸委已经发布了三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第二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定义):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2.环境管理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法律手段(最基本手段)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环境管理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包括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行政手段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经济手段 <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定义: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宣传教育手段(战略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足,许多人不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有必要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其中,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可以向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和伦理意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为此,教育有必要不仅解释物理和生物环境,还要解释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发展。我国加强环境管理教育的几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意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注重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 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手段 <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环境信息公开(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环境绩效(定义):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 生态效益 = 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 环境影响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1.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2.基本参量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资源利用率(物质生产):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质生产”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的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 人口数量(人口生产):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自然”人口,有一个确定的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生产):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人口生产):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污染消纳力(环境生产):环境消解从物质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能力极限。 资源生产力(环境生产):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3.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物资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反应转化器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4.环境生产的两出两进:(两出: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两进:消费废弃物、加工废弃物)5.环境管理的方法: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6.两种生产与三种生产理论比较两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主导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自然资源无限自然资源有限追求目标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协调物资生产、人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协调消费特征强调物质消费强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技术重点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建设伦理原则人定胜天天人合一7.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心地位)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8.环境管理学的三个阶段1)科学管理阶段:在19世纪末管理科学理论形成的初期。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的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他主张采用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着重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物质因素,使资本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他们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形成了管理科学的第一个学派,即科学管理学派。2)行为科学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着重研究影响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他们研究生产组织中人的行为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涉及人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由此,把管理科学从“科学管理”推进到“行为管理”,并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3)管理丛林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这一阶段,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另外,在这一阶段,管理科学重点发展了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管理科学几乎成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的同义语。9.现代管理理论丛林1.管理过程学派、2.人际关系学派、3.群体行为学派、4.经验(或案例)学派、5.社会协作系统学派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7.系统学派、8.决策理论学派、9.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10.权变理论学派、11.经理角色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经验(或案例)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10.行为科学理论个体行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11.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共赢原理要求在具体环境管理活动中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达到共赢。从物质流动的角度,一般性的共赢原理还可以具体化为“三生共赢”原理。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13.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例子)社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型模式,一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生态:生态面貌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投入产出效益中央政府财政补贴近3000亿元获得整体上的生态效益;帮助农民脱贫;传统林业转型生态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投入农民失去了粮食收益改种地为种树、管树,不用种地;领取国家补贴退耕还林的经济收益明显大于种地收入地方政府管理成本通过组织协调退耕还林项目获得项目管理费等收益地方多了一条财路;本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力自然力由于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内部机制分析1)制定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条例;2)制定了合理的共赢规则,使所有的参与主体,国家、农民、地方政府都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都享受到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这种政策的结果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3)避免以前有人种树、有人砍树,没有人管树的问题。4)积极落实资金、技术和管理,防止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1)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2)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的生态环境危机感;3)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底改革没有出路;4)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5)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6)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14.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三种生产的界面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环境系统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界面是商品,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是废弃物。 15.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冲突 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协同 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竞争、对立;协同统一整合。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例子):政府 > 排污许可证 / 消减污染物量 > 市场 / 企业排污总量的分配和可交易量的地域限制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调节全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杠杆。16.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六条):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1)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三种工具: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环境标志、清洁生产环境标志:是对在产品生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超过某一规定限度的产品颁发的标志,表明该产品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清洁生产:是从技术管理角度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所提出的要求。2)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双赢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双赢的保障。 第四章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1.特尔菲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特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使结论可靠性增大。三大特点:不记名、反馈性(3、4轮)、统计性(预测结果)2.地方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a未作规定;b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3.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地区标准是直接执法标准 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是证据是否是合法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定依据。最佳可行技术(BAT)、最佳实用技术(BPT) 5.6.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问卷调查的问题(三大类):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7.实地研究方法: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看、听、问、想,甚至体验、感受、领悟等进行观察。特征:实地研究方式:观察、访谈8.三大类无干扰研究方法研究方式: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第五章 区域环境管理1.区域的范围:区域是相对的,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一个流域,一个乡镇而不是一块地,一间房。区域必须有一定的大小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2.“33211”工程:“九五”,期间,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气为主,水污染防治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3.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绿地减少、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过度占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突发事件4.中国环境管理:“以管促治,管治结合”方针 5.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5.生态城市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生态意识培养 6.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7.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 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8.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1)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3)不易监测性 9.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1)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2)失财政渠道的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不够;3)政策扶持措施不利;4)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不适10.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2)指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4)推广现代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1.流域的概念: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同一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12.流域环境问题: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12.流域环境问题:3)流域水污染问题。13.中国流域生态环境问题:1)部分流域水资源短缺;2)一些流域洪涝灾害频繁;3)部分流域水质较差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有效监测的机制;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2)流域水资源管理手段单调;3)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涵不全面。15.广义流域环境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15.狭义流域环境管理: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各种人类行为是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的主要对象,流域水资源循环(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是流域环境管理所要控制的环境物质流动。16.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界面控制原则;2)冲突协同原则;3)共赢原则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17.生态需水: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8.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2)指定全流域环境规划;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19.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2)开展战略环境评价;3)制订环境规划;4)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第六章 产业环境管理1.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企业对自身进行环境管理2.“德明”模式: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大量存在,引发了众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问题十分严重。二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技术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这样,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自觉地保护了环境。 三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了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趋势下,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准,也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内在追求。4.绿色设计和制造: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绿色),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5.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龙头标准:ISO140016.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定义:根据ISO14001中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7.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4)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往重体系的完整性;6)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8.ISO14000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性质、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也适用于不同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还适用于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服务。(组织控制、影响的因素。没有要求组织一定要在整个公司或集团的层次上实施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是唯一能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9.ISO14000的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包括体系的策划、设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保持:指体系运转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0.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后处理这四个阶段11.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对一种产品从加工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 12.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组成部分:定义目标,确定范围、影响评价、改善评价、清查分析13.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1)确定目标和范围;2)生命周期清单分析;3)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最重要、难度较大);4)生命周期改善分析 14.清洁生产的对象:组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他)15.清洁生产的定义:对污染来源、废物产生原因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化的分析和实施过程,实行预防污染分析和评估的程序。16.清洁生产的分类:强制性、自愿性17.实行强制性“双超或双有企业1)双超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2)双有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18.清洁生产的3个层次:1)Where判明废弃物的产生部位; 2)Why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清洁生产的审计思路).3)What提出减少或消除废弃物的方案19.清洁生产的8个途径:通过从原辅材料和能源、工艺技术、管理、过程控制、设备、职工、产品和废物八个主要方面,分析产生废物和问题的原因。(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20.清洁生产的7个阶段:1)筹划与组织; 2)预评估; 3)评估; 4)方案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 6)方案实施; 7)持续清洁生产第七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特点:1)可用性;2)整体性;3)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3.我国自然资源优势:1)资源总量大;2)种类多,类型齐全 4.我国自然资源劣势:1)土地利用率低;2)时间分布不协调;3)质量差异悬殊;4)人均资源量少5.开发自然资源的态度:不要擅动6.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有偿使用; 2)谁开发利用,谁保护;3)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 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7.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7.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8.土地资源的特性:1)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方向;2)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9.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复杂多样;2)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3)山地多,平原少;4)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5)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10.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3)土地盐渍化;4)土壤肥料下降;.5)土壤污染;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1.水资源的特点:1)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4)利弊两重性1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1)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3)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14.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使河水的水量减少输沙量增加,河道和湖泊於塞;2)围湖造田,使湖泊数量、面积均大幅度减少;3)人口增加,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抽取量)与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15.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1)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严格保护水源,包括严禁在水源地和水源补给区砍伐森林、硬化路面,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加强对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在用水水量上注意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等几方面的分配;在地域上注意上、下游的分配;在时间上要注意丰、枯期之间的分配。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量的利用率;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2)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3)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 4)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5)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 6)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16.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6.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都包括在内。(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17.海洋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2)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性;4)利弊两重性18.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三无”:无偿、无序、无度)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19.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协调各部门、单位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海上、陆上开发活动统筹规划布局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2)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3)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4

    注意事项

    本文(环境管理学系统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