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资料.精品文档.第六章 概述1、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和工艺、配伍作用3、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6、Caco-2 细胞模型-人小肠上皮细胞7、微透析技术:将一种具有透析作用且充满液体的微细探针置于生物体内, 与探针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测定其内的化学物质含量。可在麻醉或清醒的生物体上使用。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少量糖类 、蛋白质生物膜性质: 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2、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 符合Ficks扩散定律(一级速率过程)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顺浓度梯度扩散,且不消耗能量。(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脂溶性药物非脂溶性不需要载体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顺浓度梯度转运速度慢速度快.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定义: 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逆浓度梯度转运。(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4).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 2)耗能 3)需载体 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 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动转运的药物:(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 (2)耗能 (3)有部位特异性4、pH-分配假说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pHE)和油/水分配系数。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未解离的越多,吸收越好)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在酸性条件(ph<pka,多在胃中)下,吸收较好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在碱性条件(ph>pka,多在小肠中),吸收较好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药物解离常数pKa 、消化道pH的函数5、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小肠是吸收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适合大分子或脂肪类药物,无肝首过效应)、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P-糖蛋白(药物溢出泵),具有部位特异性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答:、解离度和脂溶性;、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稳定性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答:、剂型;、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制备工艺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1. 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2. 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3. 型药物渗透性较低,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4. 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答: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11、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答: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设计依据、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第八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 静脉注射:一般小于50mL;直接进入血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途径:上下腔静脉心脏肺(首过效应)全身作用部位(动脉和组织器官)、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吸收较完全;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比静脉注射安全;比皮下注射刺激小。应用广泛。、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12ml,吸收慢,可延长药效,多用于胰岛素皮内注射0.10.2ml,吸收差,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2、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一)生理因素:ü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ü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ü 按摩和热敷ü 运动(二) 、药物理化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大的多经淋巴管吸收,分子量小经血管吸收(三) 、剂型因素溶出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3、 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答: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 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2)通过细胞膜扩散 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4、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年龄种族、用药部位、皮肤的水化作用(二)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600难透过;脂溶性较大的易透过;分子型易透过(三)透皮吸收促进剂(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11、 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答:、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第三章 药物的分布1、 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再分布:对于血流灌注速度快的组织(肝、肾),药物进入组织后会返回血液,进行再分布至中等灌流速度组织药物蓄积:药物对某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2、 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定义:假设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按照血浆中药物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总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VdD/C反映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答:药物+血浆蛋白,V<真实分布容积;药物+组织蛋白,V>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较慢)。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分布有两步:药物随血流转运透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进入组织(透膜)(1)毛细管壁细胞通透性:亲水性分子和大分子难透膜,故透膜为限速步骤,不同组织部位不同。(2)血流速度:亲脂性药物透膜快,故转运限速。快(肺、肾)中(肝、心、脑、脾)慢(皮肤、肌肉)4、药物蛋白结合率与药效答: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视为药物贮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饱和时可能发生毒副作用。是引起表观分布容积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好的药物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答:、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第五章 药物代谢1、药物代谢对药理活性的影响:ü 代谢使药物失活,如普鲁卡因水解成无效物ü 代谢使药物活性¯,维拉帕米ü 代谢使药物活性,如非拉西丁对乙酰氨基酚ü 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如前体药物活性成分ü 代谢使药理作用改变,如可待因(镇咳)吗啡(镇痛)ü 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如异烟肼乙酰肼2、首过效应(first-past effect) :指药物被吸收至体循环之前,发生代谢而失活的现象。(胃肠道、肝、肺)3、药物代谢类别Ø 第一相反应 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脂溶性药物 极性基团Ø 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 极性基团体内内源性物质 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结合(最重要的结合反应)、硫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反应(其代谢产物极性小,难排除,肾结石)3、肝提取率: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静脉血清除的分数。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CYP450。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脏、血浆、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答:、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第五章 药物排泄1、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答:通透性分子量<2000容易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不能滤过;负电荷药物不能滤过。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每分钟滤过血浆容积,多用肌酐清除率来测定。3、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答:、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尿pH值和药物的pKa:弱酸类药物 ,pH升高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酸性)中毒可通过碱化尿液来解毒。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尿量:尿量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4、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5、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 CLr)肾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CLr=U*V/C=Q*ER U尿中药物浓度,V每分钟尿量,Q肝血流量6、胆汁排泄药物要求分子量3005000, 要求具有较强的极性基团(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7、肝肠循环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enterohepatic cycle)答: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意义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半衰期和药效;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第二章一、 单选1、 下列成分不是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A、脂肪 B、蛋白质 C、磷脂 D、糖类2、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A、物理化学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C、制剂处方及工艺 D、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3、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是4、各类食物中,()的胃排空速率最快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一样5、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A、lg(Ci/Cu) B、lg(Ci*Cu) C、lg(Ci-Cu) D、lg(Ci+Cu)6、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剂化物 D、均是7、胞饮作用的特点A、有部位特异性 B、无需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10、下列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消耗能量 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11、下列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12、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1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离子大小 C、多晶型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1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成分和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1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 >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 散剂>胶囊剂16、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是A、片剂 B、软膏剂 C、溶液剂 D、混悬剂17、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A、Noyes-Whitney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s定律 D、Higuchi方程18、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及工艺 C、A、B均是 D、A、B均不是19、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是A、十二指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20、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不是21、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25/1 B、1/25 C、1 D、无法计算2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性 B、亚稳定性 C、不稳定型 D、A、B、C均不是23、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A、种族差异 B、性别差异 C、遗传因素差异 D、均是24、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25、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26、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 B、动态平衡 C、均是 D、均不是27、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胆盐 B、酶类 C、粘蛋白 D、糖28、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方程为A、dC/dt=kSCs B、dC/dt= kS/Cs C、 dC/dt=k/SCs D、dC/dt=kCs29、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 C、水溶性大分子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E、带负电荷的蛋白质30、在溶媒化合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31、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药物 C、大分子药物 D、小分子药物32、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 B、随pH减少而增加 C、与pH无关 D、视具体情况而定33、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 B、Noyes-Whitney C、Henderson-Hasselbalch D、Stocks34、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性比例大 B、该药的脂溶性增加C、肠蠕动快 D、小肠的有效面积大 E、该药在胃中不稳定35、用减少药物粒度的方法来改善吸收,仅在()情况下有意义A、吸收过程的机制为主动转运 B、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C、药物在碱性介质中较难溶解 D、药物对组织刺激性较大E、药物在胃肠道内稳定性差36、如果药物溶出剂型比固定剂型好,则A、固定剂型不崩解 B、说明溶液剂型是唯一实用的口服剂型C、药物口服只受到溶出速度的限制 D、说明固定剂型没配置好E、以上均不是37、38、关于核黄素服用方法正确的是A、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胃部,应空腹服用B、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故应空腹服用,冰饮大量水以利于完全吸收C、核黄素是主动转运,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宜饭后服用,使药物缓慢通过吸收部位而吸收完全D、核黄素是被动吸收,服用不拘形式E、核黄素是被动吸收,吸收部位是在小肠上部,应空腹服用39、药物理化性质毒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有利于吸收B、具有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的脂溶性,有利于吸收,但脂溶性不可过大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大分子药物可通过上皮细胞含水膜孔转运吸收40、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 B、胃大部切除 C、胃内容物粘度降低D、阿司匹林 E、普萘洛尔41、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列那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 B、肠溶衣 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42、下列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大肠和小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的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pH影响被动扩散的吸收D、主动转运很少受pH影响E、弱碱性药物如麻黄碱、苯丙胺在十二指肠一下吸收较差43、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III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 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 E以上都不是44、下列有关载体媒介转运的猫鼠正确的是A、逆浓度梯度转运 B、不需要载体参与 C、需要消耗能量D、转运速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E、转运具有饱和现象45、下列有关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的描述错误的是A、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B、胃空速率慢,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会增加C、固体食物的胃空速率慢于流体食物D、胃排空速率越快越有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E、药物如抗胆碱药阿托品会减慢胃排空速率46、47、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描述不恰当的是A、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为四大类B、I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III型药物通透性是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剂量指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指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溶出指数是指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密切相关答案:ADBAA DAABD DCEDA CACCA ABDAA AAABD CACDB EACED BEAED ED第三章是非题1、 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100%。2、 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通过粘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因此可避开肝首过效应3、 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性与水溶性4、 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5、 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部沉积量就越大填空题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由分子量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 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或_扩散池。3、 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_mm。4、 蛋白多肽药物经粘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_、_、_。答案:1、X 2、 3、 4、X 5、X1、 脂溶性、小、很大 2、单室、双室 3、0.5m7.5m 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第四章是非题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2、 由于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3、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4、 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或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5、 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6、 药物在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7、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和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8、 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9、 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通过。10. 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韧性,以使其易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单项选择题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 B、无竞争性 C、无饱和性D、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 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 C、游离药物量与血浓之比D、体内药量与血浓之比 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n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 B、能由肾小球滤过 C、能经肝代谢 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5、以下错误的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经过肝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循环吸收C、都对 D、都不对6、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W/O/W型>W/O型>O/W型 B、W/O型>W/O/W型>O/W型C、O/W型>W/O/W型>W/O型 D、W/O型> O/W型>W/O/W型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 B、膜孔转运、吸附、融合、内吞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 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过程,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9、以下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填空题1、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_运送至_的过程。2、某些药物连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_,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_。3、人血浆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_、_、_。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和药物的_有关。分子量在_以上的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_性,另外药物与_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6、粒径小于_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_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_、增加微粒表面的_及其_,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