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Ⅱ标监控量测监理细则.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监理标监控量测监理细则.精品文档.目 录1、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11.1工程特点11.2地质特点11.3 气象条件51.4地震参数52、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63、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64、监理工作流程95、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监控手段95、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监控手段105.1 监控要点105.2 洞内、外观察105.3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105.4监控量测选测项目145.5二次衬砌监控要点155.6爆破监控量测监控要点155.7隧道变形测量监控要点185.8应力、应变监控量测要点185.9接触压力量测要点195.10爆破振动监控量测要点195.11孔隙水压与水量监控量测要点195.12.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监控要点195.13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监控要点215.14监理工作目标主控项目235.15监理工作目标一般项目236、监控目标247、监理工作方法与手段248、附表251、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1.1工程特点合福铁路HFMGJL-2标位于江西省境内闽赣省界至上饶段,线路长85.219正线公里。本监理标段包含两个施工标段,即HFMG-2标、HFMG-3标,起止里程分别为DK438+883.24DK468+553.99、DK472+902DK528+450,正线为350Km/h客运专线。闽赣省界至上饶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山势延绵,起伏较大,植被发育,相对高差150300m,局部地段为中低山区、二级阶地垄岗区及孤峰河、青弋江、富资河、丰乐河、新安江、信江等河流一级阶地;中低山区山势陡峻,相对高差300500m;二级阶地垄岗区岗地坳谷相间,地形较开阔,地势略有起伏,地面标高45175m;一级阶地多呈狭长条带状,地势平缓,起伏不大,地面标高34142m不等。管段内隧道采用单洞双线断面开挖,开挖最大断面为170m2左右。标段内共计21.5座隧道,总设计里程达32871m,其中棋盘山隧道、蘑菇山隧道、北武夷山隧道为重点控制工程。标段内3.0Km以上隧道3座,其中蘑菇山隧道长3.841km、天龙岗隧道长3.586km、北武夷山隧道长8.17km。由于隧道断面大,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多,以、级软弱围岩为主,且多数隧道埋深较浅,因此,隧道的监控量测的正确有效实施对隧道的安全、正常、有序的施工起到重要作用。1.2地质特点1.2.1地层岩性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岩性复杂,出露下元古界第三系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时期的岩浆岩和第四系松散地层。主要沉积岩系有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泥岩和灰岩等,及火山沉积岩系凝灰岩、凝灰熔岩和凝灰质砂岩等,以及变质岩系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等。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和闪长岩等。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粘性土、粉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等,淤泥及质土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谷地和闽江三角洲平原,厚550m;上、中更新统主要为黏土,具弱膨胀性。1.2.2地质构造沿线经历了多个构造旋回时期,横跨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合肥以南至上饶属扬子准地台,上饶至福州属华南褶皱系。本段沿线地质构造类型主要为断裂及褶皱。其中主要深、大断裂有: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丰城婺源深断裂、遂川德兴深断裂、葛源(横峰)樟村(玉山)大断裂、港边(横峰)双明(玉山)大断裂、萍乡广丰深断裂等5条深大断裂;主要褶皱有:乐平婺源复向斜、武夷山复式背斜、上饶复式向斜、龙村中堡弧形构造带等。1.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本线主要不良地质有滑坡及错落、危岩落石及崩塌、岩堆、顺层、岩溶、人为坑洞、地震、有害气体等。(1)滑坡及错落南溪岭错落;外遥坪滑坡;李厝滑坡。(2)危岩、落石及崩塌本线危岩落石多发育于沿线硅质岩、花岗岩、石英砂岩、凝灰熔岩、石英片岩等硬质岩出露的山体上,山体边坡坡面不平整,上陡下缓,坡脚、坡面多见崩塌物堆积。这些地段自然山体山势陡峭,陡崖发育;岩体覆盖层较薄、基岩裸露,节理裂隙发育,结构面多张开,岩体破碎;加之沿线雨量丰沛,皆为危岩落石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如山体坡面陡崖、孤石、石堆发育,石块易受自然营力作用向下滚落。主要有:石罗坑(DK514+000DK520+350段周家隧道出口、应际隧道、天龙岗隧道、石罗隧道进出口、北武夷山隧道进口附近)一带危岩落石、城南隧道进口(DK555+296)危岩、杨家乾白马山隧道进口上方处(DK572+860+905)坍塌体、石门山隧道(DK683+405)出口危岩、岭头亭隧道(DK756+164)进口段危岩落石。施工前必须首先对威胁到线路的危石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安全。其它较发育地段有上半山隧道进口(DK556+160)、葫芦山一号隧道进口(DK611+750)等。(3)岩堆龙尾岩堆;兹坞坑堆积体。(4)顺层本线闽赣段顺层不良地质主要发育于婺源龙头山、郑坊、朝阳、田墩、应家、武夷山市兴田镇、南雅大横、建瓯一带低山丘陵区,分布较广。顺层地段路堑边坡高度一般1035,弱风化基岩层面间一般无夹杂物,浅层受风化影响,层面间有风化泥质物充填,边坡开挖时易产生顺层滑动。(5)岩溶本线闽赣境内沿线可溶岩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德兴龙头山,上饶郑家坊、临湖、八都、郑村附近以及铜陵钟鸣至戴家汇、上饶冷水岭至五府山站一带,地层时代主要为下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各段具体岩溶发育情况如下:DK441+100+200段:低山区,线路以隧道通过。基岩裸露,为震旦系上统西峰寺组灰岩,厚度约100m。地表基岩无溶蚀现象,与震旦系上统西峰寺组粉砂岩及寒武系荷塘组灰岩接触面附近岩溶弱发育,以垂直渗流带、季节交替带为主。棋盘山隧道位于此段。DK442+450DK444+000段:低山丘陵区,线路主要以桥梁及路基形式通过。基岩部分裸露,为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上统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含碳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瘤状灰岩、钙质页岩等。岩溶中等发育,钻孔遇洞率30%,线岩溶率1520%,多无充填,个别充填粉质黏土,以水平径流带为主,主要表现为倾斜和近水平的溶洞;深部缓流带未见溶蚀现象,岩溶微弱发育。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99.6m。棋盘山隧道位于此段。DK444+000DK449+070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局部位于河流阶地,线路主要以隧道及桥梁形式通过,局部地段为路基。基岩大部分出露,为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钙质页岩夹瘤状灰岩。钻孔遇洞率约1%,溶蚀现象发育于灰岩瘤中,弱发育,线岩溶率5%,以水平径流带为主。垂直渗流带及季节交替带均未发育溶蚀现场,岩溶微弱发育。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05.7m。冯家隧道、楼村隧道、徐家棚隧道位于此段。DK449+070DK451+760段:河流阶地,线路主要以桥梁形式通过。可溶岩均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以下,为覆盖型岩溶区。钻探揭示岩溶强烈发育,钻孔遇洞率37%,线岩溶率1070%,揭示单个最大溶洞顶底板高差达27m,溶洞多半充填、无充填。主要为近水平的溶洞,以水平径流带为主。深部缓流带岩溶微弱发育。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57.5m。DK451+760DK452+528段:主要为河流阶地及低山丘陵区,线路以隧道及桥梁形式通过。基岩部分出露,为震旦系上统西峰寺组、寒武系下统荷塘组页岩、灰岩,岩溶微弱发育。曹家隧道、蘑菇山隧道位于此段。DK459+340DK466+000段:主要为剥蚀丘陵区和河流阶地,线路主要以桥梁形式通过,局部地段为路基。基岩部分出露,为寒武系下统荷塘组炭质页岩夹灰岩、奥陶系中下统钙质页岩、钙质泥岩夹灰岩瘤,岩溶微弱发育。DK466+000DK467+000段:主要为山间谷地,线路以桥梁形式通过。基岩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以下,为覆盖型岩溶区。岩溶中等发育,以水平径流带为主。DK472+850DK474+000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区,线路以隧道形式通过。基岩隐伏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以下,为震旦系上统西峰寺组白云质灰岩。岩溶微弱发育。东坞隧道位于此段。DK477+250DK478+170段:主要为河流阶地及剥蚀丘陵区,线路以桥梁形式通过。基岩被第四系地层及花岗闪长岩风化层所覆盖,为覆盖型岩溶区。岩溶强烈发育,钻孔遇洞率36%,线岩溶率1553%,溶洞多被粉质黏土、角砾土充填,以水平径流带为主。深部缓流带岩溶微弱发育。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33.2m。DK478+170DK479+740段:为剥蚀丘陵区及河流阶地,线路以桥梁及路基形式通过。基岩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以下,为石炭系中统藕塘底组砂岩、钙质砂岩夹灰岩、泥灰岩、二叠系下统安洲组钙质泥岩、灰岩。岩溶微弱发育,个别钻孔基岩具溶蚀现象,线岩溶率约6%,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49.9m。DK491+000DK498+387段:主要为低山丘陵区,局部为河流阶地,线路以桥梁及路基形式通过。基岩大部分地区出露,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粉砂质泥岩、页岩、泥灰岩,下部为青灰、褐黄色中厚层含陆屑粉晶灰岩夹页岩。岩溶微弱发育,DK495+500+900段有溶洞或溶蚀现象,岩溶弱发育,以水平径流带为主。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12.9m。陈家隧道位于此段。DK499+970DK500+820段:主要为丘间谷地,线路以桥梁及路基形式通过,位于五府山车站内。基岩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以下,二叠系下统安洲组生物碎屑灰岩、石炭系中统藕塘底组砂岩夹灰岩。岩溶强烈发育,钻孔遇洞率100%,线岩溶率3045%,大多无充填,以水平径流带为主,深部缓流带岩溶微弱发育。岩溶溶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19.0m。(6)人为坑洞本线闽赣段人为坑洞主要为上饶采空区,线路经过的矿带主要为广丰县洋口镇矿带和上饶县花厅四十八都黄沙岭矿带,主要影响矿区有广丰县民发煤矿(已废弃)、广丰县枧底铜山铜矿、上饶县船坑铜矿及官山底的众多私采小煤窑。(7)有害气体本线闽赣段有害气体主要为煤层瓦斯,赋存于寒武系炭质页岩和石煤层、侏罗系梨山组及三叠系大坑组煤系地层中。寒武系炭质页岩和石煤层主要发育于古井头隧道、黄柏岭隧道、棋盘山隧道中后段。侏罗系梨山组及三叠系大坑组煤系地层主要发育于DK647+700DK683+300段鲁口隧道、花山隧道、南雅隧道、大横隧道、葫芦丘隧道及石门山隧道附近,局部可见炭质页岩,少数地方可见煤线,属陆相山间盆地含煤沉积,梨山组地层一般仅夹14层煤线,厚130厘米不等,为无烟煤,含煤性变化较大,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呈透镜状、似层状;大坑组地层含煤性相对较好,一般含煤25层,煤层厚度114m不等,煤层厚度及层数相对梨山组多。目前该段未见开采。隧道施工中应对炭质页岩、石煤层及煤系地层地段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及对瓦斯气体的监测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安全预案及紧急救援措施。本标段内特殊岩土主要为软土,如下:(1)河流阶地相软土沿线阶地相软土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一级阶地、信江一级阶地,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形成。表层一般有硬壳,为粉质黏土,软塑硬塑,厚约1.05.3m。软土层多为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质粉土,深灰色,软流塑,信江一级阶地呈透镜体状分布,夹粉砂、粉土透镜体或薄层粉砂。其硬底为粉质粘土、粉细砂及圆砾土等。(2)谷地相软土、松软土主要分布在沿线低山丘陵谷地及高阶地坳谷区,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形成。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厚220m,部分地段为淤泥质黏土,灰色,软流塑状,厚14m,局部夹砂层透镜体,表层多有0.53m的粉质黏土硬壳,一般底部由谷地边缘向中心倾斜,软弱层增厚,分布长度范围201500m不等,软土底部多为残积粉质黏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黏土或基岩风化层。该种类型软土成层很不稳定,空间变化较大,工程性质较差。1.2.4 水文地质本段线路所经地区的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赋存于各类松散岩类中,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丘间及山间谷地等,埋深较浅,一般12m,水量丰沛,受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补给,随季节变化较大,局部地段具有承压性;谷地区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埋深13m,以砂层、卵砾石层为主要含水层,水量较为贫乏,随季节变化显著。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低山丘陵区岩石的层间裂隙、风化裂隙以及构造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泉的形式出露排泄。层间裂隙以及风化裂隙地下水一般水量不大,多为潜水;在基岩构造盆地、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很发育带、侵入岩接触带、褶皱核部裂隙密集带及揉皱强烈发育带等储水构造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补给源远,多呈脉状及带状分布,水量较丰富,多具承压性。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和承压水,赋存并循环于沿线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可溶岩的溶洞、溶腔和裂隙中,呈脉状及带状分布,水量丰富,尤其河谷地段及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剧烈,水量较大。岩溶水规律性较差,预测较为困难,隧道施工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宜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等工作。1.3 气象条件线路所经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的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6.718.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8.0度30.0,极端最高气温43.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4.65.9,最低气温零下14.3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850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314.9mm。汛期多东南风,间有东北风和西南风,最大风速高达40 m/s。1.4地震参数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地震动参数划分如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闽赣段DK343+180DK651+370段<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闽赣段DK343+180DK767+000为0.35s。2、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2.1 编制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1004-97);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合福铁路客运专线(HFMGJL-2)监理规划;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l04022007);隧道设计施工图等;2.2 技术标准依据设计图纸上围岩级别的分类、洞顶覆盖层厚度、地质构造特点及实际施工阶段,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的要求作为监控量测的技术标准。3、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3.1监理工作范围合福闽赣监理二标监理范围为施工二、三标段,里程分别为DK438+883.24DK468+553.99、 DK472+902DK528+450。其中隧道长32.871,总计21.5座。隧道工程项目及所在里程长度如下表所示:表2-1 合福铁路闽赣段JL-标隧道概况表序号隧道名称中心里程全长(m)洞门形式不良地质或特殊工程概况1陈山坞DK439+401.6510帽檐斜切式洞口(斜切面1:1.25,仰坡1:1.25)出口喇叭口倒切式洞门沉凝灰岩,DK439+297-DK439+327F1断层破碎带2棋盘山DK441+581.51783进出口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黑云母花岗岩、钙质页岩、灰质页岩、灰岩、粉砂岩,级围岩所占比例大,开挖工法转换频繁。3冯家DK444+296.5181进口喇叭式洞门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钙质页岩,洞口段围岩地质差,长管棚支护措施。4楼村DK446+175.52341进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主要以钙质页岩为主,洞口段围岩地质差,长管棚支护措施,开挖工法转换频繁。5徐家棚DK447+852.5159进口喇叭式洞门出口型洞口缓冲结构洞门围岩主要以钙质页岩、花岗岩为主,6曹家DK451+494.5143出口喇叭式洞门进口缓冲结构洞门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围岩主要以钙质岩、含碳钙质泥岩为主,全部是级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开挖。7蘑菇山DK454+412.53841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喇叭口倒切式洞门围岩主要以粉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玄武岩为主,DK452+520-DK452+550 F1断层破碎带、DK452+645-DK452+710、DK456+218-DK456+292、F2断层破碎带影响;开挖工法转换频繁。8三棚坞DK439+401.5272单压式明洞门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围岩主要以粉砂岩为主,全部是级围岩。9东坞DK473+157.01003喇叭口倒切式洞门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主要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级所占比例大,开挖工法频繁。10牌楼DK475+196.01438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围岩主要以凝灰质砂岩、凝砂岩为主,地质情况较差,级所占比例大;DK474+890-DK474+930存在F1断层破碎带,开挖工法频繁。11岩山坞DK490+197.51379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围岩主要以凝灰质砂岩、凝砂岩为主,地质情况较差,级所占比例大;DK490+490-DK490+540存在岩性接触带,开挖工法频繁。12陈家DK492+954.5125进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围岩以泥灰岩为主,围岩全部级。13张屋岭DK501+252.5865进出口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主要以砂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级所占比例大,开挖工法频繁。14梅树岭DK503+330.0760进口帽檐斜切式缓冲结构 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级所占比例大,开挖工法频繁。15三保山一号DK503+997.5105进出口喇叭口倒切式洞门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全部级围岩。16三保山二号DK504+504.5737进口喇叭口倒切式洞门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5)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大部级围岩,DK504+490-DK504+550存在F断层破碎带。17甘溪岭DK509+187.51815进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5)主要以花岗岩、粉砂岩为主,DK508+859-DK508+889 F1断层破碎带、DK509+040-DK509+065 F2 断层破碎带。开挖工法转换频繁。18周家DK514+010.51319进口喇叭口倒切式洞门,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主要以粉砂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大部级围岩,开挖工法转换频繁。19应际DK514+156.0576进出口帽檐斜切式洞门(斜切面1:1.25,仰坡1:1.25主要以石英砂岩为主,围岩地质较差,大部级围岩,开挖工法转换频繁。20天龙岗DK517+417.03586喇叭口倒切式洞门主要以石英砂岩局部夹砂砾岩、二长花岗岩、凝灰熔岩为主,DK516+450-DK516+495 F1断层破碎带、DK517+160-DK517+220 F2 断层破碎带、DK517+610-DK517+680 F3 断层破碎带、DK517+974-DK518+050 F4 断层破碎带、DK518+350-DK518+420 F5 断层破碎带开挖工法转换频繁。21石罗DK519+635.5735喇叭口倒切式洞门围岩以凝灰岩为主,围岩大部级,开挖工法转换频繁。22北武夷山DK527+603.08170喇叭口倒切式洞门主要以凝灰熔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存在多处断层和节理密集带的影响,开挖工法转换频繁。注:本表中数据和描述与施工图不一时,以施工图为准3.2监理工作重点3.2.1 监理二标标段内的所有隧道工程必须进行监控量测工作,将监控量测工作作为关键工序列入现场组织管理,并实行动态管理,对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判别;3.2.2 检查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控量测单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监控量测施工组织设计,检查各隧道的监控量测项目、测点布置原则、监控量测断面、监控量测频率和监控量测控制基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的技术规程的规定;检查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控量测单位的量测仪器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及质量标准、监控量测的数据处理是否符合监控量测技术规程要求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培训及对监控量测技术要求的掌握等;3.2.3 对标段内长大隧道(3Km以上)、控制性隧道及围岩覆盖薄的隧道进行重点监控。3.2.4 加强围岩进出口段及洞身节理发育、断层、高应力、地质构造复杂及围岩条件差地段的监控。4、监理工作流程施工单位 施工过程 监理单位对设计图纸、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业主相关文件的学习、编制监控量测方案。对设计图纸、监控量测技术规程、业主相关文件的学习、编制监控量测监理细则、审核施工单位监控量测方案。监控量测前准备对施工量测外业布点的布设、量测仪器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核、获取首次读数。监控量测外业依照监控量测方案进行测点的布设及量测。对监控量测数据及成果进行检查审核,确定成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监控量测内业及时将外业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监控量测成果。对施工单位所提交的异常报告及阶段性报告及时进行审核,并向总监汇报。成果分析依据监测成果、设计要求及技术规程等对工程安全性评价进行审核并批复意见。工程安全性评价对工程安全性评价按三级进行评价,及时正确科学的指导施工。及时分析,发现隐患时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并总结规律提交阶段性分析报告。5、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监控手段5.1 监控要点5.1.1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该设计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人员组已织等。按照经批准的监控量测组织设计进行监控量测监理工作。5.2 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5.2.1开挖工作面观察(1)、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2)、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试验。(3)、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 5.2.2施工地段观察(1)、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2)、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5.2.3洞外观察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5.3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5.3.1 必测项目必测项目在采用喷锚构筑法施工时必须进行,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浅埋)为必测项目,对于必测项目必须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详见下表:表5-1 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 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二衬(前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全站仪0.51mm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3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0.51mm4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0.51mm隧道浅埋段必测(H02b)5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每次开挖后对开挖面进行观测,如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对已施工的区段每天至少观察一次,发现结构开裂、突出等异常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数码相机。了解隧道支护结构及围岩地稳定情况。6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三等水准测量1mm沉降缝两侧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沉降7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三等水准测量1mm洞口底板(或仰拱填充层面)与洞口过渡段的沉降。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表5-1规定进行。5.3.2 监测点的布设要求5.3.2.1 洞内监控量测断面的布设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的布设要求见下表: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断面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51012条基线13点10301条基线1点30501条基线1点注:1 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2 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应适当加密。5.3.2.2 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布置时避开了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将测点布置在两榀钢架之间。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面。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度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5.3.2.3 全断面开挖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起拱线以下1m左右位置;台阶法开挖时,上台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上下台阶界面以上1m左右位置,下台阶收敛量测点布置在上下台阶界面1m左右位置。具体布设位置见下图:双线隧道测点布置示意图5.3.2.4 浅埋隧道(H02b,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隧道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如下表所示 隧道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0<2.5B2050B<H02B1020H0B510注: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5.3.2.5 本隧道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为2.53.0m左右。要求基准点与最外测沉降测点距离最小不能小于10米。测点埋深0.3*0.3(宽)*0.4(深)m的基坑,将直径为1622mm,长约0.6m的钢筋打入基坑。保证钢筋端部磨成圆端型,测点四周用砼固定,钢筋端部露出砼面2厘米。测点采用红油漆喷写编号。其测点布置如下图。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5.3.2.6 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5.3.3 监控量测频率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表51和表52确定。表5-1 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位移速度(mm/d)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1次/7d表52 量测频率(按距开挖面距离)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注:b隧道开挖宽度。当按表5-1、5-2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5.3.4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注意事项5.3.4.1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在36h内完成,其它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5.3.4.2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爆破损坏。5.3.4.3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5.3.4.4隧道浅埋地段地表下沉的量测宜与洞内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在同一横断面内。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5.3.4.5横断面方向应在隧道中线两侧每隔25m布设地表下沉测点,每个断面设711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内。5.3.4.6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直到二次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5.3.4.7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5.3.4.8隧道二次衬砌沉降缝两侧不均匀沉降观测、洞口段与洞口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频率应15d进行一次。洞内沉降缝每侧宜布设四个以上观测点;洞口布点视过渡段的情况而定,根据沉降曲线确定道床施作时间。5.3.4.9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5.4监控量测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选测项目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应考虑围岩代表性、围岩变化、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的变化,监控量测断面应在相应段落施工初期优先进行设置,并及时开展量测工作,选测项目应与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相同,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适当降低量测次数。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2个。表53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1隧底隆起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0.51mm2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3围岩与初期支护解除压力振弦式传感器0.5%F.S4二次衬砌内应力混凝土应变计±0.1%F.S.5钢架应力钢筋计拉伸0.5%F.S.,压缩1.0%F.S.6喷混凝土应变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0.1%F.S.7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解除压力振弦式传感器0.5%F.S8爆破振动速度振弦式传感器1mm/s5.5二次衬砌监控要点 在确定达到规范规定收敛速率后方可施作二次衬砌,特殊情况下二次衬砌紧跟。二次衬砌的施作应符合以下要求:5.5.1深埋隧道二次衬砌施作一般情况下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变形基本稳定应符合: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明显下降并趋于缓和;或水平收敛(拱脚附近7天平均值)小于0.2mm/d、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mm/d;或施作二次衬砌前的累计位移值,已达极限相对位移值的90以上;或初期支护表面裂隙(观察表)不再继续发展。5.5.2浅埋隧道应及早施作二次衬砌,且二次衬砌应予以加强。5.5.3围岩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不收敛,又难以及时补强时,可提前施作二次衬砌,以改善施工阶段结构的受力状态,此时二次衬砌应予以加强。5.5.4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应及时施作并封闭成环,、级围岩封闭位置距离掌子面不得大于35m; 二衬与掌子面距离:、围岩不得超过200m,级围岩不得超过120m,级围岩不得超过90m,、级围岩不得超过70m;5.5.5对二次衬砌完成的地段,应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继续观察和监测隧道的稳定状态,注意二次衬砌的变形、开裂、侵入净空等现象,并作出长期稳定性评价;5.5.6对高地应力地段布设围岩压力观测点,根据围岩压力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措施。5.5.7检查洞内外地表沉陷、边仰坡稳定情况等项目的观察记录,洞内掌子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掌子面地质素描图。当发现地质条件恶化,立即通知施工单位采取应急措施。对初期支护完成稳定区域的观察要每天进行一次。5.6爆破监控量测监控要点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监控量测可采用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传感器应固定在预埋件上,通过爆破振动记录仪自动记录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分析振动波形和振动衰减规律。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可根据爆破振动速度按下式计算。R=(K/V)1/a.Q1/3式中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m); 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kg); 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cm/s ) ; K,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5-4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表5-4 爆破区内的不同岩性的K.a值岩性K值a值坚硬岩石501501.31.5中硬岩石1502501.51.8软岩石2503501.82.0表5-5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振速<10 Hz1050 Hz50100 Hz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0.51.00.71.21.11.5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2.02.52.32.82.73.0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0.04.03.54.54.25.0一般古建筑与古迹0.10.30.20.40.30.5水工隧道715交通隧道1020矿山巷道1530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0.5新浇大体积混凝土2.03.0龄期:初凝一3d龄期:3一7d3.07.0龄期:7一28 d3.07.0注: 1表列频率为主振频率,系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的频率。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数据:深孔爆破1060 Hz;浅孔爆破40100 Hz.3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利用监控量测仪器和设备为施工管理提供信息和达到以下目标: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可靠性信息、二次衬砌合理施做时间、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5.7隧道变形测量监控要点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断面的布设要求:1隧道洞门结构范围内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2 隧道内围岩变化处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 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级围岩段原则上不设变形观测点,必要时每800m设一处变形观测断面,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