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练习题.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理学练习题.精品文档.第一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 (未排序)A1型题 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A.反应B.反射C.兴奋D.抑制E.适应【正确答案】 C 2.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活动加强称为:A.反应B.反射C.兴奋D.抑制E.适应【正确答案】 C 3.神经和肌肉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的产生是由于:A.K+内流B.Na+内流C.Ca2+内流D.K+内外流E.Na+外流【正确答案】 B 4.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A.收缩B.分C.局部电位D.阈电位E.动作电位【正确答案】 E 5.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A.动作电位B.局部电位C.阈电位D.阈强度E.强度时间变化率【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在测定兴奋性时,常把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固定一个,多数情况下是固定刺激持续时间,然后测定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因此阈强度是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此题选D。 6.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B.刺激时间C.阈电位水平D.神经纤维直径E.细胞内、外的Na+浓度【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E。因为动作电位起始后的变化过程和刺激强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一般认为阈刺激和阈强度的大小可以反映细胞的兴奋性,阈刺激越大,则兴奋性越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好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离子的跨膜流动引起的。而引起离子跨膜流动的原因主要是膜两侧对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和动作电位期间膜对离子通透性的瞬间变化。当较强的刺激使膜去极化程度达到阈电位时,立即引起钠电导增大和强的Na内向电流,并且超过K的外向电流,于是在净内向电流的作用下膜进一步去极化,而膜去极化的幅度越大,就会更加增大钠电导和Na内向电流,如此形成一个反复。只要刺激强度足以触发这一过程,均可引发相同幅度的动作电位,这就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的原因所在。 7.阈刺激是指:A.阈强度B.阈值C.强度阈D.刺激阈E.阈强度的刺激【正确答案】 E 8.兴奋性的指标是:A.阈电位B.局部电位C.阈强度D.静息电位E.反应【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C。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性的高低通常使用使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量来衡量。刺激量通常用三个参数:强度、持续时间、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的变化率。阈刺激和阈强度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在测定兴奋性时,常把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固定一个,多数情况下是固定刺激持续时间,然后测定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因此阈强度是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9.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恢复期E.低常期【正确答案】 D 10.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高频率的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恢复期E.正常期【正确答案】 A 11.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A.峰电位B.负后电位C.正后电位D.除极相E.恢复相【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两大部分。锋电位(spike potential)在刺激后几乎立即出现,其幅度为静息电位与超射值之和,并服从全或无定律和非递减性传导。后电位(after potential):锋电位过后即为历时较长的后电位:先为负后电位,历时约15毫秒,其幅度约为锋电位的56,正后电位(positive after potential)其幅度仅为锋电位的0.2。锋电位的离子基础是钠通道开放,钠离子的大量内流。 12.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由K+外流所致,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B.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C.各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是不相同的D.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电位差E.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正确答案】 E 13.阈电位指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A.临界膜电位数值B.最大局部电位数值C.局部电位数值D.临界超射值E.临界峰电位数值【正确答案】 A 14.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A.电位大小随刺激强度而改变B.可总和C.无不应期D.有全或无现象E.以电紧张形式扩布【本题1分】【答疑编号200,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15.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A.5一羟色胺B.乙酰胆碱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多巴胺【本题1分】【答疑编号202,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16.关于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A.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B.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C.终末池中Ca2+逆浓度差转运D.Ca2+进入肌质与肌钙蛋白结合E.兴奋一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本题1分】【答疑编号203,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C。 连接肌质网中存在钙释放通道(calcium release channel)或称ryanodine受体(ryanodine receptor,PYR)。选择C错在“逆浓度差转运”。在连接肌质网(junctional SR,JSR)或终池(terminal cisterna)中,Ca2+高出肌质中数千到上万倍,钙释放通道开放可引起Ca2+向胞质中释放,是一个顺浓度梯度的过程。17.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静息期【本题1分】【答疑编号204,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1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人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A.静息电位变小B.静息电位变大C.除极相不出现D.超射不出现E.复极相延缓【本题1分】【答疑编号206,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C。 河豚毒抑制钠离子通道开启。除极即去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减少的过程或状态。去极化的产生依赖于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通道被阻滞后,动作电位就不能产生和传导。19.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A.幅度变小B.幅度变大C.时程缩短D.时程延长E.复极相延长【本题1分】【答疑编号208,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1、一种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决定了离子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是K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扩散造成的,因为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大,故膜电位接近EK。动作电位接近Na离子的平衡电位。2、膜对某种离子的通透性决定了该离子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贡献。3、钠泵的电生理作用可以直接影响静息电位。钠泵除了直接影响静息电位外,更重要的作有得维持膜两侧离子浓度差。凡是可以影响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的因素(温度、pH、缺氧、K+浓度),都可影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泵活动时,抑制Na+K+泵活动时,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题中述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当动作电位产生,Na离子内流时,内流量减少,故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20.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一肌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释放Ach,使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然后在什么部位引发动作电位:A.肌细胞膜B.接头后膜C.终板膜D.横管膜E.三联管膜【本题1分】【答疑编号211,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一肌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释放Ach,使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EPP),EPP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性,可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钠通道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注:这个“之”代表肌细胞膜)2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A.Na+B.Ca+C.O2和CO2D.葡萄糖E.氨基酸【本题1分】【答疑编号178,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2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本题1分】【答疑编号179,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2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A.脂质双分子B.紧密连接C.通道蛋白D.载体蛋白E.钠泵【本题1分】【答疑编号180,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D。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糖、氨基酸,核苷酸等水溶性水分子一般由载体蛋白运载。载体蛋白是多回旋折叠的跨膜蛋白质,它与被传递的分子特异结合使其越过质膜。其机制是载体蛋白分子的构象可逆地变化,与被转运分子的亲和力随之改变而将分子传递过去。少数情况下也可能载体与被转运分子的复合物发生180°旋转,从而把该分子送到膜的另一侧。载体蛋白运输物质的动力学曲线具有“膜结合酶”的特征,运输速度在一定浓度时达到饱和。但载体蛋白不是酶,它与被运载分子不是共价结合,此外它不仅加快运输速度,也增大物质透过质膜的量。载体蛋白与运载分子有特异的结合位点,能被竞争性抑制物占据,非竞争性抑制物亦可与载体蛋白在点之外结合,改变其构象,阻断运输。24.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本题1分】【答疑编号182,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正确答案是D 大分子的物质或者物质团块不能通过细胞膜蛋白质(载体、离子泵)进行转运,而是由细胞膜本身的运动来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根据被转运物质的进出细胞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入胞和出胞两种过程。入胞作用是细胞外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肽、脂肪颗粒以及侵入体内的细菌或者异物等的进入细胞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是D。25.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转运的: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本题1分】【答疑编号183,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E。依靠细胞膜的特殊功能(吸附、吞入或排出某种颗粒),大分子物质(激素、酶、递质等)排出细胞外,称为出胞作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突触前膜时,触发前膜上的电位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的Ca2+进入突触前部,在ATP和微丝、微管的参与下,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将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未排序)A2型题 1.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大小产生影响:A.Na+浓度B.K+浓度C.温度D.pHE.缺氧【本题1分】【答疑编号207,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静息电位是K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扩散造成的,因为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相对较大,故膜电位接近EK。凡是可以影响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的因素(温度、pH、缺氧、K+浓度),都可影响静息电位。此题选A。 2.有机磷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A Ach释放减少B Ach释放增多C 终板膜上的受体增加D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E 胆碱酯酶活性增强【本题1分】【答疑编号209,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3.在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ATP酶B. 胆碱酯酶C. 腺苷酸环化酶D. 磷酸二酯酶E. 单胺氧化酶【本题1分】【答疑编号210,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4.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肌质中何种离子浓度升高A.K+B.Na+C.Ca2+D.Mg2+E.Mn2+【本题1分】【答疑编号212,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5.细胞外液高浓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属于:A.单纯扩散B.载体易化扩散C.通道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入胞作用【本题1分】【答疑编号213,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未排序)B1型题 1.A.峰电位B.阈电位C.负后电位D.局部电位E.正后电位【本题1分】【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1).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答疑编号219,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D。局部电位(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3)特点: 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不能像动作电位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附近膜的电位。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答疑编号220,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锋电位。(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答疑编号221,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C (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答疑编号222,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B 2.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细胞间通道E.电突触【本题1分】【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1).在神经一骨骼肌接头部位释放Ach产生终板动作电位的过程中,有何种通道参与【答疑编号224,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离子通道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神经一骨骼肌接头部位释放Ach产生终板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在组成通道的蛋白质亚单位中有两个亚单位具有同Ach分子特异地相结合的能力,并能因此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而完成跨膜信号传递。因此,这种蛋白质应称为N-型(或烟碱型)Ach门控通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除极相的产生与Na+通道开放有关,这种Na+通道属于【答疑编号225,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B 3.A.脂质双分子层B.载体蛋白C.通道蛋白D.钠泵E.钙泵【本题1分】【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1).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时释放到肌质中的Ca2+通过什么机制回收到肌质网终末池【答疑编号227,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答复: 在肌浆网膜结构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质即钙泵,钙泵是一种Ca2+依赖式ATP酶。在肌浆中Ca2+增高的情况下,它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将Ca2+在逆浓度差的情况下由肌浆转运到肌浆网终末池中去。(2).神经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Na+内流和K+外流,通过什么机制得以恢复静息状态【答疑编号228,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D。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是:(1)由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2)如果细胞允许大量细胞外Na+进入膜内,由于渗透压的关系,必然会导致过多水分了进入膜内,这将引起细胞的肿胀,进而破坏细胞的结构;(3)它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如所周知,能量只能转换而不能消灭,细胞由物质代谢所获得的能量,先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之中;当钠泵蛋白质分解ATP时,此能量用于使离子作逆电化学势跨膜移动,于是能量又发生转换,以膜两侧出现了具有高电化学势的离子(分别为K+和Na+)而以势能的形式贮存起来;换句话说,泵出膜外的Na+由于其高浓度而有再进入膜内的趋势,膜内高浓度的K+、则有再有再移了膜的趋势,这就是一种势能贮备。由钠泵造成的离子势能贮备,可用于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Na+、K+等离子在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是神经和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由K+、Na+等离子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各自的离子通道进行的顺电化学势的被动转运,使这些细胞表现出各种形式的生物电现象。(3).细胞代谢所需的O2和所产生的CO2是通过什么渠道跨膜转运的【答疑编号229,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 O2和CO2是通过单纯扩散进行跨膜转运的。 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区别于体内其他复杂的物质转运机制。但单纯扩散不同于上述物理系统的情况是: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一个主要由脂质分子构成的屏障,因此某一物质跨膜通量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它们在膜两侧的浓度外,还要看这些物质脂溶性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这统称为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人体体液中存在的脂溶性物质的数量并不很多,因而靠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的物质也不很多。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能溶于水,也溶于脂质,因而可以靠各自的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甚或肺泡中的呼吸膜。 第二单元 血液 打印本页 (未排序)A1型题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提供营养B.缓冲温度C.运输激素D.运输O2和CO2E.提供铁【本题1分】【答疑编号240,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NaClB.白蛋白(清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E.血红蛋白【本题1分】【答疑编号241,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3.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A.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本题1分】【答疑编号242,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4.小血管损伤后止血栓正确定位于损伤部位是由于血小板的哪种生理特性:A.吸附B.粘附C.聚集D.收缩E.释放【本题1分】【答疑编号243,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答复:血小板的生理特点主要有粘附、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这些特性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和加速凝血的功能密切相关。1.粘附与聚集粘附系指血小板易于附着在异物表面。当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时,使血小板激活并粘附其上。所谓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相互粘着在一起,聚集成团的现象。聚集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是可逆的,发生迅速,容易解聚,主要由损伤组织释放ADP引起。第二时相发生缓慢,是不可逆的,即不能解聚,主要由血小板本身释放内源性ADP引起。可见ADP是使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物质,但必须在一定浓度的Ca2+和纤维蛋白原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粘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止血栓封闭创口,有利于止血。2.吸附与释放血小板能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factor),使血小板聚集的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增高,促进凝血反应,血小板还能从血浆中主动吸收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等,贮存于致密颗粒中。血小板激活后、可将贮存颗粒中的ADP、5-HT和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释放出来。内源性的ADP又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5-HT和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均有利于止血。3.收缩血小板内含有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具有收缩性,可促使凝血块紧缩、止血栓硬化,加强止血效果。5.对于血小板的聚集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A.纤维蛋白质B.凝血酶C.Ca2+D.ADP与血栓素A2E.花生四烯酸【本题1分】【答疑编号244,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D。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TX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6.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B.因子C.因子XD.因子E.因子【本题1分】【答疑编号245,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A。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激活,到a-PF3Ca2+复合物形成后激活因子X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因子与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接触就被激活为a,少量a与HMWK可使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又可与HMWK一起迅速激活大量a,a 又同时激活因子,在此阶段无需钙离子参与。继之,与Ca2、因子和PF3共同形成复合特,从而激活因子为a.内源凝血时间延长;但病人体内缺乏这些因子时并不发生出血症状。而当因子、缺乏时则可见于各种血友病并有凝血时间延长。由于内源性凝血维持的时间长,因此在止血中更显重要。7.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B.因子C.因子XD.因子E.因子【本题1分】【答疑编号246,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8.血液凝固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的最主要差别在于:A.因子X的激活过程B.凝血酶激活过程C.凝血速度快慢D.纤维蛋白形成过程E.是否有血小板的参与【本题1分】【答疑编号247,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内源性凝血 (1)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被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内源性凝血从因子的激活开始。当血管内膜损伤,因子与内膜下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接触时,便被激活为因子a。 由于形成的因子a可激活前激肽释放酶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反过来又能激活因子 ,这一正反馈作用可使因子a大量生成。 因子a生成后,转而催化因子变为因子a。形成的因子a在因子参与下,激活因子生成因子a。 在因子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因子a与血浆中的因于结合,形成“因子复合物”。此复合物能激活因子,使之成为因子a。 PF3可能是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其作用主要是提供一个磷脂吸附表面,因子a和因子分别通过因子同时连接于此磷脂表面上。这样,因子a即可使因子发生有限水解而激活为因子a。 因子本身不是蛋白酶,不能激活因子,但它能使该反应过程加速几百倍。因此,因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会发生血友病,此时血凝过程缓慢,甚至微小创伤也会引起出血不止。 因子a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重要成分,它在因子和PF3共同存在的条件下,与因子结合,形成另一复合物,此复合物即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因子也是辅助因子,虽不能趋化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但可使因子a的作用增快几十倍。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便能激活因子变为因子a,进而使因子变为纤维蛋白。 (3) 值得注意的是当凝血酶一旦形成,便能立即通过正反馈作用,使因子、因子充分发挥辅助因子作用,从而明显加速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 (1) 如凝血由于组织损伤释放因子启动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2) 凝血步骤: 外源性凝血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而开始。因子和因子组成复合物,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激活因子成为因子a。 因子是一种磷脂蛋白质,广泛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尤以脑、肺和胎盘组织特别丰富。Ca2+的作用是将因子和因子都结合在因子所提供的磷脂上,以便因子催化因子,使其激活为因子a。 因子a形成后,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的过程便一致了。 一般而言,外源性凝血过程较简单,速度较快;内源性凝血过程较复杂,速度较慢。但实际上,外源性凝血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密切联系,同时存在于机体的凝血过程中。 (3) 因子的作用:因子在血浆中原来不具活性,需经过因子a的作用才转变为因子 a。当因子a使因子水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并联结为多聚体时,其结构是不稳定的,只有经过因子a的作用,才变为牢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即生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9.血液凝固的本质是:A.纤维蛋白的溶解B.纤维蛋白的激活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血小板的聚集E.凝血因子的激活【本题1分】【答疑编号248,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10.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B.促进血小板聚集C.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D.加速因子复合物的形成E.加速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本题1分】【答疑编号249,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凝血酶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而止血。11.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的聚集B.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C.抑制因子X的激活D.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E.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本题1分】【答疑编号250,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E。肝素增强了抗凝血酶活性数百倍。肝素影响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增强了抗凝血酶活性数百倍)肝素与抗凝血酶(AT-)结合,形成肝素AT-复合物;AT-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因子a、a和a等灭活;肝素是与AT-的氨基赖氨酸残基结合成复合物,加速其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从而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并能对抗已形成的凝血酶原激酶的作用。干扰凝血酶的作用:小剂量肝素与AT-结合后即使AT-的反应部位(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干扰凝血酶对因子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对因子和的正常激活。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肝素能阻止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小板崩解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及5-羟色胺。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分子中具有强阴电荷的硫酸根有关。当硫酸基团被水解或被带有强阳电荷的鱼精蛋白中和后,迅即失去抗凝活力。12.血清与血浆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B.纤维蛋白原C.凝血酶D.血小板E.凝血因子【本题1分】【答疑编号251,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13.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A.激活因子B.激活补体系统C.抑制激肽系统D.水解凝血酶因子、VE.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本题1分】【答疑编号252,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E。纤溶酶原激活是纤维蛋白溶解的关键。激活的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是纤溶酶的无活体前体,只有在被纤溶酶原激活物转化为纤溶酶后,才具有降解纤维蛋白作用。体内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是t-PA和u-PA,其中又以t-PA为主。t-PA的半寿期4-6分钟,经肝脏灭活。纤溶酶原的激活是纤维蛋白溶解的关键步骤。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纤溶酶在其肽链的精氨酸-缬氨酸处于裂解而形成双链,且双链分子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酶活性部位,转化为谷氨酸纤溶酶。生成的谷氨酸纤溶酶又可以裂解纤溶酶原N端的几处肽键,生成分子量略小的几种纤溶酶原。由于构象的心变,这些小分子的纤溶酶原更容易被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原降解为小分子酶原后对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可增加约10倍。(注:化整为零起作用)这不但是增强纤溶过程的一种有效的正反馈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纤溶过程限制在纤维蛋白生成的部位。激活的纤溶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形成是触发纤溶的启动因素,通过纤溶酶选择性地产生并作用于纤维蛋白形成的部位,即凝血块形成的部位,从而溶解纤维蛋白,清除血凝块,恢复正常的血管结构和血流。但当纤溶过程亢进时,可因凝血因子的大量分解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引起出血倾向。(注:激活是关键,选择性在纤维蛋白形成部位起作用。)14.通常所说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本题1分】【答疑编号253,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15.A型标准血清与B型血液混合时可引起:A.血液凝固B.红细胞凝集C.红细胞叠连D.红细胞收缩E.溶血【本题1分】【答疑编号255,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16.输血时主要考虑:A.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给血者血浆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D.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E.受血者红细胞不与其血浆发生凝集【本题1分】【答疑编号256,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C。输血时测定血型,并做交叉配血试验,主要是检测受血者的血浆中没有使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抗体。17.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含有的抗原是:A.A抗原B.B抗原C.O抗原D.H抗原E.D抗原【本题1分】【答疑编号257,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答复:本题选D。ABO血型的分型及其物质基础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4型。凡红细胞只含A凝集原的,即称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称为B型;若A与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各含有不同的凝集素,即不含有对抗内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人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后来进一步发现4种血型的红细胞上都含有H抗原,O型的红细胞上也含有H抗原。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是H物质的抗原性很弱,因此血清中一般都没有抗H抗体。利用抗血清作细致的检测可以发现,A型还可再区分为A1、和A2亚型。在A1亚型红细胞上含有A和A1抗原,而A2型红细胞上仅含有A抗原。相应的在A1型血清中只有抗B凝集素,而A2型血清中除抗B凝集素之外,还含有抗A1凝集素。因此当将A1型的血液输给A2型的人时,血清中的抗A1凝集素可能与A1型的人红细胞上的A1抗原结合产生凝集反应。18.正常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形态不同。在0.5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态是:A.正常B.膨胀C.缩小D.破裂E.先缩小后破裂【本题1分】【答疑编号258,点击提问】 【加入打印收藏夹】【加入我的收藏夹】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