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哲学的精神.docx

    • 资源ID:17687911       资源大小:24.0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8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哲学的精神.docx

    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能够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场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读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始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浸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讲,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讲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s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一样。至于我,我所讲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讲,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由于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由于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由于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讲,为了思想,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讲,在我们对人生开场思想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能否思人生,能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能否思宇宙,能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哲学家讲宇宙,物理学家也讲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一样。哲学家所讲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讲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讲,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似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能够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假如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讲的宗教。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能够看出,不能以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讲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讲,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经过,人应当安静冷静僻静地顺着这个自然经过。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怎样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能够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很多资料。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如今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构成中的主导观念),其中讲: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十分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DominantideasintheFormationofChineseCulture,载(美国东方学会杂志)62卷4号,293-294页。收入H.F.MacNair编(中国),18-28页,加利弗尼亚大学出版社,1946年版。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讲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假如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假如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讲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能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能够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讲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由于斯宾诺莎所讲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由于,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进而人爱上帝能够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讲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讲,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由于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由于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知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根据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到达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管,(老子)这个讲法我也不完全同意。如今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讲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讲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现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派所讲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的辩论中还能够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戚,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可惜,以为他们已经堕落。假如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确实应当可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本人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亏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由于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星期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由于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将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下面就专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能够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讲,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讲,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认生?照某些哲学家讲,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讲,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讲,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要这样,才能够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浅薄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有很多人讲,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讲这些人讲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外表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讲这些人讲错了,由于从外表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讲道德。在外表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讲: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讲: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讲,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外表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外表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不过这只是从外表上看罢了,中国哲学不是能够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讲,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讲它是入世的,虽然也不能讲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浅薄。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讲,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怎样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讲;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讲。圣人不一定有时机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讲,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时机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讲,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讲能够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时机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这个讲法很像柏拉图所讲的哲学家-王。照相拉图所讲,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久的理世界。柏拉图讲的,和中国哲学家讲的,都是以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讲,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背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栖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讲的。据讲有个圣人,被某国人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薰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苦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类似的一点,也显示出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修正了这一点。儒家以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本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讲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时机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讲,各家哲学中没有形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讲,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络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举例来讲,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出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络。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经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讲他的国家怎样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由于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本人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本人,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历,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经过不能中断,由于一中断就意味着自己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而在认识上他永远探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形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几乎能够讲是他的传记。中国哲学家表达本人思想的方式初学中国哲学的西方学生经常碰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语言障碍;另一个是中国哲学家表达他们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讲后一个困难。人们开场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络。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要廖廖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络。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细推理和具体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讲什么,几乎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以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络吧。假如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由于没有联络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能够这么讲: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外表上的联络,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要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络,甚至相互矛盾,这是能够意料的。以上所讲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络: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本人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太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络。因此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缺乏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由于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讲,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讲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讲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弦外之音,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本人思想的方式里。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由于目睹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讲,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到达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那时候有部书名叫(世讲新语),记载汉晋以来名士们的佳话和韵事。讲的话大都很简短,有的只要几个字。这部书(文学)篇讲,有位大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大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哲学家回答讲: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大官非常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由于这个回答只要三个字,世称三语掾。他不能讲老、庄与孔子毫不一样,也不能讲他们一切一样。所以他以问为答,确实是很妙的回答。(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能够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采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甚至五十万宇的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能够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可以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我已经提到过郭象,他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的注,本身就是道家文献的经典。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本人的散文语言。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明晰多了。但是,庄子原文的暗示,郭象注的明晰,二者之中,哪个好些?人们仍然会这样问。后来有一位禅宗和尚讲: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语言障碍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讲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愈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几乎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很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讲,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本人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很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很多。(老子)、(论语)如今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本来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本来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讲,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本人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哲学的精神.docx)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