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备考要点.doc
【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备考要点.精品文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备考要点(一)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生产力: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等)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用这些观点指导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二、辨析题、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只能成为经济规律的奴隶。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第一,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正确的。第二,然而,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它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可以利用经济规律,所以人们可以改造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所以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者制订它。三、简答题、如何理解科技也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是人们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经验。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同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如何理解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条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所以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者制订它。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使之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它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二章一、名词解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之间互相买卖商品,实际上是交换各自不同的劳动。商品是一种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中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指没有质的差别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具体劳动:为了一定目的并且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流通规律:与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周转次数、通货膨胀:指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第一、供求关系与价格的互相影响,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一、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歌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第二、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二、辨析题:、凡是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作为商品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价值。因为使用价值不仅商品具有,其他不是商品的物品也有,因而使用价值不是区别商品和其他物品的标志。价值只有商品才具有,其他物品不具有价值,因而只有价值才体现商品的本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是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价值。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第一、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是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就不具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第二、如果物品有使用价值,且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那么其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别人的需要,生产中消耗的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一定有价值。、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具体劳动是指为了一定目的。并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它反映的是劳动复杂程度。简单劳动具有社会属性。、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里不能仅仅把抽象劳动理解为生理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而应该作为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任何社会劳动都要消耗体力和脑力,但不都称为抽象劳动。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生产商品的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所以可以交换,是因为有货币当交换媒介。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所以可以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货币产生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过程。、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所以商品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但这种价格的波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是围绕着价值这一中心进行的。三、简答题、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关系如何?商品的二因素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为了一定目的,并在一定具体的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叫抽象劳动)。.第一,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第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首先,商品的二因素互相依赖。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三、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其次,商品的二因素互相排斥: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实现,是以二者分离为条件的。、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在简单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个生产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在为对方而工作.他们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依赖的。因此,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社会的,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经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产品也由他们自己支配。因而他们的劳动首先表现为私人的劳动,私人劳动的同时具有社会性质。这是简单劳动生产的特点。、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其本质和职能是什么?.起源: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演化到现在的货币形式.一、价值形式最初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凌夷中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发生的物物交换关系;二、价值形式的发展形式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三、价值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形式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四、价值形式的发展的完成形式是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本质: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职能:一、价值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二、流动手段(可用纸币来代替)物物交换:WW商品流通:WGW三、储藏手段(必须是黄金或白银)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哪些作用?一、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二、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第二、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价值规律是怎样自发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市场的供求变动和价格波动就成为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当某种产品生产过多时,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下跌,使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者收入减少。这时,生产者就会把他所拥有的生产资源转向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反之,某种商品生产过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上升,生产者就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吸引其他生产者把资源转入这一商品的生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联系: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活动场所市场。市场经济包含在商品经济之中。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活动场所。市场从来都是与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市场就不可能有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的经济形式。它是市场交换关系全面发展,社会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后的产物。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工资、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内容之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形成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市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而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正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形成的表现。二、区别:首先,对应的概念不同。人类社会的劳动交换有三种形式。按其顺序性: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其内涵在于社会生产采取价值生产的形式。其特征在于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要按价值进行交换,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其内涵在于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础配置的社会资源,其特征在于,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和社会成员的吸入都要通过市场来组织和分配,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或经济运行机制。其次,层次不同。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形态,本身包括经济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两个层次。而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经济之源的配置方式只属于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这个层次。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和表现。市场经济则仅仅是商品经济形态的一种外在表现。最后,依存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它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下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形态。在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下,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市场经济则只存在于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在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市场价格,市场结构比较单一。这时不可能形成市场经济,只有以机器劳动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后,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复杂密切,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发育日益完成,市场经济才可能形成。第三章一 、名词解释资本货币带来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单纯的货币只是商品流通的媒介。作为资本的货币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当货币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资 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场频,这种商品在使用时,能够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长度,从而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劳动价值的办法。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的强度已经确定下来的情况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的剩余劳动时间时产生的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使某种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在市场上仍然按照高于个别价值的社会价值出卖自己的商品,他就可以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简单的说,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二 辨析1劳动力商品的特殊在于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错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直接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的补偿是通过工人自己创造的新价值来实现的,它的变化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的制约和影响。2因为工人劳动创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的,所以工人不参加价值分配错误。工人还有劳动生活价值生活资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所以每个资本家既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又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错误。个别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各部门技术不断普及,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产生。所以每个资本家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又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4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全部资本创造的。错误。剩余价值是劳动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三 简答1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前提。答:剩余价值产生要与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剩余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流通领域,如果不把资本投入流通领域,永远不会产生剩余价值。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答: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通常是资本家所拥有的货币及其拥有的货币及其厂房等形式出现,但是货币及其厂房等生产资料并不都是资本,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用来充当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变成资本,正如马克思说:“资本不是一种物质关系,而是一种人和社会的社会关系,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3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是怎样变成增殖过程的?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出价值,不仅要生产出价值,而且要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工人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消耗生产资料,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并保存在新商品中,使之成为商品生产中的一部分。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等于劳动力的价值,它用于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并被视为预付资本的增加额。4什么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区分它们有什么意义?答: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是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区分它们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科学的论证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度提供可靠依据。5简述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异同。答:相同点:二者形成的方法是相似的,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补偿劳动价值的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的结果。相异点:超额剩余价值是以提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它是各个资本家追逐的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由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它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答: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7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剩余价值表明了支配资本主义发展各个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第四章一 名词解释再生产把时间继起的许多过程联系起来看,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上一次生产过程的更新和重复,所以生产过程就是在生产过程。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追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资本集中通过吞并中小企业或组织股东公司来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而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二 、辨析1资本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错误。资本积累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追加资本又随原资本又带来剩余价值,新的剩余价值又在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这样不断的积累形成一个螺旋的上升运动,结果资本愈加积累,资本的总和或总资本也愈来愈大。所以说,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2资本积累实质是两极的积累,即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错误。资本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不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两极的积累,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三 简答1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进一步揭露剥削关系的?答: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实际上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也完全从属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是资本家再生产劳动的一种手段。2为什么资本积累具备客观必然性?答: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除了提高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进行资本积累来扩大在生产,扩大剥削规模。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资本家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增强竞争力。为此,资本家不得不将剩余资本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身资本的实力。3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联系。答: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依靠本身的积累来增大资本的总额。而资本集中是通过吞并中小企业或组织股东公司来增大个别资本的总额。资本积聚能够增加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的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它不会增大社会的总额,资本积聚的进行一定会引起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第五章一 名词解释产业资本: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货币资本:产业资本的货币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产业资本的生产要素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产业资本的商品形式,其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循环:就是指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阶段,是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就叫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周转时间:就是资本价值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或者说,是产业资本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所采取补偿的办法折旧费: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程度逐步提取的资本价值叫做折旧费 即固定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平均使用年限的比率 二、辨析题1工资属于流动资本,因为这部分价值也是依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答: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新产品的出售全部收回。(不确定)2生产时间就是劳动时间答:错。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它是生产时间的主要部分,非劳动时间主要包括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和原材料储备时间。3考察资本循环就是考察资本周转答:错。两者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都是考察资本运动的过程但考察资本循环时,要研究的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怎样的阶段,采取什么形式及其作用的问题。在这里还没有把资本运动当作一个同期的过程来考察。当考察资本周转时,却把资本当作一个同期的过程,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资本运动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前者是从资本运动所通过的阶段和采取的形式着眼的,后者是从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和速度着眼的。4流动资本是处在流通领域的资本答: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既有流通领域的资本也有不是流通领域的资本。5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都表现为生产资料具有相同的物质内容答:错。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叫不变资本,包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机器设备厂房。而其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属于流动资本的范围。二者包含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三简答题1用公式表示产业资本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2什么是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答: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损耗叫物质磨损。固定资本在其有效期内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贬值叫精神磨损。3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的比重,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预付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反。4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答: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预付量;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四论述题1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理论和周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指导意义?2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论述题不在此解答,请学生自己思考)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利润: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实际上是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生产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形成的价格。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在流通领域里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为产业资本运动服务的一种职能资本,它的基本职能是从事商品购销,实现剩余价值。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使用权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平均利润。股息:股票所有者凭借股票而取得的收入是股息。级差地租:拥有较好条件的农业资本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而能获得的一部分超额利润,农业资本家将它转交给土地所有者就成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农业资本家无论租种何类土地都必须交纳地租。二辨析题1成本价格就是资本家生产商品中所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答:错,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由于商业资本家也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因而会使产业资本家吃亏。答:错,商业利润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出厂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利润仍然是产业工人在生产领域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了商业服务,使产业资本家提高了产业利润,产业资本家必须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他自己也获得了利润,并没有吃亏。3借贷资本也是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答:错,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职能独立出来的形式,而平均利润是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该题请自己仔细思考)4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差额?答:因为农产品不是按照生产价格而是按照价值出卖,这样农业资本家就可以获得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由此可见,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三简答题1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答: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使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也就自然的被看作全部资产的产物;由于劳动资本采取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的全部劳动都似乎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有何区别?答:区别:一是表示的量不同;二是表示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3什么是平均利润,其实质是什么?答: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率。其实质仍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只不过是各个生产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原则重新分配的结果。4什么是生产价格,为什么说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答: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的形式发生作用,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条件下作用的具体形式。一、虽然个别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其价值,但整个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二、虽然各个个别部门的资本家可以得到多于或少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全体资本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商品前两部分的变动(c+v)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所以,价值的任一部分发生了变化都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5商业资本有哪些作用?答:积极作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有利于节省社会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消极作用:会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会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6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什么?答:是平均利润率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第七章一、名词解释个别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各个企业相互分离,相互独立,各个资本独立发挥作用。这种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社会资本: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又使各个个别资本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叫社会总资本。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二、辨析题、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关键是解决资本的价值补偿问题。答:错误。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的。答:错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以下三大交换关系来进行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最后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答: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经济危机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克服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答:错误。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客观的,是克服不了的。三、简答题、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实现条件。答:所谓简单在生产就是指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它是相对于扩大再生产而言的。从这一条件出发可引申出两个公式:第一,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在这一年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必须依靠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来补偿。第二,这一公式表明,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新创造的全部价值都是用于个体消费的,因而在实物形态上就该依靠第二部类的产品来解决。、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什么?答: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由此公式可引申出两个式子:第一;这个条件说明只有当第一部类生产资料能够满足两大部类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生产资料需要时,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这个公式从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出发说明了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的生产资料条件。第二,这一公式说明,只有第二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能够满足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增雇工人以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需要时,扩大再生产才能够顺利进行。所以,此公式从第二部类消费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出发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消费资料的条件。、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答:首先,固定资本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从危机和萧条阶段走向复苏和高涨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固定资本的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一方面固定资本的扩大规模更新意味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才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必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还意味着对工人阶级剥削手段的加强。经过一段时间日益增长的生产力有会重新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过剩,并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答:第一,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第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时间参差不等,但危机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第三,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如战前严重。第四,出现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四、论述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答: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物质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就是要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在物质上和价值上得到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只有在社会总产品必须能销售出去,能够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第八章一、名词解释 资本国际化:指各国资本在国际间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过程。垄断:指极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联合,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和独占。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二、辨析题垄断是垄断资本最深厚的经济基础。答:对。垄断形成以后,一方面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垄断统治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又使资本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可见,垄断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过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着资本主义最终历史命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答: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不仅决定着不同生产方式的新旧更替,而且决定着同一生产方式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