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借鉴的草根创业成功案例故事-精品文档.docx
可借鉴的草根创业成功案例故事可借鉴的草根创业成功案例故事创业者在创业时不妨借鉴一些那些已经成功创业的人,他们的创业经历。今天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草根创业成功案例的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草根创业成功案例:走出国门的草根创业先锋闯进非洲屋脊硕士菜农大赚300万美金一个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生,跑到贫穷的埃塞俄比亚当起了农民。短短5年,他竟然改变了该国蔬菜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本人也赚到了300多万美元,被誉为非洲屋脊上的中国蔬菜大王。踏上非洲,被天价青菜吓了一跳今年29岁的李剑,出生在合肥郊区一个菜农家庭。2004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北京一家生物公司当研究员。然后沉闷的工作环境,让小李特别压抑。那年冬天,在埃塞俄比亚做调查报告车生意的表哥聊起在非洲的淘金经历,让李剑着了迷。2005年,李剑也踏上了非洲。埃塞俄比亚位于东非高原上,有非洲屋脊之称。当地牛羊数量非洲第一,同时又是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园,还有铂、镍、黄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只是由于技术落后,没得到有效开发。当地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特别落后,毛驴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这里除了西餐厅就是面包房,李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中餐馆,点了一盘炒芹菜和青椒肉丝,竟然要300玻尔(相当于200多元人民币)。由于当地不产青菜,都从外国进口。李剑随后到农贸市场了解情况,发现牛羊肉很多很便宜,而蔬菜少得可怜,大都是土豆、洋葱,绿叶菜几乎看不到。表哥告诉他,中埃两国特别友好,近年来中国在这里承包了很多大工程,首都一带住着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但由于没有青菜吃,很多中资公司只得租飞机从欧洲空运。李剑疑惑:为什么不本人种?表哥苦笑:要是能种人家不早种了,偏偏等你去种吗?小李却豪情万丈:只要是农作物能生长的地方,肯定也能种出菜来。创造奇迹,长不活的东西活了种菜这事远没有李剑想象得那样简单,几年前,一位法国商人就尝试过大面积种植蔬菜,白白扔掉几十万美金。过去外国人对埃塞俄比亚种植业的看法都比拟浅薄,以为只要有土地,就能够长出谷物来,甚至能够用化学肥料保丰收。可事实并非如此。当地一年的雨量都集中在两个月的雨季,其余时间连续大旱。过于集中的降雨不仅对农作物不利,还会加速坡地水土流失。而且这里土地含沙石多,漏水不保肥,不宜种青菜,故而当地人从来就不种这些长不活的东西。李剑不愧是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很快有了办法。2005年2月,他在一个叫尼斯克拉的地方租下300亩地,雇了20多名黑人兄弟,搭起简易的棚屋。先是用石头和水泥修起30多个大水窖,在雨季采集雨水供旱季使用。这里菜苗之所以种不活,是烈日和稀疏土质双重作用的结果。关键是提高土地墒情,使土地能修养水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施加有机肥。他购买了牛羊粪、骆驼粪等。随后,他托人从国内采购了蔬菜种子和抽水机等物资。在田里种上扎根深、坑性强的茄子、黄瓜、西红柿和青椒。为对付毒日头,他架了防晒网。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换来了累累硕果:茄子最大的有1公斤重,西红柿、黄瓜品质也很好。李剑的蔬菜在市场上一露面,马上就被抢购一空。一位当地官员感慨:这真是个奇迹!成立联合体,有钱大家赚第二年,李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招工的消息一传出,就有几百人报名。很多人是想来学习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以为这个新兴产业前景很好。为了博得当地人更好的认同,便于今后通过借助当地人的气力提高产量发展更大的市场,李剑萌生了一个建立类似于公司+农户的购销联合体的战略想法。2007年,李剑办了一个蔬菜种植培训班,完全免费。只要在农场实习满一年,学员便可独立搞菜园。蔬菜由李剑收购,统一销售。当地人平均天天的生活费仅25美分,而一个家庭采用李剑的技术种5亩菜,每年的净利润至少在2000美元以上,这是一笔他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巨额财富。由此激发起了人们的种菜热情。2020年,李剑的蔬菜基地发展到2500亩,不仅有大白菜、茄子、辣椒,还有西葫芦、豇豆、生菜、芹菜、油菜等40多个中华特点的蔬菜品种,成为当地最大的外资农场。在搞好自家农场的同时,李剑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联合体,使当地的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保证了产量的充足。至于市场销售,能够讲是有多少要多少。2020年,李剑的青菜还获得了绿色环保认证,出口到也门、沙特等国。李剑的财富滚雪球般从最初的15万元人民币,变成了如今的300多万美金,在当地被誉为中国蔬菜大王。草根创业成功案例:凭着一碗稀饭大家都知道,创业不易,不仅需要资金,需要技术,更需要有一个好产品或者好服务。然而,草根的创业往往是空手起家,甚至凭着一碗稀饭作本钱,就能创出一番事业。一对下岗的夫妇确实还真做到了,他们开的李大姐稀饭店做得风生水起,美名远扬。家住重庆市仁寿县城关镇的李春花和辜强夫妇,是本地一企业双双下岗的职工。早在1992年时,就因企业不景气而早早失业在家。俩人都同时失去工作,没有了固定收入,生活自然就开场拮据起来。迫于生计,夫妇俩决定在家门口摆个小烟摊,以此来维持生计。夫妇俩天天起早贪黑地轮流守候着这个小摊子。不过,还算不错,烟摊的生意虽不讲兴隆,但是养家糊口却是足足有余。他们在摆了5年多的烟摊之后,竟然也积累了20来万块钱,甚至他们一度打算买套面积稍大一点的房子。可是,一次偶尔的受骗,不仅让他们重新回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而且还背负了20多万元的债务。那是1998年底的一天,有一个朋友找到李春花,声称能够帮助她从卷烟厂直接进购香烟,且比烟草公司的烟要便宜些。李春花有些担忧地嘀咕,不会是假烟吧。那个朋友信誓旦旦地讲,怎么可能会是假烟呢,我们是朋友,还能害你吗?晚上小俩口商量了一番,李春花讲,年底了春节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如今从烟厂直接进一批烟,价格要便宜很多,到春节时再卖能够赚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于是俩人合计着把银行的20多万元存款取了出来,并向亲朋好友借了20多万元,凑足了50万元,从烟厂直接进购了100件烟。看到堆在家里满满的香烟,而且天天仍然能够卖出不少的货,李春花心里暗暗高兴着,她盘算了一番,春节期间能够把这些烟全都销售出去的,能够稳稳赚到一笔大收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烟厂进购的这批烟还只卖了几天时间,买烟的人陆续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一些人就向工商部门举报了她卖假烟。结果可想而知,退货赔钱,假烟被查禁销毁。真是一步不慎招致满盘皆输呀。好在工商部门在查明情况后,得知李春花夫妇也是受害者,便没有再处罚他们。但是,李春花俩口子已是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了。本人辛辛苦苦摆了5年多的烟摊一分钱都没了,还背负着亲朋好友20多万元的债务。悔恨、悲愤都无济于事,那个当时介绍购烟的所谓朋友也跑得无影无踪。面对隔三差五上门催债的人,李春花夫妇俩不仅生活艰苦而且还不得安定。在仁寿县城关镇看来是无法待下去了,必须去外地谋生才是。俩口子商量着出去做什么营生?干什么都得要个本钱,如今手头一点本钱都没有,能干什么呢?丈夫辜强随口讲了一句卖稀饭不要什么本钱,只是利润微薄。李春花想了想,觉得是个办法,她以为只要有利润就行。于是夫妇俩决定去西藏卖稀饭。当夫妇俩到达成都的双流机场后,才知一张机票要一千多块钱,俩人根本买不起去西藏的机票。没辙,俩人只好在双流县停留下来了。既然西藏一时去不了,那就干脆在双流县城卖稀饭吧。夫妻俩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要6平方米的门店,和老板谈妥了以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接下来,经过几天的筹备,夫妻俩的稀饭店就草草开张了。李春花满以为稀饭店的生意会如本人想象的那么好,不料,生意竟然非常清淡,进店的顾客寥寥无几。三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店子没赚到一分钱还亏损了3000多块钱。正当稀饭店难以为继之时,一天工商所的一位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春花对他抱怨讲,店子都快要关门了,根本没有钱交管理费。工商所的同志顺口讲了一句,你们开稀饭店的也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店子有生机。听了这话之后,李春花觉得蛮有道理,尽管不懂得什么理念不理念的,但是要创新还是能够听明白的。晚上她和丈夫认真商量起来。李春花以为稀饭不仅是作为早餐,也应该能够作中晚餐,由于如今的人们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不仅吃腻了,而且还对身体不好,容易肥胖得高血压病。假如吃稀饭这种清淡的饮食,应该有益健康。丈夫辜强以为,稀饭的品种应该要改良,不能光是靠米来熬,还能够加些鱼、肉、皮蛋、肥肠等,做成荤稀饭,这样一来,味道更鲜美又有营养,肯定能获得顾客的认可。夫妻俩分头行动,一个研究稀饭的品种,一个研究怎样熬出味道更好的稀饭,他们要开场打造属于本人的稀饭品牌。李春花甚至为本人的店子取好一个动听的新名字,就叫李姐稀饭大王。改良后的稀饭店终于重新开张了。李春花和丈夫辜强一大早就在店子里摆上了5口大锅,里面熬着不同品种的稀饭,并请顾客免费品尝。周边的顾客抱着好奇的心理都来店里品尝一番。果然,他们觉得味道非常不错,而且还把稀饭做出这么多不同的品种出来,真不容易。尝了店里稀饭的顾客一传十,十传百,没两天附近的人都知道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稀饭味道非常好。由此带来的效应是顾客盈门。店子生意火爆起来了,自然就有了利润。夫妻俩毫不知足,他们乘胜前进,把稀饭的品种进一步扩大,研究出了滋补类的、清火解毒类的、减肥类等20多个稀饭品种。丈夫辜强在稀饭质量上也是严格要求,从进料,到清洗,到熬制,都层层把好质量关。让顾客放心、满意,成为李姐稀饭大王的宗旨。聪明的李春花懂得,光靠顾客的口口相传,只能让周边的居民了解本人的店子,要想在全双流县做出知名度,就必须依靠电视广告的宣传。她找到了双流县电视台,花钱做了一下广告,提倡把稀饭当成正餐吃,当成营养餐、健康餐来吃。顾客的口碑,加上电视的广告宣传,李姐稀饭大王的牌子声名大振,在整个双流县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店子。前来李姐店子品尝稀饭的顾客是络绎不绝,有时忙不过来时,顾客会本人动手打稀饭,盛味碟。来店子喝粥的大多是老顾客了,加之李春花为人和气,顾客对老板娘李春花都亲切地叫李姐。店子生意的兴隆,天天给李姐夫妻俩竟然带来了几千元的营业额。由于稀饭店客流量过大,在客流高峰时经常有顾客在店外等候。李姐俩口子开场考虑要将店子搬迁到宽阔的地方才行。2000年7月,李姐夫妻俩寻访到了双流县长冶路二段一个占地有2亩多的农家大院,这里环境好,颇有农家的田园风格,李姐立即就决定租了下来。为了把这个新稀饭店搞得更好,李姐又投资了10万元进行了一番装修和改造,把这个农家院子搞得乡土味十分浓,让顾客感受和体验到天然绿色的味道。新店开业前,为吸引顾客,李姐夫妇还特意招聘了一批漂亮帅气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打扮成地道的村姑和村夫。确实如李姐意料的那样,新稀饭店开业后,顾客如潮水一般涌来,把整个院子挤得满满的。十分是周末,院子周围的空地都停满了各种小车。要保持生意长久兴隆,李姐深知,还要推出更多的新品种。由于店子招了不少员工,所以,李姐俩口子就腾出时间来研究更多的稀饭新品种。李姐在请教了一些老中医后,又推出了美容养颜、开胃健脾的稀饭,而且还取了一些非常好听的名字,如蒌龙花粥、金玉满堂、龙须银耳粥、荷叶莲米粥等等。新店子开张不到2年时间,李姐俩口子除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外,还积累了不少资金,为以后创始更大的事业打下基础。第二次开张的店子仅仅营业了2年时间就已经无法知足顾客需求了。李姐夫妇不得不把稀饭店第三次搬迁到了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占地3亩多的地方。真是客随店移呀,不管李姐的店子搬到哪里,顾客都会追寻而来,而且往往是每新搬一个地方,带来的顾客也是越来越多。店子天天50多个员工,繁忙得团团转,30口大锅基本上都轮番上阵5、6次。火爆的生意,让店子里天天的营业额直往上窜,接近2万元了。一个小小的稀饭店一年竟然也能赚到上百万元。如今李姐俩口子正思考着怎样把稀饭店开到成都去,让更多的顾客喝上他们熬制的特色稀饭。草根创业成功案例:从草根到黑马的创业哲学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从小壮大,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从一楼到十楼,坐电梯几秒钟就能到达,但一旦发生危机,掉下来也很快。企业发展不如走楼梯,一步步走上去,到了十楼再往下看,不会头晕。2万元和一场雨1972年,孙德良出生在浙江萧山一个并不富有的农民家庭,从小遭到的教育就是努力读书,到城里去。高考时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只进了沈阳工业大学,读计算机。作为一个非名校学生,在校时的孙德良就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当看到英语很好的师兄由于这一技能而找到了份很好的工作时,他也立志要将英语学好,作为本人的一块敲门砖。于是大学期间,他发愤图强,努力学习英语,甚至将一本厚厚的英汉大辞典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因而,他不仅收获到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翻译,而且认识到了互联网的非凡气力,进而走上互联网的创业路。而这种背字典的精神,也在他日后的创业经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孙德良的创业,有两个故事是他津津乐道逢人必讲的:2万元和一场雨。1997年,在社会上闯荡了两年之后,他最终选择了本人创业的路。但是作为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做创业的资本。最终是农村的老父用家里的房子做抵押,借到了两万块。正是这两万块,造就了他今天的数十亿身家。而一场雨更是孙德良懂得变通的典范故事:创业初期,孙德良想凭借浙江兴盛的服装业,做一个服装网站。当时杭州的武林广场有一个服装展会,他打算去做个市场调查。但是一场雨,将他的美梦打碎。参展商和观众都被淋得无影无踪,而他也只能到附近的一个同学那里避雨。正是在这个同学这里,孙德良看到了一抽屉的化工企业名片。在毫无眉目的服装业和一堆人脉的化工业面前,孙德良突然想起:为什么不能做一个专业的化工网站呢?而且浙江是一个化工企业密集的地区,国内企业要出口,要获取信息,这样一个网站是各化工企业迫切需求的。于是1997年10月,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诞生了,这是国内第一个垂直专业网站。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孙德良收获了无数媒体的关注,无形中给本人的网站做了良好的广告宣传。发展到如今,中国化工网已经成为诸多国内化工企业员工上班首先打开的网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中国化工网一度占到了网盛生意宝总业绩的84.23%。善用宣传,博得眼球新世纪初,一直勤勤恳恳耕耘着化工网站的孙德良突然变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原因是他和当时规模还很小的公司打赢了被誉为中国入世第一案的产权官司。作为中国化工网的创始人,孙德良一开场就对域名关注颇多。Chemnet是由英文chemicalnetwork(化工网络)简称而来,具有直观的化工网的意思。但是这样一个域名却早在1995年就在美国被注册了。无奈之下,孙德良只要申请china.chemnet给中国化工网用。但是他仍然时刻在关注这个更为合适的域名。2001年某一天,孙德良突然发现该域名由于没有续费而被注销,第二天一早,他就联络到注销方,并以9000美元购得了这梦寐以求的域名。没想到,正是这9000美元给孙德良惹上了一场跨国官司。当时世界排名第57位的澳大利亚公司Orica由于这个域名的所有权问题将网盛告上了法庭,辩称域名是他们的。孙德良实在是太在乎这个域名了。因而当他面对澳大利亚公司快递过来的厚厚的诉讼材料,他着实是紧张了一下。但是紧张归紧张,终究是要面对的,而且,必需要赢。孙德良立即联络律师,可惜在当时互联网刚兴起和中国刚入世的大环境下,国内懂国际域名知识产权的律师还很少,最终孙德良只依靠公司内部本人组建的团队应诉。而此时适逢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目光独到的孙德良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时机:这是一场跨国官司,而且是中国入世以来第一个由于域名产权而产生的官司。假如能击败世界500强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看点。于是这个几乎没怎么和媒体打过交道的浙江生意人一家家走访媒体,和总编们打交道。这件事很快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盛和孙德良本人也因而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官司打赢后,其品牌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个案件甚至成为高校院系课程中,法律与新闻运作的经典案例。在接受采访时,孙德良对记者透露其中秘诀:这是表达的艺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效果很可能就会大相径庭。而平日里,观察、分析、总结、表达这八个字,被他视为个人成长与培养公司管理层的一大法宝。这是孙德良独到智慧的体现。而在网盛生意宝发展的经过中,时刻离不开这样的智慧。2006年12月15日,网盛顺利登陆了深圳交易所,成为中国互联网A股第一股。彼时,它还是网盛科技。2007年,孙德良在完成战略制定和框架搭建后,却面临着推广经费预算缺乏的难题。一向在业界以脑子灵敏而著称的他,没有苦思冥想传统渠道的解决方案,而是将目光移到了资本市场此时,这个市场对他来讲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融资,更重要的是它的传媒功能。孙德良知道,在中国有着庞大的股民人群,而每个股民的背后又有相应的影响群。假如改名,必然会得到股民和媒体的关注,相应的推广作用也就能实现了。由于证券市场对于股票代码的名字有着硬性的规定:必需要带有2到4个公司的字样。这一改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孙德良先是将公司名从网盛科技改为网盛生意宝(T),然后才能将股票代码变更为生意宝。几经曲折,孙德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google上搜索生意宝更名能搜到近十万网页,而这只股票在市场上不俗的表现力也使越来越多的股民关注到它。激情澎湃走楼梯在网盛生意宝的公司网站上,点开公司文化这一栏,能看到一行夺目的大字:激情澎湃走楼梯。这是网盛的公司文化,每个网盛人信奉的人生哲学,也是孙德良十余年创业路上的亲身体会。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企业从小壮大,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从一楼到十楼,坐电梯几秒钟就能到达,但一旦发生危机,掉下来也很快。企业发展不如走楼梯,一步步走上去,到了十楼再往下看,不会头晕。关于这句话,孙德良用这样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进行了阐释。只是,我希望走楼梯的每一步,都要走得激情澎湃。确实,在互联网这个发展迅速的行业里,孙德良能获得今天的成绩,和他的这个理论是分不开的。理性地走楼梯,渐渐地走上去,而不是一蹴而就,这是孙德良理性发展的智慧。网盛之前,国内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上市,但是他们大多都奔向了纳斯达克。90年代末,中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泡沫发展期。遍地开花的网站引来无数的风险投资,网盛也被众多投资商青睐。但是孙德良理性地拒绝了这些资金,他以为那个时候网盛还没有能很好地利用这么多钱的发展思路,和其他网站一样一味地扩张并不是他的追求。正是由于孙德良这样兢兢业业的理性,在互联网泡沫破碎、纳斯达克崩盘的网络寒潮里,网盛如腊梅般在寒冬里挺立,为其日后发展壮大、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股奠定了基础。从上市到如今,网盛生意宝经历了一个痛苦的三年布局期,如今到了收获的时候。回顾这三年的路,孙德良将其概括为:2007布局之年;2020酝酿之年;2020发展之年;而今年,将是网盛的腾飞之年。固然如今公司规模还相对较小,被外界称之为小强公司,但谈及下一个十年目的,孙德良讲:网盛生意宝就是要在这些年实现从小强向中强乃至大强的跨越。互联网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行业,身在其中,就要有梦想;有梦想才能激发人的激情;有激情才能不断地创新,超越自己;企业发展了,就会有更大的梦想,产生更大的激情,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这是我心目中的企业长生不老图。这是孙德良对激情澎湃的最好阐释。草根创业故事:刘炳旭,真正的创业都是从小做起从零起步回想起1991年创业之初,刘炳旭向记者坦言,当时他高考落榜,带着父母给的2000元钱开场了经营干果和小食品的生意。真正的创业都是从小事做起,从零起步。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刘炳旭成为吹牛瓜子合作商户,又获得了知名品牌正林瓜子的经销权。那时的刘炳旭以为,创业虽难,同时也很简单,只要付出辛苦和诚信就会得到回报。5年之后,刘炳旭的事业已步入正轨,但他对此却不知足。与大多数人创业成功后选择守业不同,我选择让本人适时清零。刘炳旭讲,清零并不意味着抛弃本人所获得的一切,而是将自满的心态和以往的经历暂时忘却,让内心重归安静冷静僻静,然后开启另一番旅程。创业的经过就是从零起步,定期归零。以诚打开二次创业的大门要做就做市场上最短腿儿的行业。刘炳旭自信满满地讲。他开启第二次创业时并非头脑发热,而是看到了客运和通勤包车这个市场空白点。做出决定后,他迅速安置好干果生意,决然决然投入到客运和通勤包车行业。毫无经历的刘炳旭为本人的创业之路定下原则:诚字当先。记得有一次客户上门咨询某条线路包车价格,当时为其介绍业务的员工报错了价格。得知这件事情后,我让员工原本来本向客户坦诚本人的过错,但仍然根据当时报出的较低的价格来收费。刘炳旭告诉记者,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既然话已出口,就要讲到做到。凭着满满的诚信和一股子拗劲,刘炳旭在圈内逐步收获良好的信誉与口碑。在2000年,刘炳旭注册成立了本人的公司沈阳万豪汽车租赁公司,正式开启公司化经营历程。垂直多元让根更壮从2006年到2020年,用刘炳旭的话来讲,包车行业到了井喷式发展时期。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刘炳旭决定转向旅游业态,投重资打造卧龙谷旅游集散中心,并于2021年构成旅游集团。对我而言,创业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刘炳旭讲,为了给企业谋求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他创新出一种垂直多元化发展形式。以旅游客运为主营产业,在其之下衍生出其他业态,实现多元化发展。顺着这一思路,刘炳旭陆续开拓事业版图。从汽车租赁、车体广告、餐饮管理、二手车评估,到旅行社、专业拓展培训基地,再到体育文化主题的国家3A级景区刘炳旭几乎是无休无止地创业,永无止境地创新。让更多的人介入创业如今,刘炳旭的创业理念已经升华为用创业促进就业,用就业打造事业,用事业带动创业。刘炳旭解释讲,创业、就业、事业、创业实际上构成的是一个闭合的圆环。他为记者举例,当企业决定开设广告公司时,他让企业内部员工介入创业。如今旗下广告公司的经营者就是原来的企业员工。员工身份从原来的打工者一下子变成了公司的合伙人,干劲比以前更足。刘炳旭讲,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份事业,而在这经过中,有些经营者开发出多项营销新产品,围绕新产品,也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落地的经过中实现更多人的就业,在就业的人群中再开掘更多的创业人才,周而复始,使创业与就业构成良性循环。今后的创业路上,刘炳旭将秉承这个理念继续前行。看过草根创业成功案例2016的人还看了:1.草根创业成功案例2.2016年创业故事3.草根创业成功故事4.互联网草根创业案例5.草根创业成功名人6.草根创业案例两篇7.草根成功创业事迹8.草根成功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