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探究-精品文档.docx
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探究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探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把握的一项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它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明细账、总账、日记账,并由计算机自动算账、转账和结账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替代人脑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经过。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现今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该课程的实验效果不理想。本文就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考虑。一、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方面1.上机实验课效果不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老师教学指导气力有限,难以逐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每次上机实验一个教师带4050个学生,教师也辅导不过来。学生在操作中,碰到的无论是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实践能力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2.教材课后练习单一。很多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其课后习题数量少而且习题类型单一:有的只要温习考虑题;有的给出的章节后习题是对实验步骤数据的翻版,更换一下数据罢了;有的甚至没有课后习题。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实验内容后,稳固知识这一环节就显得薄弱,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性亦比拟差。3.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在高二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这时学生对各种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对分录的把握都不够熟练,这样造成把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和精神浪费在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的讲解上。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教学质量肯定是不好的。4.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相当一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所用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老师在此无疑成了一种活化了的软件讲明书,根本体现不了老师应有的业务水安然平静业务素质。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性得不到提高,亦不具备很好的职业判定能力、创新能力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二、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考虑1.改良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直接取某一个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利用会计电算化进行处理。案例教学法是具有启发性、革新性的新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学生学习和把握了的知识和较为熟练地把握了财务软件操作流程的之上,分组讨论,设计案例,然后将设计好的案例分角色地上机操作检验,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案例及账套信息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总账的时候,要求每组学生在讨论确定企业的信息后角色岗位的分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整个案例上机操作的完成每组员的同心协力才能完成,所以每个组员都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案例的顺利完成。在整个案例完成,各组成员再在一起思考讨论和总结,经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们牢牢地把握住了各知识点,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创造案例教学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会计知识与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流程严密地在一起,以而愈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对案例设计浅析,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技能,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定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而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施行能够大大改善专业教学效果。2.改变教学形式,采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形式多样的共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同步共进法和异步共进法来把操作内容进行有机分割,化整为零,进而到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减轻老师的辅导量、提高教学指导效果的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统计分组原理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详细应用。上面提到,老师教学指导气力有限,难以逐一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分组教学法由于借助学生的气力,采取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则有利于解决老师教学指导中因时间紧、任务重而指导缺乏的问题。其次,职校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会计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经过中会因学习进度、学习难度等原因产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如对老师的依靠、需要同学的帮助以及加快或放慢教学的进度等。在教学中能否兼顾学生的这种多样化学习需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指导教学方法相比,分组教学法采取分类指导及教师带学生、学生帮学生的传、帮、带学习方式,能更好地知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实践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形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应不断探索、完善分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使分组合作教学形式发挥宏大的潜能,促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分组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分解为下面几个步骤:(1)科学合理地分组。科学的统计分组是分组教学法有效施行的前提,分组的好坏直接影响指导的教学效果。因而,分组必须确保科学合理。以4050人规模大小的班级为例,一般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810人。将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生人数分别根据一定的比例划分到5个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选择一名热心助人、责任心强、水平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助教师进行指导和检查。组和组之间留个小通道,方便老师的走动和指导。在学期中段,可视学生学习情况,重新分组。(2)提出教学目的及要求,设计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带着要完成的案例或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学习会计账务处理系统初始化设置一章时设计案例:每位同学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此时,要求每组学生以账套主管的情境角色登陆财务软件,案例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会计科目的增加修改删除;核算项目类别的增加、修改;币别的设置;账套选项的设置;初始数据的填制及进行试算平衡。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案例中,每节课完成一个案例;同时又把每节课的案例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个任务是按要求对会计科目进行处理。如此,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经过条理清楚,轻松自然。(3)强调独立考虑,尝试完成案例。波利亚讲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本人去发现,由于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入。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前,老师应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并强调每位学生都应先独立考虑、独立完成案例,再和组员进行讨论、求助,以避免分组合作教学成为差生抄袭好生的课堂,使学生构成吃现成的坏习惯。例如,对原始凭证的认知,要求学生分析原始凭证,得出经济业务的内容,教学中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写出答案,并在组内沟通。又如,根据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设置为不同的岗位。因而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岗位,对每组成员进行财务分工,设为账套主管、凭证录入员、凭证审核员、记账员、月末处理人员、报表管理人员及工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等。就一个小组内的若干小组成员而言,不管处于哪个岗位,首先必须独立承当该岗位的经济业务的处理。当每个成员都能熟练把握该岗位的业务处理和软件操作后,再在组内进行轮岗,如原来的账套主管调为凭证录人员,凭证录人员调为凭证审核员,以此类推,让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熟悉不同岗位的不同业务处理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4)小组内部讨论、沟通,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团队精神。小组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其目的在于最优答案确实立以及对差生的帮教。例如,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老师在每一张原始凭证里设计了几处错误,组员们先各自找错处,直到找出全部的错处为止,充分体现合作的优势,发挥了团结气力。而每当学生发现错误时,组员会对其产生羡慕、敬仰之情,甚至把其当作本组的主力,有同伴的鼓励,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会不断加强。而通过小组的合作沟通,对学困生的帮助也很明显。以往采用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学困生在困难得不到及时帮助的情况下,经常是呆坐一边或呼呼大睡。而分组合作使学困生的周边出现了小教师,可及时解决问题,使得每位学生都动起来。此外,在学生合作学习、沟通时,老师须在各组进行巡视,倾听各组的讨论,听到错误的见解及时纠正;看到学困生直接抄答案的现象应制止并加以引导;若各组普遍出现操作困难,老师则必须叫停,再次进行总体辅导。(5)各组上交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小结,对每组进行评价、鼓励。每次分组教学课结束前,老师应对每组的活动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缺乏。对本次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对各组表现优异者点名表扬,并加分鼓励;对各组的小教师(积极辅导差生的学生)给予肯定;对积极学习的差生也给予加分,进一步加深其学习热情。3.合理安排上课时间。我以为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二个学期比拟适宜,这时的会计班学生已比拟熟悉手工会计形式及会计业务循环了,对手工会计的帐簿、凭证、报表的格式及内容已相当了解,这时从手工做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比拟容易。总之,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探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把握的一项技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它要求学生将计算机和会计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由计算机自动登记明细账、总账、日记账,并由计算机自动算账、转账和结账以及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替代人脑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