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x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13亿人口日推延了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逐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20世纪实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但在人口转变的同时,中国人口问题由过去的以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构造互相交织转变,使得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人口问题及其给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着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近年来涌现了诸多不同观点,通过对这些基本观点的述评,对加深人口理论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场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初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到达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关于将来人口战略目的的不同观点就将来人口战略目的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能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的。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构成了下面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以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以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仍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应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以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的,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以为,构造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以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把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构造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的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构造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固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构造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以为,统一人口数量与构造、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以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经过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构造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以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构造、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的上的剧烈辩论,讲明中国人口将来长远发展目的确实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构造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门问题。对将来人口目的的不同观点,体如今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下面,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太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安然平静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将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当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如今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进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步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十分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下面,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到达控制人口增长,又到达调控人口数量的目的。以上学者们对将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讨论,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阐述。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构造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怎样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构成了下面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拟分析,以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而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以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以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构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本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而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近几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假如根据自然趋势发展,中国如今及将来一段时间内会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70年代开场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致使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当代人口增长形式转变经过。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构造问题日益突出,使得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及构造的双重压力。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转型是在经济追求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与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而欧洲是在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仅为1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口的转变缺乏经济基础。总体而言,对前面提到的人口问题固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各种观点的争论使人口问题的研究愈加全面。详细而言:在将来人口战略目的上,学术界把人口目的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络起来,并深入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找到了将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视角愈加强调学科之间的穿插性:在确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适度人口方面将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结合起来,跨学科的特点突出;在分析人口构造问题时,选取了改良之后递进式生育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更合适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导向及人口控制的调节机制上,对人口政策的讨论不再仅限于关注人口数量,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人口政策施行的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些方面的讨论,可使将来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实际,进而能尽可能的缩小负面效应,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缺乏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地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技术条件与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因而全国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将来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启示上述针对人口问题的观点,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而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国将来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从中得到下面启示:第一,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生育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原有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也只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确实立及完善,无论生育政策的导向怎样,对生育的调节手段应该发生转变。第二,生育政策应分地区区别对待。固然改革和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迅速,但是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生育政策的选择与方式上也应有所不同。在上海、广州等地综合生育率低于1.0的地区,十分是佛山0.55等超低生育率、经济基础好、思想观念超前的城市,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应将低生育率稳定机制从政策控制机制向群众自己约束机制转变。在经济基础落后的西部高生育率地区,应深化群众实地调查,确定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宜的生育调节方式。第三,促进人口流动,改变生育观念。在城市总和生育率已经较低且基本稳定的的条件下,控制农村人口成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而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是人口向城市的简单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人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的转变。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的引力,与落后地区人口过剩的推力,使得落后地区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流动中改变生育观念,转换生育行为。参考文献:1.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D.战略与管理,20042.叶文振.数量控制:21世纪中国人口生育政策导向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3.宋健.构造问题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D.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4.蒋正华.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人口科学,20005.李建新.低生育率的社会学后果研究D.社会科学,20016.于学军.从21世纪上半叶看稳定低生育率D.人口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