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奋战百日,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让我们拼搏,用行动实现青春的诺言;让我们努力,用汗水浇灌理想的花蕾。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1.按要求填空。(5分)(1)一箪食,一瓢饮,_。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2)_,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_))(3)王国维以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2.按要求选择(5分)(1)小明克制病情,在考试中获得了比拟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下面内容适宜的一项是()。(2分)A.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B.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顾往事堪嗟。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苦。(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互相砍立,_,_,_,_,构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构造。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利行使的单向性A.B.C.D.二浏览70分(一)浏览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度盖面的广阔性、考虑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的六经(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长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考虑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国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博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宏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认。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认,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本来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屡次出现。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详细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获得长足进展,十分是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而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入的当代化转型。然而,当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经过,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管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获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温、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致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涵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当代人克制当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当代化的正途。(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当代意义),有删改)3.第段中的复归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扼要分析(2分)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典精神体如今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久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当代化的正途。D.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入分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考虑。B.文章阐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比照。C.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讲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十分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讲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浸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由于元典超越现实照顾长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心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致返其初的现象深入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当代中国,还需要开拓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二)浏览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寻声楚吟缓缓归汤世杰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种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本来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竭力以他的策去报放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假如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漂泊,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漂泊,何来返回与归?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紧张,忽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要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流离失所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方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己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放逐与漂泊之中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要在乐平里,才能感遭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光阴,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讲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的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场。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钱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多人开场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的声声呼唤。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本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翱翔,只好以吟唱代替翱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读一首本人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好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慈煮早已热透的核核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意思招魂,为生命招魂。朗读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刚介入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有删改)8.本文题目中的楚吟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概括楚吟的含义。(3分)9.第段重点阐释了稀归这个地名,扼要分析其作用。(4分)10.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11.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三)浏览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移居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推敲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注】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纪:经营料理。12.下列关于本诗的讲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B.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C.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D.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欢。13.下面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A.慷概豪迈B.清丽朦胧C.平淡自然D.清淡空灵14.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4分)(四)浏览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张俭,宛平人。性端悫,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调云州幕官。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曰: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为献。召见,容止朴野;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食不重味,月俸有余,期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付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曰: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髦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贫寒,令恣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曰:卿欲朕偿命耶!俭曰: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曰: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上悦高止。复即其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节选自(辽史)列传第十)【注】书:国书。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令恣取内府物()(2)第遣一使问之()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A.典故B.事故C.旧例D.杜撰的事情(2)召见,容止朴野A.粗鲁B.质朴C.郊外D.不受拘谨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当代汉语。(6分)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18.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19.第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4分)20.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等。(3分)(五)浏览下文,完成第21-21题。(12分)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1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国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_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日: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缺乏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本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讲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遣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途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被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讲,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罢了,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注】茀:杂草丛生。薪:砍掉作柴薪。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而B.之C.则D.既2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愈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B.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处,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C.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本人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D.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间和比照的形式。23.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4.第段中客是怎样层层推进地进行讲理的?请加以分析。(5分)三写作70分25.有人讲,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亮堂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辉,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对此你有如何的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10分1.(5分)(1)在陋巷(2)凤凰台上凤凰游登金陵凤凰台(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5分)(1)(2分)D(2)(3分)D二70分(一)(16分)3.(2分)答案示例: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指从文化原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经过),因而要加引号。评分讲明:不是简单的复舌、返回1分;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经过)1分。4.(3分)C5.(3分)B6.(3分)B7.(5分)答案示例: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入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社会带来众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评分讲明;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然后进一步指出近代文明的发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与创新最后指出当代社会需要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以上四点,一点1分,共4分。总结性语言1分。(二)(15分)8.(3分)答案示例: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评分讲明:屈原的作品,乡人的吟唱、传承,作者的仿楚辞习作,三点,每点1分。9.(4分)答案示例:第段借(广韵)阐释了稀归地名的含义,意为万干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既照应了标题缓缓归,又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为结尾言志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做好铺垫:同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评分讲明:阐释地名含义;全文情感线索:照应标题;为结尾铺垫;增添文章文化内涵。共五个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答对四点即得4分。10.(4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绳索,将屈原追求真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糙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考,耐人寻味。评分讲明:赏析角度1分,结合详细语句阐释1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及考虑2分。11.(4分)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同时,也通过本人遭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考虑: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的追寻。对屈子诗魂的呼唤,能够让精神处于放逐与漂泊的后人完成身与心灵与肉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评分讲明;庄严的纪念1分,给作者带来的考虑、感悟3分。(三)(8分)12.(2分)C13.(2分)C14.(4分)答案示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这种乐趣的定位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评分讲明:结合整首作品2分,评析2分。(四)(19分)15.(2分)(I)任意,随意(2)只16.(2分)(I)C(2)B17.(6分)答案示例:当时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事,皇帝看见他穿的衣袍又陈旧又难看,机密地命令近侍用火夹在他的衣服上穿洞来做标记,好屡次发现他没有更换衣袍。评分讲明:方、省略的主语张俭、参事便殿、弊恶、以火夹穿孔记之、易共六个点,一点1分。18.(2分)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评分讲明:由此后面可断可不断,其余地方断错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19.(4分)答案示例:(1)张俭长期穿着破烂衣袍,以此对皇帝稍加劝谏。(2)张俭甘冒让皇帝动怒的危险,屡次请求重审冤案。评分讲明:把一件事讲完好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抄原文不得分。20.(3分)答案示例:节省、无私、公正、睿智、敢言.评分讲明:写出不重复的三点,得3分;答案超出两个字,不得分;其余答案成立可以。(五)(12分)21.(1分)D22.(2分)A23.(4分)答案示例:承上启下。(1分)由第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1分),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考虑有才与无才的物类能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面有被保护与加害之别(1分),进而引出第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1分)。24.(5分)答案示例:首先,客指出庄子讲法的木意,以为庄子所讲是指本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本人,而假如本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1分)然后,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讲明物类由于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1分)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由于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1分)接着,指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讲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1分)最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1分)评分讲明:五个层次各1分。参考译文:官署的东面有一个园子,一直以来有很多的野草,都没有去治理它。我到了那里,开场开拓己经荒芜的土地。用粪便浇灌贫瘠的土地,用水浇灌枯槁的地方,然后种上十几畦农作物,另外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正是春天,植物开场有萌芽的迹象,这时守园人给我提出意见,讲:这园子里生长着朽树,根茎粗壮,枝叶茂盛。根茎粗壮就阻碍了地下的流通,要消耗很多大地的精气,使得你新栽的农作物都得不到营养的滋润。枝叶茂盛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栽的农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照射,而无法正常生长,又由于樗树的形状并不直,反而弯曲,看起来特别臃肿的样子,这样的木材中间纹路稀疏,导致重量很轻,而且很不坚固。(这样的树木)不值得栽种,应该把它砍掉。我听了他的意见,把核树砍掉了。第二天,他乂对我讲:园子南面的那棵杏树,它的根茎所占的面积半径都有六七尺大,而它所在的地方却是这里最好的土地,让杏树长在那里而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很可惜的,应该把它也砍掉。我讲:哈哈!如今正是杏树生长最好的时期,而且长得繁华。它也即将结果,你就不能为了这片杏林而放弃几畦菜地吗?所以没有将它砍掉。后来我忽然想到,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唉!我记得庄子曾经这样讲过,樗树和栎树由于其木材没有用而能自然老死,桂树皮芳香能够食用,因此遭到砍伐,树漆由于能够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而如今樗树是真的没有用,一旦知道了就会马上将它砍掉并抛弃:杏树的躯干是很坚固的,纹路也很严密,色泽美丽,还能够拿来做装饰,它反而存活下来。难道有用和没用是各白要用天生条件的影响而来判定吗?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讲出了本人对庄子所阐述的怀疑。客人讲: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本人无用反而损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由于(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由于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要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确实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讲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处罢了。客人离去后,我以为他讲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三70分(略)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