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儿童民谣的课程研究-精品文档.docx
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儿童民谣的课程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产业的兴起,教育事业也是其中之一。广西近年来对教育的发展可谓是不遗余力,对教育的质量更是精益求精,对所培养的人才也是力求全面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的启蒙无疑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本文将对广西学前教育专业融入地方性儿童民谣课程进行研究,从两者结合的必要性着手,给出相关课程的设计,预测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并给出预设解决方案,希望对提高广西学前教育,培养德育全才有所助益。【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一、民俗文化概述民俗文化,是时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总称。其中包括: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积淀、思维形式、价值观念等等。通常表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化风貌、文字符号、地方性语言、建筑风格等等。民俗文化就是一部历史,真实的反映着民族的嬗递更替。研究透了民俗文化就是读懂了整个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史。也正是由于民俗文化具有的特殊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才使得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各民族同体生活中得以保留至今。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中歌舞占据了较大一部分,是经过长时间同化后保留较多的一种能够体现民族风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一种文化传承。歌舞多为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劳作等经过中,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行为习惯,体现本民族某种民族精神或信仰的一种表达、沟通、传递、传承的方式。被保留传承最广的应属歌谣,歌谣本就是滋润民众心灵的存在,祖先经过岁月的沉淀,将毕生经历总结成郎朗上口的歌谣,方便记忆传承。这些歌谣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劳动生产的经历总结,更不乏表现其民族精神情质,体现其民族文化价值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意义的歌谣。歌谣按其内容划分能够分为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季节歌、童谣等。其童谣往往是儿童游戏时自然流露的童言,也有成人教育儿童对事物扼要认识的知识性歌谣,多以童趣、娱乐为主。二、学前教育概述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愈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步完善而进行的教育。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别人的关心,不懂得共享,因而,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共享、乐于共享。然而一旦被重视便往往会导致错误观念的构成,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理解不得当,越重视反而越使孩子偏离本来应有的学前教育轨道。很多家长错误的以为前教育是学得越多越好,甚至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这与最初的教育目的明显背道而驰,得不偿失。学前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相互浸透,有机结合。幼教专家董旭花讲,学前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现今以研究学前教育,培养优秀幼师的专业迅速占领了教育市场,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方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大力发展、扶持。三、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教育关乎着民族发展的将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陈旧的教育形式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更新、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形式和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更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纷繁复杂的学前教育中,各种形式的融合此起彼伏,而学者以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融合是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基于幼儿对事物认知的限制,本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寻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启发诱导教育,并寓教育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学前民俗文化教育课程也就应运而生,这种立足于儿童需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生活的教育形式备受推崇。通过儿歌、童谣、寓言故事等多种形式在儿童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在游戏、娱乐的经过中增长见闻、懂得一些道理。当然对于融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内容需要进行挑选,要选出利于儿童接受,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综合凡此种种,学者一致以为童谣是最合适融入学前教育的民俗文化。由于各地方民族构成的差异,及长久以来的生活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各地方儿童民谣的内容也大不一样,出于对儿童接受能力的考虑,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歌谣融入地方学前教育是最合适、也是最理想的。这些儿童民谣多是以教育为核心目的,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中华美德也囊括在内,是儿童启蒙、情感培养、代代传承的重要手段。四、课程设计与研究一理论基础1、人类学基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与人本身有着严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文化的创新。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育的关系就像心脏和人的关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课程遵循着文化的一般规律,具备文化的一般特质,是人类文化中的理念。2、民俗学基础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俗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揭示和利用民俗的价值,引导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门科学。以民俗学作为理论基础,将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正确分辨、选取民俗文化,也正确对待、运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固然是一种文化现象,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但它仍然具有本人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把握民俗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有利于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分辨、蹄选、整理、运用。第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的。3、心理学基础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这些依次发挥作用的环境包括儿童周围直接接触的环境、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和社区构成的环境、更广泛意义的文化或社会环境。因而,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必须切入儿童生活,以儿童生活为依托进行课程资源选择,必须首先选择与儿童身边最基本的民俗文化事象,再遵循从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为中轴范围进行课程资源选择,然后逐步延伸至更广泛的、更一般意义的文化知识经历,这是选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最基本的规则。4、教育学基础在地球上,中国是唯一没有被中断过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最古老的民族和最古老的文明系统。但在教育领域中,我国长期以汉文化为主,极少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出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得不到知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与当代教育不相融等现实问题。多元文化教育顺应时展的需要,成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本民族、本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二课程目的1、理论根据对于课程目的的根据,历来有过剧烈的争论,有强调社会生活需要的“社会本位论,有强调儿童发展需要的“儿童中心论,有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科中心论等。由于儿童的兴趣喜好具有跳跃性,我们需要考虑其兴趣喜好,但是又不能一味的迎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否则课程目的就成了听任自流、丧失教育功能、远离教育宗旨。因而,对儿童认知和学习的了解使得我们获得一些儿童学习的知识,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儿童提供了理论的指导,这既对我们制定和细化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我们施行和评价课程目的提供了根据。2、基本要求课程目的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经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的制定需要在对儿童、社会、知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应考虑怎样发挥课程目的的功能以及怎样进行详细目的的设计与选择,这就需要对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制定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笔者以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的制定须符适宜宜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生活性与整体性相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差异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灵敏性与操作性相统一等基本要求。3、目的体系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体系是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统筹,是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施行与评价进行的前提和根据。建立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目的体系,有利于幼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了解、施行、评价、创生课程,也便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三课程内容1、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相应的课程目的,通过从学科知识、社会生活需要和儿童发展需要的经历中选择课程诸要素的经过。课程选择是一项价值判定的工作,且历来争论颇多,主要涉及课程目的、课程资源等方面。本研究拟从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及范围、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选择原则与方式等方面进行讨论。2、内容的组织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组织简称为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课程施行的前奏,是对课程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操作,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课程施行。课程组织是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络和排列的方式。因而,课程施行涉及课程组织者的课程组织取向,以及对课程诸要素的考虑、课程组织构造的架构、课程组织标准的选择等,是联合目的与施行的直接通道,其成败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四课程施行课程施行是课程的重要环节,是把课程设计付诸现实的经过,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行动的转换经过,只要通过课程施行,才能产生实际效应,否则,设计得再完美的课程,一旦束之高阁,便不会产生任何的实际效果。同时,课程设计在付诸实践的经过中,总是蕴含着对旧有课程设计的变革,课程设计的施行就是把这种变革导向教育实践,使之产生现实效应的经过,也是缩短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经过。课程施行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课程釆用、教学和创新阶段。五、小结千百年来,人们多数时候只顾低头前行,脚下步履匆匆,却往往忽略了本来一同上路的文化灵魂。我们经常讲适时放慢脚步,好让灵魂追上来,其实我们更应该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会带着民族文化上路,伴着灵魂前行。将民俗文化融入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将儿童民谣融入学前教育只是我国教育迈出的一小步,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完善尚待筹备开发。走好今天的一小步,为今后大步的跨越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