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精品文档.docx
-
资源ID:17829123
资源大小:17.7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精品文档.docx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保护的途径摘要: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成效不够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出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老师将公共艺术教学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充实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促进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校要积极介入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多彩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但能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保护非遗、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施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获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漏洞和缺乏。不得不成认,在我国多数高校,公共艺术不是重点课程,教育理念缺失、课程构造不合理、师资缺乏、授课内容少而枯燥、授课形式单一,是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传承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实现高校的职能,服务于社会,促进区域发展。但就目前来看,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成效不够理想,难以充分发挥出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发展的作用。老师能够从现实出发,考虑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与服务社会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二、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其一,口头传讲和表述;其二,表演艺术;其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其四,关于自然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其五,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方面的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而且它们具有特殊性,要求在保护与传承中强调一代又一代人的介入和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续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更是民族的责任。高校有完备的教学条件、学科专业丰富,而且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聚集地,因而,高校艺术教育有条件、有义务承当非遗保护的重要职责,成为非遗保护的主要阵地。目前,介入非遗保护工作的高校较少,且多进行专业教学研究,影响范围有限。多数高校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假如能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势,将教学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不但能充实教学内容,而且能够结合非遗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生动而富有实际意义的多种教学活动,同时能够辅助高校介入地方特色建设与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实现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学生富有热情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得到新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在黑龙江省,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有617项,省内有高校94所包括本科、专科、民办。假如能有效地促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遗保护的结合,不但能够加快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且能够大力推进黑龙江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同时有利于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转型发展。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非遗项目最多,占省内非遗总数的25.99%,其次是牡丹江市、绥化市、大兴安岭、鸡西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从内容上看,哈尔滨的非遗项目以金源文化和满族的京旗文化为主,表现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齐齐哈尔的非遗项目则以达斡尔族、满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的民俗和传统技艺为主。宁安的非遗项目以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为主。佳木斯的非遗项目以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主。伊春的非遗项目以农耕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为主。黑河的非遗项目以鄂伦春族狩猎文化为主。目前,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传播和沟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范围有限,传播途径单一。黑龙江省的高校分布与非遗分布有较大的重合,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这5座城市拥有的高校数量占全省的86.3%,而这些地区恰好是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密集区。这些地区不乏学科丰富、专业发展历史悠久的院校,这些高校完全有能力介入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本身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四、黑龙江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结合非遗的途径方法黑龙江省的高校能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播和沟通的角度出发,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以往,鉴赏类课程的专业老师较少,在授课经过中也难以使学生获得较佳的艺术体验。老师可结合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教育教学具有地域特色。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讲唱类有东北大鼓、赫哲族的“伊玛堪,手工艺类有桦树皮制品、鱼皮衣、满族刺绣,等等。老师要围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课程开发,将它们引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加强艺术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络。在授课经过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验到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能够现场参观。老师能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沟通,能够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以展演等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学生能够深化了解民间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美,进而提高实践能力。老师能够高校的科研项目为平台,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挖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在教学和研究的经过中,老师要努力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探索其艺术理念和文化内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方式,并开发文化遗产在新产品中的表现形式。黑龙江省的高校应该构建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改革公共艺术教学形式,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术教育平台。将丰富多彩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但能够拓展教育教学发展空间,加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有益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