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精品文档.docx
-
资源ID:17837069
资源大小:18.8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精品文档.docx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一、重“灌输轻“体验:师德教育的经过陈旧乏味1.师德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知行难以合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时应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体现时代特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师德提升的需要。有学者就提出:“在老师专业化发展的视野下,老师职业道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意识与精神应成为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二是协作态度与能力应成为老师职业道德的有力支柱:三是自主观念与行为应成为老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使用的大多是各类师范生通用的老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内容讲教成分重,道德要求相对宏观,选用的案例也较陈旧,没有把时展和老师现实生活需要对师德的新要求纳入师德规范和师德教育的范畴。师德教育内容体系自建国以来基本保持不变,即:老师职业道德原则、老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老师职业道德范畴。这就导致师范生在学习经过中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的师德认识,对师德教育所提出的目的失去兴趣,这样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假如在认知层面学生体会不到师德的个体价值和意义,师德就不可能完成自律行为的转化。2.师德教育方法单一,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完好的师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要“推进师范生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初步体验和发展。这种体验和发展必须依靠于详细的德育实践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介入、认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只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灌输和讲教。固然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珍贵的经历,但从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很少采取一些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由外向内的灌输教育,不可能带来老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内化;另外,固然每个高校都安排有实习环节,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实习时间只要8周左右,并且基本都安排在大四学年,这样的时间仅仅只够学生完成对岗位职责的基本适应,但很难让学生在感受感动中实现师德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本身的缺乏时,由于邻近毕业,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去认真考虑该怎样提升和完善了,就算考虑了,也需要到入职后才有时机去检验考虑的成果。而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参与较早的话,完全有可能通过学校的系统指导更有效率地解决。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师德职前培养的责任推给了职后培养。十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今后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管在体力、生理、心理,或是价值上,都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老师的行为,除非老师觉察并修正本身的不良行为。因而,我们才更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体验式的方式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只要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构成对教育事业的忠实、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情感特征。3.师德教育观念偏差,重群体行为约束轻个体需求差异。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过分凸显集体主义,引导群众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文化在师德教育中的影响体如今对师范生个体的教化采用的是规训与抑制的方式。我们以往的师德教育往往强调老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明确地规定老师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过分突出将来的老师应该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所有的老师都成为“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精神上的完人,而在物质上却又要求他们必须是两袖清风才堪称师德典范。这些教育理念表明师德教育的目的更多强调的是社会需要的知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师德教育还应关注师范生个体的需求差异和个体价值实现,因此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在师德教育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事实上,师德教育的经过是引导学生实现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经过。这一经过的完成依靠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及其道德要求的认识和领悟程度,其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带。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固然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师德的至高境界,在师德教育中需要倡导,但是不能作为普遍的行为要求。师德教育首先要让每个师范生到达师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经师,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成长为“人师。假如只是笼统、抽象地确立过高的师德要求,或是一味地进行规训式的行为约束而不注重个体情感培养,便很容易让师德教育变得不“可亲、不“可爱,进而引起师范生的反感和抵触。十分是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幼儿老师普遍工作辛苦但薪酬很低,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更要注意“接地气,才可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二、师范生职业情感低:师德教育的结果实效性不强知“道而后行“德不仅是中国传统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师范生解决职业角色认同的起始阶段。老师职业道德的职前培养主要是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判定这种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根据是师范生对老师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和确定。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师德教育的结果并不容乐观。1.师范生师德学习的意识不强。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师范生固然有从事老师工作的意向,但普遍对于师德的认识还比拟浅薄,以为只要通过师德课程的考试就算具备了一定的师德素质,但并没有去主动了解一些师德知识背后所代表的深入内涵,也不能充分认识到师德素质在老师个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更意识不到师德层次提升的经过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经过。详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讲,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关注度不够,因而并不非常清楚作为幼儿老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师德品质,也就不可能提早做好师德实践的准备。2.毕业生从事幼教职业的意愿降低。正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固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升老师薪酬待遇,但老师作为“贫寒代名词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幼儿老师,工作很辛苦,但工资相对其他职业来讲非常低。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大,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给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蒋晟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显示,固然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是本人主动选择的该专业,“但随着年级的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今后做幼儿老师的意愿呈现减弱的趋势。这讲明从主观上来讲,毕业生从事幼教职业的可能性在降低,高校的师德教育并没有让师范生愈加热爱老师职业;另外,从客观上来看,尽管仍有大多数师范生愿意从事幼教工作,但面对如今公立幼儿园“凡进必考的规定,也使部分学生打了退堂鼓。这种基于现实的职业考虑最终导致一些师范生以为师德教育对于他们来讲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那些今后不当老师的学生来热爱老师事业。总之,师德教育问题是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问题。近几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使幼儿老师的师德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门,也引发了我们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状况的反思。要从根本上加强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师德教育的起点、经过和结果等各个环节加以改良。师德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