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精品文档.docx
-
资源ID:17841105
资源大小:17.4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8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精品文档.docx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使用现状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第一年,基本上采用省编的通用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普遍感觉省编通用教材过于侧重理论,因而,在第二年,接受调研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采用了自编校本教材或合编教材。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的开设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考虑到高职院校心理学师资较弱,为更好地推进课程的开设,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工作由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及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共同组织施行。从调研结果上看,多个部门介入心理课程的开设确实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气力缺乏的问题,使得各高职院校能及时地开展心理课教学,但也衍生了职能关系不顺的问题,表现如下:1部门之间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现象。部分院校开课职能归入人文学科的院系,部分院校则由学工部门下属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还有些院校是由教务部门主导开课。由于职权不明确,不少院校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上存在互相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2任课老师的岗位类别不一,阻碍了任课老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调研发现,同一个学校在任课教师的编制上存在老师岗编制、辅导员岗编制、行政管理岗编制等。由于岗位类别不同,导致了上同样的课,待遇却不同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任课老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二)课程的建设未构成体系,针对性不强1课程建设未针对高职的年级、学制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课程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所遭遇的主要心理问题的不同。目前,各高职院校没有根据本身的学制特点和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2课程建设未根据高职本身所属的行业特点、区域特点和专业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高职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课程体系建设应该贴近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的本身特点。调研发现,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尚未根据高职本身所属的行业特点、区域特点和专业特点来构建课程体系。3课程师资气力严重缺乏,合班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在所调研的高职院校中,每个学校平均只要两名专职心理健康任课老师。在师资气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各院校不得不合班进行教学,甚至部分院校的合班学生数到达130140人。匮乏的师资和上百人的大班教学无法到达理想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不佳。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主要采用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停留在以考试成绩为手段的终结性评价层面上。调查表明,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考试成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为主要评价方式。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一)教育部门可考虑专门指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目前,还没有专门指导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相比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实践性等特性,高职院校具有办学时间短,办学经历少,师资气力积累不多的特点,高职学生具有文化课程的起点较低,体验式学习能力强,理论性学习能力弱的特点。因而,教育部门有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出台指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以进一步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二)加强迫度建设,解决课程开设机制不顺的问题理顺机制,才能更好地加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应从下面几方面解决机制不顺的问题:1在课程开设上理清学工部门、教务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关系;2努力消除任课老师间的岗位类别差异,提升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三)加强课程建设,构成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1建设适应高职学制和年级特点的课程体系。在高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除了考虑到一般的心理发展诉求外,还要考虑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并注重课程设置与学制体系的衔接。2建设适应行业、区域特点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高职培养的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具有极大的行业性特色。不同区域也存在文化心理差异。因而,在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时,尤其是在教材编写和课程开设形式上,要适应高职本身所服务行业、区域的特点。3加强招聘和培训力度,加强师资气力,提高教学效果。老师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与介入者,一门课程任课老师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调研的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专任老师严重匮乏,尤其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理老师。可见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老师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升,急需加强招聘和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强师资气力,以提高教学效果。4在实践中探索,建立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方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教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授课经过与授课目的都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因而,应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价、通过档案记录进行评价、通过心理测评进行评价、在情境中进行评价、在协商对话中进行评价、在教学经过中进行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以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