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形式研究综述-精品文档.docx
乡村旅游经济形式研究综述在乡村旅游开发运营中,一些乡村原生态环境和乡村性资源毁坏严重。事实上,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的原动力是客源地的城市性(urbanity)和目的地的乡村性(rurality)的极差或梯度。1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乡村旅游资源被无节制、无规划的开发、毁坏,严重损害了乡村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性。由于国内外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研究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外愈加重视乡村旅游与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实践形式。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且多数研究在于强调经济效益的提升。崔凤军(2006)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2冯灿飞(2006)对可持续旅游开发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六种开发形式;3张洁,赵黎明(2009)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环境、运行目的、运行保障等角度,讨论了其分析框架和调控经过,进而构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从文献的研究可知,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较为丰富,但详细的实践形式研究却较为匮乏。近几年国外开场不断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乡村旅游开发,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多种有益的实践尝试。本文试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讨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问题。一乡村承包人经营形式(PREO,PatternofRuralEntre-preneurOperation)承包者(entrepreneur)是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气力,承包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风险承当者、资产所有者、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多重角色,他们基于乡村自然资源赋存和对乡土文化、地格与乡土气氛的充分认知,天然地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机。4构建乡村旅游PREO形式的前提是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当地资本介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从实际出发,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探索乡村旅游开发新形式、新思路,在遵守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乡村旅游资源以租赁的形式转让给承包人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承包人的市场主体性和积极性,大力拓展经营范围,以循环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构成乡村承包人经营为主的新运作形式。构建乡村旅游PREO形式的关键是构成一种政府扶持和社区控制下,以当地农户家庭自组织为特征的乡村承包组织方式。其构造分为三个层次。(1)保障层:政府是构建PREO形式的保障层政府在乡村旅游承包经营者的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规范市场秩序、改造基础设施、整治乡村生态环境、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理念、疏通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实现无障碍旅游等方面可提供政策保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2)协调层:社区控制是构建PREO形式的协调层乡村旅游在发展运营中,管理体系会因利益的分配而造成令而不行、禁而不止、监督乏力、欺上瞒下等问题出现,平衡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社区控制。当地社区在乡村旅游运营中,既扮演着利益相关者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又能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起到协调、平衡的作用。所以,政府应赋予社区更多的自主权利,使社区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上不仅有“话语权,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3)核心层:当地农户是构建PREO形式的核心层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其乡村性和保证当地社区受益,在这一经过中,当地农户发挥着核心作用。由于比外来投资经营主体更了解本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而他们更能从主题、地格与气氛三方面来塑造与维系乡村性,进而促进本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PREO经营形式,能够最大化地调动乡村承包人经营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能够促使承包人自觉地将旅游资源集约起来合理利用,并能动态观察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设置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乡村景点的开发、农副产品的加工,对于各种毁坏乡村资源和环境的行为能做到有效较少或躲避。因而,PREO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减少毁坏,避免可能影响乡村旅游整体形象的事物出现。二绿色生产-消费形式(PGPC,PatternofGreenProduc-tion-Consumption)绿色生产-消费形式(PGPC),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乡村旅游目的地生产和乡村旅游者消费的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PGPC形式构建包括两个层面: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产层面和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层面。(1)对于目的地生产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乡村旅游目的地应遵循技术引进和创新思路,通过对旅游生产系统进行物资流和能量流分析,大幅降低旅游生产经过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乡村旅游目的地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靠是讨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萨迦(SanjayK.Nepa,l2008)提出应从自然、社会、经济的多维角度综合全面地理解可持续旅游概念,相比于群众旅游目的地对石化燃料的依靠,乡村旅游地采用木材燃料对气候的影响小得多,但是对森林却是极大的威胁,进而丧失了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吸引力。5根据笔者对东北和四川部分乡村旅游地的了解,发现木材和煤油是两种最普遍的可依靠能源,而且越紧邻森林的地区对木材的依靠越严重。为了摆脱这种毁坏资源及环境的情况,当地政府一方面可通过增加成本等市场调解手段和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等行政手段引导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和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光能、沼气等;另一方面,为了节约能源,要准确核算乡村旅游地的规模容量并设计能源消耗阀值,即便不得不采用木材等燃料或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能源时,也要尽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度。(2)对于旅游者消费层面来讲,关键在于倡导和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旅游者环境意识和介入环境保护的能力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气力之一。通过法律规定、宣传引导、利益协调等措施,鼓励和倡导旅游者积极介入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建,引导旅游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在旅游中优先使用和购买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树立旅游生态化、消费绿色化理念。PGPC形式从旅游目的地生产和旅游者消费二维角度建构,是乡村旅游地构建可持续运行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旅游目的地通过施行生产技术创新、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实现能源、物资的清洁使用和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营造绿色旅游空间;旅游消费者通过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实现产品绿色购买和消费污染最小化,营造绿色消费空间。旅游目的地层面和旅游消费者层面在乡村旅游地这个相对的闭环系统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营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运行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田园空间博物馆形式(PRSM,PatternofRuralSpaceMuseum)田园空间博物馆是生态博物馆的一种衍化形式。生态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的一种表现,它将人类置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用野生、原始来描绘自然,但又被传统的和工业化的社会根据其本身的设想加以改造。61981年法国政府对生态博物馆公布了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介入,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态博物馆是以人为本的活态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生态博物馆将自然及文化遗产就地整体保护,突破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注重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田园空间博物馆形式(PREM),是在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基础上,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依托特定的乡村空间及该空间内的特定人群,在发展旅游的经过中对乡村自然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形式。该形式是以田园空间为依托,以就地保护为手段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是一种乡村旅游产业运作形式的创新。田园空间博物馆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农户、田园空间、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及旅游者。农户是博物馆的主体和核心,他们是本地文化、环境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有权认同及解释本人的文化;田园空间和生态环境是博物馆存在的载体和依托,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景观的展示及外来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空间场所和环境支撑;文化景观是当地文化的符号化表征,是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要素,也是博物馆保护的核心对象;旅游者是博物馆的效益源泉和价值的直接体现,正是旅游者的到来,才凸显了博物馆的价值,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效益。PRSM形式的价值是多维的。从乡村保护的角度,能够有效保护乡村空间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景观;从旅游者的角度,可获得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真品和旅游体验价值;从村民及整个乡村的角度,可提高其对本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存空间)以及乡土文化的认识,自觉地担当起保护和传承的使者,“乡村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内在动力和支撑点。四“前店后园形式(FPBP,ForegroundProduction,Back-groundConsumption)“前店后园(FPBP)型的乡村旅游即是一种典型的“农游合一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前店的功能在于为旅游者提供消费场所(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为后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后园的功能在于营造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生态种植、养殖、花卉园艺、清洁能源生产等),提供旅游者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后园营造的田园风光式的绿色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气、财气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以园养店、以店促园、农游结合的“前店后园乡村旅游运营形式。“前店后园形式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坚持“以农文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低污染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与旅游业两种产业相结合。FPBP形式要求乡村社区根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法则(即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进而使生产活动和旅游消费活动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可接受的范围内,强调效率性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污染排放最小化、能源循环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FPBP乡村旅游开发形式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的四维一体,“农旅结合是其成功的关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相对于单纯的农业生产或单纯的旅游产业,它更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根据生态学中的协调共生原理与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了农业子系统和旅游子系统之间的能流、物流关系,并使之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脱离农业将使乡村旅游地失去存在的根本,乡村旅游地应是集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乡村体验、农业商贸、农业生产等于一体的场所。“前店后园的乡村旅游开发形式将促使乡村旅游地合理利用各种乡村资源,深化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在功能上的互补,到达乡村旅游地综合效益的最优。以上四种形式分别从机制(PREO)、技术(PGPC)和产业(PRSM、FPBP)三个层面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即基于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利用机制、技术和产业创新所施行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形式。在四种形式的应用经过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无论何种形式都强调政府在构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形式中的重要性;第二,基于机制创新的PREO形式侧重于鼓励农户将传统农业的粗放型效益生产观念转变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型生态生产观念,推进农户主导的承包责任制经营形式;第三,基于技术创新的PGPC形式侧重于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充分应用和旅游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培养;第四,基于产业创新的PREM形式侧重于乡村生态循环经济基础上的旅游产业运作形式的创新,其关键是将特定乡村空间及空间内的乡村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保护性、循环性旅游开发,在维系或改善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建立特色循环经济农作方式和游客观赏、体验及消费互动的乡村旅游空间;第五,基于产业创新的FPBP形式强调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传统农业和当代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农业产业构造的优化调整,到达农业和旅游业的整体效益最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尝试性地构建了四种乡村旅游发展形式:乡村承包人经营形式(PREO)、绿色生产-消费形式(PGPC)、田园空间博物馆形式(PRSM)和“前店后园形式(FPBP)。乡村旅游发展没有万能形式,一个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形式的创新和应用,是在特定的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任何乡村旅游地选择发展形式都应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乡村旅游发展既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实现生态效益。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构建的四种形式能否科学、有效,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本文的研究旨在希望能对学界讨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