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传播人才培养需求探究-精品文档 (2).docx
-
资源ID:17850702
资源大小:23.7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地方高校传播人才培养需求探究-精品文档 (2).docx
地方高校传播人才培养需求探究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际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加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多元变化以及传媒格局的深度调整,全国各个开设国际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有所应对。国内每年毕业的传媒专业人才中,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学教育也已成为一支重要气力。本文旨在对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讨论,建立愈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总结经历教训,考虑在媒介融合与新的国际形势下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路与举措。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形式;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大背景下,我国与国外的互动沟通日益频繁,各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国外很多涉华报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不少新闻内容带有偏见,在传播经过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提升我国的全球传播影响力,应付复杂多元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急需打造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权威性媒体,以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地位和争取更多话语权。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能为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战略提供后备人才保障,能将中国的声音和正面形象对外传播,培养一只强有力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将是我国面临的宏大挑战。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最新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国681所高校中,有1244个新闻传播相关本科专业点在对外招生,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目前约为23万余人。据数据显示,本科新闻学专业点有326个,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有234个,广告学专业为378个,传播学专业则有71个,数字出版学专业13个,编辑出版学专业有82个,每年毕业生高达5万余人。1而在全国有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中,地方本科类院校所占的比例不低。各个地方高校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偏居一隅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在招生规模、师资气力、培养方法、办学条件、就业等方面存在众多限制,碰到不少实际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如今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悖、实践教学体系与媒体需求脱节、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落后等方面。本文希望通过该研究,积极探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以人才培养来辐射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本文也将针对地方高校怎样利用现有平台,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先进理念、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媒介传播能力扎实的高素质国际传媒人才展开阐述。一、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1.我国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学专业整体情况国际传播学是一个结合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的新兴学科,也被称之为跨文化传播学。在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重点学科评估中,有一级学科95个,新闻传播学属于一级学科,学科下属又分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大的不同分支。而国际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方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国各大地方高校中,关于国际传播的专业设置多为“国际新闻。与欧美的新闻类院校人才培养形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地方性的传播人才培养形式大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做为主导,通过调动当地各个媒体资源来培养急需的人才。地方高校大多会依托本校的教学资源对人才进行培养。2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当下国家转型期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了解中国国情并注重人文精神,拥有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国际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史哲知识,并了解政治、经济、法律、营销、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传播学知识,还能结合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定。学生在学习中,应了解和把握新闻传播理念、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懂得应对新闻传播行业变革,并具有突出的新闻实战经历、兼备专业的媒介素养,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国际传播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新闻实践能力,熟悉国内新闻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能熟练使用当今当代化传播技术,得心应手地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及传媒经营管理等活动。只要认真应对当下日新月异的媒介变革与风起云涌的国际传播环境,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纬度中梳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的与定位,才能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后备人才支撑。2.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阶段从1921年到1949年,我国传媒事业从无到有,国际传播事业刚刚起步,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形式逐步构成。从1949年到1966年,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我国借鉴了苏联形式,学历教育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与各类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了人才与行业发展的双向配合,逐步开展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为当时新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输送相关人才。从1978年到1992年,随着国家社会改革的持续深化,国际传媒专业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专业建构和人才培养形式日趋成熟,无论是培训体系还是教育框架都已构成特色,其中包含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覆盖六类教学课程。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学习、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六类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和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必修课、调研课、专业主干课。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经过中,学生不但需要把握专业方面的知识理论,有良好的英语素养,同时还需要学习一门相关专业,如法律、经济、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这样才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国际传播专业人才的质量。2010年后,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开场出现多元化趋势,各个地方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传播人才国际化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在国际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总结了很多经历,在课程上讲究穿插融合,以国际性和复合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的,以多语种选拔、多渠道学习与国际化教学平台构建为主要手段,强化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塑造,为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3.向外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紧缺当代媒体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我国的传播行业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新媒体产业与互联网随着国家有利政策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成熟,迅速向成长期迈进,这对传媒行业人才的发展与提高起到了宏大的推动作用。因而,重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发展国际传播事业的重中之重。国际传播工作者肩负着传递国内外信息、展示国家实力和进步的责任,主要任务是采集国际新闻和对外新闻报道,记者和编辑负责采编播评译等工作。在当今全球化与全媒体的语境下,中国抱以一种开放的格局,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统计数据中能够看出,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媒体实习和就业的时机占全国的70%。除中央媒体外,当前不少地方媒体也积极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对外传播事业中加大建设力度,因而国际传播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固然国内有丰富的媒体人才资源储备,但是具有复合型能力、能够独当一面的国际传媒人才则相对缺乏。因而,在将来高校人才培养中,政治道德良好、品学兼优、具有过硬的新闻报道基本功与流利的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将大受欢迎,这也是提高我国涉外新闻运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区域特色,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放眼世界的襟怀和前瞻性的目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工作,这还是地方传媒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二、地方高校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缺乏目前,固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国际传播专业,但是,由于缺乏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管理,造成一些高校在国际传播教育中定位不清、方向不明、执行标注不统一的问题,人才培养仍存在着很多的缺乏,详细表现如下:1.人才培养目的不明确当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经过中目的范畴过于狭窄,注重理论教育方面的课程,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战略眼界以及批评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则相对缺乏。迫于媒介融合趋势的需要,地方高校要积极调整育人目的,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能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传媒环境,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扎实的工作能力。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来讲,其主要的培养目的偏于新闻传播理论能力的培养。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宏大的就业压力,怎样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规律,革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重新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术分科的地位,愈加科学地指导学生来规划人生,需要地方高校更多的来顺应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置不科学新闻传播学由新闻业务、基础理论、新闻史三大因素构成课程整体框架。其中理论教学涵盖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课程;新闻业务则涵盖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等实践环节;新闻史则涵盖了(中外新闻史)(外国新闻事业)等方面的教学内容。3多数高校国际传媒专业都有此类课程体系,进而出现了“重学轻术的教育弊端。随着国家传媒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传播学领域增加了媒介管理这一必修内容。从2010年之后,由于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高速普及,不少新闻单位对国际传媒人才的录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视频采集、软件应用、图像设计、网络采编等课程内容。但是,与新闻传播关系较为密切的人文学科并未融合到国际传播教育体系内,这就造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难以体现出学科融合优势。教学中以专业课程为主,选修课范围狭窄,实践类课程占比拟低。一些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难以体现出差异化特色,对培养高素质个性化人才造成不利影响。3.实践环节与教学脱节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中,国内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较为突出,地方高校对传播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多数老师以灌输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验设施较为落后,学生介入实践活动的时机缺乏,因而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高校在办学时有一种观念,以为学校和课堂就是传播理论知识的场所,实践能力则需要进人媒体之后再锻炼。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地方高校理论课程比重设置过高,实践课程比例相对较低。在这种传统教育形式的引导之下,学生缺乏新闻实践操作的时机,特别不利于专业素养的构成。这种填鸭教学形式教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和媒体对实践能力的要求。4.实战经历师资队伍薄弱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有先进的师资队伍为基础,这也是体现高校教育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国际传播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老师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教学能力。但是,很多专业老师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领域,并未从事媒体工作,缺少实践经历,这样的老师队伍构造造成整体理论教育能力良好,但在实践教学中则缺乏经历和实力。地方高校传播学专业老师很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历,老师队伍中具备媒体实战经历的老师不多,而兼具实践经历和良好外语水平的老师则更是少之又少。由于老师队伍构造不科学,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还会使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遭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老师资源构造单一、创新思维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国际传播师资建设质量的提高4。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国际传播学教育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目前传统的培养形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的各种人才,师资气力的薄弱会严重制约地方高校国际传播学专业的长足发展。三、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传播主体而言,党政机关是对外传播的主体,对内传播则有丰富的受众层面,多元化特色明显,不但有国家层面的对外传播,同时还有商业性的对外传播,以文化传播公司形式开展工作。对外传播的目的在于让更多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发展,以正确的视角、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创作良好的外媒环境。面对传媒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过,国与国之间对外沟通合作的便利,国际传播的作用日益明显,地方高校应更多地具有前瞻性目光,立足于本土,放眼全世界,提倡人才培养国际化,结合当地市场经济水平、传媒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建立起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有机联络,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国际传播人才素质。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着力点在于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综合专业素质,进而愈加高效地服务于全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领域。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媒行业更需要新闻传播理论扎实的融合型人才和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详细表如今:1.具有扎实新闻理论的人才学习新闻理论是步入新闻学的必要环节,它使得学生得以全面和正确地了解新闻的价值。地方高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经过中,应该为学生们不断重复新闻理论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使其明白新闻价值与意义所在。一名合格的传媒人才,既要有开阔的视野,还需要渊博的学识。地方院校还应注意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把握新闻采编能力、了解新闻技巧、讲究培养本身新闻敏感度、提高新闻策划能力外,还需拥有扎实的中英文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构造不应仅限于新闻学,还应该包括与传播学相关的穿插学科,比方哲学、文化、艺术、经济、法律、营销等领域,建构更为广博、系统的知识体系5。只要打下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在将来的采访与工作中,沉着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不断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叙事能力以及判定新闻真伪的能力。2.新媒体互联网融合性人才大数据时代,各个媒体之间竞争宏大,媒介之间也开场跨界整合,扬长避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进而产生了“融合新闻的讲法。媒介融合与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都面临着新格局、新问题与新挑战。互联网+新媒体在现代背景下用人需求旺盛,目前的各种数据中可分析出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与传媒行业中的人才需求多数都在向新媒体岗位倾斜,人才需求职位新媒体化趋势明显。媒介技术化时代已成为现实,以前的传媒格局面临着洗牌,互联网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传媒产业的主导气力。传媒行业迫切需要上岗后就能上手工作的高端人才,同时还需要既懂新闻理论,还能了解媒体运营的通才和精通新媒体业务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因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扩展知识面、完善技能体系,做到“一专多能,地方高校在新媒体互联网融合方面应做更多考虑。3.讲究深度报道、策划能力强的人才即便是在当今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度报道照旧是新闻工作的核心,只要把采访做得更深化,新闻写作写得更透彻与深入才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新闻媒体的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更希望能招到既懂得深度报道又有极强策划能力的人才。在采访工作中,除了要懂新闻业务外,还要求记者对所涉及的行业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比方行业的历史、现状,整体格局、微观环节,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定,更积极地反映新闻重大事件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追踪焦点新闻的来龙去脉,揭示事物的本质或预测其将来发展的前景。只要懂得捉住生活中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门、焦点问题,才能使题材具有普遍意义。记者还需要在平常日常生活中观察细节,策划选题,让新闻报道变成新闻故事,在互联网时代使新闻保持其活力和竞争力。4.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人才媒体行业想要循序渐进地发展,离不开团队中所有人的齐心协力。在工作中,需要新闻采编、视频制作、图片处理、文字润色、音效后期、平面设计、客户端编辑等程序,需要集体的协助与合作才能完成。因而,发挥团队战斗力是最佳的方案。在媒体工作中,不少应届毕业生缺乏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媒体自律、工作责任心、组织影响力能力等方面有欠缺。媒体工作应当讲究敬业,在工作上想获得成功,团队意识与整体合作是关键因素。媒体从业人员只要对行业抱有极强的热爱和好奇心,才能胜任高强度的媒体工作。5.外语水平突出的国际化人才在新闻实战中,把握英语或多语语种的外语传媒人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单一语种人才。我国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形式需要更新换代,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一体化,懂外语的人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际传播学教育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也为今后更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6。外语只是新闻采访以及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或者国际合作沟通所需要的一个工具,它需要和详细专业结合起来才有实际应用价值。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经过中应考虑到打破原来的专业课程单一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度,讲究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培养方案,改良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实课程设置,以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的重新构建学生的知识构造。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地方高校在培养传媒人才的经过中,应更积极地鼓励学生把个人的新闻理想和职业追求融入整个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去,努力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兢兢业业的实干家,既能服务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又能把握全球媒体行业的大趋势;既拥有扎实的综合素质,又拥有出色的专业才能。在拥有优秀的中外文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功底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今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只要在国际传播中实现快速转型、使人才从国内市场走出去,走向海外,实现国际传播的当地化、分众化、本土化,讲好更多的中国故事,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与新环境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