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的认知及发展分析-精品文档.docx
物流经济的认知及发展分析一认识物流规划与整合的宏观效益,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体系竞争力提高物流管理效益要关注宏观的物流规划与整合。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多达几百家,但很多园区却很少有企业入驻。据2004年通创物流咨询公司调查,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高达60%。从大的物流通道来看,我国几大经济圈之间的物流缺乏规划,铁路运输的“门槛,省际高速公路“断头,严重影响通行效率,低水平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物耗惊人。因而,要从总体上优化我国物流发展所依托的经济体系。首先,需要在原料基地、商品产地与消费地的布局上,减轻物流压力。我国生产资料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7成以上(陆江等,2005),随着我国重化工时期的到来,优化工业布局,减少源头物流量,是特别必要的。这是我国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分布不平衡所必须面对的。当代物流的理念是“避免不该发生的运输。比方,我国煤炭运输一直紧张,而火电的耗煤占煤炭需求的50%以上,建设“坑口电站便是缓解煤运紧张的良方。其次是消除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障碍,健全合作互利的多式联运机制。怎样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货物在运输经过中屡次倒腾、拆装等问题,应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大型拖车及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心站、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严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第三是利用新建设施整合存量资源,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目前铁路、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占全国货物周转量的85%的实际情况(陆江等,2005),物流基础设施应以铁路和水运为主干,充分发挥其远距离、大运量、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发挥公路分布广泛、便于货物集散和组织配送的优势,完成物流到户的任务。同时,加快机场建设,提高空运能力。建立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等在内的与互联网连接的公共增值网络服务平台。二认识当代物流的运作机理,重塑经济良性增长的微观基础当代物流的运作机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但就其本质而言,当代物流的运作机理是通过对当代技术的运用和不断优化的管理形式,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实现人类劳动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更便捷、更低廉地转移。通过当代物流运作机理的分析,经济的良性增长应以当代流通为先导。当代流通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包涵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当代物流、佣金、供给链管理等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富观,即从流通、消费决定和引导生产出发,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以当代流通为先导,组织生产、交换和消费,组织经济运行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素质。采用先进的流通方式,必须以当代物流为支撑,必须加快当代物流网络的建设。由于当代流通的主体是物流,流通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物流的时间,流通经过大部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于物流,流通成本主要也是物流成本。所以,当代流通的核心是当代物流。因而,工商企业要根据供给链管理要求对本身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积极推动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包括与相关电子政务如通关、商检、税收、外汇等的连接,构成统一的平台。同时,整合物流市场供需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据中国储运对第三方的调查,生产企业使用数主要集中在210家,商业企业使用数甚至在10家以上。这讲明目前我国工商企业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为主,难以到达规模经济性的要求。而且物流的对象主要是附加值低的产品,很难适应多品种、多批次、少批量的流通要求。因而,在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专业化物流市场的经过中,需有效使用如客户反响、电子数据交换、车辆监控系统、射频个体识别、企业资源管理等管理技术。为商品供给链中各环节的供给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提供集成的物流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等企业应积极向第三方物流转化。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将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和营销严密融合,真正具备为用户优化物流管理提供策划设计、组织运筹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服务的能力,为打造第四方物流企业做准备。目前,能够首先有重点、有选择地在食品、电子、家电和电信等行业加大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力度,积累市场运作、网络扩展、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经历。三认识物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奉献,发展“以人为本的物流经济当代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是促进制造业调整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组织形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其次是促进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的发展。第三是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改造和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带动很多相关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在为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的同时,能够减少迂回运输和空驶,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效保障。发展当代物流业,能够促进城乡商品流通,推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是最后一公里的“人力末端配送,既增加了新的就业时机,又知足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正由于如此,我国“十一五规划已将物流列为“当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作为“当代服务业,必须提升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流通水平,解决好流通效率低、质量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粮食、冷冻(藏)食品、鲜活农产品、药品、煤炭等商品,往往流通经过中数量大、牵涉面广、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在整个物流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专题规划,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当代物流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即以网络化、高效、便捷体现“周到,以低成本、安全、优质体现“亲近。物流要“以人为本,必须改变目前运输系统建设不衔接、旅客换乘不方便的弊端,建设换乘便捷的旅客联合运输系统。必须加快应急物流系统建设,以应对社会风险和突发事件。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安全的需要,把各地相关规划建设纳入全国的统一框架。海运、内河水运、铁路、航空、公路及管道运输等的建设要有前瞻性,对于关乎国家安全和人民基本生活的战略性资源的运输、配送,应该按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监管,避免由于供应和配送出现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应通过物流领域的相关立法,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于社会物流资源的管理和征用,明确政府、企业等相关组织和个人在紧急状态下的权利和义务。四认识物流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在经济循环中建立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形式。发展循环经济能够理解为社会生产物流、逆向物流、消费物流、回收物流的绿色循环。所以,发展当代物流,对经济循环中的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是特别必要的。发展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能够直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产业物流的角度来看,在清洁生产、预防污染的同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实现“再利用与“资源化的有效途径。所谓再利用,是指产品屡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所谓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可利用资源的废弃,实现资源再循环。“再利用、“循环资源,都是以发展逆向物流和回收物流为前提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报废汽车、废旧家用电器、退役机电装备等流入市场,需要回收利用。发展流通加工配送,能够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剩物减量化。流通加工是对商品所进行的加工,以知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并通过当代物流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践证实,有的流通加工(如食品)可使产品利用率提高20%50%,而且能够构成绿色流通加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开展物流运营中的资源消耗研究,能够给全社会带来宏大的能源和土地节约。根据我国有关研究报告分析,若以高速铁路的能耗为1,则高速公路上汽车能耗为7.6,飞机的能耗为15.2。以运输能力占地相比,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1/8。水运则占用土地最少(王庆云,2003)。无论是从能耗、还是从占地来看,公路都是铁路的数倍。因而,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结合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特点,应建立以铁路、水运运输为跨区域主干线,以公路为区域内运输网络,以航空和管道为补充的“绿色物流体系。五认识物流体制的严重障碍,创造有利于当代物流发展的环境改革国家物流管理体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已迫在眉睫。我国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海运由交通部管,铁路与航空运输分别由民航总局和铁道部管。每个部门都占有一块国家资源,每个部门都构成了本人特殊的部门利益。从全局来看,物流领域很多非常不合理的现象都源自于此。成立综合运输管理部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建立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首先,要知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十分是知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毁坏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中国科技信息网,2005)。通过综合评估各种运输方式的土地占用、能源消耗、运输费用、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等成本效应,优先发展铁路,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与运价市场化改革,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强化运输大通道建设,在一些城市和产业的主要发展带,建设由多种运输方式骨干线路构成的运输大通道;积极推动综合运输枢纽的布局与建设,实现多式联运经过的“无缝化,提高整个交通运输效率。创造有利于当代物流发展的环境,关键在立法,即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我国运输方式正处于一个从简单阶段到复杂阶段的转变,物流管理也处于一个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转变。分部门的运输管理方式及其政策法规已不适应。严格地讲,我国目前的运输管理方式、运输政策和运输机制都还是部门所有制,国家没有一套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这有赖于改革国家相关管理体制,从国家层面制订统一的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于物流是复合性产业,涉及很多部门,所以物流政策的制定应从“资源分配型向“鼓励兼容型转变。一是注重政策导向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交通运输赖以存在的土地、岸线、空域、航道等都为政府所控制。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上,必须由政府进行综合规划与合理布局,采用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构造优化,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形式,维持公开、公平的竞争秩序,促使进入该领域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构成有利于我国物流改造的鼓励机制设计。我国物流总体上是一种初级状态,物流产业资金密集,物流基础建设和设施改造必须多渠道投资。这些项目需要运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设计一种机制,让介入者在追求其目的时,兼容国家物流发展的目的。为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对外开放,还必须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控制力。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应对物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二是建设本土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控制力。我国物流业的控制力有赖于建设国有物流网络及利用本土化优势,有赖于石油等战略物资储备及其运输安全,进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