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基酸载体研究进展-精品文档 (2).docx
聚氨基酸载体研究进展当代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离不开新型材料的使用,十分是药用高分子材料,壳聚糖、透明质酸、明胶、淀粉、海藻酸钠、白蛋白、纤维素、聚乳酸、聚乙烯醇、丙烯酸类、聚酯、聚醚类等已在药剂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但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制约了部分药用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开发安全的且具有新型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选用一种或多种氨基酸合成聚合物能在体内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氨基酸,生物相容性好,且安全无毒,聚氨基酸的研究已遭到广泛的关注。采用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等制备聚氨基酸是一类低毒、生物相容性好、容易被机体吸收、代谢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在医药领域如药物控释、人造皮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聚氨基酸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氨基酸-药物偶联物、聚氨基酸复合载体、氨基酸共聚物几个方面:聚氨基酸与药物通过化学键构成偶联物,在体内酸性环境及酶的作用下化学键断裂释放药物,到达缓释、靶向的作用,并且能够降低药物的毒性;聚氨基酸与其他高分子材料构成复合载体以克制单一材料的缺乏以及实现新的功能;氨基酸共聚物亦可构成两亲性材料作为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溶解性能,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和实现靶向目的。1聚氨基酸-药物偶联物聚氨基酸含有活性氨基和羧基端,能够通过共价键与药物结合,构成偶联物,该偶联物在体内特定酸性环境及酶的作用下化学键断裂释放药物,到达缓释、靶向的作用,同时由于聚氨基酸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性。聚氨基酸-药物偶联物研究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犹他大学Kim领导的课题组曾成功地合成了聚谷氨酸材料,用氨基丙醇为侧链基,以共价结合方式与甾体避孕药炔诺酮构成偶联物,并进行了体外及大鼠体内释放试验,其释药时间达300余天。实验结果表明,聚谷氨酸可降解为单体并不在生物体内滞留。聚氨基酸含有活性羧基与药物通过酯键结合是较为常见。另外聚氨基酸还能够通过腙键与药物相连,由于腙键在低pH环境下时容易断裂,在肿瘤低pH环境下靶向释放。聚氨基酸与顺铂通过配位键结合或与生物药物结合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但由于该类载体是通过药物与聚氨基酸共价键偶联,针对每一药物都需要设计适宜的反响条件,并完成聚氨基酸-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增加了施行的难度、提高了成本,因而在应用上遭到限制。1·1通过酯键结合陈汐敏等1制备了新型天冬氨酸-谷氨酸共聚物-甲硝唑纳米粒,粒径为198·9nm,载药量达12%,1h与24h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12·19%和47·51%。戚晓红等2制备了聚天冬氨酸-甲硝唑纳米粒,平均粒径为404·8nm,载药量高达30%,24h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为38·01%,并能持续释放达30d,研究结果表明,聚天冬氨酸-甲硝唑纳米粒显著提高甲硝唑对滴虫的抑杀作用。因而,聚天冬氨酸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载体。1·2通过腙键结合研究表明肿瘤组织pH低于正常组织,而肿瘤细胞内更是偏酸性,内含体和溶酶体pH低至5·0,利用pH的不同设计pH敏感给药系统能够到达靶向的目的。Ponta等3将PEG-Pasppoly(ethyleneglycol)-poly(asparticacid)共聚物的天冬氨酸羧基与氨基乙酸甲酯或4-氨基苯甲酸甲酯的氨基反响再与肼反响后与阿霉素分子的羰基通过腙键共价键链接(腙键在弱酸环境易于解离),研究表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比的氨基乙酸甲酯链接的聚合物PEG-Pasp在pH5·0条件下药物释放均明显快于pH7·4,如PEG与Pasp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25,PEG相对分子质量为12kD时,测定48h,pH7·4时药物释放30%,pH5·0释放40%。因而,该释药体系可使Dox在低pH条件下快速释放而聚集于肿瘤部位。1·3通过配位键结合聚氨基酸与含金属元素药物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在体内缓慢释放,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如NC-60044为PEG-聚谷氨酸共聚物与顺铂的配位化合物,聚谷氨酸侧链羧基通过配位反响取代顺铂中氯原子后与铂原子结合,顺铂从NC-6004中24h和96h分别释放19·6%和47·8%,体内维持较长时间血药浓度,体内AUC0-t和cmax分别是顺铂的65倍和8倍。1·4基因融合简单的多肽链能够构成与PEG类似的空间伸展构像,将蛋白与多肽链融合,能够起到稳定蛋白的作用。多肽不仅比PEG能够提供更均匀同源终端产物、避免生产经过中PEG的化学链接,而且多肽的长度能够根据调整半衰期的需要准确调控。Schellenberger等5采用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制备多肽36氨基酸片断组成氨基酸随机序列文库,最终根据遗传学稳定性、溶解性、热稳定性、抗聚集性、以及杂质(宿主细胞蛋白、DNA、脂多糖)的多少,挑选出一种由86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将该多肽融合到新型降糖药Exenatide上,使其体内半衰期由原来的2·4h延长至139h。2聚氨基酸复合载体聚氨基酸与常用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键或物理作用结合构成复合载体,能够实现缓释、靶向、降低毒性、提高基因药物的转染率的目的。PEG与疏水性聚氨基酸构成两亲性聚合物,在溶液中可自动聚集成胶束,作为药物载体;聚赖氨酸带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基因药物构成复合物,可提高载药量和转染效率,接上相应配体能够实现靶向目的;亦可选择适宜聚氨基酸与阳离子材料壳聚糖通过电荷作用构成复合载体。聚氨基酸为两性离子,在不同pH条件下构造不同,亲水性能也不同,可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构成pH敏感复合载体。另外,亲水性氨基酸有类似PEG的性能,用以修饰其他材料后构成复合载体以到达长循环作用。该类载体在应用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1)合成复合载体增加成本,如PEG与氨基酸组成复合载体,首先要将PEG的端基活化为氨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增加了生产工序;2)复合载体增大安全性风险:高分子材料如聚乙二醇、壳聚糖、聚乳酸等存在一定的免疫原性,联合聚氨酸后可能加强免疫原型;3)复合载体的载药性和降解性有待研究。因此这类载体目前尚未见产品面世。2·1聚氨基酸与PEG组成复合载体聚乙二醇(PEG)具有柔韧的亲水性长链构造,又可生物降解,利用PEG亲水性强,分子链柔性,能够包裹在聚合物胶束、脂质体或纳米粒等外表,进而使微粒给药制剂避开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到达长循环作用。利用聚氨基酸所带电荷不同、聚氨基酸的残基亲水性不同与PEG偶联后以到达提高载药量、缓释、降低毒性或制备成pH敏感型载体。Prompruk等6以PEG为亲水段,天冬氨酸与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合成的聚合物作为疏水段,构成嵌段共聚物。天冬氨酸能够通过离子作用包载药物,而苯丙氨酸的疏水性或者芳环互相作用有利于胶束构成,减缓胶束解离,延缓药物的释放。制备的PEG-P(asp-phe)(相对分子质量比564)包载亲水性药物三氮脒,4h内释放35%,并可维持12h缓释。Wang等7合成mPEG与聚N-氨基酸基-DL-天冬酰胺接枝共聚物制备纳米胶束,用于包载药物顺铂,结果可维持40h缓慢释放,并且可降低对Bel-7402细胞的毒性。选用带正电荷的赖氨酸(lysine)包载基因药物,以提高包封率和转染效率等是聚氨基酸应用研究热门之一。Park等8研究PEG接枝或共聚L-赖氨酸(polyL-lysine,PLL)后通过物理吸附包裹在腺病毒外表,由于血清蛋白表现负电性,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使PLL-g-PEG去PEG化,而药物释放腺病毒,再通过CAR中介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结果包裹的腺病毒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370%。因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物理包裹病毒,以提高转染率,减少先天免疫反响。Choi等9制备PEG-聚(谷氨酸-苯丙氨酸)载质粒DNA复合物,转染效率是聚赖氨酸的80倍,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使用PEG-聚(谷氨酸-苯丙氨酸)细胞存活率达95%,而使用聚赖氨酸或者聚乙烯亚胺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5%和55%。采用聚氨基酸与PEG共聚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有NK01210已进行期临床研究,NK105已进行期临床研究11。NK105为PEG-聚天冬氨酸共聚物,通过疏水作用物理包裹紫杉醇,注射后血浆药物浓度能够维持72h,而单用紫杉醇24h后就已经检测不出;用药后5min血药浓度及AUC分别是紫杉醇的1120倍和5086倍;临床应用胶束(相当于紫杉醇25mg/kg)抗肿瘤活性与100mg/kg紫杉醇疗效相当。NK012为PEG-聚谷氨酸共聚物包载7-乙基-10-羟基喜树碱(7-ethyl-10-hydroxy-CPT,SN-38),单用SN-38注射后浓度呈对数式速度下降,而HT-29肿瘤中使用NK102SN-38的去除率显著降低,SN-38浓度维持在30ng/g长达168h,并且NK102在小鼠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表现高度聚集。2·2与相应配体结合聚氨基酸-PEG与相应配体结合能够实现靶向的目的。Kim等12制备聚赖氨酸-PEG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并以叶酸(folicacid,FOL)修饰PEG,构成带正电PLL-PEG-FOL聚合物,带负电荧光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与PLL-PEG-FOL构成聚电解质复合物,应用于叶酸受体过表达KB细胞,该体系FITC-BSA表现出高摄取,结果证明提高摄取是由叶酸受体产生的。试验者采用叶酸受体缺乏细胞A549研究表明,PLL-PEG-FOL/FITC-BSA摄取量并未增加,因而证明该给药体系能够通过叶酸受体到达靶向的目的。Liu等13采用树状接枝聚赖氨酸-PEG-30肽(DGL-PEG-Leptin30,Leptin是内源激素衍生物,作为脑靶向配体)与血浆DNA制备纳米粒,运载基因药物穿过血-脑脊液屏障到达脑靶向作用。研究表明,DGL-PEG-Leptin30在体外实验中能够穿越血-脑脊液屏障模型,而静脉注射后能够在小鼠的脑内聚集。总之,DGL-PEG-leptin30/DNA是相当安全有效的脑靶向基因传递系统。2·3与壳聚糖构成复合载体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阳离子聚多糖,而氨基酸表现为两性离子,在生理条件下,不同氨基酸可表现为阳离子型或阴离子型,选择适宜氨基酸能与壳聚糖通过静电作用构成分子间聚合物。Shu等14制备水溶性壳聚糖(water-solublechitosan,WSC)聚天冬氨酸-PEG复合物(WSC/Pasp-PEG),包载牛血清白蛋白,载药量最大可达40%左右,包封率最大90%左右。模拟体内环境pH1·2、2·5和7·4条件下体外药物释放研究,释放速度pH7·4pH1·2pH2·5,这是由于pH1·2时Pasp的羧基以-COOH形式存在,WSC与Pasp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减弱,复合物不稳定,破裂后药物释放。在pH7·4时WSC的去离子化,导致纳米粒崩塌,药物快速释放;空腹胃内pH(pH2·5)时,药物缓慢释放。因而,建议餐前服用。2·4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构成复合载体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也是药剂学中常用高分子材料,常作制备微球的材料。Yang等15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聚谷氨酸共聚(PLGA-b-PGA),制备成pH敏感聚合物,在pH39范围内,随着pH升高,该聚合物依次呈紊乱形态(pH3)、胶束(pH5)、伴有厚壁的半囊泡(pH7)、囊泡(pH9),因而,能够通过环境pH改变控制药物释放。2·5与聚乙酰亚胺构成复合载体聚乙烯亚胺富含氨基,可与DNA链上负电性的磷酸根通过静电作用缔合成复合物,在此经过中,DNA会被高度压缩成50200nm大小的纳米球,大大加强了对细胞膜的穿透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聚阳离子型基因载体。陈丹等16以天冬氨酸、谷氨酸为单体,经过聚合后作为母体骨架,将低分子聚乙酰亚胺偶合于母体上,作为DNA药物的载体,转染效率是聚乙酰亚胺的两倍,并且体外细胞毒性并没有增加。2·6聚氨基酸作为亲水修饰材料应用固然PEG通常被用来作为亲水性修饰材料,但PEG修饰的经过增加了制剂的成本和产生了杂质17-18,PEG修饰后在动物模型反复用药后表现出肾小管空泡,而且PEG的空间位阻限制了载体的细胞摄取。另外,应用PEG后在动物和人体也会产生抗体19。因而,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亲水性氨基酸来代替PEG。Romberg等20分别用摩尔分数为5%的聚羟乙基L-天冬酰胺poly(hydroxyethylL-asparagine,PHEA,相对分子质量3kD、聚羟乙基L-谷氨酰胺poly(hydroxyethylL-gluta-mine),PHEG,相对分子质量4kD修饰脂质体,并比拟其半衰期,未包裹脂质体半衰期9·7h,用聚天冬氨酸、聚谷氨酸包裹的脂质体半衰期分别为14·4h和11·9h。组织蛋白酶B、木瓜蛋白酶、链霉蛋白酶E都能使PHEA和PHEG降解,并且修饰后脂质体体外激活补体能力大大降低,PHEA修饰的脂质体激活程度小于PHEG修饰的脂质体。Romberg等21随后验证了聚(羟乙基L-谷氨酰胺)-N-琥珀双十八烷基胺包裹脂质体,能够对以二油酸磷脂为主要组成的脂质体起稳定作用,并且由于脂质体外层包裹的聚氨基酸脱落能够控制药物释放。Schlapschy等22证实通过聚氨基酸修饰HER-2抗体Fab段4D5,能够显著延长体内循环时间。4D5半衰期仅为0·5h左右,而采用甘氨酸丰富的均聚氨基酸(Gly4Ser)n100或200个重复单元修饰4D5后,其半衰期分别为2·1h和5·7h。以上研究表明,采用亲水性氨基酸同样能够到达长循环作用,进而避免了PEG的不良反响。3氨基酸共聚物采用一种或几种氨基酸合成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其代谢产物对人体无毒,比其他高分子材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氨基酸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组成人体氨基酸有20种,能够根据需要选择,知足不同药物载体的需要,聚氨基酸分子链上具有很多活性基团(如:氨基、羧基),药物或活性物质能方便与之结合,因而聚氨基酸作为药物载体也越来越遭到关注。聚氨基酸作为药物载体在应用时应该注意:1)聚氨基酸在体内降解为氨基酸,要注意克制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响,如患有苯丙酮尿症病人不宜使用含苯丙氨酸的载体;2)氨基酸在一定条件下带有电荷,选用带不同电荷的氨基酸制备药物载体要防止由于电荷吸引而导致的载体的聚集;3)氨基酸构成聚合物聚合度高时会出现溶解性问题。韩亚冬等23以聚L-谷氨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无水乳液法制备口服胰岛素微球,微球直径在520m,载药质量分数为5%9%。载药微球具有良好的pH敏感释放行为,在胃模拟液中2h释放量约为5%,在肠道模拟液中2h释放90%以上,因而,能够使胰岛素靶向于肠道释放,避免胃酸对胰岛素的毁坏。Akagi等24以相对分子质量为300kD的-聚谷氨酸(-PGA)与L-苯丙氨酸乙酯接枝共聚,并采用水溶性碳二亚胺将卵清蛋白固化至-PGA纳米粒上或将卵清蛋白包裹制备纳米粒。L-苯丙氨酸乙酯与卵清蛋白疏水区域之间通过疏水作用,该载体37,pH7·4条件下10d的释放量不超过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对HL-60细胞无任何毒性,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能调节分布和细胞特异性传递,有望作为蛋白类药物载体。Kima等25以L-谷氨酸-苄酯与L-苯丙氨酸合成嵌段供聚物,经脱去苄酯后构成两亲性共聚物制备泡囊,有望作为药物载体。Du等26证明同服聚天冬氨酸能够提高细胞内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并且降低毒性。在给予庆大霉素的同时给予聚天冬氨酸,细胞内庆大霉素浓度是单独使用庆大霉素的1·21·3倍。4结语聚氨基酸生物相容性好、容易被机体吸收、体内降解为氨基酸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最为突出的是具有很多药物或活性物质能与之共价键结合的功能团,聚氨基酸的研究已相当深化和广泛。目前合成聚氨基酸多是采用氨基酸与三光气作用构成氨基酸环内酸酐,采用伯氨基引发开环构成新的伯氨基酸再引发其他氨基酸环内酸酐的开环,如此循环,构成聚合物,但要工业化合成均一、质量稳定的聚氨基酸尚待研究。2008年日本窒素公司和福井县立大学公布发现了均聚氨基酸合成酶27,这一发现给生物合成聚氨基酸提供了基础。聚氨基酸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已成为药剂学研究热门,并且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相信很快能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