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儒家法律理想(精品推荐).docx

    • 资源ID:17866659       资源大小:24.0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儒家法律理想(精品推荐).docx

    儒家法律理想摘要:“大同和“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法律理想,但现实社会中的儒学,却不能绝对排挤法律刑罚的作用,“宽猛相济代表了儒家对待德礼和政刑的立场。以德治、礼治、人治所构成的儒家治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也是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理想的基础和关键。关键词:儒家;法律理想;长治久安;治道儒家学讲能够脱颖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学讲,而成为其后封建社会的官学,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有高远的理想,它是追求长治久安的。一、“大同和“无讼儒家的法律理想孔子作春秋便是要拨乱世而反之正。乱便意味着秩序的丧失,这在儒家看来是最糟糕的事情。儒家的理想乃是要建立各种关系和谐而不紊乱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单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儒家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中,没有法律刑罚的地位。由于他们以为长治久安的社会应当是和谐的,而法律刑罚本身就是对和谐的毁坏。所以固然不得已而用之,但最终是要将其废除的,或者是置而不用,这便反映为儒家的“无讼理想。孔子的话传诵千古,他讲:“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焦循在(使无讼解)一文中讲:“致知在格物,格物者旁通情也,情与情相通,则自不争,所以使无讼者,在此罢了。听讼者以法,法愈密而争愈起,理愈明而讼愈繁。天下人皆能挈矩,皆能恕,尚何讼之有?今人多对此种思想深致不满,以为这阻碍了中国法律和社会的进步。但这实在是脱离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情境而以西方法律理论对其进行衡量得出的片面结论。本文以为,“无讼、“息讼的思想或者理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稳定是起了重要的正面作用的。首先,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除极少数人外,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流动性很小,所相与往还的人基本是固定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的价值很多时候是超过“是非曲直的“理的。争讼于官府,可能博得了“理,却往往失掉了乡党邻里的“情,而“情的丧失则意味着对某种既存的和谐秩序的毁坏。中国历史上因争讼而导致宗族间数代仇恨不休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传统社会的官府调解很盛行,即便审讯,也往往屈“理伸“情,不是古人糊涂得竟然不想分辨是非,而是正如焦循所讲的,他们以为“情与情相通,则自不争,这是“无讼理想的心理学基础。人与人的情是传统的伦理社会赖以维持的基础,相比于是非之“理,“情是更为根本性的价值,所以对情的维护正是为了使得既有社会秩序不被毁坏。其次,“无讼理想在立法和司法中的贯彻使中国传统法律严而不苛。“追求无讼,必然会提倡忍让、自律。孔子强调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目的是告诫为政者即便在不得已情况下使用法律,也不要忘记无讼的追求;制定法律的时候,也不要失却了仁慈怜悯的君子之心。2能够讲各个朝代在制定律典的时候是贯彻了这一理想的精神的。唐律“务在宽简,正是其中的代表。再次,“无讼理想的实践,弥补了社会秩序维护中技术因素的缺乏。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政府,其人员额数基本维持在几十人,却要总税收、刑狱、教育等各项事务而负责之,则其责任之繁重,资源之缺乏,捉襟见肘之态已可想见。若再鼓励兴讼,那么政府将何以应付?基层政府如此,全国各级政府也是如此,都有在当时农业社会条件下维持一个地广人众的统一帝国的技术上无可弥补的缺乏。假如讼狱一项占去政府大部分资源,则国家秩序真是难以维持了。所以统治者宁愿把大部分不致危及国家统治秩序的争讼交给民间调解,由乡约民俗去解决。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也维持了良好的民风。可见,“无讼不仅是儒家的法律理想,也是传统社会追求长治久安的一种内在要求。二、“德主刑辅儒家的现实主张但在儒家所处的现实社会,却不能绝对排挤法律刑罚。“德主刑辅是儒家法律思想高度的概括,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究其来源,则是继承周代“明德慎刑的思想而来。孔子思慕周公,损益三代礼乐,而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欲复兴周道于东方,他阐述本人的政治抱负时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在孔子心目中,德礼显然较政刑具有优越性。“礼是自发的实践和谐的行为,而“刑则是对越轨行为的控制。无论“法和“刑看上去怎样必要,它们的存在都表示了“礼的失败。德礼和政刑虽同为维护社会人群秩序之工具,德礼着重于疏导,而政刑则着重于堵塞。德礼立足于个人,并以个人本身之人格的完成为归宿,进而可因众人人格的完成而到达社会人群之和谐。政刑则立足于外部之齐整划一,以强迫的规范来迫使人不为恶,以到达维持秩序于不坠的目的。德礼是从根本上转化、唤醒人本身的“德行,使其本人悱启愤发,非仅耻于为恶,且能日进于善。政刑则为外力施加于人,虽有威慑遏阻的气力,却无导人向善的功用。然而因人之德性的开发有先有后,有迟有渐,如孟子所讲的有“先觉、“后觉的分别,即便“先觉之人亦不能随时保持其德性之清明,那么就仍需要法律刑罚来为外部辅助的工具,固然它在目的上或者原则上是能够废除的。所以孔子又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4可见礼乐刑罚在他心目中都是为政的工具,不过在地位和作用上有差异罢了。礼乐教化是前提和目的,法律刑罚则为礼乐教化创造条件,是其施行的保障。二者有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在地位上,礼乐教化是“经,是治国的常道,而法律刑罚是“权,是礼乐教化的辅助,是作为一种临时的局部的手段而起作用的。在运用上,二者存在先后顺序之别。治国必先之以礼乐教化,待其不行,则继之以法律刑罚,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因此他又讲:“不教而杀之谓虐。5但二者虽有地位上和运用顺序上的不同,却不是要使法律刑罚成为疲弱的、虚设的。相反,它应是礼乐教化的调剂和助力。二者是治国的二柄,将他们协调运用才能有效、长久地维护统治。(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郑国执政子产向子大叔教授为政之道,孔子闻之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6“宽猛相济的立场表明孔子推行德礼的同时也不拒绝使用政刑。据讲孔子为鲁国司寇,三日而诛少正卯。后儒多辩讲其事无有,这恐怕只是后人为维护圣人仁爱形象的私心,其实从以上阐述推想,这个事情虽不必一定是真有,但总是可能有的。三、“长治久安儒家的治道中国自秦汉以后便是儒家的天下。儒家学讲是正统的官学,是国家选拔贤能的标准;充斥各级政府的官员是熟读诗书的儒生;普通的民众自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忠孝伦常的教化。儒家的治道,即儒家的治国之道,是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理想的基础和关键。能够讲,抽掉了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就失掉了骨干,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的维系便是不可想象的。儒家的治道,能够析分为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之,即德治、礼治和人治。然而必须注意的是,儒家的治道本是一个整体,德治、礼治、人治三者本是一,不过为了阐述方便,且其所代表之涵义侧重各有不同,才勉强拆分而分别加以解析。1、德治德治简而言之就是以德治之。“德在孔子则讲为“仁,在孟子则讲为“仁义礼智,在董仲舒则讲为“仁义礼智信,要之都是指人本身的“德性。儒家以为每个人本身“德性具足,不需外求,所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8正因如此,所以只要因各人本身之“德性而启发培养,使之越积越厚,最终便能到达“人皆为尧舜。国民人格完善,自然趋善远恶,政治上便能无为而治,社会秩序便无法律刑罚的强迫气力也能自尔维持。所以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9合道德与政治而为一,政治便是道德,道德便是政治,这便是儒家德治的心理学基础。这种德治的思想运用在政治上,便是极为重视在上位者的表率作用。故孔子答鲁哀公问政曰:“政者,正也,10这就是讲为政便是要求统治者修德正己,以为百姓的模范,使百姓亦能修德正己,如此便能治国如运之掌。德治既以启发人的德性为起点和归宿,则必然重视教育的作用。儒家非仅重视教育之功用,甚至有相信教育万能的倾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1先秦诸学派中,道、法两派皆有愚民的主张,而反对对民众的教育,唯有儒家主张对民众施以普遍的教育,以提高其人格,实现德化政治。教育之于儒生,能够讲也是特别重要的“政治活动,他们“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12对传统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礼治欲论礼治,则应当先明白“礼是什么。瞿同祖先生讲礼是:“封建时代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封建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13礼是一种差等性规范,其功用便是因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而赋予其不同的权利,课以不同的义务,以厘定人与人之互相关系,进而到达构建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目的。礼的最突出特征是“异,是“分。“礼者,所以订婚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14礼富于差异性,因人而异,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贱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15所以能够礼来组织社会人群,并以礼加以治理之,礼为国家运作之精神骨干,社会秩序维持之枢纽,此即是礼治。礼治的手段就是要使人们各守其礼而不逾越,如此社会秩序自可维持。那么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够享有什么样的礼则是礼治的关键前提。儒家的做法是依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家庭中的伦理角色之不同而确定其各各相异的“名分。“名分不同,礼就不同,所以君有君礼,臣有臣礼,父有父礼,子有子礼,每个人都应依其不同的“名分而遵守相应的礼,这就是儒家的“正名主义。“正名分与礼治的施行关系甚巨,所以为儒家所极端重视。春秋时代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便是由于周代所定的“名分日渐混乱,贱用贵礼,卑用尊礼,宗法礼治秩序逐步瓦解。孔子作(春秋),据孟子讲正是要重新正定业已混乱的“名分,以此来创立新的社会秩序:“世道衰微,邪讲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者,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6在礼治秩序中,皇帝高高在上,是此秩序的核心,或者可称为此秩序的精神象征。只要他有祭祀天地的资格,只要他才能公布国家的法律,他的饮食、衣服饰物、殿宇楼阁等无一不是有着专门的唯一无二的规格,任何人如有僭越便是极大的犯罪。但应注意的是,皇帝固然不受法律的限制,历代的法典中也没有针对皇帝的律条,但这并不表示皇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超越无限体,实际上皇帝要遭到礼的种种限制。贵族、官僚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也被赋予了很多特权。在法律方面,根据其与皇帝在伦理上的亲疏和官爵上的高低不同,他们能够在犯罪时享有议、请、减、当等庶人难以享受的减免刑罚的优待;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衣服的颜色、质地,房屋的大小、间数及装饰也各有定制,使得人们在外表上即可判定出他们和一般百姓在政治、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就是在没有特权的庶人内部,礼的等差性也鲜明地体现着。传统社会中庶人也有良贱之分。贱民的法律地位低于良民,他们不能应考出仕,不能与良民通婚。以良犯贱,处分较常人相犯为轻;以贱犯良,则处分较常人相犯为重。充分体现了礼治的等级性。3、人治人治乃是侧重于国家统治方面而言。儒家的治道,最重视治国者的德性修养,其理想状态就是仁者而在高位。儒家“人治的要点便是以在上位者的崇高道德以为民众的表率,使其渐受感染而日渐去恶趋善,最终到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种思想,在儒家的经典中随处可见。儒家由于笃信仁的德性气力而主张“人治,固然也不否认法律刑罚的作用,却只将其看成一种辅助。法纵然优良,也只是“治之端,其最终能否起到应有之功用,还在于运作操执之人。所以荀子讲:“有治人,无治法。17“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18荀子的这种思想支配了中国近两千年。近代东西交通以来,则逐步遭到猛烈的批判。19但总体看来,大多数批评家是以西方法律立场来批评中国传统之“人治,殊未允恰。我们若能抱着安然平静的心态来看儒家的“人治思想,便不难发现儒家的“人治绝不是要依靠着几个人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它的精义在举贤与能,而贤能的标准则在于德行之高下。宗法社会之世卿世禄制,以血缘定人的地位高低,血缘高贵者虽鄙陋亦获高位,血缘低贱者虽贤能难获其位以显其志。儒家则以为德行高尚者宜居统治地位,德行粗俗者则不能让其占据上位,否则就是向民众宣扬恶行,此即所谓“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20德行与血缘不同。血缘乃是天生,德行则是后天修习之结果。出身虽至鄙至贱之人亦可通过修习而成为德行高尚者,这就是讲,不管此人出身怎样,他都可因德行之修习提高而获居统治的地位。这真可讲是是对血缘世袭制的一种大反动。中国自秦汉后除皇帝世袭不变外,各级官员皆不能世袭,而有各种选举贤能之制度,使中国政治之开通程度远超同时期东西方各国,岂非“人治思想之功么?惟其历时长远,不能无流弊也。今人考察古人之思想,固应发现其缺乏,批评而改正之,然亦当设身处地,对古人学讲抱一种同情态度,方能明晓古人学讲之真精神也。参考文献:1710(论语·颜渊)。2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230页。39(论语·为政)。411(论语·子路)。5(论语·尧曰)。6(左传)昭公二十年。8(论语·述而)。12(荀子·儒效)。1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律·礼),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14(礼记·曲礼上)。15(管子·五辅)。16(孟子·滕文公下)。17(荀子·君道)。18(荀子·王制)。19如吴经熊在其(法律哲学研究)中以为儒家专以“效法来治国,即在上者用“以身作则来感化下民,下民自然会效法的治国方法乃是一种幼稚的幻想。20(孟子·离娄上)。

    注意事项

    本文(儒家法律理想(精品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