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十地经论》白话佛经.doc

    • 资源ID:17873735       资源大小:273.50K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9.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9.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十地经论》白话佛经.doc

    十地经论白话文题解 十地经论略称十地论,共十二卷,是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本)的著作。印度世亲菩萨(又作天亲,四、五世纪人,古印度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所作,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为汉文。菩提流文,又作菩提留支,意译为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僧,是大乘瑜伽系学者,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到洛阳,敕住永宁寺,从而开始翻译梵经。所译经典,除十地经论外,还有金刚般若经、入楞伽经、深密解脱经、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等,共达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之多。勒那摩提,意译为宝意,中天竺人,北魏译经僧。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公元五八年)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共译作还有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等。关于十地经论的翻译,该书卷首之序文作了说明,其中说,永平无元,魏宣武帝敕命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及传译沙门、北天竺佛陀扇多,并义学缁儒十余人,在太极紫庭译此书。当时魏帝亲纡玄藻,飞翰轮首,臣僚僧徒毗赞下风,至永平四年完成。此序文是北魏侍中崔光所作,崔光亲自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工作,所以其序文中所述,应当是可信的。但是,流支与摩提对世亲之论的理解可能有歧见,所以各有传授,从而形成地论宗相州(今河南安阳)南道与相州北道两派(详见本书<源流>)。这样,便产生了另一种说法,以为此十地论先是流支与摩提各作翻译,然后才合在一起;或是流支、摩提、扇多三人分译,后人将三种译本合为一部而传世。此类说法载于历代三宝记卷九及续高僧传卷一、卷七、卷二十一处,是否符合事实,不得不存疑。自晋宋至隋,十地经论的影响颇为广泛。当时中国的大乘学者都注重通经,十地经就是讲论最多的经典之一,而世亲此论,自然被视为通解十地经之最有权威的著作,因而人们很注意研究和宣传。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详细解释,而且对经中的内容也有许多重大发挥,它上承般若之学,下开瑜伽之宗,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论中述及八识、无明、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特别是多次提到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用以解释经中讲到的十二处起、三界“只是一心所作”等论点,这些都成为中国佛教六朝时代地论宗的重要理论依据。十地经论既是地论宗所依之正典,又是后来华严宗得以成立之基石,且对唯识等宗亦有影响,对中国佛教极有贡献。世亲之论释,依十地经原来顺序,从初地至十地,每地皆是分段引经文,分段解释其义。几乎对全经(即华严经·十地品)每段都有详细阐释,保是省略了经中的重颂以及地与地之间结前起后的偈颂,另外,经之第九地最末一段无解释。论中对每地经文内容都作了概括说明。初欢吉地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较量胜分等八个部分,序分包括讲此经之时、处及集会之众菩萨名称等,三昧分说金刚藏菩萨入三昧,加分说诸佛加于金刚藏菩萨威神,起分说金刚藏菩萨出离三昧,本分略说十地,请分是菩萨恳请金刚说经,说发是正说十地,较量胜分是说菩萨住初地中胜声闻、辟支佛。第二离垢地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而说二种清净,此二种清净即发起净与自体净,发起净说十种直心,自体净说离戒净(十善业道)、摄善法戒净和利益众生戒净。第三明地分为起厌行分、厌行分、厌果分四分,起厌行分说十种深念心厌行分包括修行护烦恼行、修行护小乘行、修行方便摄行,厌分是四禅、四空、三摩跋提(正定现前),厌果分即四无量等净深心。第四焰地分为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清净分、对治修行增长分、对治修行增长果分,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解说十法明入,清净分指十种法智,对治修行增长分指修行菩提分法及助菩提分法,其果分指断灭众生我慢、解法慢。第五难胜地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胜慢对治指十平等深净心,不住道行胜深善知四谛及十谛、利益众生勤方便,其果胜包括修行功德、教化众生、随顺世间智等。第六现前地如第五地一样分为胜慢对治、不住道行胜、不住道行果胜三部分,只是三分都比五地更加转胜,是以十平等法对治取染净分别慢。第七远行地分为乐无作行对治差别、彼障对治差别、双行差别、前上地胜差别、彼果差别等五种相差别,乐无作为对治差别是以方便智发起十种殊胜行,彼障对治指修行无量种及修行无功用行二种相,双行差别即奢摩他毗婆舍那(止观)双行无间、无量智中殊异义庄严相现前专念、念念具足十波罗蜜大义、依大乘行波罗蜜、依教化众生行四摄法、依烦恼障增上净、依智障清净,前上地差别指方便行具足、得入智慧神通行、功用行满足,双行果差别即得身口意三业清净,得殊胜三昧、起过声闻辟支佛地、念念中能入寂灭定而不证寂灭定、发起殊胜行。第八不动地有总明方便作集地分、得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得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等七种相差别,总明方便作集地即是总明前七地之同相及别相,得净忍即是得无生法忍、清净自然无功用行,得胜行是得难入深行、同行深行、境界深行、修行深行、不退深行、离障深行、对治现前深行等七种深行,净佛国土说器世间自在行、众生世间自在行、智正觉世间自在行等三种自在行,得自在即是于三种自在行中得十自在,大胜分说智大、业大、功德大三种大,释名分包括地释名与智者释名。第九善慧地分为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说成就四个方面,解说教化众生成就一切之相,法师方便成就是依他利益而得自利益,智成就是依染净不二法而说法,入行成就是随顺其智慧而能如实知众生诸种心行、烦恼行、业行、根行、信行、性行、深心行、使行、生行、习气行,如实知众生三聚差别,说成就即是如实知众生差别相,随其解脱而与因缘,如实知化众生法,如实知度众生法、说声闻乘法、说辟支佛性、说菩萨乘法,如实知说如来地法,如实为众生说法令得解脱。第十法云地说修行而令智觉圆满,更胜于九地,论中说此地有八分差别,即方便作满足地分、得三昧满足分、得受位分、入大尽分、地释名分、神通力无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地利益分,方便作满足地分说善择智业,得三昧满足分说离垢三昧等共眷属现前,得受位分说成就具足诸相,入大尽分说智大、解脱大、三昧大、陀罗尼大、神通大等五种大,地释名分解说第十地名称,神通力无上有上分说此地菩萨胜过众生之神通力,地影像分以池、山、海、珠喻说诸地四方面功德,地利益分说信功德与供养功德。我们从其中节选了<初欢喜地>、<第六现前地>、<第十法云地>的大部分内容。之所以要节选此三地,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相对于其他诸地而言,此三地较能通实全面,从中可以看出十地经论的内容梗概;其二,此三地中的世亲之论,在解释经文过程中多有重要发挥,并且世亲的发挥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就第一方面的意义来说,初地是诸地之基础,也是经论的重点,在全十二卷中占了三卷。初地中的本分,经文述说菩萨修行十地之愿善决定,同时略举十地之名;世亲之论则归纳出六种善决定,标准十地所相应对治的十种联蔽,又对十地诸名称之由来一一作了解释。这些内容显然不只是限于初地,而是涉及诸地,通实全书。初地中的说分,经论正说菩萨住于初地,须厚集九种善根,为得九种佛智、因九种大悲而生无上菩萨心,此心生后,便超越凡夫境地,发起念佛、念佛法等九种念心,生成转离一切世间境界等九种转离心,因而成就九种欢喜,远离五种畏怖,并日夜修集善极无厌足,从而求一切智地。这里虽然是说初地,但其中的九种佛智、九种大悲、九种念佛、九种转离,以及求一切智地,都与其余诸地相通。如此等等,初地中连结全书之处甚多,为了解和研究全书提供了基本线索。朝鲜华严宗的创始人义湘(曾与法藏同学于智俨)说:“华严一部经七处八会及品类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是根本摄法尽故。<地品>中虽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注释:见法藏华严一乘法界图,韩国佛教全书第二册第二页。)由此亦可见初地在十地经中的地位,所以我们所选的内容,以初地为最多。第六地中之经论,解说因缘集观,显现真如净性,引生无分别最胜般若智,在十地中起著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十地经论说菩萨于初地至九地中善择智业,得地方便满足,得三昧满足,离垢三昧等自然现前,得至一切智智受位地,这些都是说如何在前九地的基础上进而修入第十地。第十地中的地影像分,采用比喻的方式,通说从初地至第十地之上个方面的功德利益。以大池喻诸地修行功德,以十大山王喻诸地之上胜功德,以大海十相喻诸地之难度能度大果功德,以大摩尼宝珠之十宝性喻转尽坚固功德。由此可见,第十地中的许多内容,实际上是概括诸地,起著总括全书的作用。这样,这里所选录的初地、第六地及第十地,初地是全书的起始,第十地是全书的终结,第六地则承前启后。此三地大略体现出十地经论的内容,可以为通读全书打下一个基础。就在第二方面的意义来说,我们节选原典,应该把重点放在世亲之论上,而不是放在经文,因为经文即是华严经·十地品,这应当在有关华严经的著作中述及。这里所节选的原典中,世亲之论不仅对经文作了具体解释,而且时常阐发自己的见解。他所阐发的观点,对中国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初地经文中说到,凡夫之心堕于邪见,其意识被无明所蒙蔽。论中则依据经文归纳出凡夫的九种邪见,其中第九种是“心意识种子邪见”。对于“心意识种子”,北朝地论师法上的十地论义疏卷三,以及隋代慧远的十地经论义记卷十五,都作了详细解说,以为就因缘体性或本性而言,一切生死皆由心起。但义记以心意识为统说六识,而义疏则说识为第七识,第七识与前六识合为心意识,是生死根源。经文中接著说到,由于无明所蔽,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便有名色萌生,即“名色共生不离”。论中在解释“名色共生”时,提出了经文中所没有的阿梨耶识,认为所谓名色共生,即是“名色共阿梨耶识而生”。世亲的这种观点,引起中国佛教界的极大重视,由此,关于阿梨耶识之真妄问题,遂成为地论师南道与北道两派争论的中心问题。义疏卷三和义记卷十四都以此阿梨耶识为真识,名色是邪行见之报果,依此真识而生。这代表著南道派,即地论师正统派的立场。又如,在第六地中,经文提出了“三界虚妄,只是一心所作”的论点,世亲之论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发挥,认为所谓一心所作,就是说一切三界都是一心之转现。基于此,世亲又把经文中所讲的十二缘起,归结为染依止观,并且解释为“因缘有分,依止一心”。经文中还讲到还灭、解脱,世亲又根据“依于一心”的道理发挥说,凡夫愚痴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而不就感动“我、我所”等其余处求解脱。华严宗第二祖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卷三对此解释说,世亲的意思是,应于梨耶缘起法中求解脱,即用识境以治我境,以唯识智治我智。另外,世亲又解释经文中的“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认为这就是说“二谛(真谛、俗谛)差别”,是“一心杂染和合因缘集观。华严宗第三祖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则进而更明确地说,世亲之意,是所依心体为真谛,能依之十二因缘支是俗谛;一心是真,杂染是俗;此心随染和合,染而不染。世亲实际上是主张染(十二缘生)、净(还灭、解脱)都归于一心,世亲此论不仅是六朝时代地论师们讨究的一个重点,是地论师讲说阿梨耶识缘起义的根据,而且也是后来华严宗理论形成的一个来源。再如,在第十地中,经文反复论说佛智,世亲又对经文中所说的佛智作了进一步阐发,说明佛智即是一切种智、一切智智。十地所得之智慧,都是佛智的组成部分。佛智自性常寂灭,远离烦恼无明,纯净而无染。菩萨从初发菩萨心,经过十地修行,不断自我完善,最后即得佛智。但是,佛智与阿梨耶识是何关系呢?这也是十地经论译出之后,中国佛教中所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所选的三地原典中,世亲发挥了经文之处还有许多,并且往往又为中国佛教所发挥和发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诸者自会体悟。十地经论的版本颇多,宋、元、宫、丽等诸本大藏经中均有收录,这里节选的原典,是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为底本,间或以他本相校。1卷一初地欢喜地之一 译文经文:当时十方诸佛原地不动,靠著如意神通,一齐伸出右手,去抚摸金刚藏菩萨的头顶。论释:原地不动而能抚摸金刚藏菩萨头顶,这显示出诸佛无上的神力。如果离开原地去摸金刚藏菩萨的头顶,那就无甚奇异可谈。这是靠了如意神力,不是靠五神通中的其他神力。以上说完加分,後面将说起分。原典经曰:尔时十方诸佛,不离本处,以神通力皆申右手,善摩金刚藏菩萨(1)摩诃萨(2)项。论曰:不离本处而摩此者,显示殊胜神力。若来此处则非奇异,是如意通力非余通等。已说加分,云何起分(3)?注释(1)金刚藏菩萨:华严经·十地品把该菩萨举为上首,十方诸佛通过该菩萨来宣说十地。(2)摩诃萨:菩萨的美称,与菩萨同义、常与菩萨连用。(3)加分、起分:天亲菩萨把十地经·欢喜地的内容分为序分、三昧分、加分、起分、本分、请分、说分、校量胜分等八个部分,加分、 起分是其中两分。以下所说本分、请分、说分、校量胜分,同是出於此。译文经文:诸佛抚摸金刚藏菩萨头顶之後,当时金刚藏菩萨便出离三昧这种精神入定的状态。论释:出离三昧,是因为入三昧时,已经得到诸佛所加的胜妙威力,又为众生授法时机已到,便返显寂来无言之理。已说起分,下说本分。原典经曰:诸佛摩金刚藏菩萨顶已,尔时金刚藏菩萨即从三昧起。论曰:即从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讫故,又得胜力,说时复至,定无言说故。已说起分,云何本分?译文经文:金刚藏菩萨出离三昧後,便对诸菩萨说:诸位佛子,这些菩萨发愿善决定,既无杂染,又不可见,犹如法界,广大无边,又如虚空,无所不包,通达未来,覆护一切众生界。诸位佛子,这些菩萨由此便能入过去诸佛智慧地,便能入未来诸佛智慧地,便能入现在诸佛智慧地。诸位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正为这菩萨十地是三世诸佛共同教说,所以我今天特来宣说。何为十地?一是欢喜地,二是离垢地,三是明地,四是焰地,五是难胜地,六是现前地,七是远行地,八是不动地,九是善慧地,十是法云地。诸位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佛子,诸佛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叹说这菩萨十地。诸佛如来为何皆加叹说?只因为这是菩萨胜妙大法,又是菩萨光明教法。诸位佛子,明辨十地之事,就是明辨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此事实在奥妙无穷。论释:金刚藏菩萨为何不待众菩萨劝请便主动开口讲说?因为如果自己不先开口,众菩萨便不知道他要宣说,更不知他要宣说何种教法。所谓愿善决定,就是初地中所说的发菩提心,这是菩萨所发的本愿。所谓善决定,是说真如实智的所摄之故。所谓善决定就是善的决定。这善决定已入初地,初地以前的菩萨,尚未修习此善决定。善决定有六种:一是观相善决定。诸法之相虽然万殊,但穷观其实,终究同归一理,正如经中所说无杂;二是真实善决定。这已超出一切世间境界,是出世间境界,所以经中说不可见;三是胜善决定。这是真实法界,是大法界,是诸佛之根本,胜过事法界一切现象,如经所说广大如法界。真实大法界,融一而备万,一体异名,大胜高广,自相天真,自然常住。如此正观诸法实相,便得伏灭烦恼,身心清净,有大智慧,超过凡夫、二乘,因佛法本是净法之故。诸佛菩萨,善巧教化,集诸功德,广开智慧,因大乘教法,本来如此之故。又法界是大白法界,因原是善法之故;四是因善决定。因善决定又有两种:一是无常爱果因善决定。此因能生万事万物,生生不已,如经所说究竟如虚空之故;二是常果因善决定。由此而得菩提智德、性净涅槃,所以经中说尽未来际;五是大善决定。随宜教化,利益众生,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此大善决定与因善决定密切相联。无常爱果因能随顺世间,不停住於涅槃;常果因能得涅槃,不停留於世间;无常共常,常共无常,即是随宜教化;六是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而不怯弱,如经所说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另外,这菩萨十地,从佛果初起,至佛果圆满,能使佛法永住,所以经中说诸佛子,这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以上所说愿善决定,善决定是总相,分为六种是别相;善决定是同相,分别解说是异相;概略地说是成相,展开来说是坏相,比如世界成坏。为何一定要说菩萨十地?这是为了对治十种蔽障。何为十种蔽障?一是凡夫我相障。凡夫执著有我,贪求外物,生起无限烦恼,能障无漏圣性;二是邪行於众生身等障。众生身、口、意三业之恶行,能障清净之性;三是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忘失闻、思、修之法,能障胜定、总持及所发之三慧;四是解法慢障。不能理解诸法实相,执著万事万物为实有,能障菩提智慧;五是身净我慢障。厌生死,乐涅槃,而障无差别之道;六是微烦恼习障。执持有染有净之粗相,而障无染净之道;七是细相习障。执持有生灭之细相,而障妙空无相之道;八是於无相有行障。於无相中作加行,使无相观不能任运而起;九是不能善利益众生障。不愿勤行利他之事,而乐於利己之事;十是於诸法中不得自在障。通过修行十地,断除以上十障,才能证得真如大法。为何菩萨十地初名欢喜地,乃至第十地名法云地?成就无上自利利他之德,初悟胜妙佛理,心多欢喜,所以名为欢喜地;脱离烦恼垢染,避免误心犯戒,清净戒具足,所以名为离垢地;坚持如法修行,闻、思、修三慧并照,显现介法光明,所以名为明地;不忘智慧之火,能烧烦恼之薪,所以名为焰地;得出世间大智,善巧教化众生,堪能救度难度者,所以名为难胜地;已得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的大智慧,这种菩萨大智,虽然在此地尚未纯熟,但毕竟已经现前,所以名为现前地;善修无相之行,不著於空,离於有、无分别之相,功用圆满穷极,远超世间道及二乘出世间道,所以名为远行地;菩萨自初地以来,广修行道,至此而得纯熟,离功用相,空、有双现,所以名为下动地:以四无碍智慧力说法利生,成就利他善行,所以名为善慧地;菩萨得大法身,普覆如云,又能普降法雨,浇灭众生烦恼尘炎,自利利他,具足自在,所以名为法云地。如此菩萨,则受得法王之位,好比太子,高出诸王子,可得自在。菩萨至第十地,於法虽得自在,但尚余微细智障,因而仍有所不自在,微障除尽,佛果圆显,才是佛地。菩萨十地,依次修行,灭除诸障,至於佛地,犹如妇人,怀胎十月,历经艰辛,方得生子。修至佛地,一切境界智慧明了,如同婴儿出生时,诸根觉了。怀孕在藏,至於生子,前後相继,须经十时:一为陀罗婆身时,其胎形如乳;二为捭罗婆身时,其胎形如薄酪;三为尸罗他身时,其胎形如稠酪;四为坚身时;五为形相似色身时;六为性相似身时;七为业动身时;八为满足身时,满足身有三种;根满足时,男女相别满足时,广长诸相满足时。如此十时,正与诸地相似:陀罗婆身,喻如初地始证真如之形;捭罗婆身,比喻二地修道解心;尸罗他身,比喻三地具足禅定智慧;坚身比喻四地出世法身坚固不坏;形相似身比喻五地不住道行,广化众生,形同诸佛;性相似身比喻六地四无碍智开明现前,智慧似佛;业动身比喻七地大方便智起殊胜行;满足身比喻後三地行德满足,根满足时比喻八地报行纯熟,男女相别满足时比喻九地自利、利他二行相分,广长诸相满足时比喻十地一切功德圆满。佛子,我不见诸佛世界,诸佛如来无不叹说这菩萨十地。这是显示十地法为胜妙大法,以使众生欣求渴仰。其中所说佛世界,是指诸佛出世之处,好比稻田,是稻米长成之处。诸佛所化之处,也称之为佛世界。叹说有两种含义:说字指说阿含义,即是十方诸佛为诸大众宣说因分;叹字指证人义,即是十方诸佛赞叹地果分微妙离言,令人契会。摩诃萨的意思是大,有三种大: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益众生大。胜妙法,是说诸法门中最殊胜之教法。光明,是指此大乘教法显照一切其余法门,十地之体即是根本法门。明辨十地之事,是令世人解知真证之相,所以说此事实在奥妙无穷。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是显示出世间之大智慧,这不同于世间分别有为事相之智,所以能成就菩萨清净道。原典经曰:起三昧已,告诸菩萨言:诸佛子,是诸菩萨愿善决定(1),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覆护一切众生界。佛子,是诸菩萨乃能入过去诸佛智地,乃能入未来诸佛智地,乃能入现在诸佛智地。诸佛子,此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因是事(2),故如是说。何等为十?一名欢喜地,二名离垢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难胜地,六名现前地,七名远行地,八名不动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云地。诸佛子,此菩萨十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世界是诸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增上胜妙法故,亦是菩萨光明法门。所谓分别十地事,诸佛子,是事不可思议,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论曰:何故不请而说?若不自说,众则不知为说,不说,又复不知欲说何法。愿善决定者,如初地中说发菩提心,即此本分中愿应知。善决定者,真实智摄(3)故。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4)。此已入初地,非信地(5)所摄。此善决定有六种:一者观相善决定。真如观一味(6)相故,如经无杂故;二者真实善决定。非一切世间境界,出世间故,如经不可见故;三者胜善决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经广大如法界故。大胜高广一体异名法相义(7)故,一切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真如观(8),胜诸凡夫二乘智等净法法尔故。复法界大方便(9)集地(10),谓说大乘法法尔故。复法界大白法界(11)善法法尔故;四者因善决定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12)因善决定。是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如经究竟如虚空故。二常果(13)因善决定。得涅槃道,如经尽未来际故;五者大善决定。随顺作利益他行,如经覆护一切众生界故,次前善决定,此愿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14)故;六者不怯弱善决定。入一切诸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经佛子是诸菩萨乃至入现在诸佛智地故,复此十地生成(15)佛智住持(16)故,如经诸佛子,此菩萨十地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故。於中善决定者是总相。余者是别相。同相者善决定,异相者别相故。成相者是略说,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何者十障(17)?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於众生身等障;三者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18);四者解法慢障(19);五者身净我慢障(20);六者微烦恼习障(21);七者细相习障(22);八者於无相有行障(23);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十者於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何故十地初名欢喜,乃至十名法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24)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25);般若波罗蜜行有间(26),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27),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报行纯熟无相无间(28),故名不动地(29);无碍力(30)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如是受法王位,犹如太子抄诸王子而得自在。是处有微智障(31)故不自在。对治此障故说佛地。又如怀孕在藏,菩萨十地亦复如是。以诸地有障故,如子生时,佛时亦尔,事究竟故。又如生时诸根觉了,佛亦如是。于一切境界智明了故。藏有十时(32):一者陀罗婆身时;二者捭罗婆身时;三者尸罗他身时;四者坚身时;五者形相似色身时;六者性相似身时;七者业动身时;八者满足身时;於中有三种,根满足时,男女相别满足时,广长诸相满足时。如是十时诸地相似故,佛子,我不见有诸佛世界是诸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显此胜法为令时众增渴仰故。佛世界(33)者,於中成佛,喻如稻田。往作佛事者,亦名佛世界。叹说者,於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34),二者为证入义(35)。摩诃萨者,有三种大(36):一愿大,二行大,三利益众生大。胜妙法者,诸法门中最殊胜故。光明者,此大乘法显照一切余法门(37)故。法门者,名为法(38)故。分别十地事者,显示世间智所知法(39)故。是事不可思议,所谓菩萨摩诃萨诸地智慧者,显示出世间智故,此非世间分别地智,能成菩萨清净道故。注释(1)愿善决定:愿指佛菩萨所发本愿。决定意指一定不变。慧远十地经论义记卷六中说,决定的含义有五种:一就行体决定不退,二对所信及所证法决定不疑,三对生死决定不作,四对菩提决定趣向,五对众生决定能益。(2)是事:指诸佛同说地事。 (3)真实智摄:真如实智与理相应。(4)善决定者,即是善决定:法上十地论义疏卷一说,十地之体便是出世真证,如果以世法来解释则失其正义,所以直言即是。(5)信地:菩萨修行的阶位中,十地以前称信地,十地则总称为证地。(6)一味:十地论义疏卷一称,体无分别,不杂无明,所以言一味。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说,诸法之相虽然众多,但穷观其实,如理不异,所以称一味。 (7)一体异名法相义:诸法之相万殊,称谓有异,但其实体是一,融一而备万,所以说一体异名。(8)法界大真如观:观诸法无实体相,契同一味,伏灭烦恼,心得寂静。(9)大方便:指佛菩萨广大善巧之教化。(10)集地:集诸功德智慧之法门。(11)白法界:白是净义。助行除障,能净法界。(12)无常爱果: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诸佛菩萨得大涅槃,不舍世间,是无常爱。随世生灭,所以称无常,大悲作用理是可乐,名为爱果。(13)常果: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指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二种涅槃。有余涅槃是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但仍余有漏依身而色相相续;无余涅槃则是更灭依身,无有所余。这二种涅槃同为一体,但无余涅槃在命终时才现。义记卷六又说,无常爱果和常果,如同涅槃经中的常共无常、无常共常二种行德,或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二种庄严。智慧庄严无为、无漏、无碍、常住,即是常果;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有碍、非常,即是无常爱果。(14)世间涅槃中非一向住:常果因善能得涅槃,所以於世间不一向住;无常果因及此大善,能随世间,所以于涅槃不一向住。(15)生成:据十地经论羲记卷六,佛果始起名为生,佛果终满名为成。(16)住持:有二意,前者指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後者指掌管一寺之主僧。此处指前者而言。(17)十障:原为一障,今据宋本等诸本及文意校改。据华严经疏卷三十一、成唯识论卷九等,修行十地,须相应地断除十障,十障分别为: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下乘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 障,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等十障与本文所说十障大同小异。(18)闇相於闻思修等诸法忘障:此是对三地闻法解心而说合钝为障。闇钝之相即是忘失闻思修三慧,不能如法修行。(19)解法慢障:此是对四地出世真证,而说三地中取相解心为慢、为障。(20)身净我慢障:此是对五地乎等净心,而以四地中取净为慢、为障。(21)微烦恼习障:此是对六地十平等法,而说五地中取染净法分别慢心为障。(22)细相习障:此是对七地十方便慧发起胜行,而说六地中乐空为障。(23)于无相有行障:此是对八地无功用行,而说七地中功用为障。(24)误心犯戒烦恼垢: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六,犯戒有二种,一是故,二是误。故意为重,误心为轻。起於故意之烦恼,粗而不细,前地 已除;起於误心之烦恼,细而不粗,此地远离。(25)难胜地: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说,有人解释难胜,以得出世智方便善巧为胜,以能度难度为难,这是不妥当的,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得出世智方便善巧为难,此难有二种,一对前三地而明出世难,所以不论言十平等心甚难得;二对四地而明其方便随世间难,所以不论 言又现世间最难得。能度难度,则是对难而显其胜。(26)般若波罗蜜行有间:般若波罗蜜指菩萨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的大智慧,此种大智慧,七地以上念念常现,而在六地,大智虽现,但尚 未纯熟,所以有间。(27)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离於有无间隔之相称为无相。七地中修方便慧,於空不著,名为善修无相。发起胜行名为行。前六地功用未满 ,此七地得以穷极,所以说是究竟。(28)报行纯熟无相无间:菩萨自初地以来,广修行道,至此而纯熟。相对於此前修道,此地行德称为报行。离功用相名为无相;离间隔动、 空有双现名为无间。(29)不动地:七地无相,但有功用,此地得无功用,所以称不动地。(30)无碍力:指四种无碍智力,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见十一经论卷十)。(31)微智障:菩萨至第十地,於法虽得自在,但尚有微细所知障及烦恼之种子,断此余障,才能入佛地。此微智障与前十障又合称十一重障。(32)十时:这是以人怀胎十月来喻说十地,陀罗婆意为乳,喻初地始证真如形佛胜智;捭罗婆意为薄酪,喻二地进入修道解心转强,如酪胜 乳;尸罗他意为稠酪,喻三地具足禅定智慧,神通化物善根已厚;坚身喻四地出世法身坚固不坏;形相似喻五地不住道行广化来生,形 同诸佛相似;性相似喻六地无障碍智开明现前,智慧似佛;业动身喻七地大方便智起殊胜行;满足身喻後三地行德满足;根满足喻八地 报行纯熟;男女相别喻九地自利利他二行相分;广长诸相喻十地一切功德圆满。(33)佛世界:指佛出世处,又指佛所化之处。(34)为说阿含义:此是解释经文中叹说之说,十方诸佛为诸大众宣说因分,名为说阿含。(35)为证入义:此是解释经文中叹说之叹,十方诸佛叹地果分微妙离言,不可宣说,令人契会,名为证入。(36)三种大:十地经论义记卷六解释说,发意遐廓求大菩提名为愿大;旷集诸度称为行大;四摄等益名为利益众生大。(37)余法门:指世间行修。(38)法门者,名为法:是指十地体为法门。(39)显示世间智所知法:意思是真证之相随修而说十,能令世人解知。世修中分得真证之相也称作世间智所知法。2卷二初地欢喜地 译文经文:诸位佛子,如果众生能厚集善根,能善集诸种善行,善集诸三昧行,善供养诸佛,善集清白法,常得善友护助,善得清净心,心入深广境地,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显现大慈悲,如此众生,便能发无上菩提心。论释:以上十句,是说依何身而生菩提心。这裏有九种集:一是行集。随顺佛意以慧为主而持守眷属的戒律,如经所说善集诸种善行:二是定集。随顺佛意善修眷属的三昧,如经所说善集诸三昧行。三昧行即是殊胜观行;三是亲近集。善於见闻经教,修习闻智,如经所说善供养诸佛;四是聚集。善於思惟诸善法,修习思慧智,如经所说善集清白法;五是护集。修行真证,常得善友指导保护,如经所说常得善友护助;六是净心集。能得出世间正智,如经所说灵善得清净心;七是广集。心境深广,利益一切众生,如经所说心入深广境地;八是信心集。欣求佛智,坚信佛法,如经所说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九是现集。多行慈悲,如经所说显现大慈悲。其中慈心是帮助众生超脱苦苦及坏苦,悲心是救度众生的行苦。九集之中,前二集是显示殊胜戒学与殊胜定学,行集是顺从佛意以智慧的生起为主而善持眷属的戒律,定集则是顺从佛意修入眷属的三昧;次四集显示殊胜慧学,亲近集是善习闻慧,聚集是以思慧智思维波罗蜜等诸善法,护集是善得善友指教启发,净心集则是修得出世间正智;後三集表示胜过声闻、缘觉等,广集是心境深广而能利益一切众生,信心集是欣求佛智,现集则是多行慈悲,此三集自利利他皆胜小乘。这十句经文中,厚集善根是总相,其余九种是别相;集是同相,别是异相;成是概括地说,坏是展开来说。已说依何身而生此心,次说为何而生此心。原典经曰:诸佛子,若有众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诸善行故,善集诸三昧行故,善供养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识善护故,善清净心故,入深广心故,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现大慈悲故,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论曰:如是十句说依何身。此集有九种。一著行集,善作眷属(2)持戒,如经善集诸善行故;二者定集,善作眷属三昧,如经善集诸三味行故,三味行者,观行增上(3)故;三者亲近集,善习闻慧智,如经善供养诸佛故;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如经善集清白法故;五者护集,修行实证善得教授,如经善知识善护故;六者净心集,得出世间正智,如经善清净心故;七者广集,深心作利益一切众生,如经入深广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经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现集,多行慈悲,如经现大慈悲故,於中慈念依苦苦、坏苦,悲依行苦(4)。是中初二种集显增上戒学、增上定学,行集善作眷属持戒故,定集善作眷泼三昧故;次有四集显增上慧学,亲近集善习闻慧智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故,护集修行实证善得教授故,净心集得出世间正智故;後三集显胜声闻辟支佛等故,广集深心作利益一切众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现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总,余九种是别。集者是同相,别者是异相;成者略说故,坏者广说故。已说依何身生如是心,次说为何义故生如是心。注释(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巴利语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真道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真道心、无上菩提心。(2)眷属:指若以慧的生起为主的话,戒等只是辅助的作用,故称眷属。(3)观行增上:据十地经论义记卷十一,三昧是止,行即是观,止观二门常相资助。今此文中以止为主,用观资成,观能起定,所以名为观行。观行增长,定得深胜。(4)苦苦、坏苦、行苦:此称之为三苦。由於遇到苦事而生苦恼是苦苦;由於乐事消失而生苦恼是坏苦;由於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即是 行苦。译文经文:为得佛智,为得十种智力,为得大无畏智,为得佛平等法,为救一切世间,为净大慈悲,为得十方无余智,为得一切世间无障净智,为得一念中觉三世事,为得转大*轮无所畏惧,因而菩萨便生此心。论释:经中所说佛智,是无上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各显其相,这是如来自除苦、集,自得灭、道之大智。此佛智有九种业力,各有作用,为求佛智力,所以便生此心。佛智九种业分别是:一力佛智,问记业。这是如来十种智力之首,也就是处非处智力。此智力能实知一切因缘果报,为众生说因果,随问能记。如作善业,便知定得善报;如作恶业,便知得善报无有是处。所以诸经中多说力佛智,此处经文也说为得十种智力。二无畏佛智,破邪说业。佛有四种无畏智,即正等觉无畏、漏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佛的四种无畏智,便是大无畏智,所以经中说为得大无畏。三平等佛智,得人法无我、教导众生证入业。所以经中说为得佛平等法。四救佛智,以四摄法化众生业。所以经中说为救一切世间。五净佛智,此净为救摄因业。所以经中说为净大慈悲。六无余智的佛智,常以佛眼观众生业。所以经中说为得十方无余智。七无染佛智,一切世界无障无染、自然应化、使众生归信业。如来智心无碍,所以经中说为得一切世界无障净智。八觉佛智,於一念中能知三世众生心及各种心相业。所以经中说为得一念中觉三世事。 九转*轮佛智,解脱方便善巧业。如来教法如滚滚巨轮,在百亿人间世界中同时回转,摧破众生迷障,使能解脱得道,所以经中说为得转大*轮的无所畏。经中所谓生此心,即是本分中所说诸位佛子,此菩萨愿善决定。为何只说生心,而不说生智及生

    注意事项

    本文(《十地经论》白话佛经.doc)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