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法运动事件白话表达研究-精品文档 (2).docx
-
资源ID:17880824
资源大小:21.8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汉法运动事件白话表达研究-精品文档 (2).docx
汉法运动事件白话表达研究本文从Talmy所建构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和Slobin提出的语言-思维关系假讲出发,采用中法本族语者口述的“青蛙故事,对其产出的运动事件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参照Slobin前期研究结果,主要在运动动词使用、背景成分描绘、特定情节分段叙述和运动背景描写四个方面进行汉法比照,兼顾量化研究及质性研究,力求探寻汉法运动事件白话表达中两门语言特有的表达形式,揭示汉语和法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关键词:运动事件;类型学;词汇化形式;法汉比照认知语言学家以为人类最基本的经历就是对本人身体和周围空间的理解,因而人类最初获得的是空间经历,并成为人类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和源泉。Lakoff将这种在空间关系基础上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形式空间化假设。在丰富的空间经历中,运动事件当属人类最早认知的事件之一,其基础性、广泛性、客观性引起了诸多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在此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人员发现,面对同一客观运动事件,不同语言在语言编码表征上采用的手段不尽一样,呈现出不同特点。因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越来越集中在运动概念化和运动事件词汇化形式上,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络,尤其是不同语言在运动事件词汇化语言编码手段上的差异性,及其此种差异性对语者思维和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在此类研究中,影响最广泛、最著名的当属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和Slobin提出的语言-思维关系假讲。本研究旨在从Talmy的理论框架出发,遵循Slobin的研究范式,探寻汉法在运动事件白话表达中呈现出来的类型学特点,分析这两种语言在运动事件类型学中的位置。一、研究背景Talmy以为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认知形式,并将其定义为“asituationcontainingmotionandthecontinuationofstationarylocation。一个基本的运动事件由四个语义成分构成,分别是:运动物体图形(Figure),运动物体的参照物背景(Ground),物体运动遵循的轨迹途径(Path),以及运动本身运动(Motion)。此外,一个运动事件还可具备其副事件(Co-event),对主事件起详述讲明的作用,包括运动的方式(Manner)和运动的原因。在运动事件的所有概念成分中,途径起着核心图式和事件构架的作用,因此被Talmy94以为是整个运动事件概念成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语义成分。他根据不同语言对于运动事件中途径概念成分的典型编码方式,将语言分为两大类:卫星框架语和动词框架语。前者对途径的典型表达方式是通过动词的附加成分(satellite)表达,包括小品词、词缀等,主要涵盖英语、罗曼语之外的印欧语言、汉语等;而后者对途径的典型表达方式用句中主要动词表达,主要涵盖罗曼语(包括法语)、闪族语、韩语等。在卫星框架语中,英语被以为最典型,而在动词框架语中,西班牙语则最典型。英语通过run这一句中主要动词表达了运动和方式两个概念成分,而途径则由介词out表达。西班牙语与则不同,句中主要动词salio表达了运动和途径两个概念成分,而方式则由副词短语flotando这一动词附加成分表达。Talmy这一以运动事件构建为基础的两分分类法在此领域具有创始性,吸引了诸多学者关注。固然Talmy这一分类法强调以途径的典型表达方式为根据来划分语言类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诸多语言中仍存在很多非典型表达方式,影响对语言归类的判定。很多学者就这一现象对Talmy的语言分类理论提出了补充,其中以Slobin提出的语言-思维关系假讲影响最为广泛。他提出即时思维概念,以为在交际中人们的即时思维方式会遭到语言编码可及性的影响。他将Talmy语言分类法中两种语言类型的典型语言英语和西班牙语进行比照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这类连动式构造语言的等义框架语言类型。在Talmy的语言类型分类法理论框架下,诸多学者对汉语类型归属一直存在争议。Talmy将汉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常用的动趋式构造(例如:例句2中的“走出)中的趋向动词“出归为动词附加成分,因而将汉语纳入卫星框架语类型。汉语研究学者主要在动趋式构造中趋向动词的归属问题上(应属主要动词还是动词附加成分)未达成共鸣。戴浩一基于汉语动趋式中第二个动词能够独立使用的现象(如:她出了门。)提出汉语首先当属动词框架语言,其次才属卫星框架语言。针对此现象,Slobin提出在汉语这种连动式语言中主要动词和附加成分是均等的两个成分,在运动事件表达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而把此类语言归为第三种类型即等义框架语言类型。根据Talmy的语言类型分类,法语被以为主要通过动词或动词词根表达途径语义成分的语言,如例句3和4中,动词“entrer和“venir同时表达了运动本身和途径两个语义成分,因而法语被归入动词框架语言。但法语中除了有诸如例3-例5中的用法外,还存在用动词词根表达方式语义成分而用词缀表达途径的形式,如例8中的动词“accourir的词根“courir表达了方式和运动语义成分,而途径则由词缀“ac-表达,表示运动的目的。在Talmy的理论框架中,词缀被归入卫星成分,法语中类似例8的表达方式具有卫星框架语特征。对于法语此种分类方法的讨论和争议并没有针对汉语归类那般剧烈,研究法语的学者们更多的是将Talmy对法语归类方法进行整理和补充。如Kopecka在将法语和波兰语进行类型学比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固然法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存在两种语言类型表达并用的情况,我们不能片面生硬地将法语归入哪一个类型,而应将法语类型特征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经过,法语类型特征呈现出由卫星框架语特性逐步发展为动词框架语特性的经过。目前,针对运动事件的类型学研究多针对西方语言,或西方语言之间的比照研究。中西语言的此类比照研究多集中在英汉之间,罕有汉法之间的类型学比照实证研究。本研究尝试在汉法类型学比照研究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二、研究设计1)研究问题本研究拟在类型学理论框架下,参照前人比照研究思路,以实证研究为方法,兼顾量化及质性分析,力求探寻汉法运动事件白话表达中两门语言特有的词汇化形式,揭示汉语和法语的语言类型学特征。2)研究对象汉语和法语本族成人语者各12人(年龄为20-30岁)参加本次实验。3)数据收集与分析上述受试被要求阅读一本没有文字的连环画,名为Frog,whereareyou?。该故事书由24张图片组成,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小狗一起寻找青蛙的故事,故事中包含大量的运动事件。实验采用一对一进行的方式,每位受试被引导者要求先逐页阅读该故事书,然后引导者针对受试提出的关键名词做出讲明,以便能顺利产出语言样本。随后要求受试想象面对一位不了解该故事的第三方口头叙述该故事,受试所做的口头陈述被同步录音供后续分析。研究者将白话语料转写为文本,每组各产出12篇完好文本。并参照Berman和Slobin的方法将文本划分为分句,挑选出其中描绘运动事件的分句进行分析。分别统计了运动动词使用的类符数和总体分布、运动背景成分的描绘分布特征、特定故事情节运动事件分段或合并叙述方式和该情节运动与物理场景静态描写的分布特征。三、结果与讨论1)运动动词使用情况本研究分析的运动动词包括自动类动词(如“走、“aller)和致动类动词(如“扔、“emmener)。统计表明,汉语本族语者产出了共95类运动动词(见表1),其中32类途径动词,32类方式动词,37类原因动词;法语本族语者共产出了69类运动动词(见表2),其中途径动词31类,方式动词14类,原因动词21类,同时表达途径和方式的动词1类,同时表达途径和原因的动词2类。两门语言就运动动词种类使用而言,差异显著。根据Slobin的英西比照结果能够发现,英语作为典型的卫星框架语言,拥有丰富种类的运动动词,尤其是方式动词;相比之下,西班牙语作为典型的动词框架语言,拥有的运动动词种类相对较少,尤其是方式动词,但是途径动词相对较丰富。这是由于卫星框架语主要在动词附加成分中表达途径,而在主要动词或词根中表达其他成分,尤其是方式。而动词框架语则主要在主要动词或者词根中表达途径,而在动词的附加成分中表达其它概念成分。参照此研究结果,我们能够发现,汉语在使用动词种类方面呈现出卫星框架语特征,而法语却表现出动词框架语特征。此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汉语中运动事件能够使用单个的运动动词表达(36.8%),如:爬、摇、上;但使用最频繁的是动趋式构造(63.2%),即一个副事件动词(V1)+一个或者几个趋向动词(V2),如:跑来、跳上、走出去。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运动事件各概念语义成分在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之间的分布(如表2,表3):综合这两种情况,能够发现途径语义陈分在V2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假如根据Talmy的分类法将V2看作动词V1的附加陈分,汉语确实具有较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特征。而在法语中,类似中文的动趋式类的动词组合很少出现(5.8%),运动动词多单独使用(94.2%)。整体上,运动事件各概念成分表征呈现出较复杂的情况,主要动词和动词附件成分中可表征的语义成分较多,但途径成分仍主要通过主要动词表达(39.4%)。根据Talmy的分类标准,法语呈现出较强的动词框架语特征。2)背景成分描绘Slobin在对英西比照研究中,将受试对故事的陈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有背景成分的描绘Plus-ground,一类是不带有背景成分的描绘Minus-ground。其中,成人在英语故事叙述中多用Plus-ground(82%),而在西班牙语故事叙述中多用Minus-ground。英语中带有运动背景成分描写的语句普遍涉及2到3个成分,而在西班牙语故事叙述的语句中,同时出现2个背景成分非常罕见。经本研究统计,成人在汉法故事叙述中此两项的差异并不突出:中文Minus-ground占47.8%(如例9),Plus-ground占52.2%(如例10);法语中Minus-ground占45.9%(如例12),Plus-ground占54.1%(如例13)。但是假如进一步研究其各背景成分描写分布,我们能够发现,汉语中带有背景成分描写的语句中固然主要涉及一个背景成分,但是同时存在带有2个背景成分描写的语句(如例11);相反,法语故事叙述中带有背景描写的语句至多只涉及一个背景成分(如例13)。针对此结果,参照Slobin的研究,能够表明,汉语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特征,而法语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动词框架语特征。(9)忽然蹦出来一只鼹鼠。(10)他爬上了高高的树干儿。(11)于是他们就这样从屋里找到了屋外。(12)Lenidtombe.(译文:鸟窝掉下来。)(13)Etlàlechientombedelafenêtreaveclepoidsdubocal.(译文:于是狗就戴着罐子从窗户上掉下来。)3)特定情节分段叙述Slobin在英西比照研究中,针对青蛙故事中的悬崖情节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其中包括对该情节中连续发生的运动事件的分段叙述分析。悬崖情节涵盖故事书中的第13页至第18页,Slobin将其详尽划分为6个叙述段:1.小鹿开场奔跑;2.小鹿奔跑着,头顶带着小男孩;3.小鹿在悬崖边停下;4.小鹿将小男孩扔了下去;5.小男孩和小狗都掉了下去;6.小男孩和小狗落到了水中。Slobin以此为标准分析英西故事叙述中对该特定情节的分段情况,结果表明,在英语成人本族语者对该情节的叙述中,分段数量都大于3段,平均分段数为3.0。但是只要75%的西班牙语成人本族语者对该情节的分段叙述大于3段,平均分段数仅为2.1。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同样的标准分析汉法成人本族语者对该情节的分段情况(如表4、表5),结果发现,两门语言的受试对象对该情节的分段数目都较多,平均分段数分别为:汉语3.7,法语3.4,均高于Slobin研究统计中的英西平均数,这讲明汉法在此方面都呈现出卫星框架语特征。但假如将汉法两者间进行比拟,能够发现,汉语的平均分段数高于法语,汉语的卫星框架语特征更明显,法语的卫星框架语特征相对较弱。4)物理场景描写Slobin在其对悬崖情节研究中还针对该情节中发生的运动事件的物理场景描写进行比照分析。研究表明,25%的西班牙语成人本族语者在叙述中对该物理场景进行了描写,而没有一位英语成人本族语者在叙述中做了此类描写。Slobin以为,背景故事叙述中的背景成分描写和运动事件物理场景描写能够让人推导出运动事件的途径。动词框架语正是运用此种方式来弥补在背景成分描写中的缺乏。汉法比照研究结果显示(如表6、表7),两门语言的悬崖情节叙述中都较多的运用了物理场景描写(汉语中占42%,法语占25%),可见例14和例15。参照Slobin的研究结果能够发现,汉法都表现出动词框架语的特征。但汉语中的物理场景描写比例比法语中的还要高,这表明汉语呈现出的动词框架语特征较强,而法语相对较弱。(14)小男孩和狗狗一起掉到了悬崖下面的水潭里面.四、结语本研究采用诱发性口头叙述的方法收集汉法成人本族语者的文本,进行量化和质性的比照研究,考察了汉法在运动事件白话表达中呈现的类型学特点。结果显示,在运动动词使用、背景成分描绘、特定情节分段叙述方面,汉语表现出明显的卫星框架语类型特征;而法语在运动动词使用、背景成分描绘和物理场景描写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动词框架语类型特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采用诱发性口头叙述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受试对象易遭到时间和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影响其白话文本产出。因而,假如能结合其他情境下的受试文本产出进行比照研究,将能更好地呈现汉法运动事件表达的类型学特点,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研究的主要内容。作者:范静单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