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学的讨论.docx
生态建筑学的讨论1、生态建筑学的发展现状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主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鸣。我国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正是在此次会后才起步。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寓居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到2000年前后生态建筑才逐步成为讨论热门。因而,我国对生态建筑的探索只要十几年的时间,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2.1、理论研究的意义“生态是建筑的“命脉。生态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学进化的科学,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将从根本上革新我们的建筑学观念,使我们熟悉生态原理,树立完好的生态观念。生态建筑学将会给建筑作品注人生命,使建筑“活起来。生态建筑学是构成古今中外建筑精华融合、雅俗共赏的结合点。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向民间学习设计出有机建筑;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注重运用当地材料使建筑人性化;后当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的文丘里、约翰逊等人强调文脉等,古今中外这样的实例很多。发展生态建筑将大大丰富我们的建筑类型,我们应该用生态的观点、从生态圈的角度来考察我们的建筑类型。人类的生命圈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横向提出生活、教育、文化、娱乐、工作等诸方面的生态要求。因而,一幢建筑物不管是何种类型,从知足相应生命圈的生态活动要求考虑,是不会“千篇一律的。2.2、实践应用的意义目前,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所探明的能源资源储量中,7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一3倍以上。就土地的消耗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要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一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正是这些严峻的事实,也为生态建筑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3、设计生态建筑的措施针对上述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我们来研究设计生态建筑的详细措施。个人以为,生态建筑就是要实现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舒适度上的生态和节能上的生态。3.1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形态是人们认识建筑最直观的印象,它对城市周围环境影响极大,所以建筑形态上的生态设计是不容小觑的。设计能够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构造,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形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各功能分区,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态,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气候使人们生活在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中,详细到形态上可尽量减少建筑上的角点,改变以往生硬的建筑形式,多运用曲线,多与周边已有建筑结合,让建筑流线愈加流畅自然,与环境浑然一体,那么它对周围环境的空间影响就会降至最小。总的来讲,形态上的生态设计,不仅仅是减少土壤毁坏,多种植绿化,还能够是外形上的自然流畅,可以以是引入某个生命体的概念让人产生美妙的想象,最好是能够让建筑成为真正会“呼吸的生态建筑,长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3.2、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建筑舒适度上的生态设计就是要求建筑内部空气质量、采光条件、温度气候等方面能到达人们满意的程度。简单来讲就是清爽的空气、良好的光影效果、适宜的活动范围和远离城市的喧嚣都是人们所期望的生态设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络,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结合,实现空间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敏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余地的变化,让建筑内部的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系统高效协调运转,并经过改造或装饰能够实现可再生使用,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到达人体舒适度的需求。3.3、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生态建筑自产生到构成,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建筑面临的能源和污染问题,所以讲节能是生态建筑最重要的部分。由于当代建筑因其宏大的体量、复杂的功能空间以及深层的地下层使用,使得建筑某些空间的舒适度并不能知足人们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宏大的能源消耗机械通风、照明发电、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来解决,有的能源消耗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本来为人类服务的美妙变成人类的困扰,故建筑节能上的生态设计恰为适宜的出现被人们广泛提倡,设计的好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本身给环境带来的费事,使建筑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运作的生命体,甚至能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改善作用,让人类、建筑、环境和谐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4、结束语我国生态建筑学研究尚不全面,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只要深化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把握有效的设计措施,设计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应谨记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