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docx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讨论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儿科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涉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入院后行常规护理,干涉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护理干涉。比照两组的护理质量、患儿对医疗护理的接受程度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干涉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对医疗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涉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4.7%,两组比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能够提高患儿的医嘱依从性,帮助患儿更好的接受医疗服务,并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是借助行为、动作、眼神、表情等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肢体语言沟通常用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中,如咽喉疾病无法发音者1。近年来,随着人文医学发展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将肢体语言护理运用于小儿的护理当中。本科将肢体语言沟通运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89例,女61例;年龄111岁,中位年龄5.7岁。病因:肺炎65例,腹泻47例,肾病综合征20例,哮喘18例。根据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干涉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病情等一般资料比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入院后对照组患儿根据本身病情,接受相应的常规护理。干涉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的干涉,详细方法如下。1.2.1行为动作护理人员注意本身的姿态、表情等,与患儿沟通中表情亲切,面带微笑,不应当过分严肃,以免与患儿产生距离感。可适当的抚摸、拥抱等,用肢体行为鼓励患儿,加强其内心的成就感,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与家属沟通期间,也应注意行为动作,尊重家属,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2.2眼神沟通日常工作中,与患儿或其家属沟通时,注意眼神诚恳,不应冷淡处理。要多以好心的目光鼓励患儿,加强小朋友的自信心。1.2.3抚触护理在注射、抽血、换药等医疗操作中,可轻轻抚触患儿额头、手臂等,抚慰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给患儿一些安全感,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加强患儿配合的积极性。1.3疗效评定标准医嘱接受行为评分标准:完全抵触:0分,拒绝医治,就医时大声哭闹,不合作,拒绝医治行为。部分抵触:2分,愿意接受医治,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抵触情绪,但没有大声哭闹,不逃避。部分接受:6分,接受医治,但表现为部分慎重,愿意遵从医生的建议,但有时会保守,能够正确接受医生的建议。绝对接受:10分,能够与医护关系和谐,对治疗经过、环境不恐惧,能够良好配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护理质量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护理质量与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比拟干涉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7.5±1.2)分、护理质量评分(84.2±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0)、(70.4±1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拟干涉组患儿完全抵触4例,占5.3%;部分抵触13例,占17.3%;部分接受15例,占20.0%;完全接受43例,占57.3%;对照组完全抵触9例,占12.0%;部分抵触16例,占21.3%;部分接受17例,占22.7%;完全接受33例,占44.0%。干涉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拟干涉组非常满意5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6.0%;对照组非常满意38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9例,满意度为74.7%,干涉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患者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且理解能力也无法到达成人的层次。因而,在小儿护理经过中经常需要借助肢体行为来帮助患儿理解要表达的意思2,3。小儿往往缺乏安全感,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后,一般会有很强的心理障碍,抵触非常明显。因而,护士在面对患儿时,要保持微笑,树立亲切自然的形象,这对于小儿恐惧感的消除意义重大4。在和小儿或家长沟通期间,可从眼神中鼓励、默许、赞扬患儿,帮助小儿建立配合治疗的自信心5。对于入院后哭闹厉害,抵触情绪非常强烈的患儿,可以让其观摩年龄较大、表现良好的患儿治疗经过,一方面用最直接的感官消除小孩的害怕,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患儿的一种鼓励。就诊期间,适当抚摸小儿的额头,手臂等部位,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干涉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对医疗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涉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4.7%,两组比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良好的肢体语言沟通完全能够消除患儿的恐惧,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3189.2彭书芹,吕振环,王敏,等.影响儿科护患沟通因素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113-114.3颜君素,施玲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68-369.4张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对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4):89-90.5陈丽鸥,邬燕平.非语言沟通在咽喉疾病语言障碍患者的应用8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5027-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