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牟子理惑论》白话佛经.doc

    • 资源ID:17894703       资源大小:310K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牟子理惑论》白话佛经.doc

    牟子理惑论白话文题解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又叫理惑论。唐朝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该书原名为治惑,后来唐代人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成理惑。可是书里还有其他地方用到治字却并未改动,可见由唐人避讳改名的说法并不可靠。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全书正文三十七章,正文前有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问者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了佛教的义理。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因此,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作为中国人论述佛教的早期著作,理惑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 版本 理惑论最初收在陆澄的法论中,称为牟子。陆澄是刘宋、南齐时候的人,受宋明帝委托编法论以弘扬佛教。陆澄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就把它编在讲佛教缘起的缘序集中。法论在早年既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里保存了目录。 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候的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的全文。因此,通常就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弘明集通行的刻本大致是两种,一个是明代汪道昆刻本(有的学者说应是吴惟明刻本),另一个是金陵刻本。理惑论随着弘明集的刊刻而流传。其他丛书收录理惑论时,也都是以弘明集为本的。 还有一些典籍对理惑论有所记载和收录。隋书·经籍志在子部·儒家类的目录中记有牟子二卷,但是不见原文。新、旧唐书跟著作了同样的记录。南朝梁人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唐代人李善注昭明文选,各引理惑论正文内容一则。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撰太平御览,引理惑论五则。清朝光绪年间汇刊百子全书,录有牟子一卷,全文录出。清人孙星衍编平津馆丛书,也全文收入理惑论。 作者 在出三藏记集所保存的法论目录中,只是理惑论书名之下标有一个副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并没有确指作者的名字,而到了隋书里,则说牟子二卷,汉太尉牟融撰。新、旧唐书沿用了这一说法。在出三藏记集所列的弘明集目录中,没有说理惑论的作者是牟融,但是在明代的弘明集刻本中,则又注明理惑论的作者是汉牟融,同时附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孙星衍把理惑论收入平津馆丛书时,曾让他的学生洪颐煊考校作者。洪颐煊认为理惑论不会是牟融所作,牟子博是什么人又不见历史记载,无从考证。然而在平津馆丛书中仍然保留了汉太尉牟融撰的说法。据洪颐煊解释,这是因袭隋唐旧说,以疑传疑。 由于理惑论的作者有不同说法,因而牟子是什么人就成了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理惑论的作者不是汉太尉牟融,这是已经清楚的了。牟融是东汉初年明帝、章帝时候的人,后汉书中有他的传记。他任太尉是在章帝即位之后,死于建初四年(公元七九年)。历史上并没有他曾经著书的记载,特别是根据理惑论的序传,牟子是东汉末年灵帝、献帝时候的人,献帝即位时已经是公元一九O年,距牟融在世相去一百多年。可见这个牟子断不会是那个做过太尉的牟融。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从弘明集里所看到的是,理惑论的作者为汉牟融。并不再冠以太尉二字。这仅仅是为了方便而省去,还是另有一个不曾做过太尉的牟融呢?确有学者认为,另有牟融其人并非不可能,但是因缺乏史料的支持,只好存疑了。 法论和弘明集,在理惑论的书名下都标注了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的副题。这是关于理惑论作者的又一种说法。这个副题引出了更多的争议,致使众说不一。择其要者就有: 其一、牟子姓牟名博,而理惑论则是记传体的书。 其二、怀疑牟子博传中的博字是传字的误笔,后来补写传字时忘记圈去。但是牟子传是书名而非人名,并且是苍梧太守撰写了牟子传。于是,说理惑论是牟子的自传不对,说理惑论的作者是牟子博也不对,说牟子是苍梧太守更加不对。 其三、牟子姓牟名融,字子博。但是这个牟融不是汉太尉牟融,而是汉末逸士。 其四、牟子已失其名,他是苍梧人,但是不曾做过太守。 争论表明,牟子叫什么名字,到底是什么人,已经难以确考。不过从理惑论的序传中还是可以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牟子的原籍是苍梧,他精通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为避开社会动乱来到交趾。他没有做过苍梧太守,并且无意于仕途。他志在钻研学问,潜心研究佛教和老子。因他信奉佛教,遭到世俗的非难,于是写下了理惑论进行答辩,也藉以宣扬佛教原理。 成书年代 对作者的看法不同,势必导致对成书年代的不同意见,这就又有了理惑论一书的真伪之辩。 梁启超、吕澄诸公认为理惑论乃是伪作,作者是晋宋时候的人,不会是后汉人士。梁启超先生著有牟子理惑论辨伪一文,批评理惑论内容既伪,文字也坏。他从内容方面指出: 第一、理惑论中有仆尝游于阗之国这样的话,可是根据后汉书·西域傅的记载,由于于阗发生变乱,汉桓帝讨伐不了,所以从那以后于阗与中国已经断绝了交通,稍后的灵帝和献帝时候的人又怎么可能到过于阗呢? 第二、理惑论中讲了当时的沙门剃头、好酒、畜养妻子等情况,表明当时僧徒的风纪已经相当败坏,在汉末不会有这种情况,在东晋的后赵、后秦时才会有这种现象。 第三、理惑论中又说,当时的世人学士,多讥毁佛法,但是从保存下来的后汉人的著述来看,除了襄楷给汉桓帝的上书中提到佛法以外,没有其他人再提到佛法。这表明汉代的士大夫并不知道有佛学。既然不知道,又怎能有毁誉?显然这是伪作者把东晋、刘宋时的情况说出来了。 梁启超先生还提出一些其它论据说明理惑论是伪作。他并且从文字方面批评说:此书文体,一望而知为两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所作。总之,他否定牟子真有其人,认为理惑论是东晋、刘宋之间的人伪托后汉牟融的名字撰写的。 吕澄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一书中也指出:理惑论的作者决非汉末时人,当时佛家的学说不会有书内记载的情况。此书的成书时间约在晋宋之间,应该属于伪作。吕澄先生着重从佛学方面加以论证,例如:理惑论正文第一章讲了佛的生平,其中说,佛在十九岁时骑上犍陟,带上车匿,在鬼神的扶举之下飞出宫去,这是对佛出家情况的描写。但是佛十九岁出家这一说法,就与当时一般所说的二十九岁出家不一样。十九岁出家一说,只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而这部经是在三国时候,由当时在吴国的支谦翻译出来的,这岂不意味着理惑论的成书是在吴代以后。又如书里记载的须大拏故事,出自六度集经,它的翻译者也是三国时的吴国人,同样是后来的事了。 牟子自称是汉献帝时候的人,生活在二世纪末。而这两部经的译出都在三世纪中叶,相差五、六十年。或许可以说,牟子长寿,理惑论是他在晚年写的,这样说尽管可疑,还勉强说得过去。然而仍然有问题,书中说佛在二月十五日涅槃,与一般所说的二月八日或四月八日涅槃也不一样。特别是书里还讲到佛道以酒肉为上戒,这种说法只是在大涅槃经被译出以后才有的,而这部经被翻译出来,已经是晚在五世纪初了。这些材料都说明,理惑论成书的时间不会早于晋代,应是在晋宋之间。 胡适之、周叔迦、汤用彤、任继愈诸公则认为,理惑论不是伪作,确是汉魏旧帙。胡适之先生认为梁启超的辨伪未免太粗心。他在论牟子理惑论·寄周叔迦先生一文中说:理惑论文字明畅谨严,在汉魏之间算得上是好文学。 周叔迦先生在粱任公牟子辨伪之商榷一文中,对梁启超提出的论据进行分析,详细论证理惑论确非伪作。他指出,于阗与中国在汉桓帝以后断绝交通,是指朝贡的使者不再来往了,并不是连私人的游历也都被禁绝了。因此灵帝、献帝时有人游于阗并不奇怪。其次,根据汉魏政府不准汉人出家,而说当时不会有中国人成为沙门,也不准确。汉未有临淮(今安徽灵壁县人严佛调就出家做了沙门。从后汉书中又可以了解到,楚王刘英曾经供养过沙门。还有笮融当时已经大起佛寺,怎么会有了佛寺却没有沙门呢?至于当时沙门剃头发、好酒浆、畜妻子,也是可以得到解释的,因为那时佛教的戒条还没有传入中国,沙门没有戒律可以遵行,饮酒、畜妻就不足为怪了。到了东晋时,戒律己径严整,那时倒不会普遍地出现这种现象了。 再次,理惑论中说当时的世人学士多讥毁佛法,恰能说明后汉著述中很少提到佛法这一现象。因为学士们既然轻视佛法,也就不愿意把它著录在简册中了。反观晋宋之际,玄风畅行,士大夫都愿意与高僧交游,乃至捐出宅院作为寺庙,又怎么会讥毁佛法呢?说讥毁佛法是晋宋时候的情况也是不准确的。总之,在周叔迦先生看来,梁启超的质疑多不确实,理惑论是汉人著作应是没有问题的。认为理惑论不是伪作的学者特别强调,该书序文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不但与史书符合,而且可以补充正史之阙。 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就此指出:理惑论序文中说,豫章太守是交州牧(刺史)的弟弟,为中郎将笮融所杀,交州牧派遣骑都尉刘彦领兵讨伐,这些叙述历历与正史相符契。根据后汉书·朱嶲传:朱嶲是会稽上虞人,他有儿子名朱皓,曾官至豫章太守。根据陶谦传:笮融杀死了豫章太守朱皓。根据吴志·士燮传:交州刺史朱符被夷贼所杀。又据薛综传:朱符任交州刺史时,乡任用会稽同乡,其中就有刘彦。 综合这些史料可以看出:朱皓、朱符、刘彦都是会稽人;朱皓是朱嶲的儿子,朱符是朱嶲的子侄;笮融所杀的豫章太守朱皓,就是交州牧朱符的弟弟。因朱皓之死,朱符派遣刘彦将兵赴弟之难。这不仅表明理惑论序文所述与历史契合,而且补充了一些史书的漏载材料。因而,理惑论不是伪作,由此可得确证。 论证此书不伪的理由还有:序传中说牟子避乱到交州居住,并记载了交州当时的学术情况,这也是可信的。交州当时成为内地的避乱之地,由于提倡文教,北方许多学人来此避难,相互交流学术是有条件的。又如理惑论中只讲黄老而不讲老庄,这种提法和口吻也是后汉以前所使用的,不似后人的语气,只是到了魏晋玄学兴起,庄子才被推崇而与老子并提。 再如道家与道教不一样,最初道家与神仙家也有区别,后来才合而为一。理惑论中对它们的区别就很严格。至于细小之处就更多了,例如书中用到庄字的地方均改用严字,就是为了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凡此种种,都可说明理惑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并非后人伪托之作。 理惑论是成书于东汉末年,还是晋宋年间的伪作,在日本和法国学者中也有不同的议论。这一波及中外的真伪之讼,至今尚无定论。从各家的辩论发言中可以发现,说它是伪书的学者,所持的论据多与佛家有关,其论证多是指出书中所用的佛教材料颇可怀疑。而说它不是伪书的学者,大多是根据书中叙述的历史事件与史书相符。由于论者均持之有故,因而取舍就主要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了。考虑到理惑论序传中所述的史事可与史书相印证,对社会动乱状况和交州学术氛围的记述与当时的实际相符,关于撰写此书原因的交待,也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背景契合,因此,理惑论成书于汉魏之际应是可信的。 学术价值 有学者评价说,理惑论三十七章,实为佛教的重要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重要的一页(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汤用彤论著集之一第五十六页、五十七页)。认为理惑论是真书的学者,一般都对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学术价值作出肯定的评价。 从现存的材料看,理惑论最初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书中讲述了明帝求法的故事。正文第二十一章说,汉明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有人告诉明帝,这个神人就是天竺国的得道者,号称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到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汉地听说佛道即由此发端。这一记述,引起古代学者的格外注意。陆澄编法论,不把牟子归列教门,而是编入讲佛教缘起的集子中,就是考虑到书中有汉明帝时佛教初传中国的记载。刘孝标注世说,李善注文选,从理惑论中引用的也都是这一条。理惑论是中国早期的佛教论著,其中出现佛教初传的记载自然十分触目。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土的问题,说法有多种,难以确定。当代学者一般是把佛教初传上推到西汉末年,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佛经是最初的传入,而不以明帝求法为最早,对明帝求法本身也提出了质疑。明帝求法一事,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历来是流行最广的一种说法。理惑论中讲到这件事时,包含了梦见神人一类的虚构成分,不足全信。但是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求法故事,虽有疑问,但历史上事常附有可疑传说,传说固妄,然事实不必即须根本推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汤用彤论著集之一第十六页)就是不能因为求法故事中附会了一些神怪传说,就把它完全看成向壁虚构的产物。如果把佛教的初传加以略为宽泛的理解,不是看作一件事,而是看作几件事;不是看作某一个时间,而是看作经历了一定时期的过程,那么理惑论所记述的初传故事,应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影响最大的举动。即使对明帝求法存疑,理惑论记载了这件事仍然是有价值的。它表明,在牟子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仍然认为,佛教是通过汉明帝遣使求法而传入中国的,而其中提到使者赴大月氏抄写佛经四十二章,又为四十二章经的传入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说明材料。以往认为这部经是由印度僧人翻译过来的,自理惑论开始,又有了由使者抄写回来的说法。 牟子撰写理惑论,旨在宣讲佛教的教义,并不以介绍佛教的初传为主要目的。因此,当代学者认为,理惑论对于了解佛教初传的情况,以及对于研究中国佛教的形式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述了一个初传故事,而主要是在于它的整体内容反映了佛教初传时期的状况,体现了当时的中国在佛教传布和研究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汉代至魏晋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以下一些变化:在两汉之际,人们是把佛教与道家学说并列在一起的。佛教讲清静,黄帝和老子的道家学说讲无为,由于清静与无为声气相通,因此人们认为佛教和黄老之学没有多大差别。于是就出现了佛教学说与黄老之学并重、佛与黄老并称的状况。 佛教在来华之扨,主要是在皇族和上层贵族中间流行,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皇族和贵族都是把佛教和黄老之学等同看待的,同时也就把佛和黄帝、老子看作同样的神。后汉书中说,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浮屠就是佛,祠就是建造祭坛作祭祀。这句话就是说刘英把佛和黄帝、老子作为同样的崇敬对象,并且把佛教学说与黄老学说等量齐观。到了汉桓帝时,更进而在宫中设立华丽的祠坛,把佛像和黄帝、老子的像并列在一起祠祀。由于汉桓帝事情做得铺张,引得大臣襄楷上书劝谏。襄楷说,佛教崇尚清虚和无为,主张寡欲而反对奢华,大肆铺张地祠祀,恰恰违背了它的宗旨。从襄楷这番话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佛教和黄老学说也是没有差别的。 与此同时,汉代皇族上流社会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又表现出另一个特点,就是又把佛教和神仙方术相并列,使佛教成为依附于方术的一种教流。原本是道家学说的黄老之学,到了后汉时候,已经被方士们接过去了。道家方士们把老子引为道教的鼻祖,把黄老之学纂改成了以神仙辟谷为内容的道术,与神仙方术混在了一起。由于黄老学说发生了向道术的演变,在皇族和贵族普遍信奉鬼神方术的背景下,佛教也就在所难免地成了道术的依附品。 据史书记载,东汉皇家多好鬼神事,即使是光武帝和汉明帝,虽然是一代明君,也一样地相信谶讳神怪之说。于是,在皇族和贵族的眼里,佛教也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他们信奉佛教,也只不过是把它当作一种神仙道术来看待的。 概言之,汉代的皇家贵族认为清静与无为相通,从而在教理上把佛教与黄老之学并称。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佛看成与老子一样的神仙,从而又把佛教与神仙道术相并列。 到了东汉末年,情况起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的特点是,佛已经有了被单独供奉的际遇,而不再与黄老并称了。笮融事佛一事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说,笮融大造佛寺,用铜铸造佛像,涂上金色,披上彩衣。并且诵读佛经,纪念佛教的宗教节日,规模相当可观。笮融的事佛,已经是仅仅祀佛,而不兼及黄老了。与以往的佛与黄老并重相比,另成一种风气。 到了魏晋年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以及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再一次发生了转折。主要表现为:神仙道术已经衰微了,不再被相信;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佛教得以摆脱神仙方术,在依傍玄学又补充玄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流传。魏晋时期,在何晏、王弼等玄学家的带动下,谈有说无成为社会的时尚。正像晋书·王衍传所说的那样:何晏、王弼立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这种社会思潮对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汉末僧人支谶和三国时佛经翻译家支谦说:佛教所讲的涅槃、真如和空,与老庄玄学所说的道和无没有什么区别,玄学对佛教的渗透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佛徒名僧大多兼通玄理、谈论虚玄,乐此不疲。正如汤用彤先生所作的概括:魏晋佛学,在所读的书籍、行事的风格,乃至使用的名词术语方面,都和玄学家没有多大差别。在思想理论方面,也是佛教与玄学互相印证,遥相呼应。 从汉代佛教与黄老并称、与神仙道术并列,到汉末推崇佛教而不兼及黄老,进而到魏晋时候,佛教摆脱了神仙道术,开始与老庄玄学互相唱和,这个变化过程以及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在理惑论中部有所反映,或者有所预示。理惑论一书也由此表现出它特有的时代精神。 牟子说: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又说:众道丛残,澹泊无为,莫尚于佛。类似的议论,正是汉末时候推重佛教的反映。 牟子说:辟谷之法,数千百术,行之无效,为之无征。在序传中又交待说: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这又是神仙道术已不再被相信,佛教开始摆脱道术的反映。 牟子说:佛与老子,志在无为。又说他自己是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憺之性,观无为之行。在序传中则自称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再结合牟子在书中大量引用老子,兼而引用庄子的情况,不难看出,理惑论一书在推重佛教的同时,已经预示着汉代佛教附庸方术向魏晋释子雅尚老庄的转变。为这一风气的转变作了铺垫。 上述分析表明:在汉代佛教向魏晋佛教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牟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人物,而理惑论一书则是风气转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正是理惑论在中国佛教学说中所具有的价值,正是它在中国佛教史上所具有的地位。汤用彤先生说理惑论是佛教的重要著作,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这一看法,确实是对理惑论一书的中肯评价。经典 牟子广泛地阅读儒家的经传和其它各个学派的著作,无论是长卷还是短篇,没有他不愿意看的。尽管对兵法不感兴趣,但是仍然阅读兵书。虽然也看一些谈论神仙不死的书,然而并不相信,认为那是虚幻荒诞之说。当时正值汉灵帝死后,天下纷乱,只有交州一带还算安定。北方有奇特才能的人纷纷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擅长神仙辟谷的法术。有许多人向他们学习辟谷的方法,牟子却常常依据儒家的五经对他们提出诘难,那些道家术士们没有人敢于应对,就像孟轲批评杨朱和墨翟,而杨朱和墨翟无法回答一样。 在此之前,牟子是为了避开社会动乱,奉母来到交趾的。二十六岁时回到苍梧娶妻。苍梧太守听说他恪守儒学,就前往拜访,请他出任官职。牟子那时正当壮年,志在钻研学问,又目睹社会纷乱,因此无意做官,就没有应允。当时,各州郡之间互相疑忌,断绝了交往。太守因牟子博学多识,就委派他出使荆州。牟子认为,荣誉和官爵容易推让,但是使命难以推辞,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正碰上交州的州牧敬重有才能的隐士,征召牟子到州里任职,牟子因此称病不出。 州牧的弟弟是豫章太守,被中郎将笮融杀害。州牧派遣骑都尉刘彦领兵讨伐笮融,由于伯引起沿途州郡的怀疑,军队不敢贸然进发。州牧为此求助于牟于说:我弟弟被逆贼所害,手足之死令人痛心疾首。打算派刘都尉领兵讨贼,又担心其它州郡产生怀疑出来阻挡,使军队无法通过。先生文武兼备,有独立应对的辩才。现在想委屈你前往零陵、桂阳走一遭,向他们借用道路,为军队打开通路,怎么样? 牟子说:被这方土地养育,在这里受到知遇之恩已经很久了,有雄心壮志的人可以舍身忘死,我一定驰骋效力。于是整装欲发。可是正在这时他母亲去世了,结果未能成行。日子久了,牟子也就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由于他明辨通达,看透了时事,随即悟出了自己的使命,认识到社会纷乱,不是自己显露才华、施展抱负的时候。 为此感叹道:老子抛弃对圣名和智术的追求,修身养性,保持纯真。天下万物都不干扰他的志向、不能改变他的志趣,天子无法以他为臣,诸侯无法以他为友,所以才可贵呀!于是牟子立志修习佛道,同时研究老子五千文,咀嚼玄妙的佛道如品美酒,对五经像弹琴一样予以玩味。从而遭到世俗人士的指责,认为他背离了五经,转向了异端。面对世人的非难,他想起而争辩,但是那样就不合乎佛道了。想要沉默,又不能听之任之。于是牟子采取著书撰文的方式,引用圣贤的话来证明和解说佛道,书名就叫作牟子理惑。 原典 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比之于孟轲距杨朱、墨翟。 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竟遂不就。是时,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命难辞,遂严当行。会被州牧优文处士辟之,复称疾不起。 牧弟为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时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牧乃请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当遣刘都尉行,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 牟子曰:被秣伏枥,见遇日久,烈士忘身,其必骋效。遂严当发。会其母卒亡,遂不果行。久之退念,以辩达之故,辄见使命。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也。 乃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面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注释 经传:旧称儒家的重要代表著作为经,称解释经文的书为传。后来人们把传也称作经。 灵帝:即刘宏,东汉皇帝,公元一六八一八九年在位。 交州:原为交趾,东汉建安八年(公元一0三年)改交趾为交州。治所在广信 (今广西梧州市),不久即迁至番禺(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的意思。初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功夫。后为道教承袭,当作修仙的一种方法。据道教说,人体中有叫作三尸的邪怪,靠五谷生存,危害人体。经过辟谷修炼,可以除掉三尸,以至长生不死。 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作有孟子,儒家经典之一。 杨朱:又称杨子、阳子居、阳生。战国时哲学家,魏国人。他没有著作传世,据说他主张贵生、重已,反对墨家的兼爱思想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他的观点受到孟子的猛烈抨击。 墨翟: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有墨子一书传世,现存五十三篇。 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在本书中是指汉武帝时所设置的十三个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年改为交州。 苍梧: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设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荆州: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东汉时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 豫章:郡名,楚汉之际设置。治所在南昌(今南昌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地。 零陵: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设置。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东汉时迁至泉陵(今湖南零陵县)。 桂阳:郡名,汉高帝设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州市)。 老子:相传为道家创始人,春秋时思想家。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著有老子。但 老子是否为老聃所作历来有不同看法。 老子五千文:书名,即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五千余言,分经、德经上下两篇。但在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中,是德经为上篇。相传此书为老聃所作,但一般认为最后成书是在战国时期。 译文 有人问:佛出生在那里?有没有先祖?属于那个国家?佛有什么行为、样子像什么? 牟子说:问题很多呀!请允许我这不聪敏的人略说大概。听说佛成为佛的样子是积累道德数千亿年的结果,其年代已经不可计算了。然而临近成佛时是出生于天竺国,藉助白净王夫人的身体生出来的。白净王的夫人白天睡觉时梦见自己骑着白色的象,白象长着六只牙,夫人感觉非常愉悦,于是交感而怀孕。在四月八日那天,佛从母亲的右胁生出来,落地就走了七步,并且举起右手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天地剧烈震动,宫中一片明亮。在同一天,白净王家的婢女也生下一个男孩,马廐中的白马也产下一匹乳白色的马驹。婢女生的男孩名叫车匿,白马产的马驹唤作犍陟。白净王经常让车匿和键陟跟随太子。太子的相貌超越凡俗,有三十二种显著特征、八十种细微特征。身高一丈六,全身呈金色,头顶上有肉髻,面颊如狮子,舌头能盖住脸面,手上有神奇战车轮状的纹路,头顶上射出万丈光芒。这是对佛的相貌的大略说明。 太子十七岁时,父王为他纳妃,娶的是邻国女子。太子不与妃子同座,也不和她同床,但是天大亮时,阴阳相通,妃子随即孕育一个男孩,怀了六年才出生。白净王珍爱壮美的太子,为他兴建宫殿楼台,供给他彩女和宝玩。然而太子不贪恋世间的快乐,胸中怀着对道德的追求。 十九岁时,在二月八日的半夜,太子唤来车匿,骑上犍陟,在鬼神的扶举下,飞出宫去。第二天宫中空阔寂静,已不知太子所在了。白净王和臣民们人人哽咽,追寻太子到郊野。白净王说:没有你的时候,向天地神明祈求得到你。现在既然有了你,生得身如美玉,本该继承禄位,为什么要离去呢?太子说:万物都没有恒常,有存在就有消亡,而今我要学道,为的是拯救十方。父王知道他意志已经十分坚定,只好起身回宫。太子径直去了。后来对于道思索了六年,继而成佛。 佛之所以在夏季的第一个月出生,是因为那个时节天气不冷不热,草木青翠茂盛,正是脱掉狐皮衣服,穿起葛布夏衫,万物都向往西方的时候。佛之所以生在天竺国,是因为天竺居于天地的中心,处在中正和谐的位置。佛所著的经典共有十二部,合计八亿四千万卷。大卷在万字以下,小卷在千字以上。佛以教化天下、度脱人民为己任,终于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二月十五日那天湼盘。 佛所著的经典和制定的戒律流传下来,如果能遵照施行,也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从而造福于后世。持五种戒条的信徒,一个月吃六天斋。在斋戒日里,专心一意,悔过自新。沙门则持二百五十种戒条,每天都要吃斋。沙门所持的戒律,是优婆塞们所没有听到过的。沙门作佛事时,仪式威严,程序井然,与古代的典礼没有差别。从早到晚讲道诵经,不干预外界事物。老子说:有大德的行为,完全服从于道。此话说的就是这种隋况。 原典 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 牟子曰: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假形于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生。堕地行七步,毕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踰我者也。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廐中白马亦乳白驹。奴字车匿,马曰犍陟,王常使随太子。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丈六,体皆金色,顶有肉髻,颊车如师子,舌自覆面,手把千辐轮,项光照万里,此略说其相。 年十七,王为纳妃,邻国女也。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父王珍伟太子,为兴宫观,妓女宝玩并列于前。太子不贪世乐,意存道德。 年十九,二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犍陟跨之,鬼神抉举,飞而出宫。明日廓然,不知所在。王及吏民莫不歔欷,追之及田。王曰:未有尔时,祷请神祇。今既有尔,如玉如珪,当续禄位,而去何为?太子曰: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王知其弥坚,遂起而还。太子径去,思道六年,遂成佛焉。 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缔绤,中吕之时也。所以生天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所著经凡有十二部,合八亿四千万卷。其大卷万言已下,小卷千言已上。佛教授天下,度脱人民,因以二月十五日泥洹而去。其经戒续存,履能行之,亦得无为,福流后世。持五戒者,一月六斋,斋之日,专心壹意,悔过自新。沙门持二百五十戒,日日斋,其戒非优婆塞所得闻也。威仪进止,与古之典礼无异。终日竟夜,讲道诵经,不预世事。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其斯之谓也。 注释 天竺:古印度别称,一名身毒。 白净王:即净饭王。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时,古印度北部迦毘罗卫国(今泥泊尔境内)国王。 三十二相:佛教用语,相传佛的容貌不同凡俗,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即三十二相。如千辐轮相(脚心有神奇战车轮状的肉纹)、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如蹼状)等等。详见大智度论卷四。 八十种好:佛教用语,指佛在容貌上的八十种细微特征。与三十二相合称相好。如第一好是,佛的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像花色赤铜。又如第三十三好是,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等等。详见大般若经卷三百八十一。 孟夏:夏季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 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自吕氏春秋开始,古人把乐律与历法相附会,用十二个音律对应十二个月。中吕之时相当于孟夏之月,也即农历四月。史记律书中说:四月是律中的中吕,所谓中吕,乃是万物都向往西方的时候。 经凡有十二部: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具体是指 修多罗 、祇夜等。详见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泥洹:即涅槃。义译为灭度,指脱离一切烦恼,进入自由无碍的境界。也可译为圆寂。 五戒: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项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沙门:又称桑门,佛教称谓。专指出家僧侣。 二百五十戒:佛教中有一种戒律叫具足戒,因戒品具足而得名。又可称作大戒,为比丘(僧)的戒律。它不同于在家佛教徒所持的五戒,也不同于沙弥和沙弥尼(二十岁以下的出家男女)所受的十戒。具足戒的戒条数目说法不一,沙门戒二百五十条是其中一种说法。 优婆塞:佛教称谓,指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 译文 问:怎样正确地谈论佛?佛是指什么? 牟子说:佛是一种称号,称呼佛就像称呼三皇五帝一样。佛是道德的始创者、神明的祖先。佛的含义就是觉悟者。佛可以在转眼之间变化,身体能分散聚合,或存在或消失,能变大变小,变圆变方,变老变少,能隐形能现身,踏火不会被灼烧,在刀刃上行走不会受伤,陷于污秽之中不会被污染,遇到灾祸安然无恙,要出行就飞在空中,坐着的时候通体放光,故此被叫作佛。 问:什么叫作道?道像什么东西? 牟子说:道的含义就是导,道能够引导人们达到无为的境界。道是上不前后没有界限,无声无形的。四方极远处可以说是很大了,但是道仍然延伸到它们的外面,毫厘可以说是很细小了,但是道仍然存在于它们内部的空隙里,因此称为道。 问:孔子以五经作为道德规范,五经可以捧着诵读,可以照着它去做,而你所说的道,虚无缥缈,恍惚不定,不知道它的含义,也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与圣人所说的大不一样呢? 车子说:不应当只看重自己熟悉的东西,而轻视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失掉了事物的根本。处身立事不离开道德就犹如弹琴不违背音律,自然规律遵循四季的交替,人类社会的规范遵守人伦五常。老子说:有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没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宇,勉强给它取个名字,称它为道。道这个东西,居家生活可以用它事奉双亲,统治国家用它管理臣民,孤身独处时可以按照它修养身心。遵循着道来办事,道就充塞于天地之间,存在于各个方面。即使废弃而不用它,道似乎像是消失了,实际上仍然不离你的左右。你不懂罢了,我说的道与圣人所说的那有什么不同呢? 问:最实在的东西不浮华,最好的言词不需要修饰。说话筒练而恰当、用很少的笔墨阐明深刻的道理,这才是文质兼备的好文章。所以珠玉因其少而显得珍贵,瓦砾因其多而变得低贱。圣人阐述七经的旨要,不过用了三万字,但是各方面都讲得很完备。而佛经却是卷数要以万来计算,字数要以亿来计算,以一个人的精力阅读是无法承受的,我认为这是繁琐而不得要领啊! 牟子说:江海之所以有别于沟渠,在于它们水深流域广,五岳之所以与丘陵不同,在于它们山高气势伟。如果高度超不过小丘,那么跛脚的羊也能登上山顶。如果深度不过如涓涓细流,那么孩童也能在它的深处沐浴嬉戏。麒麟不会生活在园林庭院的限制中,能吞掉船只的大鱼不会在小溪中生存。剖开三寸大小的蚌寻找明珠,以矮小多刺树上的巢穴里掏取凤凰的幼仔,一定是难以获得的。为什么?因为小的处所不能容纳大的东西。 佛经要追溯数亿年上下的事情,要阐述万世万代的旨要,那时构成宇宙的物质尚未产生,自然界还没有形成,天和地刚刚开始萌生,它的微妙还不可把握,它的征兆还不可认识,佛洞察天地之外,剖析其内部的幽深奥妙,万事万物没有不记载的,所以佛经才数以万卷、数以亿言,越多就记述得越详细,越多包含的内容就越丰富,那里会不得要领呢?虽然以一人之力不能读完所有的佛经,但是就像到河边喝水,喝够了自然就会满足一样,如果修习佛经已经得到了满足,难道还非要知道全部的内容吗? 问:佛经非常多,我只想了解它的主要内容,不想知道其余的枝节,请直接讲述它的实质,去掉那些华

    注意事项

    本文(《牟子理惑论》白话佛经.doc)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