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期末温习重点总结(完好版)_1.docx
-
资源ID:17904849
资源大小:22.7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构造地质学期末温习重点总结(完好版)_1.docx
构造地质学期末温习重点总结(完好版)第一章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30°)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45°SE)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20°或N30°W,20°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20°SN30°E,45°SE。水平岩层:岩层倾角小于5度左右的岩层。水平岩层特征: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水平岩层上、下层面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标高之差;出露宽度与地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岩层厚度一样,岩层倾向与坡向一样,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少,与坡度成正比;岩层厚度一样,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坡度越缓,岩层出露越大,与坡度成反比;坡度、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决定于岩层倾角,倾角与宽度成反比。倾斜岩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水平岩层的产状能够发生改变,形成和水平岩层面有一定交角并朝一个方向倾斜的岩层。倾斜岩层基本特征: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成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有老到新排列;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直线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V字形法则:1.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样,即“相反一样,但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2.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一样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一样相反;3。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一样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样,即“一样一样,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第二章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整合接触特征:1岩层层面互相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平行不整合接触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相互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一是缺失地层没有沉积,二是缺失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平行不整合接触构成经过:下降接受沉寂-上升遭受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底层之上,他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角度不整合构成经过: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寂-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在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特征:1不整合面上下新老岩层之间的产状明显不同,两者呈角度接触;2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之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3在不整合面上常发育有底砾岩和古风化残余矿产;4由于长期的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上线新老岩层的沉积条件发生变化,造成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岩相明显差异;5不整合面下面的老岩层的变形要比上覆的年轻地层相对强烈复杂,两套岩层中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往往明显不同。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反映上、下地层空间的互相关系和时间上的发展顺序;构造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岩石地层单元划分的重要参考;古地理,古构造演变的研究。实际意义:不整合面与矿产关系密切铁、锰、磷、铝土矿,岩浆热液型矿床,石油、天然气。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1侵入接触和沉积接触。侵入接触特征:1岩体穿切围岩;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3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穿切围岩。沉积接触关系特征:(1)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的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其它特征与角度不整合关系类似。第二章原生构造:由沉积作用和岩浆侵入或喷出作用及其在成岩经过中所构成的构造。沉积岩层:被两个平行或近平行的界面限定的具有同一岩性的层状地质体。层面顶面、底面:限定岩层的界面叫做岩层面。构造是指岩石物质成分、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及互相关系。层理:由岩层内部的成分、构造、构造和颜色等反映出来的垂直层面方向突变或渐变型的成层性。层理的形态分类:水平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层理的识别标志:岩石成分的变化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岩石的构造变化;岩石颜色的变化;岩层层理的层面构造。确定岩层层序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岩层中含有的古生物化石来确定岩层的构成时代,但在缺少古生物化石的岩层,可利用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和变形后产生的次生构造来确定岩层层序。斜层理:在水成和风成的碎屑沉积中构成。方法:利用细层上部与层系界面呈角度截交,下部收敛变缓而与层系界面相切来鉴别岩层的顶、底面。粒级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碎屑物在沉积经过中由于流体动力逐步减弱而成的一种沉积构造。特征:在一个单层中,由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即下粗上细。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地下深部的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围岩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步冷凝固结成岩经过中所产生的构造。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火山岩层顶、底面确实定:1熔岩顶部的气孔和杏仁构造大而多,呈不规则的云朵状;底部少而小。管状气孔分支指示底面;2玻璃质壳和熔渣壳指示火山岩层顶面;第三章应力:是在面力或体力作用下,物体外表或物体内部假想的面上单位面积上的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是作用在该面上的力的大小的度量。正应力:垂直于作用面的力。剪应力:平行于作用面的力。主应力:在平衡力系中,在三个相互垂直的面上只要正应力,而没有剪应力。这种面称作主平面或主应力面,其上的正应力称作主应力。主应力的方向线称为主应力轴或主方向。主应力是空间一点上量值最大的正应力。差应力: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称为差应力1-3。当1=2=3时,为均压,称作静水压力或流体静压力。这种状态只引起物体体积变化,不改变其形状。应力椭球:一点P的应力状态能够用以一个椭球体表示,椭球体的球心为P;半径分别为三个主应力。应力椭圆:过任意两个主应力轴能够确定一个椭圆,称为应力椭圆。变形:地壳内岩石遭到应力作用,内部各个质点经受了位移,进而使岩石的初始形状、方位或位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通常称为变形。线应变:变形前后物体内线段的相对伸长或缩短。剪应变:变形前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为角剪应变,其正切为剪应变。体积应变:变形前后体积的变化量。应变主轴:应变椭球体内有三个相互垂直的主轴,沿主轴方向只要线应变而没有剪应变,称之为应变主轴应变主方向。应变主平面:包含应变椭球体的任意两个主轴的平面叫做应变主平面。应变椭球:变形物体内一点上变形前的一个圆球体在变形后变成一个椭球体。应变椭圆:通过椭球中心包含任意两个应变主轴的应变主平面与椭球相交为椭圆。岩石变形的方式:平移、旋转、体变、形变。岩石变形三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形变形阶段、破裂变形阶段。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1.围压:围压增大,岩石强度极限提高,延性加强。2温度:温度升高降低岩石弹性极限和强度,促进岩石的延-脆性转化。3孔隙流体压力:降低岩石的延性、强度和弹性极限,脆性加强。4时间。5外力作用方式岩石毁坏方式:张裂、剪裂。第四章均匀应变:物体内变形前与应变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方向不变,只是长度发生变化。拉伸、压缩和剪切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变形前与应变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方向和长度都发生变化。弯曲、扭转纯剪应变变形前与应变椭球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仍保持其平行性,体积不变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0;单剪应变平行于剪切面方向上的平面在变形前后保持其平行性,单剪变形是一种等体积变形。第五章褶皱: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构成的构造叫褶皱褶皱作用: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经过叫褶皱作用褶皱基本类型:背斜、向斜。背斜:褶皱核部为时代较老的岩层,两侧为时代较新的岩层。向斜:褶皱核部为时代较新的岩层,两侧为时代较老的岩层。褶皱要素:核、翼、枢纽、轴面、转折端、褶轴、轴迹、拐点、脊、槽。褶皱空间方位: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确定。褶皱系:在空间和成因上有内在联络的褶皱群。包络面:连接枢纽的面。叠加褶皱:已经褶皱的岩层包括具有面状构造的任何岩石再次遭到褶皱变形的构造现象。叠加褶皱的识别:重褶现象;倾竖褶皱群的发育;早期构造规律的变化;大褶皱的转折端更明显。第七章节理定义:岩石中沿破裂两侧的岩块没有位移或相对位移很小的断裂。节理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区域构造应力场恢复构造成因力学机制分析。实际意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油气勘探剪节理:由剪切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特征:产状稳定,延伸远;平直光滑,节理面擦痕;切过砾石和胶结物;常构成共轭节理系棋盘格构造;常呈羽裂现象。单组节理等间距。张节理特征:张性破裂面;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侧列产出;粗糙不平,无擦痕;间距较大,疏密不均,很少密集成带;常绕过砾石;节理呈开口向上的楔形、节理内部脉体充填;一般在拉伸应力作用下构成的张节理呈平行排列,而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构成的张节理在平面或剖面上呈雁行排列。节理组同一次构造活动中构成在同一应力场中的产状、力学性质基本一样的节理群节理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期构成的节理组节理分期的根据:1、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有不同的节理组合,不整合面下面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先期构成的,不整合面以上岩层内的节理组合是后期构成的。2、后期构成的节理组合切割前期的节理组合。3、较大面积地区内垂直岩层层理的节理组合是区域内最早构成的节理组合,产生在岩层褶皱之前,而斜交岩层层理组合是后期构成的。张节理法线=3方向张节理法线=应变椭球X轴(即1轴)节理填充机制:一、扩张脉和非扩张脉1.扩张脉:溶液侵入节理空间并使节理两壁张开而构成的岩脉。2.非扩张脉:由溶液与围岩交代而占有空间所构成的岩脉。二、裂开愈合作用节理脉的充填作用经常是一个持续反复增生的经过。这种反复张开与愈合的增生经过,称为裂开愈合作用。充填脉的愈合物质来源于脉壁岩石,是压溶作用造成的结果。三、缝合线构造1缝合线构造的概念:具有缝纫线形态的节理构造。3主要型式:柱状;锥状4构成机制:利用原生和次生面状构造经压溶途径构成。第八章断层:地壳内部的岩层或岩体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面状毁坏或面状流变带,其两侧的岩块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带:由很多互相平行或交织的多条脆性断层分割的条带状岩块区。断层分为脆性断层和韧性断层。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擦痕。断层面:相邻两部分岩块沿其滑动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表的交线。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擦痕:由断层两盘互相错动而产生,同时伴有阶步和沟槽出现。断层擦痕的产状用擦痕线的倾伏和侧伏来表示。相当点撕裂点:断层发生之前的一个点,经断层作用并发生位移后构成两个点,此两点成为相当点。相当层:断层位移前的一个层,断层位移后变成两个层,并分布于断层两侧,这两个层为相当层。总滑距:断层面上位移的真实距离。走向滑距:总滑距在平行断层面走向线上的分量。倾斜滑距:总滑距在平行于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总滑距侧伏角:总滑距与断层面走向线所夹的锐角。断距:被断地层在剖面上垂直地层走向或垂直于断层走向两盘之间的相对距离。落差:断层面上真倾斜线方向两相当层之间距离的垂直分量。平错:断层面上真倾斜线方向两相当层之间距离的水平分量。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做向下运动。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做向上运动。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运动。大规模的平移断层称为走滑断层。成因分类:收缩断层挤压断层逆断层、逆冲断层地壳增厚;伸展断层拉伸断层正断层地壳减薄;走滑断层剪切断层水平剪切地堑:由多条正断层组成,走向基本一致,倾向一样,构成槽形地带,地貌上表现为狭长的谷地或线形盆地或湖泊。主要是地壳外表受区域拉伸作用的结果。地垒:由多条正断层组成,走向基本一致,倾向相背,构成垒形构造型式。主要是地壳外表受区域拉伸作用的结果。叠瓦式逆断层:由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或逆冲断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在剖面上为叠瓦状。野外断层识别:1、断层面:摩擦镜面,擦痕由粗深向细浅方向一般指示断层面对盘滑动方向,阶步在断层面上与擦痕方向正交的微细陡坎叫阶步。陡坎面向对盘运动方向2构造岩断层带内岩石,在断层作用下发生破碎、重结晶,以致产生新的矿物,构成具有特征性组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称为构造岩,又叫断层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3、派生构造:拖曳构造在断层两盘相对错动经过中,靠近断层附近的岩层构成的弧形弯曲。弯曲的凸向指示被拖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