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应包括一、课程基本信息应包括1.课程编号:4610032.课程名称:经济学3.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5.课程性质:必修6.学时:567.学分:3.5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9.选用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第七版) ,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 主要参考书:N. Gregory Mankiw (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经济学原理)第 4 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 执笔人:温海涛、李金津、吴勇民12. 编写日期:2018.11.2813. 中英文课程简介:(1)中文课程简介经济学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如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或者单个市场,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说明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均衡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政策理论等。(2)英文课程简介Economic principles, laws and theories, are the system refle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operating mechanism. Economic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Microeconomics studies individual economic units, such as a single producer, single consumer or a single market, how to allocate limited resources to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On this basis, it illustrate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modern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d its effects 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acroeconomics is based o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croeconomic,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variation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policies effect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Macroeconomics generally includes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theory, national income equilibrium theory,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theory, inflation theory, business cycle theory, and economic policy theory, etc.二、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了解、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有关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应用问题中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开发、发展、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三、教学要求三、教学要求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重点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并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客观地认识宏观经济现象,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四、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四、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管理学原理和高等数学。五、教学方式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及讨论为主,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和必要的社会实践。除课程教学外,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关注国内外实时经济发展动态,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和增强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六、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六、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部分是简要介绍)部分是简要介绍)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论论( (3 学学时时)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第二章 需求、供需求、供给给和均衡价格(和均衡价格(5 学学时时) )2.1 需求理论2.2 供给理论2.3 均衡价格理论2.4 弹性理论第三章第三章 效用效用论论( (5 学学时时) )3.1 效用论概述3.2 基数效用论3.3 序数效用论3.4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四章第四章 生生产论产论( (3 学学时时) )4.1 厂商4.2 生产函数4.3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4.4 扩展线和规模报酬第五章第五章 成本成本论论( (4 学学时时) )5.1 成本的概念5.2 短期成本5.3 长期成本第六章第六章 完全完全竞竞争市争市场场( (5 学学时时) )6.1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6.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6.3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6.4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6.5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6.6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6.7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6.8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第七章第七章 不完全不完全竞竞争的市争的市场场( (4 学学时时) )7.1 垄断7.2 垄断竞争7.3 *寡头第八章第八章 生生产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3 学学时时) )8.1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8.2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8.3 收入分配第九章第九章 *一般均衡一般均衡论论和福利和福利经济经济学(学(2 学学时时) )9.1 一般均衡9.2 帕累托最优9.3 福利经济学第十章第十章 *市市场场失灵和微失灵和微观经济观经济政策(政策(2 学学时时) )10.1 垄断10.2 外部性10.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0.4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4 学学时时) )11.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1.2 国内生产总值11.3 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核算方法11.4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支出模型(4 学学时时) )12.1 均衡产出12.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2.3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12.4 乘数论12.5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12.6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 模型(模型(6 学学时时) )13.1 投资的决定13.2 IS 曲线13.3 利率的决定13.4 LM 曲线13.5 IS-LM 模型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的决定:总总需求需求-总总供供给给模型(模型(2 学学时时) )14.1 总需求曲线14.2 总供给曲线14.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失失业业与通与通货货膨膨胀胀( (2 学学时时) )15.1 失业的描述及原因15.2 奥肯定律15.3 通货膨胀的描述及原因15.4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宏宏观经济观经济政策分析(政策分析(2 学学时时) )16.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16.2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16.3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16.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七、考核方式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验、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出勤以及期末考试。其中课堂测验和课后作业占总成绩的 20%;课堂讨论、出勤占总成绩的 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