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doc
-
资源ID:18236352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doc
2021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由于李白个性傲慢、直率,往往受挫。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首先要有职权。那么,他用什么方法取得这个职权呢?他没有走当时普通知识分子走的科举之路,通过科举中进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不愿束缚自己的个性,他觉得一步一步向上爬太慢,他企图一步登天,“一鸣惊人”。然而此路不通,只能走一条求人举荐道路。他通过诗文自我称扬、吹捧对方、言语威胁,但终究追求失落。由布衣到朝廷一举而为辅弼重臣的理想破灭了。这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开元盛世,是有些近天真的幻想,由于李白的报负与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这种功业莫从就的苦闷感慨在诗中慢慢渗露,反复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功业难成,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之中。终于时来运转,李白42岁时,他一生所盼望到皇帝身边做高官的机会来了。唐玄宗发了一份诏书,李白终于进长安面圣。对此,李白是充满希望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便充分流露了这种心情。诗人刚入长安,也确实过了一段扬眉吐气的生活。但召入不久后,诗人很快就有一种新的失意与不安之感了。一方面,对供奉翰林职务的不满;另一方面,诗人目击朝政的黑暗腐败,权臣的妒贤嫉能,对自己的前途有着一种悲剧性的预感。而事实证明,李白的估计是正确的,玄宗征召李白根本就不是要委以国事,而是把他作为文学侍臣来点缀官廷生活的。长安失意,标志着李白辅弼之梦的破灭,是诗人仕途经历的第一次悲剧。诗人长安失意之前的忧愤只是产生于天真浪漫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长安失意之后,诗人的忧愤则产生于鲜明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的政局之间的冲突。由于怀才不遇到怀才见弃,由向往宫廷到逐出宫廷,由充满希望到希望破灭。这是李白创作悲剧的一个重要发展。悲叹黑暗政局,感伤时光流逝与气愤世道的昏乱三者之结合,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李白后期诗歌的悲剧性内容。现实给了诗人以深刻的教育,使之认识仕途风波的险恶,于是他在行路难中进一步感叹报国无门的悲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在这里感到仕途的阻力,而仕途的阻力来源公卿忌才。他认识到奸佞权贵不仅是朝廷黑暗的乱源,也是制造自己悲剧的祸首。他明确表示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下之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经历了第一次失败,被赐金放还,离开了他日夜向往的朝廷,结束了他的为官生涯,心里十分郁闷,但他没有气馁,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驾着高高的风帆,驶向那天边无际的大海。正是这种强烈的功名欲与济世理想导致了诗人的第二次悲剧安史之乱中应聘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诗人报着希望加入永王水军,没想到竟成了李唐王室内部操戈的无辜牺牲品,为此遭到了下狱和流放。这一悲剧彻底粉碎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幻想,最后李白被释放了。虽然经历这么多磨难,但他仍“不坠青云之志”。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言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总有身处顺境或逆境的时候。当处于逆境之时,要学会自我排遣,不要过分执着于失败和挫折,而跳不出悲伤的圈子。此时,不防到大自然中去,放浪形骸之外,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惠,这将会抚平内心的创伤,以便收拾精神,再上台阶。所以快六十岁的李白,仍对前途充满自信,仍是那么天真,富于童心,无论受什么挫折都不折不挠,希望人生重新开始。就这一点是十分的难能可贵的。也许这就是盛唐精神吧!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的,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而从李白身上的两次悲剧展现,正是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它给予人们得不是哀愁,不是惨苦,而是刚强、雄伟,它闪耀着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二.李白诗歌悲剧精神的体现(一)深陷绝境悲情悲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何况是悲壮。李白学会了怎样去享受悲情,尤其是知道悲剧是无可回避时,他就爱上了悲情。我们不知道什么触发了诗人这种生命的体验,也许是刚刚出蜀时所体味到的人生渺茫;也许是初到京城求仕时所受到的挫折,这些使诗人产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3的悲鸣。但当李白用一连串的短韵渲染着艰险、恐怖和神奇时,我们明白,那是一种深陷绝境时,潜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激情与宣泄。李白来自蜀中,那是一个被群山遮掩的盆地。“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勾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鸟道”,预示着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外世界。但那一线“鸟道”又透露了先民心中隐隐的期待。直到五丁力士的出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条以壮士血肉锻炼而成的蜀道蜿蜒而上,隐藏在先民心中的隐隐期待终于变成明晰的希望。这既是生命的抗争,也是生命的献祭。生命深处所隐藏的不屈意志终于促成了自然和人类的和解。这险要的天梯石栈就是人类生命和自然相容为一的象征。从此人类生命将和自然共享宇宙的苍茫、艰难、雄奇。李白描绘了一幅壮丽而超越生命的景观:时间的苍茫、境地的险要、力士的惨烈,这是人们摆脱绝望和卑微的意志,赋予生命以新的境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蜀道之上却能目睹“六龙回日之高标”和“冲波逆折之回川”的奇观,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至境。对于压抑在盆中千万年之久的蜀人来说,对于一直生活在卑微和庸俗中的芸芸众生来说,它是一个神奇的梦想。这梦想是把一代代微不足道的生命送上了充满崎岖的不归之路:“青泥向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首先写了蜀道的艰难。“畏涂巉岩不可攀”使得攀岩过程十分艰难。当苦难体验之后,希望就渐渐淡薄。所以“扪参历井”就不可能表现为天地钩连的豪迈,而成了一种胆战心惊的恐惧。就在“以手抚膺”坐地叹息后,人们忘记自己攀登的目的,模糊了自己的信念: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现实的苦难构成了生命之途,它使人不再自信如初。其次是悲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漫山遍野的悲凉,在苍山古木间飘过,像一道难以化解的古老咒语,纠缠着人生艰难的旅程,注释着人生的命运。蜀道难于上青天,前途漫漫,西游难还,人永远漂泊在这崎岖的小道上,没有终点,也没有驿站,这就是失路之悲。而“雄飞雌从”的山鸟和长夜漫漫的“空山”,一明一暗地衬托了旅人难以掩饰的寂寞情怀。寂寞就是因为渺小和失落,是因为无家可归,是因为一切都在迷茫之中而难以诉说。这是加倍的悲凉,是一种掩饰不住的自我怜悯。再次是恐惧。在这峥嵘而崔嵬的蜀道之上还有你难以预料而又无法躲避的种种凶险,无论是“磨牙吮吸”的猛虎长蛇,还是“杀人如麻”的收官奸雄,它们无时在威胁着旅人脆弱的生命。在这样的如肠的小道山,你又能避向何方呢?生命如寄,死亡不请而至,这些事旅人注定了必须承担的命运。而注定了的结局,又把恐惧深深的烙在每一个旅人心头,使得这攀登之途充满了悲愤和幽怨。证实生命是脆弱的,悲剧性是生命的标志。蜀道难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远古的勃勃生命意志的轰鸣。深陷绝境时,有勇于承担命运的勇气;面临艰难时,有捍卫生命的激情。(二)生命体验醉酒李白豪放,但不快乐。李白潇洒,却处处显悲情。“天生”李白是孤傲的,正是因为如此当他得不到原以为得到的东西。这两种矛盾冲突导致压抑,他便开始向诗酒中寻找慰藉。他尽情的挥酒,醉酒使他撕破了灵魂的栏杆,心灵的桎梏,使他能够面对本真的心灵和悲剧的真相。圣贤自古就是寂寞的,理想永远是无法实现的,这万古之愁是酒也化不开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得;看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更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狂放;然而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与尔同销万古愁”和“举杯消愁愁复愁”的压抑和内心的苦闷。但李白的悲剧感却不是消极的,他在追问中体验到了快乐,使人格和境界也得以提高。因此,酒不仅使他的生命得以张扬,酒自身的文化内涵也发挥到了极致。月下独酌,李白就赋予了酒神圣的价值。使爱酒、饮酒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于是,酒、明月、李白三者合而为一,成为探索生命与价值的象征。“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的心情不畅,是因为“独酌无相亲”!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酒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伴。“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近在咫尺,但也会默默的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诗人内心仍是孤独寂寞的,但是好在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不至于太孤单,就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歌由平声韵转入仄声,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随着他的歌声起舞;他醉眼向下看去,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示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因为月亮和影子是没有直觉情感的事物,是与世俗没有关系的。他只有摆脱这种利害关系,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交往。在世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影子相伴,享受快乐。然而酒醒之后的快乐又能所剩几多?又能维持多久?这种短暂的快乐,只能带来更深的苦闷,更大的失落。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时,有的是人追奉吹捧,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酒象征着情绪的放纵。李白借酒释放之后,得到的只是更多的伤痛,更多的无力,他希望诗酒中得到抒怀,却不知在其中尝到的是更多的酸楚。但即使体验更多的悲剧,他也要自己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不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这就是酒仙李白。他的生活中时刻有酒相伴,在月下、在花间,在显达得意之时,在困厄郁闷之时,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再深醉。但毕竟是“举杯销愁愁更愁”。所以,酒成就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洒脱乐观的情怀,在一杯复一杯,在半醉半醒间诞生了一首首一流的好诗。同时他的饮酒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永远散发着不容忽视的芬芳。(三)超越痛苦释梦李白是一位极具才华的人,却得不到重用。可以说他是失望的、忧愤的。而世人皆认为他很潇洒飘逸、狂放不羁,却没有明白那句句引亢高歌不是欢乐,而是呐喊,更是一声声悲凉惨恻的嘶声力竭?当他内心悲情汹涌澎湃时候,便宣泄于诗中。于是李白做了一场梦,在梦境中释放,解脱自己。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一开始“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就进入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但比之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挺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接着诗人进入梦幻之中。一入梦,诗人便不食人间烟火味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到他登上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山路盘旋弯曲,山中光线非常幽暗,在半山腰就看到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在倚石欣赏艳丽野花时,忽然天色晕暗,熊咆龙吟,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右门大开,青仓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高潮是仙人盛会,只见老虎弹琴,鸾凤拉车,身穿用彩虹做衣裳的仙人们是从高空而降,“云之君”为代表,他们都聚集在一起,举行欢乐的盛会。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仙境忽然消失,梦境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人醒之后,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的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近,可是最后却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现实间与神仙境处于胶着状态,颇为充分的表露了李白超越的痛苦。在此诗中,李白借梦境和仙境来表示对污浊现实的鄙视和摈弃,表现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也使自己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四)本真生命自由李白的一生是自由追求理想的人生,然而他总是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李白的人生是真与自由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剧性的一生。尤其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更真实,更深刻的反映了李白借酒抒写宇宙人生本真。诗人渴望光明的心灵与黑暗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诗人情感虽然极端痛苦,但却表现出不屈的反抗、挣扎和奋斗,从而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悲剧精神。“弃我去者,昨日今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逝者如斯,人生多悲,这永恒的悲剧意识,到了李白的笔下,再无遮蔽,脱口而出,使其悲忧的情怀弥漫开来。诗人的忧愁不是惜别,而是理想无觅、壮志难酬。于是他望长风飞雁,抚养身世,感慨万端,对酒放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从谢跳联想到汉魏六朝的著名诗人,用以暗语叔云和自己以及在座诸人的才学和抱负。他称赞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又说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眺,诗文清新秀发,两人都有壮志逸兴,可供上天揽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愁思又猛然袭来,诗人以“抽刀断水水更流”起兴,抒写自己“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首句去日之苦和今日多烦忧,由此诗人便自然地有了解冠泛舟,欲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归隐江湖的慨叹。诗人终于飞向自由空间,在“昨日今日明朝”的时间链条中,经历着大忧患、大喜悦和大超越。全诗写出了由悲而隐的心灵历程,以翻江倒海的伟力,在跌荡起合中将其心灵世界巨细无遗地抖落于脚下。使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崇高的心灵对庸俗社会的抗议,而不是消极颓废的哀吟。三.结语李白是潇洒而又悲怆的。他的悲是深陷绝境的悲,他的酒是生命热度的酒,他的梦是超越痛苦的梦,他的自由是飘然如风的自由。他的梦想是人类共同最初的梦想,只是这梦想从开始就万般的不顺,蒙受世俗的尘埃。正如一本书性格决定命运中所言,5也许正是李白的天真、放纵不羁的性格决定了他仕途的失败。面对政治上的失意,李白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勇敢执着的挑战。通过自己的诗歌艺术来释放他一生的悲剧。虽然他是孤独的,他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但正是这悲剧人生,让我们体验到了强悍的生命意志。能为梦想享受人生中的艰难、悲凉和恐惧,凭着这种勇气,使自己没有重新回到那平庸而无目的的现实,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成为远离众生,又满怀悲悯之心的“谪仙人”。 参考文献1李白. 李白诗选注.南陵别儿童入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鲁迅. 鲁迅杂文名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3李白. 李白诗选注. 行路难(其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李白. 李白诗选注. 将进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潘东麟. 性格决定命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