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doc
2022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范文身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去把教案做好,为新学期的教学而准备更加充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二、新授知识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25px=10mm)。(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三、想一想(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4)生活中的毫米: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四、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旗杆的高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硬币的厚度。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A图一:汽车时速表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400×2=800(米 ) 800+200=1000(米)1000米=1千米 1千米也叫1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学生齐读。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五、做一做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六、实际运用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七、拓展训练改一改:(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学生汇自己的体重。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感受。 感受1吨(2)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三、看书质疑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2.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3、想一想,填一填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板书吨的认识1 千克 = 1 0 0 0 克1吨 = 1 0 0 0千克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教学工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学生自由回答。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二、探究体验新知1.教学例1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生列式:271+122。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生:用竖式计算。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教学例2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三、练习提升1.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四、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271 271 271+ 122 + 31 + 903 393 302 1174【课外作业】1.用竖式计算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1、认一认四边形(1) 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二、学习演练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学习例1(1) 开放尝试,独立完成。(2) 投影展示,交流讨论。(3) 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3、分类:(1) 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2) 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课堂练习三、练习,从“差异点”提高4、学习例2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