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最新.doc
2022最新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最新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1) 当xN时, xG;(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证明(2):xG,yG,x= a+b (aZ, bZ),y= c+d (cZ, dZ)x+y=( a+b )+( c+d )=(a+c)+(b+d)aZ, bZ,cZ, dZ(a+c) Z, (b+d) Zx+y =(a+c)+(b+d) G,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小结】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4高中数学命题教案命题及其关系1.1.1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前小练: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 ;(3)3 吗?(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二、新课内容:1.命题的概念: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6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哪些为真命题?哪些为假命题?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三、练习:教材 P4 1、2、3四、作业:1、教材P8第1题2、作业本1-10五、课后反思命题教案课题1.1.1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目标1)知识方法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2)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重点难点1)重点:命题的改写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备注1.课题引入(创设情景)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 ;(3)3 吗?(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2.问题探究1)难点突破2)探究方式3)探究步骤4)高潮设计1.命题的概念: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 ,则 ”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 叫做命题的'条件, 叫做命题的结论.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 ,则 ”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 ,则 ”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 ,则 ”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3.练习提高1. 练习:教材 P4 1、2、3师生互动4.作业设计作业:1、教材P8第1题2、作业本1-105.课后反思本节课是一堂概念课,比较枯燥,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引例中的“他是个高个子.”例1中的“(7)明天下雨.”等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和学生有充分的语言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高中数学必修教案一、教学过程1.复习。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2.新课。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师:哪个次序?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生6:我还没找出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也不是函数的图象。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二、反思与点评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高三数学优质课教案5篇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