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观沧海笔记整理 观沧海主要内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doc
曹操观沧海笔记整理 观沧海主要内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观沧海是曹操著名的作品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首诗的相关笔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和内容。曹操观沧海笔记整理 观沧海主要内容观沧海 曹操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2、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4、了解诗歌情境交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5、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 观沧海。什么是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等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副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观沧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二、 整体感知,充分读书1.教师泛读,正音。2.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诗词大意3.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碣(ji )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沧:通 苍 ,青绿色。海:渤海何:多么澹澹(d nd n):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snssss):高高地挺立。竦通 耸 ,高。峙:挺立。萧瑟:是联绵字,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星汉:银河。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三、 赏析品读,深入理解1、观沧海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沧海 的 沧 字作何解,能否换 观大海 这个题目?讨论、归纳、明确: 沧 是暗绿色的意思, 沧海 就显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 大海 更形象、更生动,所以不能换。2、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观 字统领全文。是诗的线索,由以下 观 字展开,写登山所见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以:连词,连接 东临碣石 和 观沧海 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第二层( 水何澹澹 至 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 洪波 ,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全景全景全景。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 怎么这样 多么 那么 等。竦:同 耸 ,高起,高耸。峙:直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写,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树木:指山岛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与 水何澹澹 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与 山岛竦峙 写的是静景。从结构上看,把海水的正面写实推向了高潮,也自然的过度到了下面的虚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诗人这时的视线从山岛又转移到哪里呢?(明确:海面上)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 若 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 建安风骨 的代表作。赏析玩全诗后,想必大家也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吧,下面我们一起描述一下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深入理解后,大家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曹操的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点?明确: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1. 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2. 合情合理的夸张。 从表现形式上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3. 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 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四、 拓展延伸,巩固积累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是由全景到局部,由远到近来描写登海后看到的景物和感受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他们以质朴刚健、清新自然的语言、比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现实,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称这种文风为 建安风骨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