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马克思基本定理(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doc

    • 资源ID:1854956       资源大小:48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马克思基本定理(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doc

    第三届中国政经年会入选学生论文公示第三届中国政经年会入选学生论文公示利润与剥削利润与剥削一个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交集一个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交集江永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所)摘要:摘要:本文的主旨在于提供一个形式化的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的理论平台。借由马克思基本定理的运用,本文形式化了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利润与剥削的理论阐述,并经由比较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后,本文指出两者间在模型设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马克思剥削理论的非均衡的特性。为解决这个理论缺陷,本文利用要素价格理论,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剥削原理,着重强调剥削导源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分配的不平等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观点依然成立。关键词:马克思基本定理;剥削原理;垄断性剥削;生产资料所有权关键词:马克思基本定理;剥削原理;垄断性剥削;生产资料所有权一、一、马克思基本定理马克思基本定理20 世纪 50-60 年代,两位杰出的日本学者置塩信雄和森嶋通夫,由数学上的严谨推导,证明了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对剩余劳动的剥削,即剩余价值的存在保证了利润的存在。证明的概要如下:1令为单位商品的价格向量;为单位商品12(,)np pp P12( ,)n 中所投入劳动量的向量;为劳动者每单位劳动所得的生活资12(,)nR RRR料(实质工资)向量;为单位商品价值向量;为每单位劳动时间12( , ,)nt tt t(价值)的转换价格参数;A 为投入系数矩阵,即:1 參照置塩信雄:経済学価値価格理論 ,第 127-133 頁。这里采用书上的第(1)部分。111212122212nnnnnnaaa aaaaaa A 这里表示每单位 i 商品生产所需要的 j 商品量。ija正利润的存在要求:(1) (1)() (1)(1) (1)(1)nn nnnnnPAPR P价格与价值呈固定的正比例关系,知:() (2) (1)(1)nn Pt0由商品价值等于商品中所包含的不变资本价值以及可变资本价值,知:(3) ()(1)(1)(1)n nnnntAt结合以上三个关系式可得:,因为,所以(1)Rt 001Rt上式的经济涵义为:劳动者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报酬小于其所付出的劳动量。换言之,所有部门利润存在的前提条件为劳动力的价值小于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即剥削的存在保证了利润的存在。这就是置盐(1977)关于马克思基本定理(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的简化证明。事实上,无论是森嶋通夫(1973)或是置塩信雄(1977)其后的证明第(2)部分,都表示马克思基本定理在关于剥削与利润的充分必要性的证明上可以不借用(2)式即劳动价值论的成立;罗默(1988,中文版为 2003)第 4 章中也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阐述了他们的方法。而以上采这种简要证明的理由,仅是为了方便第二、三节中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与剥削理论的整合及比较。此节在内容安排上具有重要性,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的起始点及基准点;在以下第二节中,我们以马克思基本定理出发,形式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利润与剥削的理论阐述;在第三节中,我们同样以这个模型阐释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以及相关的要素价格理论;并在第四节中指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在模型设定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标志着两个理论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而凸显出马克思剥削原理饱受主流批评的非均衡性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并论证剥削本源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分配的不平等,本文由一般化的微观经济方法着眼,并在第五节中对马克思剥削原理提出新的解释。二、二、马克思经济学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利润与剥削利润与剥削”为了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来源的阐述,我们将以上马克思基本定理证明中的各项变量转换成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所常用的“新变量”:利润;名目工资 W;劳动力投入;名目利12(,)n 12(,)nL LL L率;实值利率,这里,12( ,)nr rr r12Diag( ,)ns ssS i i irsp;资本存量;产量;1,2,in111212122212nnnnnnkkk kkkkkk K 12Diag(,)nQ QQQ 其余变量一如先前模型。因而,可得知:,2 ,。将新变量代-1AQ KS-1 = Q Lr = SPWRP2 可比性条件:为生产 1 单位的 i 商品所需要投入 j 商品的量,则生产单位的 i 商品所需ijaiQ要的 j 商品投入量为。令资本存量为,由,当资本市场均衡时,ijia Qijk()ijjjijikMPKa Q,则,即。这个条件表明:无论马克思经济学或者西方经jjjMPKsija ijjik sQ-1AQ KS济学关于利润来源的模型描述,都使资本家在分配上得到其应得的报酬补偿在马克思经济学 方面为不变资本的耗损部分;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则是资本(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净边际贡献。 若缺乏这个假设条件的话,在利润的理论描述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就不会产生交集, 两者间是无法比较的。原因是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存量(或所谓的有形资本)能创造价值,而马入(1)、(3)式可得:(4a)WQPKrL(4b)QPKr+L则利润:(5)()WWQPKrLL在(5)式中,正利润的条件是,表示以货币衡量的劳动价值大于劳动W力价值。将(5)式提出后,可得:l(6)(1)Rt L由此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有如马克思基本定理所证得的充分必要条件:。0 Û1Rt以下我们将利用上述模型,重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与剩余价值及利润相关的论点。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与剥削率必要劳动、剩余劳动与剥削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章中将工作日,即总劳动时间(模型中的L) ,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令为 x)与剩余劳动时间(令为 y)。他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 。3由此可知:(7)+=xyL而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线,表面上,资本家好像以工资 W 支付了劳动者全部的劳动时间,而实质上工人所得的报酬只是必要劳动所生产的价值。4上述可表示为:克思经济学则对此持否定态度。3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257 页。4 散见于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各种论述中。例如:“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 (资本论第 1 卷,第 590 页) ;“工人的总工作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为了再生产他 自己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必须完成的劳动量;这是他的总劳动中的有酬部分,是他的劳动中为 维持他自己和再生产他自己所必要的部分。工作日中整个其余的部分,是工人在他的工资价值(8)()Wxxy解(7)、(8)两式,可得:(1)xRtL yRt L 即必要劳动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为,从而剩余价值率(剥削率)RtL(1)Rt L等于。1Rt Rt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将(6)式的货币形式转化成价值形式,或者由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5都能得出剩余价值向量。将之全微分,得:(1)MRt L(9)(1)()dddMRtLLRt由(9)式得知,要使提高剩余价值量的方法有二:一是在生活资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量,此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6一是在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形下,减少生活资料的价值,此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其中,若将(9)式进一步分解,可以更直观地考察生产力变化对剩余价值的作用,如下列(10)式:(10)(1)()ddddMRtLLR tLR t令劳动生产力向量,为 i 商品的劳动生产力。因为“商品的12( ,)nv vv¢=vLiv中实现的劳动以外完成的全部剩余劳动量,这是剩余劳动,是无酬劳动” (资本论第 3 卷, 第 943 页) ;“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 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10 页) ;比较系统的相关论述详见 资本论第 1 卷第 5、6 篇。5 “在剩余劳动期间,劳动力的利用为资本家创造出无需他付出代价的价值。他无偿地获得了劳动力的这种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剩余劳动可以称为无酬劳动。 ” (资本论第 1 卷,第 583 页) “劳动的正常价格也包含着一定量的无酬劳动,并且正是这种无酬劳动是他的利润 的正常根源” 。 (资本论第 1 卷,第 602 页)6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论第 1 卷,第 557 页)7 “就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工作日一开始就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 ” (资本 论第 1 卷,第 557 页)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8即,则,0iidt dv0ji ji iidMdtL Rdvdv= ->。这表示在工作日的长度且其他条件不变之下, “相对剩余价值与,1,2,i jn=L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9资本家通常利用这两个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追求利润的极大化。利润率利润率令利润率向量。由利润率的定义及(6)式,知:12(,)np pp¢=LDiag()(1)WKrLRt L所以,即:1(1)Diag()WRtKrLL, (11)11()i inijji jLWk rLWRt Rt 1,2,in对生产第i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利润率等于他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量除i以所支付的生产成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剩余价值量又等于所投入的可变资本()乘上剩余价值率()。若将(11)式分子分母同除以的iLW1Rt RtiLW话,很显然,我们能得到马克思关于利润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增加1nijj jik rLW=å而递减的结论,在此不再赘述。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劳动力的价值()、劳动Rt力()或是不变资本()变动时,利润率将受到何种影响?全微分后可iL 1nijj jk r i化简如下:1221111(1)(1)()() ()()nijjnjii iijjinnnj ijjiijjiijji jjjk rLLdddk rdL k rLWk rLWk rLWRtRtRt 8 资本论第 1 卷,第 355 页。其实,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明确的倒数关系。9 同注 8。由上式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之下,增加劳动力()的投入将会增加资本L家的利润率;同理,增加不变资本的投入()会减少资本家的利润率;10而 1nijj jk r 且,当不变资本与劳动力投入等比例增加时,利润率将不变动;11若资本家的生产要素投入不变,当劳动力价值()降低时,利润率将会上升。12Rt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主旨在于“搭建”一个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的理论平台,为使模型中的所有马克思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变量都能一一对应地转换为西方经济学生产理论的相关变量,本文采用了(2)式将价值“直接”转形为价格的形式。在这种设定下,价格的形成无需再次透过利润率平均化的转形过程,对于这种比较的视角而言,讨论一般利润率与转形问题是无意义的。如果不考量这一点,不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仅就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而言,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可表为下列式子:(1)()Wp=+*QPKrL这里,为转形后的价格向量;一般利润率。*P11111()ni i nnnijji ijiWLk rWLp=-= +åå ååRt Rt但这已经偏离本文的研究范畴了。三、三、西方经济学关于西方经济学关于 “利润与剥削利润与剥削”由(4a)式得:1310 “如果使可变资本部分对不变资本部分的比率提高或降低,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就会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提高而提高,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降低而降低。 ” (资 本论第 3 卷,第 158 页。 )11 “如果只是预付资本的货币价值(由于货币的价值变动)提高或降低,那末,剩余价值的货币表现就会按相同比例提高或降低。利润率则保持不变。 ” (资本论第 3 卷,第 158 页。 )12 “对外贸易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变资本价值变低。 ” (资本论第 3 卷,第 264 页。 )这里马克思 指的虽是对外贸易的作用,但是很显然的,任何能降低生活资料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率的 情况,都能提高利润率。(12)W-1-1PQ KrQ L由(4b)式得:(13)-1-1PQ KrQ L由(12)、(13)式知:(14)11nnijjijj jjii i iiiik rk rLLWpQQQQ在(14)式中,不等式的左边表示 i 产品的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AR)线,即需求曲线;不等式的右边表示 i 产品的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AC)线。当劳动要素市场为不完全竞争时,即,;当劳动要素市场为完全竞WARAC>争时,即,。14WARAC=再由(5)式知,i 商品生产者的利润。根据利润极大 1niiiijji jQ pk rLW 化的一阶条件:,可得:0iiQ(15)11(1)nijj ji i iiik rLpWQQ其中,为产品的需求弹性,且。等式左边为边际收益ii i iipQ Qp 1i(Marginal Revenue, MR)线;等式右边为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MC)线。当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时,即,(14)式的等于(15)式的;当产品市场为ie® ¥ARMR不完全竞争,即为一大于 1 的正数时,(14)式的大于(15)式的。ieARMR13 西方经济学厂商理论在某些条件下,有可能产生零利润,因此加上等号。14 由(4b)式知:,对 Li微分得。由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格理论可 1niiij ji jQ pk rL LMRPlº知:当劳动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时,;当劳动要素市场为不完全竞争时,。Wl=Wl市场时,均衡产量下的,此时显然产生利润。ipARMRMCAC=>(3) 当为一大于 1 的正数,且,这表示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而劳动要素ieWl=市场完全竞争时,均衡产量下的。厂商亦不产生ipARACMRMC=>=利润。(4) 当为一大于 1 的正数且,表示产品市场与劳动要素市场皆不完全竞ieWl>争市场时,均衡产量下的且,不过ipARMRMC=>=ipARAC=>与的相对大小无法确定。然而,利润也可以确定是存在的。MRMC=AC以上四种情况的各个成本函数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借用”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理论来表示,分别如图 1、2、3、4:ipMRARACMCiQipMRARACMCiQ图 1 图 2ipARACMCiQMRipARAC1MCiQMRAC2图 3 图 4不过,由于要素市场的设定与产品市场的大小并非独立的变量,要素市场lie上为常数的设定要求产品市场只能为完全竞争,15因此,情况(3)与(4)并不存l在这个模型设定中,而情况(1)与情况(2)的要素市场结构,我们以下图 5、6 表示。FFWMCACiLLLMRPVMPLLMRPVMPWiL图 5 图 6四、四、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与剥削利润与剥削”的比较的比较在第二节中,为建构一套形式化模型以整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剥削关系”的论述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除了“可比性条件”外,15 将对偏微,得:。,只有在时,1(1)LL iMRPVMPle=-ie2LiiVMPl ee¶=¶Q0LVMP ¹ie® ¥为一常数。此时。lLLMRPVMPl=我们将马克思基本定理的两个项重要设定带入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润来源的讨论中,即与皆为常数。对马克思经济学而言,为常数表示劳动价值lWl论成立,即价值与价格的转换关系呈固定比例,或者说为单位劳动价值的货l币化价格,因此每单位劳动力投入对价值生产都有一致的边际贡献;而为常W数表示维持生存的最低工资在所有产业间都相同且不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减而改变。16在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的前提下,扣除资本家“应得”的耗损部分之后,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利润产生的唯一来源就只能是货币化的单位劳动报酬小于货币化的单位劳动价值,即剥削的存在。而对第三节的西方经济学要素价格理论而言,这样的设定要求产品市场结构只能是完全竞争,这样一来,生产者在资本能够获得其“应得的”净边际贡献的前提下,其利润的来源就只能归结为要素市场上对劳动力的“买方垄断性剥削”(monopsonistic exploitation)。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提供生产者剥削的机会,而这个结果等同于第一节中马克思基本定理所阐释的剥削原理。当然,若假定劳动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时,剥削从而利润并不存在。其实这样一种设定,使得马克思经济学相对保守了。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可剥削性” ,17而一般的商品在市场上则依据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这就使得资本家“只能”在劳动市场上借由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来取得利润,而在产品市场上马克思的剥削原理并不起作用。然而,若我们取消与为常数的假定,可以进一步发现,剥削不仅来源lW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且也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结构特征。当生16 熊彼特指出劳动价值论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首先,在完全競爭以外的情況下,它完全不起作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除非勞動是生產的唯一要素和所有勞動都是同一性 質,否則它絕不會順利起作用。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p.70)这两个前提条件就是 上文所提到的“马克思基本定理的两个项重要设定” 。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熊彼特敏锐的洞察 力。17 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60 页。产者 i 选择利润极大化的劳动力使用量,即将(5)式对劳动力投入量微分,可得:1(1)0 iii iLii iiiWpMPWLLL经移项可得:1 1iiii L iiiWMPpse se-=+这里,为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且。只要产品市场或劳动ii i iiWL LWs¶=¶0is>市场其中一个不为完全竞争市场,劳动者付出单位劳动力的实质报酬()就小iiW p于单位劳动对价值生产的贡献()。其中源于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性剥削 iLMP(monopolistic exploitation)有,为勒纳卖方垄断力指标1iiLSL iMPL MPe=SL(Lerners degree of monopoly power);源于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性剥削则为,为勒纳买方垄断力指标(Lerners degree of monopsony 1 1iiLCL iMPL MPs=+CLpower)。由此可知:当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大),生产者以衡量的卖方垄断SL力则越大(小),劳动者所受的卖方垄断性剥削也就越大(小);同样地,当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越小(大),生产者以衡量的买方垄断力则越大(小),劳动者所受的CL买方垄断性剥削也就越大(小)。相对于马克思本着劳动价值论所建立的剥削理论,这种做法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首先,将剥削描述为一个均衡的、内生的、结构性的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不是原有体系中非均衡的、外生的、阶级冲突的过程;其次,避免由于劳动价值论这个过度简化的理论假设容易招致强烈的反对和批判,进而武断地否认剥削的客观存在;再者,扩大了对剥削来源的解释剥削不仅来源于劳动市场也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另外,我想着重强调的,透过利润甚而剥削来源的探求,我们已经知道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生产关系,而这种不对等的生产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家作为产品的生产者与供给者,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对市场价格具有卖方垄断力;一是资本家掌握稀缺性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需求具有买方垄断力,而这最终又可归结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不均等分配。五、五、马克思剥削原理的重新解读马克思剥削原理的重新解读根据上节讨论我们知道,与马克思剥削原理相关的是发生在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性剥削,而且买方垄断力的大小与买方垄断性剥削的程度成比例。这种垄断力根源于生产资料(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具有稀缺性而且不平均地分配在经济社会当中,18从而一些占有这种垄断力特性的生产资料的人就能剥削另一些不占有这种生产资料的人。19只有当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平均分配到每个人手中,人人都是资本家时,根源于买方垄断力的剥削才会消失。这就意味着:对整体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劳动阶级而言,劳动供给弹性是与生产资料在经济社会上的平均化水平呈正相关的;而对单一劳动者来说,体现为生产资料的个人财富越少,劳动力的供给越固定、越没有弹性,就越容易受资本家在工资价格上的钳制及剥削。只有当“人人都是资本家” ,即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生产资料,所有人都具有相同地位的垄断力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供给劳动力或是雇用劳动力,买方垄断性剥削将不复存在。而这个时候,产品市场也可能呈现更完全的竞争,卖方垄断性剥削从而总剥削都消失殆尽了。18 “马克思定义的那种剥削出现的条件包括资本可以为它雇用的劳动力相比的相对稀缺,和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9 页)“引起剥削出现的那种经济的 特征是什么?值得提出的有两点: 与可供资本雇用的劳动相对而言的资本的稀缺;对有形资本 (capital stock)的不同所有权。 ” (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27 页) 19 马克思对此曾作过一番经典的论述:“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 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不论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贵族,伊特刺拉坎的 僧侣,罗马的市民,还是资本家。 ” (资本论第一卷,第 263 页)20当然我们也承认以新古典学派为首的西方经济学主流观点所强调的,强化及完善市场的竞争力量或可减低剥削的程度,特别是产品市场方面的卖方垄断性剥削。然而在劳动要素市场上,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无法完全替代,不同生产区域的劳动力无法完全流通,更加重要的是,资本相对于劳动力的稀缺并由这个稀缺性对劳动力的所有者形成生产上的垄断力这种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的私有产权问题,要想完全打破买方垄断性剥削,单单依靠健全市场机制这种杯水车薪的策略,仅仅只是模糊马克思所批判的焦点而已。21马克思“想证明的是,剥削不是产生于偶尔的或意外的个别情况;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产生的,它是不可避免的和独立于任何个人的意图之外”22,其观点的“杰出之处不是关注劳动交换制度本身,而是关注作为其基础的财产关系:生产资料的不平等的私有权”23,而这种“生产资料私有权制度允许财产分配被累积为代代相传的巨大的不平等”24,这样一来,马克思就把对剥削的关注转移到财产所有权的问题上,这才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真正的核心所在。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以一种有别于罗默模型(Roemerian Model)而“更加一般化”25且“更接近马克思的原意”26的方式来阐释马克思剥削理论在现代经济20 在不变规模报酬(constant returns)的假定下,这种可能性是成立的,但在递增规模报酬(increasing returns)时,剥削将永远存在。21 “一个经济行为人被认为受到剥削(在新古典经济学方式的讨论中),是因为某种市场失效或阻碍他能够利用竞争并从交易中获益的某种束缚。如果一个人得到的工资少于他的边际产 品的价值,那他就受到了剥削;这种不足额的工资可以追溯到某种阻碍他竞争的原因,例如, 不能流动或缺少市场。新古典经济理论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下受 到剥削的谴责,因为在它看来,无产阶级可以自由地选择和交易,而且人们可以假定他们获得 的工资与其边际产品的价值相符。 ”(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151 页)22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 73 页。23 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 111 页。24 同上书,第 118 页。25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评介罗默(1982)所使用的模型方法,所以我们只基于解释的必要范围内,简要地提及罗默与本文模型的差异。这里说的“更加一般化”是指,本文依照主流经济理论较 一般化的设定方式来解释马克思的剥削原理;而罗默(1982)假定目标函數只存在勞動力(或休閒) 一種因素,代表性个人在滿足最低消費限制下最小化其勞動时间(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最大化其学中的理论意义。无论是罗默模型或是我们在本文中所作的这种对马克思剥削原理的新解释,并不需要从特定的价值理论着手,以一般主流的经济分析工具就能够说明,利润从而剥削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价值的创造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私有财权制度下产生的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均等。最后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再引两段意义深远的话来为本文的形式化方法辩驳:“如果不符合马克思论点的东西能从另一个论点推断出来的话,不根据前者的推断就不再是致命的反对理由,甚至明显的错误和错误的解释常常可从争论过程中出现的主旨的正确性那儿得到补救”27“尽管这些个别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作为对资本主义的理论上的和抽象的陈述是错的,但它们力图强调的那些深刻见解仍然是强有力的,而且这些见解常常可以用当代经济理论的方法来挽救,或者说,至少可以加以认真地检验和对待。 ”28我们承认本文的这种形式化方法远不能完整呈现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但作为一个严肃的现代经济理论,形式化的工具是必要的;为解决马克思经济学中更迫切的问题,这种方式也许是必要之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塩信雄:経済学価値価格理論 ,筑摩書房,1977 年版。Morishima, Michio 森嶋通夫. 1973. Marxs Economics: A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休閒),乃是一个较特殊的模型假定。26罗默的剥削理论依据完全竞争的市场前提以及要素在生产上具有不同技术的外生条件,证明了剥削的源头不在于特定要素市场存在与否,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不平均分配,从而得出 在生产关系上互不隶属的两个人间有可能产生剥削的非马克思观点(在自由中丧失,第 111- 114 页) ;而本文则认为,劳动市场不完全的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垄断力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 不均,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资本家取得了这种垄断力,而劳动力依存在每个劳动个体中, 不具垄断力,从而只能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 27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81 页。28 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第 2 页。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Roemer, John E. 1988. Free to Lose: An Introduction to Marxist Economic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oemer, John E. 1982.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Roemer, John E. 1982.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Schumpeter, Joseph A.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Harper & Row, Publisher.

    注意事项

    本文(马克思基本定理(Fundamental Marxian Theorem).doc)为本站会员(创****公)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