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语文论文]素养意识.doc
-
资源ID:18552203
资源大小:1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语文论文]素养意识.doc
最新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语文论文素养意识对强化语文学科意识的反思-语文论文一次市级教学大比武中,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八年级的自读课文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时,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第一步由大山与小溪的特点导入课文;第二步找出文中大山与小溪的特点;第三步明确大山和小溪为何具备这种特点;第四步学习小溪一往无前、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这位老师领着学生由小溪联系到了自然界,由自然界联系到了人,由人联系到了家庭,由家庭联系到了集体,由集体联系到了国家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你又该如何去做。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发言热烈,或联系自己,或关联他人,或正面讲理,或反面阐述,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本来这样安排也不错,只是在进行第四个步骤时,该教师浓墨重彩,大张旗鼓,竟然在整整一堂45分钟的课中花了21 分钟的时间。听课到此,我猛然悟到:这是我们的语文课吗?这是我们心中的真正的语文课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它不是语文课,它反而演变成了一堂政治课,一堂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体验的政治课。如果真要说是语文课,那只能算是一节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何故?我觉得这是由于这位老师缺少学科意识。那么这种意识的缺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没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位老师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牺牲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从更广、更宽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拔高。过犹不及的后果,就是将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说教课、思想品德课。不错,我们的语文教师们虽然尽力在教学中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但更多的却是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充分体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甚至夸大德育的功能。因为人文性的东西有时不像工具性的东西那样科学与严谨,故操作起来比较随意与自由,不必过分担心一些科学与知识性上的错误。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演绎了一幕幕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画面,然而弱化语文工具性的伤病已在其中,语文课的“语文”味淡了许多。我担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根底是否打得扎实,会不会如水中之浮萍,随风飘荡,是不是像空中之楼阁,随时都有倾塌之可能。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强化我们的语文学科意识呢?第一,回归语文课程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特点,辨清语文的课程性质,方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改之路切实有效。我们要明确,语文课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在一起。我们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就是工具,是人的生活最重要的工具,是人们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次,我们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钟书先生也指出,母语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黄厚江老师也提过,民族的语言,是民族之魂的衣胞。我们力求语文课要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学习的天堂。最后,我们要重视“两性”的统一。黄厚江老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践过程之中得到体现。我们既不追求单纯的语文工具价值,也不排除语文学科应该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而在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教学案例中,这位教师的课堂就出现了人文性过于拔高、工具性没有充分拓展的现象。第二,回归语文特质 第 3 页 共 3 页